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玄学与美学
肖临骏: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方法与画论的评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探讨魏晋南北朝画论和山水画的审美,除了关注美学思想及绘画技巧外,对于承载思想的技巧与手段、途径、范式而形成的玄学方法更应该去探求,即玄学方法所表现的价值与特征。
在探求中会加深认识玄学观念的价值,即在儒释道的融合下,其中蕴含着哲学、宗教乃至做人和养身之道;在探求中加深体悟画论的意味和山水画符号外在形式的内在意蕴,从中感受到“妙得”、“味象”的山水之意境。
所以说,探讨玄学审美方法的形成及方法是如何在此时期被创作者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自然地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因为,此时的玄学不仅表现出儒、释、道综合性的审美观念;而且循其观念之驱动,在艺术创作中也表出独特的审美方式,即玄学方法。
然而此时期的画论阐述,恰是体现玄学方法运用的最好实例。
在这一方法中不仅体现出时代观念,同时在一系列理论阐述中,又隐显着玄学方法的脉络。
即“迁想妙得”、“澄怀味象”的脉络理路中具体显现。
本文试浅析“迁想妙得”、“澄怀味象”的玄学方法理路中的具体显现在“迁想妙得”、“澄怀味象”的玄学方法理路中,具体显现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1、以佛学为主要的宗教式的思维理路,创变“迁想”与“妙得”的审美方法。
2、以佛教“心缘俱寂”的心态去创变“澄怀”与“味象”的审美意境。
一、“迁想”与“妙得”在画论中的理路中的显现以佛学为主要的宗教式的思维理路创变“迁想”与“妙得”的审美方法,正是这一时期玄学方法的表现特征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其中宗教式的思维理路和意境表现形式必然形成此时艺术创作者表达观念的形式手段即方法。
这种现象出现恰是来自时代的蕴生,从汉末儒家正统思潮逐渐衰退和玄学兴起,为佛教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思想条件。
此时的佛教不仅是宗教,而且已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审美思潮。
在思潮驱动下,必然形成相对应的审美方法,具体表现在对宗教思维理路的创变与运用。
宗教的思维理路是通过虚幻方式得到“来世”幸福的满足,这种虚幻的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幻想、联想,从而达到意境的理想境地。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

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魏晋玄学中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并深入解析这一哲学流派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独特的生态和审美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形成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介绍魏晋玄学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分析其在生态观和审美观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探讨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影响。
在生态观方面,魏晋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哲学思想。
这一观念在当时的文学作品、艺术表现以及社会生活中均有所体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保护意识。
在审美观方面,魏晋玄学追求“道”与“气”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的相互映照。
这种审美理念在魏晋时期的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通过文献梳理、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魏晋玄学生态观与审美观的内涵与外延,以期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
二、魏晋玄学的生态观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其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时期,玄学家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魏晋玄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玄学家看来,自然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具有内在生命和精神的宇宙实体。
他们主张人类应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促使人们更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魏晋玄学倡导“无为而治”的哲学理念。
在生态领域,这种理念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重。
玄学家们认为,人类应该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应顺应自然的节奏,保持生态平衡。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魏晋玄学还强调个体与自然的交融。
在玄学家看来,人类个体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个体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与自然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
第六讲魏晋玄学魏晋风度

魏晋玄学追求本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对中国核 心的审美范畴意境理论奠定了基础。 玄学清谈中的言、象、意之辨对美学产生巨大影响。要把 握审美对象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必须超越言象的局限, 象外求意,和宇宙本体联系起来,体悟到天地自然的最高 境界,这正是意境理论的重要特征。。
竹 林 七 贤 图
阮籍和陶渊明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 是超然世外,平和冲淡;一是忧愤无端,慷慨任气。他们深刻地表现了 魏晋风度,是魏晋风度最高、最优秀的代表。
二、王羲之与顾恺之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琅邪 (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 变 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 ‘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
晋人风神潇洒,不凝滞于物,这优美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合表现它 的艺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优游自在。一点一画皆有情趣。这 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魏晋玄学使得晋人的心灵得到极大地解放,晋人书法就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 最适当的艺术表现。
政治迫害的人生忧伤。由于无力反抗司马氏的暴政,又不肯与朝廷同污并 垢,阮籍只有消极避世,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一脉的虚无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社会 上何止他一个人,几乎整个晋朝的文化界都是这样的,要么佯狂,要么纵酒,要么 服药,要么清谈.玄学思想在晋朝开始光大,在晋朝占主导地位,政治的专制黑暗 残暴是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
3、逃离现实,回归田园、隐于山林。
反映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退避社会政治,放弃外在的功业,转而 寻求内在的精神的自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 玄学的概念说到玄学,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玄学就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结合,讲究宇宙、人生的本质,还有那种难以捉摸的“玄”妙感觉。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人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哎,不就是求个心灵的寄托嘛!这种背景下,玄学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文人的心田,给他们带来了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灵感。
