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如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

摘 ・ 技 点 滴 》 报 刊 。文 章 所 涉 及 的 内容 对 考 生 来 说 是 比较 科 等 新 的或 是 比较 陌 生 的 , 含 了 自然 科 学 方 面 的 某些 新 发 明 、 包 新 发 现 、 成 果 , 映 的 领 域 广 泛 , 及 生 物 工 程 、 古 学 、 体 新 反 涉 考 天 物理 、 环境 保 护 、 命 科 学 等 诸 多 领 域 。这 些 领 域 在 当 今 乃 至 生 以后 都 是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的 学 科 . 映这 些 学 科 的研 究 成 果 。 反 也 就 反 映 了 当今 人 类 最 先进 的科 学 技 术 水 平 。 自然 科 学类 文 章 选 文 的 篇 幅 都 比较 短 小 , 字 比较 简 洁 。 文 般 在 五 六 百 字 , 信 息 密集 度 高 。 但 近 些 年 很 多 高 考 试 卷 都 对 这 一 类 文 章 的 阅读 进 行 了考 查 。这 类 文 章看 起 来 文 字 语 句 并 不 难 , 由 于 内容 覆 盖 面 广 , 但 思 维 容 量 大 , 力 要 求 高 , 较 强 的 综 合 性 , 此 大 部 分 学 生 能 有 因 对 文 章 中信 息 高 度 聚集 的 内容 抓 不 住 要 点 , 不 清 关 系 , 到 理 感
如 何
阅 读
自 然
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类
文 章
陈 志 强
( 建 省 永 春 第 六 中学 , 建 永 春 福 福 320 ) 6 6 2
摘 要 : 科 学技 术 日益 发 达 的今 天 , 在 自然科 学类 文 章 的 阅读 能 力显 得 越 来越 重要 。 生要 有 效 阅读 这 类 文 章 , 要 学 就 有 正确 的 方 法 . 辅 以必 要 的 练 习 。 并 关 键 词 :自然科 学类 文 章 特 点 阅读
高职高考语文之科技文阅读

原文:“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
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 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 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 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 农时。
11
以偏概全训练]“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 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 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 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 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雷区四 主要和次要(主次不分)
分清主次,仔细对比原文
18
探究5:
【对应文段】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 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 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 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 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试题】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 380毫米汞柱以上。
9分
社会科学 类
3
对科学类文章的认识
高考科学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 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 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 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 和推理能力。
4
熟悉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原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仔细审题,明确范围 第三步,查对原文,筛选整合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1)(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欧洲老鼠”计划老鼠不仅有99%的基因和人类相似,而且在胚胎发育、疾病类型甚至行为上都和人类有可比之处.。
科学家开始一项耗资1亿英镑的计划:培育不计其数的转基因老鼠.。
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在老鼠身上造出糖尿病、心脏痛、癌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揭示上述疾病的遗传根源和环境基础,找到新药物和新疗法.。
这项计划的协调人维斯特教授说:“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
”“欧洲老鼠”计划是三年前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那项耗费巨资的DNA排序计划揭示了人体两万种基因的构成.。
但是,科学家目前仍然不知道其中一半基因的作用或者这些基因能制造哪些蛋白质.。
科学家承认,老鼠和人类如此相似的事实的确令人惊讶.。
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
”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欧洲老鼠”计划将使用一种称作“黑六品系”的老鼠.。
这类老鼠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而且完全出自同系交配.。
每只雄鼠都是其他雄性“黑六”的克隆,每只雌鼠也都是其他雌性“黑六”的克隆.。
参加“欧洲老鼠”计划的科学家将从这些“黑六”中提取胚胎,消除或改变其中一种基因,再把经过遗传改性的胚胎放回雌鼠子宫,创造一个每名成员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的新种群.。
科学家将对“黑六”体内的两万种基因重复这个过程.。
剑桥生物信息科学研究所的伯尼博士说:“最后,这就将使我们得到两万种老鼠,而且毒种体内都有一个变异基因.。
”然后,科学家将现察这些基因变异对每种老鼠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哪些影响.。
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每种基因有什么作用,由此了解相应的人类基因.。
科学家还希望弄清不冈同的基因组合对不同的人有哪些影响.。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自然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仙人掌科植物是个大家族,成员有上千种。
它们相貌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茎的不同,多为柱状或掌状,小的如砂石,大的似巨柱。
表面有的平滑、有的结节,有的凹陷,有的呈圆球状……仙人掌的“老家”在美洲,大多生活在荒漠地带,少数生长于热带地区,比如常见的昙花属、蟹爪兰属的一些种类。
之所以能在沙漠的干旱气候下繁衍生息,是因为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为刺状,大大缩小了蒸腾面积,使体内的水分不容易散失。
绿色的肉质茎很肥厚,表面有角质和蜡质,不仅贮藏水分,还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植物每到晚上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白天则在封闭气孔(防止水分散失)的同时,还能用晚上收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通过该过程,就可以避免白天蒸腾作用损耗水分。
对于沙漠中的行走者,仙人掌就是一棵救命树。
在沙漠中,一棵15米至20米高的仙人掌,可蓄水两吨以上。
每公顷的刺梨仙人掌能储存180吨水,足够养活5头成年牛。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2015年遭遇干旱,当地民众关键的食物和水源、动物的草料都来自刺梨仙人掌。
仙人掌不仅是贮水能手,还是节水模范。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拔出一棵仙人掌称重后有37.5千克,把它扔到角落里6年后再称,重量为26.5千克。
也就是说,这些年它动用自己的储备,在没喝一口水的情况下仅消耗了11千克,但凡换成别的绿色植物,估计早已成了标本。
有些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无节制的采伐利用、非法贸易等。
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
这些都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数量,就会进入濒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
仙人掌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达标训练题

