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

合集下载

车间安全事故案例16个

车间安全事故案例16个

车间安全事故案例16个1. 机械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

在一家机械加工厂,一名工人在操作车床时,由于设备故障导致车床突然停止运转,导致工人手部受伤。

事故原因是设备长时间未进行维护保养,导致机械故障隐患未及时发现和处理。

2. 高处坠落事故。

在一家建筑工地,一名工人在搭建脚手架时未系好安全带,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严重受伤。

事故原因是工人未按照规定使用安全带,缺乏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3. 化学品泄漏引发的中毒事故。

在一家化工厂,由于管道泄漏导致有毒化学品泄漏,多名工人因吸入有毒气体中毒。

事故原因是化工厂未进行定期管道检查和维护,导致泄漏事故发生。

4. 电气设备触电事故。

在一家电子厂,一名维修工人在维修电路时未断电操作,不慎触电导致受伤。

事故原因是操作人员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忽视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

5. 火灾事故。

在一家纺织厂,由于机器故障引发火灾,造成厂房严重损失。

事故原因是纺织厂未进行消防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火灾无法及时扑灭。

6. 交通事故。

在一家物流公司,一名司机因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货物损失。

事故原因是公司未对司机进行规范的驾驶管理和安全培训。

7. 摔倒事故。

在一家食品加工厂,一名工人在生产线上因地面湿滑而摔倒,导致受伤。

事故原因是厂房清洁管理不到位,地面未及时清理干净,存在安全隐患。

8. 气体中毒事故。

在一家化工厂,由于操作人员未按照规定进行有毒气体操作,导致多名工人中毒。

事故原因是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缺乏对有毒气体的防护意识。

9. 机械碾压事故。

在一家制造厂,一名工人在操作机械设备时不慎被机械碾压导致重伤。

事故原因是工人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缺乏对机械设备安全操作的意识。

10. 化学品溅洒事故。

在一家化工厂,由于操作人员在搬运化学品时不慎溅洒导致皮肤灼伤。

事故原因是操作人员未佩戴防护装备,对化学品搬运操作不规范。

11. 机械设备缺失事故。

在一家制造厂,由于设备缺失导致生产线停机,造成生产延误和损失。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

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
1. 中国江苏徐州:2007年12月14日,徐州市泰山区富营镇涝洼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05人死亡、22人受伤。

这是中国一次重大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也是继2005年矿难后的又一次惨剧。

2. 法国巴黎: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和穹顶坍塌,导致塔尖和斗拱严重损坏。

这是法国历史上一次极为严重的文化遗产火灾,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3. 中国浙江宁波:2010年7月28日,宁波市北仑区中国石化分公司发生毒气泄漏事故,导致死亡或受伤的工人达286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毒气泄漏事故之一。

4. 印度孟买:2013年6月27日,位于孟买市一座多层建筑发生坍塌事故,造成至少75人死亡。

这是孟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建筑坍塌事故之一,引发了对建筑安全的广泛关注。

5.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2018年2月14日,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公园高中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17人死亡、多人受伤。

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校园枪击事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枪支管控的讨论。

19个经典的安全相关事故案例

19个经典的安全相关事故案例

有关事故案例生命是宝贵的,健康是重要的,不可能每个员工都去亲身体验事故,因此,学习事故案例,从中得到启迪,设想危险,未雨绸缪,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好方法。

为从这些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事故中吸取教训,使这些事故成为前车之鉴,预防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并能举一反三,进一步促进公司安全生产,给公司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特搜集了与我公司相关的一些事故案例汇集成册供公司员工学习。

每个案例均有事故经过、事故原因、责任分析、教训及防范措施,以科学的态度,从理论上探讨其起因,并提出了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

案例的陈述力求简捷、清晰、突出主要线索和问题,注重实用性。

案例一操作车床违章未戴工作帽伤害事故2004年6月8日,湖南某机械加工厂一名女工,在操作车床时严重违反安全规定,未戴工作帽,致使长发被旋转的工件缠绕,造成严重伤害事故。

一、事故经过6月8日是星期天,应该是休息的日子,但是某机械厂由于实行了新的计件工资制,许多工人自发组织加班,以求增加收入。

机加工车间女车工尹某,在车间领导安排她加班而她本人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擅自请在本厂当铸造工的丈夫替代操作车床。

