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
魏晋南北朝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玄学对文化的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
由于不间断的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了胡、汉杂居和民族之间的空前的融合,多元化的文化造就了这个思想上自由解放、个性张扬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一直崇尚的儒学产生裂变并逐渐趋向衰微,于是源于老庄的玄学思想流行起来,崇尚思辨、注重审美、向往自然、追求超逸的人生价值观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文人们对玄学的追求以及清淡无为、放荡不羁、超然物外的魏晋风度对魏晋的文化起到了导向作用。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服饰;绘画;书法;玄学;文化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争权更迭频繁、封建割据加剧、战争连绵不断的时期,王朝更替,朝臣争权,皇室内讧,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虚伪、猜忌、凶杀等卑鄙龌龊的行径,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层出不穷,以致形成“名士少有全者”的悲剧。
处于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魏晋名士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怖,许多人不愿意涉足政治,也不敢评议时政,他们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不谈政治而专言玄理的清谈自然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士族阶层滋生出人生无常的观念,过去敬仰、崇拜的东西顿时灰飞烟灭。
随即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并主导了士人们的思想,他们极力放纵、奢靡享乐、愈气豪迈。
文人雅士纷纷放弃礼法,行为放旷。
因此强调返璞归真,一任自然的玄学在士人之间成为了一种时尚。
魏晋玄学在服饰上的影响:由于玄学崇尚清谈、放荡不羁、超然无物、潇洒飘逸,以表达自我为主,所以在服饰方面对传统礼法表现得非常蔑视,因此在这个时期,男子主要流行的是大衫,其大袖衫有单夹两式,一般做成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连,有的不用襟带就敞开。
而且有的人是穿着在身,有的则是披搭在肩上,文人多是衫领敞开,袒胸露怀,或赤足,或散发,放任不羁,轻蔑礼法;此外,受玄学飘逸潇洒之风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人中还有披鹤氅的。
例如东晋王恭“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谈曰:‘此神仙中人也’”,还有追求个性用孔雀毛为裘。
魏晋玄学的形成

论文课题名称: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影响学生姓名张绪云学号 2009031206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学班指导教师余林2010 年 12 月关键词:魏晋玄学玄远主要代表人物发展阶段自然影响摘要: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习指导】❖概况:隋唐时期在多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理解:①三教并立、三教合一、魏晋风度等概念理解;②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与时代变迁相关)❖记忆:①魏晋和隋唐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原因,并以此掌握分析该类问题的模板;②分析隋唐时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及意义;【项目探究】一、魏晋到隋唐的思想: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简要历程:①两汉时期(汉武帝以来):②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③唐中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二)考点拓展:1、儒佛道三家思想在相互冲突碰撞的同时,也在相互借鉴吸收;①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②佛教也吸收的思想,渐趋;③儒学作为思想,吸收,有了新发展;隋朝时,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的理论;2、如何认识历史上统治者尊佛、崇佛与毁佛、灭佛?(1)统治者尊佛、崇佛的原因:(2)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等统治者毁佛、灭佛的主要原因:(3)灭佛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发展并未从上受到遏制。
3、魏晋玄学与魏晋风度(1)表现:政治上主张;生活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崇尚清谈;(2)原因:❖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的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
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A.吸收儒家思想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C.助力佛教传播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居瑢《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摘要】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表现,它产生于曹魏末年,延续至晋。
“魏晋风度”是对魏晋时期士人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概括,精准地指出了这种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风度玄学文化审美谈及中国哲学与文化,我们势必会提及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①叶朗也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②魏晋风度的产生与发展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准确地说,应当是开端于正始,即所谓的正始名士们。
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
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大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他们放纵情感,无拘无束,借助不同常人的处世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社会的关注与无奈。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魏晋风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给予现代社会一种精神启迪,催生出鲁迅、章太炎等一批现代“狂人”;作为一种艺术典范,其影响力穿透时空,为现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精神资源。
魏晋时代是艺术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一种时代风习,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层面,在文章诗文和文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体现,而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尤为明显。
魏晋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发生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其间产生的“魏晋风度”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魏晋风度”和魏晋美学精神的代表。
