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乐曲的初篇章:“被禁止的射击”--机载上倾式射击武器系统初期发展史(一)
军事高技术-军用航天(1)

德尔它
94.3
宇宙神/半人马座
88.1
雷神 大力神
86.5 90
苏联/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1999.6.30)
火 箭 系 列 东方号 质子号 旋风号 天顶号 宇宙 能源 安加拉 呼啸号
成功率(%)
94
85.7
96.3
74.2
SS19改
航天技术的六大关
侦只 察要 测卫 绘星 不能 发回 愁收
6
V1=7.9km/s (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地球速度) V2=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又称脱离地球速度) V3=16.7km/s(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太阳速度)
抛物线 7.9-11.2 椭 圆
7 . 9
圆形
“现代宇航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
(一)速度条件:V1≤发射V<V2
军事高技术综述 (二)高度条件
孙 子: 善 攻 者, 动 于 九 天 之 上
军事高技术综述
“制 天 权” 决 定 未 来 战 争 胜 负!
概述 航 天 ( 空 间 ) 技 术
运载 火箭 技术
一、航天关键技术及其军用价值
航天技术的组成 航天 器 技术
二、军用航天器(卫星和太空武器)
军用 航天器
航天测控 技术
一、航天关键技术及关)
及其背后的军事秘密
上天
回收
一箭 多星
地球 同步
太阳 同步
载人 飞行
在航天领域要想成为大国,必须 “过六关” ,这六关过了就可以真正 地称为航天大国了。
中 国 航 天 技 术 发 展 历 程
上天
回收
一箭 多星
地球 同步
太阳 同步
载人 飞行
世界航空战斗机发展历史之初入锋芒

世界航空战斗机发展历史之初入锋芒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
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
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
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
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
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
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发展历程】初露锋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
在战斗中,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手忙脚乱地互相攻击,比如石头,这就是“战斗空战”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
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
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机枪同步射击”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
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

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2007年12月28日 15:22:23 来源:发展论坛-军迷大营点击浏览更多军事图片点击浏览军事视频1、SA-5地空导弹这是前苏联50年代设计生产的一种地空导弹(见下图),主要用于战略层次的国土防空和要地防空,这幅图来自于红场阅兵,士兵身后的就是丑陋的SA-5地空导弹履带式运输车——注意,这是一套庞大的防空系统,你在图片中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导弹运输车,它并不能用于发射。
一般,这种沉重而恐怖的导弹采用一种绝无仅有的部署方式:地下发射井,这种部署方式一般仅仅用于战略核弹道导弹,它是一个特例,只是后期才出现了一些使用地面发射架的导弹阵地,多数仍被部署在地下深处。
今天,只有朝鲜、古巴等少数国家还在使用这一古董级的防空系统,但在当年,它是一种恐怖的武器——他专为当时的美军战略轰炸机群量身设计,大量SA-5被苏联防空军安装上核弹头,这是也是丑陋的SA-5创造的另一个记录,他还拥有即便今天来看也是恐怖的射程:250公里。
这一切安排的背后,只为一个目的:在美军的战略轰炸机群中央中央制造一场核爆。
因此,在美军当时的计划里,对待SA-5地空导弹导弹阵地的方式也是以牙还牙:使用核弹摧毁,这也是迫使前苏联将SA-5部署于坚固的地下发射井的原因之一。
这是后期使用地面发射架发射方式的SA-5,这种发射方式一般使用常规弹头而非核弹头,估计是怕被人偷走:)。
北约给这种当时恐怖的武器取了一个难听的名字:咸猪脚。
这种武器的确恐怖,例如下图,咋一看一会以为是在发射卫星:)他没有什么很高的命中精度,因为根本就不需要精度——记住他装着核弹头,严格说根本就不是一中防空系统,而只是把核弹头直接送到美军轰炸机群附近立马引爆的战术核武器。
2、图-128国土防空截击机(见图)图-128国土防空截击机设计生产于60年代,大量部署给前苏联截击航空兵部队,主要作战方向为广大的西伯利亚荒野的天空,准确说是尽可能堵住前苏联庞大防空网不避免的漏洞。
战斗机的故事在线听 战斗机的故事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锤炼,战斗机的气动外形已变得更加洗练。
流线型的机身,配上精心设计的椭圆形或梯形机翼;张臂式的下单翼布局,既有利于安置起落架,也便于地面维护;坚固的机翼上可以安装机枪或口径在20毫米以上航炮,还可以外挂炸弹和火箭,机枪协调器已不再是战斗机必不可少的设备了。
由于战术的日趋成熟,战斗机的性能提高速度逐渐减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飞机的飞行性能一直在大幅度地迅速提高。
如1909年时的飞行纪录是,速度为700公里/小时(“布莱里奥”飞机创造)、高度为452?93米(“法尔芒”飞机创造)、距离为234?29公里(“安托瓦内特”飞机创造);而到了1938年至1939年的飞行纪录,速度达到754?99公里/小时(Bf?109R飞机创造)、高度达到17082?82米(“卡普罗尼161”飞机创造)、飞行距离达到11529?37公里(维克斯“韦尔斯利”飞机创造)。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将近30年的时间,飞机的速度纪录提高了近10倍、高度纪录提高了37倍以上,直线距离纪录提高约50倍。
但此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活塞式战斗机的飞行纪录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大战之后,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已可以达到3000~4000马力(即2237~2982千瓦),而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却难以增进。
美国在二次大战末期生产的F8F“熊猫”(Bearcat)海军用战斗机,原装有2500马力(1864?25千瓦)的活塞式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755公里/小时,是“猫”(Cat)系列飞机中发动机功率最大、飞行速度最快的。
战后,美国给它换装了功率为3000马力(2237千瓦)的活塞式发动机,功率增加1/5,但飞行速度只增加21公里/小时,增长率不到3%。
呼唤新一代战斗机要想继续提高战斗机的飞行性能,除了研制新概念的航空发动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挖掘飞机气动布局的潜力。
事实上,这一时期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射击学理复习题

