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讲解与例题:专题4_祝福
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第四专题《祝福》教案

《祝福》导学案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寒暄.烟霭.走投.无路形骸.惴惴.字义识记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3、文学常识《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二、初读质疑(按段落顺序写出疑问与你的思考)三、文本解读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人物形象(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4)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像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点拨:第一次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子,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被鲁家赶出大门,沦为乞丐:“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5)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4、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 第4专题 05 祝福

鲁四婶
是鲁四老爷礼教意志的忠实执行者,是帮凶,绝对脱 不了干系,所谓“夫唱妇随。 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 没有祥林嫂那样顺心。 当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能干活了,四婶开始“不满”, 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可见,祥林嫂只是被当作了一件工具。
从“祥林嫂,你放着罢!”到“你放着罢,祥林嫂!”
祥林嫂怎么死的?
“穷死”的
?
中国人常常经历死亡, 但始终未能真正地关注死亡。
祥林嫂之死,究竟该由谁来负责?
鲁四老爷
身份: “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个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
行为: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鲁四老爷就皱了眉头,“讨 厌她是个寡妇”,觉得不吉利,农村人比较避讳“死 亡”。 当第二次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 视之为“败坏风俗”,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不许 祥林嫂沾手,结果四婶的一声断喝,最终导致祥林嫂精 神完全崩溃,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 为什么鲁四老爷这么讨厌祥林嫂,还骂她是个“谬种”?
倒装,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 四婶一声断喝,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 望都给粉碎了。
柳妈
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 吃素的未必就是好人,屠夫也不见得就是恶人。 显然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 情心,她怎么看待祥林嫂的再嫁? 1)柳妈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死了倒干净,她的思想和观念其实跟鲁四老爷是差不多的。 2)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是出于好意。 但结果是把祥林嫂害怕推向了恐怖的深渊。 3)并怂恿她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 去受苦,结果是掏空了祥林嫂历年积存的工钱。她是封建 迷信的代言人。 4)柳妈之后又把自己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 大家谈笑,典型的大嘴巴,长舌妇。
201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专题4 祝 福(共34张PPT)优秀课件

改善保险市场基础,抓住未来5—10年行业的黄金发展期。
②金融危机之后,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世界中女性的
逆势崛起。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女性日益呈现出超越半壁江山的态势。
答案: (1)①力气 ②力量
(2)本领·本事
【辨析】都有“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的意思。“本领”不仅指
一般的技能,还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具备的技能或者比较复杂
3.【对应考点:分析小说结构】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这样安排有 何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 的悲剧结局,然后用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 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 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来对 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 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 礼教吃人的本质。
4.【对应考点:分析小说标题】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 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引出来的。 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示出旧中国 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 剧一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 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 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 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 展示给读者。
三、探究争鸣 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 认为呢?
高一(苏教版)必修二课件:专题四 第18课《祝福》(

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3.第3段中对主人公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描写作用]
提示:对主人公祥林嫂的这段肖像描写纯乎白描,表 明祥林嫂在长期的严重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 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这段中对眼睛 的描写尤其精彩。“分明”“已经”“纯乎”状语连用,
福》中“我”不但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
而且实现了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远距离观照。
3.语言描写精彩传神 小说中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例如,祥林嫂二进鲁家
当佣人时,她去摆福礼,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
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捐完门 槛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摆福礼,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 罢,祥林嫂!”两处语言都是告诉祥林嫂不要动祭品,但 语气却大不一样。前两句是较温和的劝告式,而后者则是 很强硬的命令式。
[对应考点:把握文章主旨]
提示:对于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 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 林嫂额上的伤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剂。祥林嫂说阿毛的 故事时,还希望得到鲁镇人的同情,现在她已经绝望了,
“不说一句话”。
1.肖像描写形象传神 小说在刻画祥林嫂时,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
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
课。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 “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
强调变化,也说明这变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祝福》课件 苏教版必修2