这天11 时许,尹某从市场买菜回来,因考虑到丈夫车工技术不熟练怕出废品,连忙去车间探望。

来到车间后不久,尹某发现车床刀架紧固螺钉松动,她在未停机的情况下,违章伸手去帮忙拧螺钉。

由于尹某未按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戴工作帽,致使自己的长发被卷入车床丝杆上,待其丈夫发现时又不知道如何关掉车床电源开关,而是抱着尹某身体向后拉,结果头发越绞越紧。

当另一工人发现并关掉车间总闸时,尹某满头秀发连同头皮已被全部撕掉,左耳也撕去一块,造成一起惨不忍睹的重伤事故。

二、事故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一连串的违章,首先是尹某违反有关规定,擅自让其丈夫代替自己操作车床;其次是在未停机的情况下紧固螺钉,这也是安全操作规程严格禁止的;再次是操作车床不戴工作帽,导致长发被车床丝杆缠绕,造成严重伤害事故。

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则是该厂安全管理工作太差,一连串的违章无人纠正、无人制止,估计在当天工人加班的情况下,工厂、车间领导可能无人到场,如果确实这样,就属于严重失职。

安全生产事故 案例

安全生产事故 案例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1、2018年山东一厂发生大火,造成七人死亡在2018年,山东一家工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

火灾发生时,工厂内有大量易燃物质存放,火势迅速蔓延,造成了严重后果。

该火灾造成了七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还给附近的居民造成了严重威胁。

经过调查发现,该工厂的消防设备严重不足,安全管理体系存在漏洞,是造成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2、河南某煤矿煤尘爆炸事故导致十二人遇难河南某煤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煤尘爆炸事故,导致十二名矿工不幸遇难。

据初步调查,煤矿安全管理不严,存在多个安全隐患,如通风系统不完善、煤尘未得到及时清理等。

煤尘爆炸不仅对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和附近居民的生活。

3、浙江某化工厂因违规操作导致爆炸事故,多人重伤浙江某化工厂发生了一起由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事故,导致多名工人重伤。

事故发生时,工人在操作化学品时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化学物质爆炸,引发了火灾和爆炸。

事故受伤工人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引发了对化工厂安全管理以及员工安全意识的反思。

4、上海某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五人死亡在上海某建筑工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坍塌事故,造成五人死亡。

事故发生时,工地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规定的安全标准进行,导致建筑物部分结构失稳,最终导致坍塌。

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建筑施工安全的关注,加强了对建筑施工的安全检查和监管力度。

5、广东某化工企业泄漏有毒气体,致十名工人中毒广东某化工企业发生了一起有毒气体泄漏事故,导致十名工人中毒。

事故发生后,企业紧急疏散工人,并立即采取了相应的应急措施。

但由于对相关危险化学品不了解和缺乏足够的安全训练,工人们未能有效自救,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此事故引发了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视和加强,提醒人们关注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

生产车间安全事故案例

生产车间安全事故案例

生产车间安全事故案例案例一,机械操作事故。

在某家工厂的生产车间,一名工人在操作机械设备时,因为疏忽大意没有戴好安全手套,结果手被机械设备夹伤。

经过调查发现,工人平时对于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安全意识,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案例二,化学品泄漏事故。

另一家工厂的生产车间发生了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了数名工人中毒。

经过调查发现,该工厂在化学品存放和使用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案例三,电气设备事故。

在一家电子产品生产厂的车间,一名工人在维修电气设备时,因为操作不慎触电身亡。

经过调查发现,该厂对于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操作规程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指导,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生产车间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工人的疏忽大意、管理不善、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我们在生产车间中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为了预防生产车间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2.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3. 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4.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5. 加强对化学品等危险品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安全生产。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产车间安全事故的严重性,以及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性。

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才能够有效地预防生产车间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进行。

希望各位工厂和企业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共同努力,确保生产车间的安全生产。

十大事故案例

十大事故案例

液氯包装车间案例学习一、液氯钢瓶泄漏事故1、事故经过:2006年7月1日,充装工杨再忠在充装过程中,液氯钢瓶达到一定的充装量后,去关闭充装阀,打开抽空阀。

再没有关闭钢瓶阀的情况下卸卡子,致使大量液氯从钢瓶泄漏(正确操作步骤:钢瓶充装到固定量后,先关闭充装阀,在关闭钢瓶上的角阀。

然后开抽空阀门,把充装铜管内的液氯抽净后,关抽空卸卡子。

)。

2、发生原因:1)操作工精力不集中,粗心大意,工作责任心差。

2)加强对新入场员工培训学习,提高职工操作技能。

3)操作工未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

3、救援中存在的不足:1)职工遇事慌乱,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事故的真正原因。

