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框 古代西亚国家》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课外活动)
1.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
2.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人类遗址博物馆。
(阅读与想象]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体验与思考]◎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古人类生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承转]◎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展示]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精编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教学目标通过对某处文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
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难点: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教学方法:调查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颐和园图片;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
导入:圆明园文物回归提出问题:呈现现在圆明园保护的现状分析问题:提供圆明园大修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中做法解决问题:提出圆明园保护的措施学生探讨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问题,并结合文物保护发表看法。
[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最后围绕自己的调查和探讨过程写一篇感想。
板书设计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提出问题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分析问题我们的行动解决问题四、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当前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历年考古大发现、三峡库区的文物古迹保护、现场直播的考古挖掘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教学活动。
[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展示图片,(有关我国颐和园的图片)]将文物古迹破损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将文物古迹修复前后的不同图片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感、使命感。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学校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学期期中试卷 新人教版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学校2014-2015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学期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40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乐章,文字的产生促进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人类的祖先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文字。
阅读回答1—2题。
1、古代埃及最早使用的文字是A、楔形文字B、象形文字C、字母文字D、拉丁文字2、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始于A、商代B、夏朝C、周朝D、春秋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A、《十二表法》B、《拿破仑法典》C、《民法》D、《汉谟拉比法典》4、在古代印度有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
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5、我们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到0到9这10个数字,它的发明者A、阿拉伯人B、古印度人C、古巴比伦人D、古代中国6、温州有一个旅游团想去了解欧洲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的最佳旅游地应是A、希腊B、英国C、法国D、德国7、商朝末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与商朝军队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建立周朝的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牧野之战D、白登山之战8、假如你穿越时空的隧道生活在春秋晚期,人们种地可能使用的工具是①青铜器农具②牛耕③磨制工具④铁农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9、843年,查理帝国一分为三,成为后来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与这件事有关的是A、丕平献土B、凡尔登和约C、墨尔森条约D、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0、古代历史上很多国家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逐渐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下列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①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古埃及④亚历山大帝国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1、2014年10月19日,北京马拉松在雾霾中拉开比赛,参赛选手戴着口罩在比赛,有人戏称“霾拉崧”。
马拉松赛跑源于A、古罗马B、古希腊C、古巴比伦D、古印度12、古代雅典人建立的一套高度完善的民主制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课件 新人教版

青海出土舞蹈纹彩陶盆
3.原始舞蹈
鸟形象牙圆雕
山顶洞人的项链——装饰品
4.装饰品---原始的审美意识
小资料
项链的起源
一种看法认为项链是“抢婚”习俗的演变,项链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 父系氏族转变的时期。当时,人类以狩猎和种植为生,男子在经济上已处于 支配地位,私有观念开始产生,这导致女子从氏族核心地位退下来,成为男 子的附庸。在氏族或部落战争中,胜者把对方部落的女子做为战利品掳来。 为防止她们逃走,常用一根链子或绳子捆住他们的脖子和手。后来,便逐渐 演变成了一些地方的习俗,即在男女正式成婚时,以“抢”的方式把女方接 到男方处,同时以金属饰物套在女子脖子或手上,以示束缚。如今抢婚早已 被淘汰,而为了防止女人逃跑的链子却演变成为用金、银、珠宝制成的装饰 品,成为今天的项链(项圈)和手镯(手链)。 另一种看法认为人们戴项链最初是为了显示力量和勇敢。因为考古发现, 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串饰。那时的串饰是用兽 骨、兽牙、贝壳等串成,并用染料染成红色。在与猛兽的搏斗中,人们发现, 失去鲜红的血就失去了生命,同时也深感猛兽的牙齿、四肢和利爪的力量。 人们在捕猎获胜后,把吃胜的兽骨、兽牙、兽爪串在一起,并染成红色,一 来显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二来也企望由此而吸收猛兽的力量和生命力。项 链应运而生。
骨耜是用动物肩胛骨加工制成,用于翻地掘土用的复合工
具。 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类已开始在 农业生产中推行耜耕技术;经过耜耕的土地,土质结构疏松、 肥沃,可以增强耕作效果,提高产量。
这是根据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井遗迹复原而成的。河姆渡 水井遗迹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遗迹,说明河姆渡的远古 居民已经知道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他们对水的饮用要比以 前方便多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全册第一单元:古代的文明与古代国家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古代的文明和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我们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传播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文明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课:周朝的兴衰本课我们将研究周朝的兴衰和社会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春秋时代的变革本课我们将研究春秋时代的变革和思想家的贡献。
第五课:战国时代的纷争本课我们将研究战国时代的纷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
第六课:秦朝的统一本课我们将研究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策。
第七课:西汉的文治与武功本课我们将研究西汉的文治和武功,以及冒险家的故事。
第八课:东汉的兴亡本课我们将研究东汉的兴亡和三国时期的乱世。
第二单元:古代的经济与文化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古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九课: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俗。
第十课: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第十一课:商业与海外贸易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第十二课:科技与文学的繁荣本课我们将研究古代科技和文学的繁荣时期。
第三单元:世界古代文明本单元我们将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
第十三课:埃及文明的兴衰本课我们将研究埃及文明的兴衰和古埃及的风俗。
第十四课:希腊雅典的繁荣本课我们将研究希腊雅典的繁荣和古希腊的文化。
第十五课:罗马帝国的辉煌本课我们将研究罗马帝国的辉煌和古罗马的统治。
第十六课:与的传播本课我们将研究和的传播及其影响。
第十七课:与阿拉伯帝国本课我们将研究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本单元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第十八课: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本课我们将研究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等级制度。
第十九课:礼仪之邦的统一中国本课我们将研究礼仪之邦的统一中国和宗法制度。
第二十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本课我们将研究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士人的生活。
第二十一课:女性在封建社会本课我们将研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和妇女的社会活动。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1-2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