射击学理复习题射击学理复习题1、发射的概念:(1)火药气体压力将弹头从膛内推送出去的现象叫发射。
(2)发射是发射药的化学能转变为武器系统动能的过程。
2、发射的过程:发射过程时间短,现象很复杂,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发射药开始燃烧起至弹头开始运动时止。
这个阶段,各种枪的起动压力约为250~500公斤/厘米2(81式自动步枪的起动压力为300公斤/厘米2)。
第二阶段(基本阶段):由弹头开始运动起到发射药燃烧完止。
此阶段当弹头在膛内6-8厘米时膛内压力最大,此时的压力称为最大膛压,各种枪的最大膛压为1400~3400公斤/厘米2(81式自动步枪的最大膛压为2800公斤/厘米2)。
第三阶段(气体膨胀阶段):由发射药燃烧完起到弹头脱离枪口前切面为止。
这一阶段,各种枪的枪口压力为200~600公斤/厘米2。
第四阶段(火药气体作用的最后阶段):由弹头脱离枪口前切面起到火药气体停止对弹头作用为止。
3、步机枪发射的特点:(1)火药气体压力很大,各种枪的气体压力约为1400-3400公斤/厘米2。
(2)火药气体温度很高,射击时,火药气体的温度高达2500-3500℃。
(3)发射现象持续时间很短,约为0.001-0.06秒。
(4)发射药在迅速变化的容积内燃烧。
4、初速的概念:弹头脱离枪口前切面瞬间的速度称为初速。
初速以米/秒为单位。
(81式自动步枪的初速为710米/秒)5、决定初速的大小条件:(1)弹头的重量。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弹头轻,初速大;弹头重,初速小。
(2)发射药的重量。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装药量多,所产生的火药气体多,压力大,弹头初速也就大;相反,如果装药量少,其初速也小。
(3)枪管的长度。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同样的子弹,在一定限度内加大枪管的长度,初速提高。
(4)发射药燃烧的速度。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射药燃烧的速度越快,火药气体对弹头的压力增加也就越快。
从而使弹头在膛内运动的速度加快,初速也就越大。
自动步枪的历史与发展