面约为 10 30万平方公 里.到 了冬季则超 过 2 0 00
万平方公里 。 南极 大 陆 的 永 久冰 层 厚 度 超 过 3 0 00
在严寒 中存活是 因为冰 雪本身能起到保 护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用, 使动植物 与外部极端环境相 隔绝。事 实上 , 气 候 突变对动植物 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三 峡 ” 学说 。 的
是 人
在 中学历史课 本 中写着 :距今 10万年 的元 “ 7
谋人是 中国最早 的人类。” 如今这一说法在科 学家 的研 究下有待修改 , 因为在 巫山龙骨坡发现 的“ 巫
山人 ” 2 4万 年 以前 , 元谋 人 还 早 了 3 年 。 在 0 比 0万 这 不 但 是 我 国迄 今 发 现 的 最 早 的 古 人 类 化 石 , 而且 将 中 国 的 史前 文化 往 前 推 进 了 10多 万 0
B极地冰层融化 , . 地球将 因失 去镜面效 应 , 接 受更多 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
类化 石 汇 集 到一 起 ,就 会 发 现 长 江 流域 发 现 的人
类化 石 地 点 最 多 , 了总 数 的 8 %, 长 江 流 域 以 占 6 而
c极 地浮游 植 物既依 靠 冰层保 护 , 加速冰 . 又
等 动 物 将 濒 临灭 绝 。此 外 , 流 会 因海 水 温 度 上 升 洋
而改 变 , 水将 吞 噬 一 个 个 文 明 国度 。 海
水 是 少数 可 在 相 当 小的 温度 区 间 里 改 变形 态
的 物 质 。 这 是 因为 水 分 子 间的 连 接 方 式 既 脆 弱 又
灵 活 。其他 物质 的分 子 在 温 度 下 降 时 逐 渐 集 中 , 但 水 在 降 温 到 4 氏 度 的 情 况 下 密度 即 为 最 大 。 一 摄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作者:谢志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高考命题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部分的赋分及考查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均放在第Ⅰ卷,设3道题或4道题,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型,考查点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以及推断想象上。
该题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我们在复习中要想进行有效的备考训练,必须对其选文特点、阅读方法、错项设计三个方面有所了解。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文特点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
这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即某一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论、新发现。
其主体结构较简单,大致分三部分,开始提出新概念,接着谈论用途、意义,再展望其应用前景。
然而,在主体结构中往往穿插了新旧几个概念,许多不同科学家或流派的观点,新与旧的区别、新概念的优点与缺点等内容,导致其内容复杂化,信息繁多。
如以下简表所示:科技文对象:新工艺(技术、理论等)结构:主体结构穿插内容新概念(新旧几个概念)新用途、意义(不同科学家观点)前景展望(新旧区别)(新概念的优点、缺点)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题目错项设计方式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出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基本采用“增”、“删”、“换”、“改”、“变”等方式。
“删”是指出题人在选项中删掉了原文里修饰、限制性词语或内容,这些词语有“大多”“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从而导致“缩小范围”、“以偏概全”,“有意缺失”等错误。
“增”是指在选项中增添内容,这些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从而导致“无中生有”的错误。
“换”是指在选项中换掉原文的词语或内容,导致“偷换概念”“指代不明”等错误,“改”是指在选项中改变原文句间关系,从而导致“强加因果”、“颠倒因果”等错误。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 点 精解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主要考查 ‚理解词句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1.理解词句 主要考查对文章中重要的概念(词语)或 句子的理解。对概念(词语)的理解一般是选 出最全面准确(或错误)的一项,对句子的理 解一般是选出与原文意思一致(或不一致)的 一项。
第五章
现代文阅读
第 1 节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
1
考 点 精解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 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层级: B级,理解;C级,分析综合;E级,鉴赏评 价。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 生物、物理、化学、医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 科技知识等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理论、新的发 明、新的技术,以说明为主,属说明文范畴。
2
考 点 精解
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 文章,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语言学、 美学、考古学等。从选文来看,高考中的社科 文往往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其内容覆盖 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 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 乐、教育诸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但从表 达方式上看,都是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 的道理,表现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 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 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 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 精神。 6
命 题 揭秘
解析: 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在第一段末 句可以找到依据,中国之道并非‚现象‛,而是中国 文化中‚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精品」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4)

【精品】最新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
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
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
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
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
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
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
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
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考点,主要见于“考纲阐释”所述 的7个方面。下面就与科学类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的4个考点一一解说。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 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概念。阅读时只有把 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明确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才能真正读懂这类文 章。一般来说,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相对固定,所包含的对 象十分明确,只有这样,文章的思维才能在概念这一基础“锚桩”的 固定下展开。
.