精选课件
经历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捐门槛后 沦为乞丐
眼睛
作用
顺着眼
1、虽贫困,但还有活 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顺着眼,眼角
上带些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 2、走投无路,对生活 前那样精神了 失去希望
眼光也分外有 3、对生活绝望
神 眼睛窈陷 只有那眼珠间 或一轮,还可
对比,深刻揭露封 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 残,迫害
比较四次衣着的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乌裙, 乌裙,
蓝 夹 袄 ,蓝 夹 袄 ,
月白背 月白背
心
心
一手提着竹篮,内 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 开了裂:她分明已 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了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精选课件
祥林嫂——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 祥林嫂半生悲惨的 历史,通过鲜明的 对照深刻揭露了封 建思想对劳动妇女 的摧残和迫害。
•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序幕 尾声)
•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精选课件
整体感知:
•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 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 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精选课件
情节——内容————
•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讨论:造 成祥林嫂悲剧 的原因是什么?
精选课件
政权
族权
封建礼教 夫权
封建迷信
精选课件
神权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
苏教必修二课件:第四专题 《祝福》(共35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四、祥林嫂的外貌变化
初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 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眼睛:顺着眼。
●再到鲁镇: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 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 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祝福
鲁迅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课文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 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 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 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 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 电影及多种戏剧。
(骸hái 颊ji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阅读步骤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 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
(查阅资料、深入分析)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人物分析
情节——人物命运 人与环境(人)的关系——性格(命运)
细节——个性化的描写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本节课目标: 把握情节结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字的一项: (A)
A.走头无路 忌讳
笼照 蹒跚
B.逍遥自在 沸反盈天 大诋 诡秘
C.安份耐劳 咀嚼赏鉴 宽恕 仰仗
D.心气和平 百无聊赖 寂莫 寒暄
(A投 罩 B抵 C分 D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肖像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 饰物
精神 状态
第1次
第2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专题四《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说出人物的特点和作用;(2)能说出情节的特点和作用;(3)能说出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运用自主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感受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2)能体会“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糟粕”。
(二)教学重点1.能说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能说出人物、情节、环境的特点和作用;2.能体悟并阐述封建礼教对旧社会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对国人的精神毒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先生的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祝福》,一起去感触一下先生的文字。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对课文的重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诵读,不受外界的指示影响,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感知作品,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用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并写在学习纸上。
时间4分钟左右。
当个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既要求相互评析各自的观点角度,又要求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间都达到了哪些要求。
时间约为3分钟。
教师先要求每组派代表自主发言并进行自评,再随机请几名学生发言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我高中时期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是害怕,害怕鲁迅笔下祥林嫂丧夫之后的鬼一样的模样,害怕鲁镇那种令人窒息的冷漠无情;而当我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时,许是阅历的增长,我的感受是疼痛,因善良勤奋的祥林嫂的悲惨人生疼痛,也因整个封建礼教的愚昧“吃”了无数的无辜人而疼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4专题《祝福》课文简析