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P5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
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
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8、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生活时间生活地点体态社会组织取火方式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属于旧石器时代)头部保留猿类特征原始人群天然火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样氏族公社(血缘)人工取火打制石器为主,出现磨制石器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导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第三单元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课程标准:2-2-6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2-2-7 列举实例,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
使用说明:课本63-67页;历史与社会图册38页。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秦汉时期先进的造纸术、数学、医学,司马迁和《史记》,以及宗教。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自主学习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出现_____前期,出土于______的一座汉墓里。
_____时,宦官___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用____、____、____和____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两部传世的秦汉时期数学名著。
3. 西汉时期编定的___________,最早记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系统论述了____________,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4.张仲景主要的医学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华佗主要的医学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司马迁生活的时代_________,对他的评价_________。
《史记》: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④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8.道教的兴起:①时间__________②思想来源____________③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④影响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一单元一、导言历史是了解和研究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智慧的积累。
本文档将介绍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一单元内容。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夏、商、周三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1.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2.学习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情况;3.掌握古代中国历史的时序和主要事件。
三、知识点拆分本单元的具体知识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2. 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情况•夏代的建立和王朝的特点;•商代的兴起和发展;•周代的建立和西周、东周的区别。
3. 古代中国历史的时序和主要事件•古代中国历史的分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和背景。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1.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增加对封建社会和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直观了解;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相关话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个人独立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单元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具和参考资料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和课堂讲解。
六、课程安排本单元的课程安排建议如下:第一课: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课堂讲解:介绍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讨论活动:讨论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探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第二课: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情况•课堂讲解:介绍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情况;•视频观看: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增加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了解;•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研究夏、商、周三代的区别和特点。
第三课:古代中国历史的时序和主要事件•课堂讲解:介绍古代中国历史的时序和主要事件;•个人研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个人独立研究;•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分享研究成果和互相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二框 古代西亚国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西亚国家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2.理解古代西亚重要文明成就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要点:《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字母文字)
3.解读《汉谟拉比法典》,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结构。
二、学习重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历史价值
三、自主学习
1.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的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而且土地肥沃,故有“ ”
之称。沃地的东部即 。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 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
国家。
3. 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该法典的历史地位)
4.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发明的 ,有力的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该文字的影
响)
5.在今天大致黎巴嫩一带, 曾建立过一些古代小国,他们发明和传播了
字母文字,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影响)
6.(P6阅读卡)在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一带, 人曾建立起王国,后来它分裂为
和 两个王国。
四、自主探究(本题不用在学案上作答)
(1)看课本P5图1-6《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石柱上部有一幅精致的浮雕,太阳神正把象
征国王权力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思考这幅浮雕有什么寓意呢?
(2)阅读课本P6“资料”,从这些法律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
(4)(P7)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的文字?它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
献?
五、当堂练习:
1.孕育了古代巴比伦文明的是( )
A.尼罗河 B.恒河与印度河 C.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D.长江与黄河
2.“新月沃土”孕育了古代( )
A.西亚文明 B. 南亚文明 C. 东亚文明 D.非洲文明
3.两河流域南部出现很多小国的时间约是( )
A.公元前3000年 B.公元前3500年 C.公元前1800年 D.公元前1700年
4.现在犹太人的祖先是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的( )
A.阿卡德人 B.希伯莱人 C .苏美尔人 D. 河姆渡人
5.两河流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于 ( )
A.公元前10世纪 B.公元前14世纪 C.公元前16世纪 D. 公元前18世纪
6.公元前3000多年,有一位居民正在写字,他先用小尖棒在半湿的泥版上刻压,再用火烘
干,泥版上刻出来的成条一端粗一端细,请问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 图画文字 C. 拼音文字 D.楔形文字
7.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 )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A.法老 B.阿育王 C.启 D. 汉谟拉比
8.在今天大致( )一带,腓尼基人曾建立过一些古代小国。
A.黎巴嫩B.印度C.伊拉克D.科威特
9.下面哪种文字不是产生与古代北非和西亚的( )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C.拉丁文D.象形文字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所选译文,源于右图文物中的文字:
“如果奴隶主弄瞎了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
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了事。如果奴隶主在看病的时候
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1)右图所示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出自哪个文明古国?
(2)此文物在世界史上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历史价值?
(3)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