2. 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文人心态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渴望那种与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感觉。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他们的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深度,比如阮籍、嵇康这些人,写的东西简直是让人读了想“哦,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看!”这种对自由、自然的向往,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诗词中,许多作品都充满了那种“云淡风轻”的气息。
2.2 作品主题的丰富再说作品的主题,玄学的影响让文人们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性的思考,在文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魏晋的山水诗就特别流行,诗人们常常把自己比作大山、流水,仿佛在和自然对话。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深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3. 玄学与个人情感的交融3.1 诗词中的哲思在魏晋南北朝的诗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种夹杂着个人情感的哲思。
就拿陶渊明来说,他的“桃花源记”不就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吗?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没有纷争、充满和谐的地方,这种思维方式和玄学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文人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往往会加入一些哲学的思考,让整首诗词变得更有层次感,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3.2 人生的苦涩与甜美当然,这个时期的文人也不是总是阳光灿烂,生活的苦涩也是一部分。
有时候,他们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像是对命运的感慨。
其实,正是这种苦与甜的交融,让他们的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 两次党锢之祸 • 第一次 •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 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 而污秽朝廷。( 后汉书·李膺传 。(《 李膺传》 道,而污秽朝廷。(《后汉书 李膺传》) •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南阳士大夫 滂后事释,南归。始发京师,汝南、 迎之者数千两。( 后汉书·范滂传 。(《 范滂传》 迎之者数千两。(《后汉书 范滂传》) •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士人声望的进一步提高,又进而激扬起高自标置, 相互提拂的风气。 相互提拂的风气。
第一节 玄学产生前夕的士人心态
• 二、疏离 •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到东汉后期发生了很大变 士人对于政权的态度, 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化。这个转变从大一统政权的崩坏开始的。 •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两 大一统政权的崩坏,自宦官、外戚专权开始。 汉的士人, 汉的士人,是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哺育之下成长起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 来的,君臣之义是他们立身的基本准则。外戚和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 宦官窃取朝政,凌逼主上,淆乱朝纲,为士人所 痛恨和不齿。 痛恨和不齿。
• 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其山水之美,顾恺之描绘 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 蔚。”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 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魏晋时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以 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 明。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 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他们对于自然有一股 新鲜发现的好奇,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 扑人。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起源于晋末。按文献记载,东 晋画家顾恺之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并著有《论画》一 篇,其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 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一段中所说的“山 水”或许是最早从绘画意义上提到的“山水”概念。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繁荣的汉文化已经开始衰落,而新兴的宗教信仰和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南方,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开始流行,而玄学思想也开始兴起。
二、玄学思想的概念玄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隐藏、深奥、神秘的原理和真相。
通俗地说,玄学就是“追求不可知的事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主要表现是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等方面的解释和发展。
玄学思想在文化、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玄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思想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道教中的道家思想、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五行学说等等。
这些思想都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的行为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出现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例如“山水诗”、“山水画”等都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共生态度。
四、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玄学思想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对自然现象运作规律的解释,也是一种对人类行为和命运的解释。
阴阳学说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例如日夜、寒热、生死等都是存在于阴和阳之间的。
而五行学说则强调的是自然界中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古代医学、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要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内容。
五、玄学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玄学思想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开始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神、理、物三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的思辨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主要内容1.神魏晋玄学强调神秘和各种神灵存在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儒家经典中的天、神、人、鬼等概念,以及道教中的神仙、鬼怪等元素。
魏晋玄学通过这些神灵概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称之为“道”。
道既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2.理“理”是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本体”等概念,而是指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想化的存在方式被认为是超越物质现象的、纯粹的、本体论的。
