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合集下载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平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

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

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

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

《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永遇乐》教案(3篇)

《永遇乐》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永遇乐》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词句中捕捉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

2. 把握词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典故的运用和象征意义。

2. 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和意境营造。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播放《永遇乐》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

二、阅读与鉴赏1. 学生自由朗读《永遇乐》,注意词句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词中的典故,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三、讨论与思考1. 讨论词人的情感变化,如从“壮志凌云”到“白发悲秋”。

2. 分析词人的意境营造,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词人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永遇乐》的理解。

2. 学生再次朗读《永遇乐》,注意词句的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练习1. 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永遇乐》中的部分词句。

2. 学生根据《永遇乐》的内容,创作一首现代诗。

三、讨论与分享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

2. 讨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如何影响当代人。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永遇乐》的教学收获。

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有深入理解。

2. 学生能够从词句中捕捉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分享。

第2篇教学目标:1. 了解《永遇乐》的背景、作者及词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词人豪放、激昂的情感。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典故,体会词人借古讽今的意图。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宋代: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译文月光皎皎如霜,秋风送爽犹如流水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如此沉醉。

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这景致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

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竟把我的梦惊断。

夜色茫茫,再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后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我是漂泊天涯的游子,已经感到十分疲倦。

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

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

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注释彭城:今江苏徐州。

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愔)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紞如:击鼓声。

铿然:清越的音响。

梦云: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

惊断:惊醒。

心眼:心愿。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赏析此词是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片寻梦,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景;下片感梦,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感慨。

《永遇乐》

《永遇乐》
本词刻画了一位容颜憔悴,在元宵佳节追忆 往昔,感慨身世之悲、今非昔比,不愿出门, 却希望听他人欢声笑语的老妇形象。
情感: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一、正读:读准,正音
二、意读:读懂,晓意
三、情读:体情,读透 1、请听范读。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词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分 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归纳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
1
3
于不合理处生

上片“谢他酒朋诗侣”谢绝他人邀请,下片 也说“怕见夜间出去”,不想出去,又为何 还要“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为什么谢绝他人邀请?词人不喜欢元宵节吗? 还是江南的元宵节不好玩? 风雨难料 容颜憔悴 今非昔比 无心 游玩 听人 笑语 孤寂 期许
2 1
关于元宵佳节
《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当时节日之夜, “家家灯火,处处管弦”,“京师民有似云 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娥儿直到鳌 山看灯。” 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载:杭州的元宵节 “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
一、正读:读准,正音 二、意读:读懂,晓意 1.释词义
熔金 偏重 融和 簇带 几许 济楚 次第 怕见 香车宝马 向
2.解词意
于不合理处生疑
不合理一:“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三句中,前两句写了黄昏极其美丽的景象,明明词人 正在欣赏着傍晚美景,却为何发出“人在何处?”的 疑问?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词人怎样的心绪?
《永遇乐》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 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 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创作,可以其南渡为分水 岭,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典故归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典故归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一、写作背景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

当时韩侂(tuō)胄(zhòu)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1204年被起用,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怀古词:怀:心有所感古:眼前能触动情怀的古迹、古人、古事怀古:因古而生情,寄情于怀古二、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ta)跋(ba)焘(tao)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三、用典1、孙权·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建都京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
浙东安抚使。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
北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
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
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
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
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
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
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类标签: 爱国诗宋词三百首豪放诗怀古诗咏史诗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及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及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的反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这首词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与想象,领悟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还可依据时间线索逐层引导学生把握诗情,学生在把握本词中所引用的典故基础上,领悟本词中作者的情感,为以后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一)优点之处1.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

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本词突出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辛词的独特之处,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

2.对话交流,积极互动。

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我直接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词中的典故,待他们稍微消化典故之后,点学生起来讲故事。

孩子们参与了课堂,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

最后,我适时地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古人登临山川大泽必有所感,那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山的感受是什么呢?请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来。

”怀古词,这学期我们还学习过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苏轼和周瑜的对比,是上课的重点。

其实那时我就在想怀古词其实中间含有某种古今对比,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该也有,正所谓“借古人来浇自己心中旳垒块”,所以辛弃疾使用那些典故也是在某种程度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也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1.朗读太少。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独立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美一些,教学高潮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

应该让学生多读,以各种方式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的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2016年4月)
一、文本解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于66岁时
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
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万里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
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
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同时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自己重返疆场的
愿望。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朗读中品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分析典故,挖掘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了解典故,找准典故的运用与作者思想的契合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2、挖掘典故背后的深层写作动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
齐背一遍。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
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
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
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
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在朗读中品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分析典故,挖掘思想内涵。
(三)诵读文本,边读边悟:文中设计几个典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封狼居胥----霍去病,收复失地,封土而还;
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探究一:词中所用典故的角度是否一致?
正面用典:1、英雄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刘裕北伐,收腹中原,气势如虎;
3、霍去病封狼居胥,收复失地;
4、廉颇请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反面用典:1、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北伐,仓皇北顾;
2、佛狸祠下,神鸦社鼓---百姓精神麻木,安于现状;
(五)探究二:寻找词中正反用典感情色彩的蛛丝马迹?
1、英雄难觅----金戈铁马;
2、风流不再----封狼居胥;
3、气吞万里----元嘉草草;
(六)课堂小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
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
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
场和观点。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
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七)作业布置: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
二词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