6
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
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
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
定义的概念=特征+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
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如“平行四边形”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
.
1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要求与 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要求是一样的,在高考命题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 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能力层级为B级,③④能力层级 为C级。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 些变化。综合近两年的考试情况,科技类文本的考查有如下几个特 点:
.
4
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
1.科技类文本阅读命题每年虽有变化,但稳定仍是主要的,表现在:① 考点相对集中,多见于理解词句、筛选整合信息、推断;②设题技巧比较 固定,如干扰项大多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赅全、张冠李戴、或 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 ③在准确理解信息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是科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 点。
形,“沙尘暴”邻近的属概念是风沙天气现象,等等。如对“沙尘暴”
的解释: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
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这一语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下定义的公式,
其中“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就是
“沙尘暴”这一概念的特征即内涵, “风沙天气现象”就是邻近的
属概念。
2.选材的多样化现象有所改变。2007年的考查主要涉及“生物、理 化”两大类,这和以往所选的医学、气候、海潮、太空等多样题材相比, 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小。
3.文字障碍相对较小,阅读难度有所降低。2008年的4~ 6段文字基 本没出现专业性太强的词句,也没有生僻字词,一般考生都能较为顺利地 读懂文章,这点在今后可能体现得更明显。
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分类别。分类别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
把概念包含的事物分成若干个小类。在分类别时,一定要注意标
准一致和列举充分。
.
7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
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 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 要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 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
9
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 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或自己的阅读 理解筛选的信息一般数量较多,内容较具体,呈现的形态也较为零碎杂乱, 这就要下一番整理的功夫。整理时,我们通常把同一类的信息归在一起, 去掉多余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 概念,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整合,这就是概括抽象的思维过 程,也就是信息整合的实质。一般来说,经过信息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 就会上升一个或几个层次。
.
10
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推断,实质是基于原文信息所作的推理。所谓推 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未知判断或结论的 思维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推理包含三个要素:已知判断,逻辑规则、新 的结论,转换成文本阅读中的推断。这三个要素是:原文信息、逻辑规则、 新的结论。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 1.考察原文信息是否可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原文信息是推 断的依据。因此,考察推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高度一致,是确定一个 推断正确与否的首要方面,绝大多数试题在此设置考查点,错误的推断在 原文依据方面,或无中生有,或偷换概念,或以偏赅全,或曲解原意,由于推 断的依据错误,整个推断也就跟着错误。
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 对《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考点,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都不作全面考查, 而是抽出24个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也相应减为24题。统计显 示,下列考点考试频率较高: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 推断。
2009年只有湖南等4个省市考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
.
8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成 为历年各地高考必考的考点。所谓筛选,就是对文章呈现的信息作 出区分,挑选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一般来说,文章中 的句子不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句子居于主要地位,承载着 文章重要信息,有的句子或阐释,或说明,或叙述,或补充,居于次要地 位,承载着次要信息;有的句子可有可无,有它有利于内容的准确、全 面表达,删除后也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其承载的是冗余信息。筛 选就是这样一个区分信息主次的过程。这种区分与阅读理解高度相 关,所以叫理解性筛选。还有一种检索式筛选,即按照一定的要求,迅 速从文字材料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这种筛选与阅读速度和阅 读注意度相关,考生在答题时一边看题一边读文,用的就是检索式筛 选。
.
3
2.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兼有判断题和主观题 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北京卷、 上海卷有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 3.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关涉理解能 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主要关涉分 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科学类文本阅读较少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 能力的考查。 4.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 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最 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 “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 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