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被称为“魏晋风度”。

这种风度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

1.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以诗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家乡田园中建造了一座小屋,种植了蔬菜和果树,养了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追求自由自在、回归自然的榜样。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他擅长运用笔墨的技巧和意境的表达,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 曹操的才华和胆略
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和胆略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政治上善于制定策略和运用手段,成功地掌握了魏国的政权。

在军事上,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战功卓著。

他的才华和胆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4. 陆机的文学成就
陆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赋、文、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赋》和《史记》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以上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杜人所倡导和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提升,对吃药、喝酒、聊天的怪异的精神深度。

魏晋风度因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自古以来,对魏晋风度的评价数不胜数。

其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魏晋风度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其意义一直存在争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魏晋风度的价值。

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阐述了自己对“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的看法。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风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魏晋风度产生于魏晋末年,一直延续到晋朝。

“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对魏晋名人生活的高度概括。

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

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

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搜狗百科

魏晋风度—搜狗百科

魏晋风度—搜狗百科魏晋风流(魏晋风骨)title魏晋风度代表人物夏侯玄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我想,正是因为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何晏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

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

其实如今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而如今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魏晋风度(清谈之风)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何晏“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王夫之说这话时,一眼就看出曹操为儿子曹丕、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在知识分子中各杀了一只骇“猴”的“鸡”。

魏晋文坛,便没有了文人的噪音;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

古典文学研究: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

古典文学研究: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

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

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变革性的时期,也是华夏文化的一次转型升级。

其中,魏晋时期是这个时期中最为响亮的一段历史,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高度成熟与丰富多样。

魏晋风度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将文人的观念、审美与生活方式化为一种独特的风尚。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充满了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北朝与南朝交替出现,历经五代,国家的建立与消亡不断发生,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与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晋的出现给了人们新的启示。

魏晋风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不曾消散,它源于生活,融入了人们在智慧与艺术上的理解,更是一个文化时代的文明象征。

魏晋风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们的视觉美感上。

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与众不同的风情。

古代人们对形象的独特表达方式,使得中国艺术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

例如,这个时期的瓷器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魏晋瓷器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更注重细节与装饰的处理。

瓷器的设计不仅注重美的形式,而是在于融合了人们的情感与审美。

正是这样的艺术特色,使得中国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魏晋风度除了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表现之外,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表现出来。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尤为活跃,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独处思考与创作。

他们对自然的理解与赞赏,使得他们经常出游寻秀,探幽访胜。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容纳,是一种互通的心灵亲密感受。

这种心灵亲密感受让文人之间保持着不同寻常的交往、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风格。

此外,魏晋时期的人们并不像其他时代那样关注奢侈华丽的物品,他们更注重的是情趣味于品位。

这一时期中文学与学问达到了鼎盛的高峰,许多著名文人墨客也是这个时期中出现的。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一个人自我与自然、文化与技巧、艺术与生活的不断融合与发展。

在魏晋时代,文人精神与审美意识已经为代代传承下去的中国文化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文化时代之一。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背景:魏晋时期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之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破碎。

文士们感到失望和绝望,转而追求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寄托,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氛围。

2. 壮游思潮:魏晋时期壮游思潮盛行,士人们倾向于追求自然山水和闲适田园的生活态度。

他们在魏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中选择了追求精神独立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追求逐渐形成了魏晋士人的共同价值观。

3. 文学繁荣: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如《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等。

文人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魏晋风度的形成。

4. 精神自由:魏晋时期的文人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不再受到朝廷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境界,对于社会中的困扰和问题也有了更独立的思考和表达。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的形成与社会背景、壮游思潮、文学繁荣和精神自由等因素相互作用相关。

这种风度在当时成为一种追求自由、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精神象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的魏晋风度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以自然景观和文人雅士为背景,表现了魏晋时代文化的风貌。

在魏晋时代,文艺复兴,文化繁荣。

文人墨客们推崇“超逸于俗”的生活态度,崇尚自然之美,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种对自然、自由的追求反映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在这篇作品中,王羲之将自然景观与文人雅士结合起来,倡导自由自在、豁达开放的精神风貌。

《兰亭序》以当时南京兰亭为背景,描绘了围绕兰亭景观、以文人雅士为主角的一幅画卷,展现了文人雅士们放肆畅游于自然之中的豁达气度。

在王羲之的笔下,他们种花、下棋、赏景、品酒,无拘无束地享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整篇书法作品的表现手法,清新淡雅、脱俗自然,文字流畅优美,意境高远,反映了魏晋时代文化内涵的独特韵味。

这种文化韵味超越了物质财富的世俗追求,更是精神生活的自由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的历程——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

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

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

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

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二.师法自然,放诞不拘——魏晋士风与人格在政治黑暗,礼教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文人集体失语的现象,但魏晋文人的特点就是不说话也不会停止对假礼教的批判与反抗,不会停止对自由人格的永恒追求。