语文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1.祥林嫂的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 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 时,凄然离世,因此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对应考点: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一、阅读课文1~33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序幕
??祝福景象 ???鲁四老爷
——热闹、忙碌、陈腐 ——保守、反动、卫道士
??鲁四老爷 ——冷酷、无情、残忍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短工——冷漠、麻木、无情
??“我” ——愧疚、同情、无奈
8.第99自然段,“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却主张 祥林嫂“撞死”,这是不是自相矛盾? [对应考点:探究]
提示:不矛盾。虽然柳妈是一个“善女人”,与人为善, 但她受到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她主张祥林嫂 “撞死”,可见这种思想毒害之深。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9.第102、106自然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门 槛,说明了什么?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祝福”的气氛?
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环境描写]
提示:(1)三个角度:“闪光” ——从视觉,“钝响”—— 从听觉,“火药香”——从嗅觉;(2)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
个最恰当的环境。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提示:表现了祥林嫂对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之情。 对阿毛的死因经过叙述得越详细,就越能表现祥林嫂内心 的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1.能够说出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的社会意义。
2.能够准确把握祥林嫂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的作用,并能运用倒叙手法进行写作。
1.连线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浙江绍兴人。
1918年,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并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探寻背景《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1.识字注音(1)重点字镯.子( ) 搭讪.( ) 荸荠..( )踌蹰..( ) 歆.享( ) 牲醴.( )蹙.缩( ) 窈.陷( ) 陈抟.( )寒暄.( ) 形骸.( ) 桌帏.( )悚.然( ) 草窠.( ) 新正.( )不更.事(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走投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精明强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诧异·惊诧·惊异辨析:同:都是形容词。
都指对不寻常的、意外的见闻感到很奇怪。
有时可换用。
异:“诧异”常用于书面语体。
“惊诧”虽然也常用于书面语体,但是程度比“诧异”等词都重。
“惊异”虽然也常用于书面语体,但是比其余二词更强调“异”字,觉得异乎寻常。
判断正误:①屏幕不清晰无所谓,断断续续无所谓,让人感到诧异..的是,竟然是无声直播,连一个解说员都没有。
( )②“368万过路费”与“无期徒刑”,带给人的是莫名的双重惊诧..。
( )③武汉特警首次持九五式突击步枪公开巡逻,引得路人惊异..。
( )(2)中止·终止辨析:同:二者都有“停止”之意。
异:“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完全结束,停止。
判断正误:①阿拉伯国家联盟决定自16日起中止..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直至叙利亚政府停止针对平民的暴力活动,并与反对派展开对话。
( )②由于邓华德教唆外援米尔斯诈伤,广汇篮球俱乐部决定:免除邓华德在广汇男篮担任的教练员及其他所有职务,立即终止..聘用合同,并决定依法提起诉讼。
( )(3)沸反盈天·满城风雨辨析:同:二者都有“喧闹不止”的意思。
异:“沸反盈天”,沸腾翻滚的声浪响彻天空。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满城风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
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多指坏事)。
判断正误:①清晨,一群青年学子在大声地读书,有的背英语单词,有的朗读唐诗宋词,教室里沸反盈天....的。
( )②有关某明星大腕的绯闻已闹得满城风雨....。
( )答案:1.(1)zhuóshàn bí qíchóu chúxīn lǐcùyǎo tuán xuān hái wéi sǒng kēzhēnɡɡēnɡ(2)shé/zhē/zhétà/tuòjué/jiáo hè/xiàpáo/pàojiàn/jiān2.骸骨/惊骇/言简意赅康熙/颐养收敛/装殓赎身/渎职/案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草窠/倾巢谬种/未雨绸缪3.(1)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2)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3)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4.(1)√√√(2)√√(3)×√1.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2.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第二次来鲁镇时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了什么?3.“我”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时,她是什么样子?反映了她怎样的精神状态?4.如何理解文中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两个“然而”?5.文中前后两次写到了祥林嫂的微笑,试找出来谈谈自己对这两次微笑的认识。
6.鲁迅先生说,要想极省俭地写出一个人的特点,莫过于画他的眼睛。
本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眼睛,请找出来谈谈它们的作用。
7.本文前后共四次写到雪,找出来并谈谈写雪的作用。
8.试分析文中祥林嫂、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9.祥林嫂是一个有着反抗精神的女性吗?答案:1.提示:①小说开头描写了鲁镇新年的气象,震耳的爆竹声,空气里幽微的火药香,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些都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时,女人们辛勤劳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可见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依旧。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和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2.提示:第一次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祥林嫂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提示:样子: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精神状态:对生活已经绝望。
4.提示: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的态度是说了两次“可恶”和“然而”。
前一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抢人的方式可恶;后一次是说卫老婆子可恶(含义有两点:一是明知祥林嫂是逃出来的,就不该介绍到鲁镇来;二是不该把自己荐来的人又带人劫走,损害鲁家的尊严)。
前一次“然而”是说祥林嫂被抢回去是理所应当的;后一次“然而”是说要再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两次“可恶”和“然而”将鲁四老爷这位封建卫道士的顽固、自私、冷酷的嘴脸勾画了出来。
5.提示: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是一种真心实意的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
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
在写法上,这是伏笔,又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
由此可以进一步想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6.提示:第一次是在小说第34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在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通过三次眼睛描写,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7.提示: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即“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这里一方面将祥林嫂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故事对祥林嫂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悲惨命运。
8.提示:(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进行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与之反抗,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
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因此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
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被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他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
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9.提示:(1)她有反抗精神。
如对再嫁的反抗非常出格,“实在闹得利害”,对命运的抗争和对鬼神的质疑等都是反抗精神的具体表现。
(2)她没有反抗精神。
从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的角度来说,她是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