魏晋玄学将“理”视作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以此来解释天、地、人、物的本质和关系。
3.物魏晋玄学对物的探讨是基于上述的神和理两个层面的。
在这种基础上,他们认为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质精神。
因此,在魏晋玄学的视野中,物是神灵存在的形式,也是道的实现方式。
在物的存在中,魏晋玄学强调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例如道德、艺术、审美等,作为智慧和文化的表达。
二、特点1.宇宙观的超越性魏晋玄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观念超越性。
他们将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视为神秘和超自然的,是超越马、克斯、恩格斯等传统哲学思潮的范畴。
2.表意意象化魏晋玄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思其意义。
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描绘宇宙和人类的本性。
3.道德、宗教的精神魏晋玄学的思想强调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我修养、道德修行、心灵感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魏晋玄学的哲学体系中,宇宙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自我超越和灵性的成长来实现的。
4.审美的价值魏晋玄学还将审美和美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认为审美和美学既是生活的普遍需求,也是宇宙创作美的本质。
三、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并发展出的重要分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
魏晋南北朝玄学与美学
方婷婷 郑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发展极度繁荣,并受“玄学”的影响,美学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人物品藻也由重视人物的道德品行转向重视神采仪表。
本文主要从玄学出现的时代背景、玄学与美学、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与美学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与“美学”关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大家能从中学习并认识到美学史中“玄学”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关键词:魏晋玄学;美学;人物品藻
作者简介:方婷婷(1991.4-),女,汉,河南省信阳市人,就读于郑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美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58-01
一、玄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在艺术史,还是在美学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宗白华先生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政治上看正好处于汉唐两大盛世之间的低谷,政权交次更替,征战兵戈四起,胡汉互相征战不得安宁。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乱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却是最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
动乱的社会引起士大夫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担忧,不少知识分子出于避祸遁入老庄。
他们讨论《老子》、《庄子》、《周易》三部著作自娱,这三部著作在当时号称“三玄”。
于是,研究讨论这三部著作的学术就号称“玄学”。
二、玄学与美学
何谓“玄”。
《老子》第一章中这样写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这样理解“玄”的涵义,他认为 “道”是事物产生的根源,而“玄”是事物之所以幽深冥远的根源,“深”则是事物追溯源头的根本,“大”是指充满天地的穷极,“远”是邈远而不可抵达,“微”是深幽微妙而无法看见。
而“道”、“玄”、“深”、“大”、“微”、“远”这些字语虽然各自有其独特而鲜明的内涵与特征,但都不能真正的囊括所有。
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道”,能够用语言表达那么这就是“玄”。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玄学”虽然根源于老庄之学,但其从根本上并不排除儒家,而是通过摒弃儒家和道家理论中空泛和虚伪的部分,形成自己独特而崭新的理论内容。
“玄学”既不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也没有说明具体事物的道理。
因此又被称为“玄远之学”。
而玄学这一突出的特征在当时人们的著作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竹林七贤”七人七像,这正是玄学深刻内涵的外在表现方式,而“玄学”所崇尚的自然精神,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灵魂,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灵魂。
“自然”与“名教”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
而所谓“自然”就是没有人为参与的成分在,不经过后天人为的加工改造,天然、天生如此;“名教”则指伦理伦常关系,是封建社会维护封建统治的封建礼仪内容。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说到底也就是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而当时所谓的“名教本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而以上种种表明,“名教”与“自然”不是相悖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
三、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与美学的关系
“人物品藻”就是指人物的品行、行为举止、神采仪表等问题,是评价人物的重要维度和赏析一个人重要的评析方面。
魏晋玄学的发展促使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
“人”的意识得以突显出来。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英雄”人物一反传统思想,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主观行为看作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思考自身与自然也成为当时名人的一种潮流,互相品评人物品藻(人物形象)也成为一时风尚。
中国人物品藻的历史悠久,最先与原始巫术结合在一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由重视个人的经学造诣、道德品质转向重视个人仪表风采,把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放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
这对魏晋时期的艺术创作、文学创作,不论是创作手法,还是创作内容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顾恺之《画论》“有奇骨而兼美好”、
“以形写神”、
“言不尽意”、
“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
四、结语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来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虽然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却始终贯穿一个统一的美学思想,“立足于实际,将美发展到最大程度”。
魏晋名士追求玄远,玄妙的境界感受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本体和生命。
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对于艺术的欣赏,往往包含一种对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领会,这种审美意识,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8.[2]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4.[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85.
[4]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7.[5]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8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