作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典范,“魏晋风度”在不同时期参与时代精神的塑造,产生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审美品格。
魏晋风度在鲁迅文学中彰显出独特的存在和现实意义,形成独具特色的鲁迅风格,杂文是鲁迅文学中魏晋风度的典范,“魏晋风度,托尼文章”是对鲁迅精神品格和文章特色的恰当评价。
可以说鲁迅的文学与王羲之的书法交相呼应,共同诠释着魏晋风度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兰亭序》作于公元353年。
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但却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就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所谓的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代士人所追求的率性而为和精神自由。
书法大家王羲之是魏晋风度名士的代表,鲁迅则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性进程中将“魏晋风度”融入文学,成为“民族魂”的独特存在。
可以这样认为,鲁迅通过文学从精神上呼应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通过如橼的巨笔向“旧垒”进行“反戈”的战士,将“魏晋风度”通过文学彰显出来,究其实质而言,鲁迅的文学又何尝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兰亭序”?魏晋时期发生的著名的兰亭“修禊”,名士集中聚会喝酒清谈,享受雅兴清欢,“畅叙幽情”。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将这一饮酒清谈之事记录下来,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藉此产生了这一书艺杰作。
魏晋风度的内涵

——《世说新语》
而返。
——《世说新语》
修饰容貌,以“形”传“神
任诞放达
任真——活得要有个性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 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 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 遂见青眼。”
○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日:“嘻!杀父 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 帝日:“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 可乎?”籍日:“禽兽知母而不知父, 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 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伴随魏晋玄 学兴起并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 表里,是指魏晋士人的个性气质、 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等在言谈、举 止、趣味、习尚等日常生活中的外 在表现。
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冯友兰《论风流》
玄心
01 玄远之心
妙赏
03 美的感悟
洞见
旨深言约 02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 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 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 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 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 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 见戴?”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政乱频仍 魏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自觉时期 玄学盛行,清谈日隆
玄学盛行,清谈日隆
司马氏借名教专权滥刑,依附于曹魏集团的人士往往以老 庄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来对抗以六经为思想基础的“名教”, 从而导致玄学的兴起。
美学史——魏晋风度

五魏晋风度一人的主题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
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
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
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①。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①的冲击下,终于垮台。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
本书不同意时下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把这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作为它们理论形态的魏晋玄学,一概说成是腐朽反动的东西。
实际上,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烦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
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确乎有一个历程。
它开始于东汉末年。
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
与此同时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
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魏晋风度

刘伶
• 《晋书刘伶传》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 晋书刘伶传》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 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 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 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 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 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 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 我。”其遗形骸如此。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 涕泣谏曰: 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伶曰: 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 “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 妻从之。伶跪祝曰: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仍引酒御肉,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 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 醉。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 肋不足以安尊拳。 其人笑而止’ 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世说新语》 王孝伯言, 《世说新语》 :“王孝伯言, 名士不必须奇才,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 无事,痛饮酒,熟读《 无事,痛饮酒,熟读《离 便可称名士。 骚》,便可称名士。”
嵇康