自动步枪的历史与发展自动步枪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其发展历史悠久,起源于19世纪末期。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步枪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主要类型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前景。
1. 历史背景自动步枪的发展源于19世纪末期,当时世界各国为了提高火力,减少战场损失,开始研究自动射击武器。
1884年,美国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勃朗宁M1885。
此后,自动步枪逐渐成为各国军队的装备。
2. 发展过程(1)早期的自动步枪早期的自动步枪主要以手动方式和弹匣供弹为主,如德国的MP18、苏联的PPSh-41等。
这些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半自动步枪20世纪40年代,半自动步枪开始出现,如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苏联的SVT-40等。
半自动步枪实现了射击速度和准确度的提高,但在连发方面仍存在局限。
(3)全自动步枪20世纪50年代,全自动步枪逐渐成为主流。
如美国的M60、苏联的AK-47等。
这些武器采用了导气式自动原理和可换枪管设计,实现了高速连发,火力强大。
(4)现代自动步枪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自动步枪在精确度、射击速度、可靠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如美国的M4、德国的G36等。
此外,许多自动步枪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更换枪管、瞄准镜等部件。
3. 主要类型(1)按自动原理分类- 导气式自动步枪:通过火药气体推动枪机完成自动循环。
如AK-47、M16等。
- 惯性式自动步枪:利用枪管复进簧的惯性完成自动循环。
如G36、FNC等。
- 电磁式自动步枪:利用电磁力完成自动循环。
如美国的研究项目Rapid Fire Weapon System(RFWS)。
(2)按射击方式分类- 单发自动步枪:每次射击后需手动拉动枪栓或按压板机完成重新装填。
如M1加兰德步枪、SVT-40等。
- 连发自动步枪:可实现高速连发,火力较强。
如M60、AK-47等。
4. 未来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步枪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代战斗机发展进程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1961-1973)和其它的一 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发现它们并不能 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主要范围,因此第二 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代
第三代:强调多用途的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4-鬼怪、 F15、苏制米格29、苏27等 ,中国的空中美男子歼8。 出现于1960年代,并在1972年开始大规模的投入使用。 前两代的发展当中,单一用途的拦截机与战斗轰炸机进展至此, 受惠于各项系统的进步,尤其是雷达与航电的功能以及效能,使得第 三代的战斗机开始趋向多任务,多用途的路线。
第二代
第二代: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50年代后期到 60年代后期。代表机型:美制F-8、苏制米格21、中国歼7 等。 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性能仍然偏低,速度不够,升 限、加速性、爬升率不够高,武器系统和机载设备相对简 单,因而作战能力仍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50年代后期 各国开始发展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 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 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速度超过3倍音速。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代表机 型包括美国F-104“战星”式等”;英国“闪电”式;法 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前苏联 的米格-21、等;中国在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等。
第四代开始引入线传飞控与静不稳定的设计概念搭配, 完全颠覆过去的气动力设计方式和飞行控制机构,这使得 飞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代半
这一代战机主要是指延续第四代的发展成果,作为第 五代战机全面服役前的过渡机种。虽说是过渡机种,但是 性能与价格往往比第五代战机来得有优势。这一代战机大 约是以俄罗斯的侧卫家族最为有名,相对于西方,则是延 续第四代的机体进行性能改良的方案居多,如美国的F15E、F-18战机、日本的F-2战斗机、俄罗斯的米格-35战斗 机、苏-35,欧洲的台风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瑞典 的JAS-39战斗机,中国的歼-10B,歼-16等等
武器发射工程

武器发射工程武器发射工程武器发射工程是现代国防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发、测试和生产,以及相关的训练和维修工作。
本文将就武器发射工程的概况、发展历程、关键技术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概况武器发射工程是指将武器从地面、舰船、飞机等平台上发射出去,以实现攻击或防御的目的。
它涉及到各类武器的发射系统,如火炮、导弹、火箭炮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武器发射工程也不断发展,从传统的火炮发射发展到现代的导弹系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
二、发展历程武器发射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发射器,如弓箭、弩等。
随着火药的发明和运用,火炮逐渐成为重要的武器发射系统,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弹成为新的威力巨大的武器,使武器发射工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关键技术武器发射工程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火控系统、导弹制导技术、发射平台设计等。
火控系统是武器发射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传感器等装置,获取目标信息,自动调整武器的瞄准和发射参数,提高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
导弹制导技术是导弹类武器发射工程中的核心技术,它通过制导装置和相关算法,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打击。
发射平台设计则是指根据武器的特点和任务需求,设计合适的发射平台,保证武器在发射过程中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国际合作在武器发射工程领域,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各国通过共享技术、经验和设施,加强合作,推动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技术瓶颈,还可以提高武器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国际合作也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军事关系和友好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总结:武器发射工程作为现代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科技创新和突破,关键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武器的精确度和打击力量。
国际合作是推动武器发射工程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国通过共同努力,使得武器发射工程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