2)新入厂职工不会或不全会使用劳保防护用品。

3)部分职工遇事慌乱,自救能力差。

4、从中吸取的教训:1)职工的责任心问题,必须班前班后会经常强调。

2)事故演练不到位、不全面。

3)职工自救能力差5、预防措施:1)加强案例学习和事故演练。

2)严禁在充装过程中,操作工离岗现象。

3)班前班后会经常强调液氯充装的安全,让职工从心底重视安全。

二、汽化器氯气泄漏1、事故经过:2006年11月8号,在汽化器开车过程中,由于职工操作技能差,汽化器循环水在加热过程中升温过快(正确操作每小时升温5℃左右),水温与液氯温度偏差过大,导致汽化器内列管破裂,是氯气带入循环水系统造成氯气泄漏事故。

2、发生原因:1)热水站循环水温度提升过快,氯气与循环水温差过大。

2)操作工对设备的操作规程及工艺要求不够了解。

3)干部责任心差,重要设备开停车没有在现场监督。

3、救援中存在的不足:1)职工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差。

出现事故后,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化。

2)请示汇报制度执行不到位,事故发生后,职工没有第一时间汇报车间主任而是自行处理事故。

3)新职工和部分老职工业务知识不全面,遇到事故手忙脚乱。

4、从中吸取的教训:1)职工业务知识不全面,不扎实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干部对职工的操作能力不够了解,没有在现场监督操作。

安全事故案例大全

安全事故案例大全

安全事故案例参考如下:* 松藻煤矿火灾事故。

该事故是由于煤矿二号大倾角运煤上山胶带下方煤矸堆积,起火点回程托辊被卡死、磨穿形成破口,内部沉积粉煤;磨损严重的胶带与起火点回程托辊滑动摩擦产生高温和火星,点燃回程托辊破口内积存粉煤;胶带输送机运转监护工发现胶带异常情况,电话通知地面集控中心停止胶带运行,紧急停机后静止的胶带被引燃,胶带阻燃性能不合格、巷道倾角大、上行通风,火势增强,引起胶带和煤混合燃烧;火灾烧毁设备,破坏通风设施,产生的有毒有害高温烟气快速蔓延至2324-1采煤工作面,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 山西太原台骀山火灾事故。

2020年10月1日13时许,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小山沟村台骀山景区冰雕馆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3人死亡、15人受伤。

* 建筑装修改造项目安全事故。

事故原因包括房屋产权人未履行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的义务,将事故建筑一楼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和施工业务发包给无相应资质的建筑公司;施工图设计文件未送审查;在未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组织开工,改变经营场所建筑的主体和承重结构。

施工单位在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情况下承揽事故建筑装修改造项目,并将拆除业务分包给不具有相应资格的个人;未编制墙体拆除工程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无相应的审核手续;未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书面安全交底并进行签字确认。

此外,设计人员未取得设计师执业资格,在未真实了解辅房结构形式的情况下提供错误的拆墙图纸并错误地指导承重墙的拆除作业。

同时监管部门对既有建筑改建装修工程未批先建、违法发包等行为监督管理存在漏洞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这些案例揭示了安全事故的严重性,强调了安全管理和遵守规定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了解这些案例并从中吸取教训,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是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关键。

全国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

全国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

全国安全生产事故典型案例案例一:某化工厂爆炸事故事故经过: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老化,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化学反应失控,引发爆炸。

事故造成多名工人受伤,部分厂房损毁。

事故原因:设备老化,操作失误,安全管理不到位。

案例二:某煤矿瓦斯泄漏事故事故经过:某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瓦斯抽放系统故障,导致瓦斯泄漏。

当班工人未按照规定进行通风排气,最终引发爆炸。

事故造成多名工人死亡,部分矿井损毁。

事故原因:瓦斯抽放系统故障,安全管理不到位,工人安全意识淡薄。

案例三:某建筑工地坍塌事故事故经过:某建筑工地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由于地基处理不当,导致部分建筑坍塌。

事故造成多名工人被埋压,部分建筑物损毁。

事故原因:地基处理不当,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案例四:某医院火灾事故事故经过:某医院在急诊科抢救过程中,由于设备老化,电线短路等原因,引发火灾。

火灾迅速被消防部门扑灭,但造成了一定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事故原因:设备老化,电线短路,安全管理不到位。

这些案例表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为了减少和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落实,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安全意识;2.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落实;3. 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4.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5.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Most Expensive Accidents IncidentCost (2002 US$)

1. Piper Alpha Occidental's Piper Alpha platform was destroyed by explosion and fire in 1988. 167 workers were killed in the blaze.