•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 。」或云:「肃肃 「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 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 。」山公曰:「嵇叔 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 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玉山之将崩。」 傀俄若 玉山之将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魏晋玄学
• 1、“玄学”的含义 (1)本义:玄学,又称之形而上学,指凡涉 及超物理的或超经验的某些事物,如深奥 难懂的哲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玄学。 (2)玄学,特指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 尚老庄的思潮,特指魏晋玄学。
•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 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 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 《易经》,称之为“三玄”。
二、魏晋风度
• 1、含义: 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 生观,它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作为一种文人的心态和时代的精神来 看待。
• 2、表现: (1)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 追求隐逸。 (2)在交往中好清谈。
• (3)在饮食上喜好服食药(五石散)与 酒。 • (4)在服饰上,追求洒脱。
魏晋的服饰存在三个境界: A、严装境界 B、粗服乱头境界 C、淡装境界
(5)在文学、美学
• 3、如何看待魏晋风度 魏晋士人所作所为确实透露出超脱的 一面,同时在这些人行为的背后 ,似有一种 无法排遣的忧愁和痛苦,显现出士人的矛 盾心态。
C、意不尽而尽论派 (王弼) 一是有形的现象世界,即“共相的言象 意”;是可以用“言”和“象”来尽“意”; 一是无形的本体,即所谓“殊相的言象 意”,是不可用 “言”和“象”尽意,只能用 “微言”来启发,用意会进行内心体验。
• (4)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
(5)才与性的关系2)竹林时期: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中 的嵇康和阮籍。 A、嵇康 (224-263),字叔夜,祖籍会稽(今 浙江绍兴。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 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
• B、阮籍(210~263) ,字嗣宗,陈留尉氏 (今属河南)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 (3)元康时期(291年-299年,是西晋晋 惠帝司马衷的年号,共计9年 ):玄学发展 的第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为郭象、裴頠。 • A、郭象(约252~312) ,河南洛阳人 , 著作主要有《庄子注》。
• 2、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 (1)儒学,特别是儒家今文经学陷入困境,遭 到理论上的批判和现实中的打击,走向了衰 落,这为玄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 (2)黄老思想的延续与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玄 学的产生,为玄学提供了除儒学而外的另一 种理论基础。
• (3)士族门阀制度森严,使下层读书人无 法进入更高的统治阶层,读书人入仕无望, 转而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这为玄学的 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土壤。
• B、崇有论——有自生说 裴頠不同意“贵无论”, 他认为世界的 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他排斥无作为 万物本体的永恒和绝对性,肯定“有自生”, 认为无不能生有。 • C、独化说 郭象认为无不能生有,万物都是无待而 独化的,即是自化的。
• (2)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 :儒家礼教 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宇宙本体,世界本源,宇宙万 物本来的样子。 名教:人们之造作,是为调整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而设的种种等级与教化的总称, 也可迳直指“礼教”。
• B、裴頠 (2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 (今属山西)人,著作有《崇有论》。 • (4)东晋时期:代表人物为僧肇。
• 4、魏晋玄学的内容 (1)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 “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思想中,最 根本要辨明的问题,在哲学中属于形上之 学,涉及存有论和宇宙论的问题。
• A、贵无论 王弼持“贵无论” 。 “无”,是宇宙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源和 本体;所谓“有”,则是宇宙万事万物的 具体存在,包括一切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 无是“体”,有是“用”;无是“本”, 有是“末”。
A、王弼(226-249年) :少有才能,“好老氏, 通辩能言”,有著作《老子道德经注》、《周 易注》、《老子指略例》 等。 王弼与裴徽谈论: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 B、何晏(193-249年),字平叔,其主要 著作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 ﹑《论语集解》等
• C、士族上层也需要用玄学来替自己荒淫腐化的 生活作掩饰。
• 3、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存在多种说法,一 般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正始时期(240-249年) “正始”指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国 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 共计10年。
正始时期玄学的典型代表人物:
• A、名教出于自然(何晏、王弼) 王弼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是 自然的必然表现;自然与名教是统一的, 两者并不矛盾;名教本于自然,是自然本 体的表现,而本体便是“无” 。
• B、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嵇康 ) 嵇康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 与人的本性相对立。 他否认“六经为太阳,不学为长夜”, 坚决反对“立六经以为准”、“以周、孔 为关键”,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 人的自然情性。
• (4)更迭变幻的政权,动荡不安的社会, 以及统治者自身所作所为对他们所倡导的名 教的践踏,使统治集团本身也需要玄学的一 些理论。 A、统治者本身对他们所倡导的“忠君”“孝亲”等
名教思想的践踏,使他们也需要一种哲学,来替自 己的行为注解。
• B、在更迭变幻的政权中,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大臣贵族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就是士族阶 层的知识分子也随时都有杀身之祸,他们也希望 在玄学中得到精神的解脱,减轻压力。
• C、名教即自然 (郭象) 主张万事万物各自变化,各自发展, 不会互相影响。凡存在皆属自然,而名教 是存在,当然亦是自然。 名教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并非可以脱 离自然,只是自然中的不同表现。
• (3)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言”,“意”在整个语言层面看,“言” 可以指语言,“意”可以指意思。 A、言不尽意派 (荀粲) B、言尽意派 (欧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