$1,270,000,000

2. Petrobras P36 In 2001, an explosion destabilised the P36 production rig in the Campos Basin, Brazil, eventually causing it to sink.

$515,000,000

3. Enchova Central Petrobras' Enchova PCE-1 Platform suffered twice with blowouts and fire in both 1984 and 1988, ending with the loss of the platform in 1988.

$461,000,000

4. Sleipner A Platform A design error resulted in the structural failure in 1991 of the gravity base unit of the original Sleipner A platform.

$365,000,000

5. Mississippi Canyon 311A Platform In 1987, the Mississippi Canyon 311A Platform in the Gulf of Mexico was tilted to one side by an extensive underground blowout.

$274,000,000

6. Mighty Servant 2 The Mighty Servant 2 struck a rock and sank off Indonesia whilst carrying platform modules in 1999. $220,000,000

7. Bombay High North A support vessel collided with Bombay High North in 2005, rupturing a riser and causing a major fire which destroyed the platform.

$173,000,000 (2005)

8. Steelhead Platform A blowout in 1987 led to six months of trouble for the Steelhead Platform, resulting in fire and extensive platform damage.

$171,000,000

9. Name not known 1993: Explosion and fire destroyed a platform control room and damaged adjacent platforms on Lake Maracaibo, Venezuela, with eleven fatalites.

$122,000,000

10. Name not known 1998: A topside module was dropped in the Gulf of Mexico, striking assisting barges and causing an explosion before sinking to the sea floor.

$116,000,000 Piper Alpha 1. Before the fire 2. Tharos & Piper Alpha fire 3. Piper Alpha fire 4. Piper Alpha detail 5. After the fire - remains of Piper Alpha with Tharos behindRig: Piper Alpha Platform Date: 06 Jul 1988 Location: North Sea, U.K. Operator: Occidental Fatalities:167

Summary The Piper Field was discovered by Occidental in January 1973, with the Piper Alpha platform becoming operational in 1976. Located about 120 miles north-east of Aberdeen, the platform initally produced crude oil. In late 1980, gas conversion equipment was installed allowing the facility to produce gas as well as oil. A sub-sea pipeline, shared with the Claymore platform, connected Piper Alpha to the Flotta oil terminal on the Orkney Islands. Piper Alpha also had gas pipelines connecting it to both the Tartan platform and to the separate MCP-O1 gas processing platform. In total, Piper Alpha had four main transport risers: an oil export riser, the Claymore gas riser, the Tartan gas riser and the MCP-01 gas riser.

On 06 July 1988, work began on one of two condensate-injection pumps, designated A and B, which were used to compress gas on the platform prior to transport of the gas to Flotta. A pressure safety valve was removed from compressor A for recalibration and re-certification and two blind flanges were fitted onto the open pipework. The dayshift crew then finished for the day.

During the evening of 06 July, pump B tripped and the nightshift crew decided that pump A should be brought back into service. Once the pump was operational, gas condensate leaked from the two blind flanges and, at around 2200 hours, the gas ignited and exploded, causing fires and damage to other areas with the further release of gas and oil. Some twenty minutes later, the Tartan gas riser failed and a second major explosion occurred followed by widespread fire. Fifty minutes later, at around 2250 hours, the MCP-01 gas riser failed resulting in a third major explosion. Further explosions then ensued, followed by the eventual structural collapse of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A number of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severity of the incident : - the breakdown of the chain of command and lack of any communication to the platform's crew; - the presence of fire walls and the lack of blast walls - the fire walls predated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gas conversion equipment and were not upgraded to blast walls after the conversion; - the continued pumping of gas and oil by the Tartan and Claymore platforms, which was not shut down due to a perceived lack of authority, even though personnel could see the Piper burning.

167 men died as a result of the explosions and fire on board the Piper Alpha, including two operators of a Fast Rescue Craft. 62 men survived, mostly by jumping into the sea from the high decks of the platform. Between 1988 and 1990, the two-part Cullen Inquiry established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y and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safety regimes offshore. 106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which were subsequently accept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offshore operato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