在魏晋名士眼中,自由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随心而动。

这源于他们对生命最细致的体察,“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其四),这是对人世短促的感叹,既然人生苦短,那就顺势而为,出世隐逸,寄身自然;“乘云御飞龙,歔欷叽琼华”(阮籍《咏怀诗》其七十八),表面上游仙崇道,实则是追求自身从现实的解脱。

从文学主旨看无论是感叹,忧伤亦或游仙,都归结为对自然无为的复归,对自身解放的呼唤。

然而,让魏晋文人成为魏晋名士,让魏晋士风成为魏晋风度,师法自然还不够,真正让魏晋名士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放诞不拘的人格特质,魏晋的名士无论从仪容仪表上还是从生活践行上都体现了这一点。

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魏晋名士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境的绝佳材料。

魏晋名士大都注重仪表,男子傅粉也不是奇事,但真正的雅士绝不粉饰。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世说新语·容止》),明帝怀疑何平叔傅粉,便亲自试验,发现其出汗后面色更为皎白。

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一个“醉”凸显了嵇康不拘小节,放诞任性的一面,“玉山将崩”的醉态将其表现得更为洒脱飘逸。

魏晋名士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美男子,“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世说新语·容止》),刘玲虽长相丑陋,但其悠悠忽忽的样子不也是清新脱俗吗?其土木形骸的不修边幅不正是心近自然,放诞不拘吗?似可这样说,嵇康是内外兼修,刘玲是自然之气自内向外散发。

至于在生活中,一来表明对名教的反抗,二来也表明自身对自由的追求,魏晋名士更是放诞不拘,表达了真性情,散发了真气质。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嗜酒,其妻劝诫,刘玲则说戒酒须请示神明,当妻子备酒肉于神前时,刘伶却说他喝一斛酒需要五斗酒来解,然后就拿酒肉享用去了。

这个诙谐的故事反映出刘伶不羁于世俗的放达性格。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遭遇母丧,理应戒酒戒肉,然而他却不管什么礼教,神色自若,饮啖不辍,他将大悲隐于内心,却大声疾呼“礼岂为我辈设焉”。

魏晋士风最突出的体现是放达洒脱,表现于人格即是对自由的永恒追求。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时局动荡,名士们志不得逞,还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一步不慎可能就此身殁,于是他们隐在山林之中聚饮啸歌,他们不能挑战权威,只能挑战世俗规范,以此来完成向自由世界的飞升,彰显自己的价值。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度与玄学经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汉末已经式微,魏晋时期玄学代之成为引领文人思潮的新的哲学范畴。

究竟什么是玄学?刘跃进主编的《中国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对玄学做了如下解释:“所谓玄学,是指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

冯友兰在《新原道》第七章《玄学》中说:“玄学是老庄哲学的继续。

”但值得注意,玄学源于道家,却不能与其归为一派。

玄学从产生到衰落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与东晋玄学。

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崇尚自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对虚伪的名教予以激烈的批判,他们任性而为,塑造了深远的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所谓名教,它的含义并不是指儒家思想,也不是指某个政治集团所推行的方针政策,而是由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人们必须生活其中的政治伦理实体。

正是因为其不可选择性,当其出现名不副实的虚伪状况时,人们便会以一种反感的心态待之。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其三十三),诗人的孤独和焦虑反映的是世事的无常,信念的倒塌,于是,所有的情绪都要找一个出口,这就是玄学。

玄学中的养生清修,仙游世外着实能鼓舞苦闷焦虑的魏晋文人,吟啸山林赋诗饮酒不也是人生的复归吗?在那样一个时代,文人普遍摒弃了出仕的强烈愿望,而是转而细心体察自我,了解自我,提升自我,从而至少在精神上保全自我。

所以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如果说放诞的行为举止是魏晋文人复归自然的外在表现,那么走向玄学则蕴含了魏晋文人寻找自由的理性思考。

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成就了卓尔不群的魏晋风度。

四.清新脱俗——魏晋风度之美李泽厚说,魏晋时代“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讲究脱俗的气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姿容貌,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鼓吹的对象”。

清新脱俗,不单指容貌上的隽秀,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风骨,或者说,风度。

魏晋名士对世俗的鄙夷是通过不同的维度体现的,或为放达的处事行为,或为飘逸的玄学清谈,一如阮籍穷途而哭,又如嵇康打铁灌园。

对于美的风尚的形成,首先在于魏晋名士如何看待美,把什么理解为美。

在他们眼中,名教为丑,自然为美。

无论环境如何险恶,他们虽不能在建功立业中收获人生的壮美,那就权且寄身山林与诗酒。

人们说汉唐气象,是因为汉唐文人有着关怀苍生的宏大理想,而人们称魏晋风度,不过是魏晋文人将目光着重于自我罢了。

这没什么不好,毕竟凡事总是两面的,不能参与政治的遗憾却唤醒了汉族文人久违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

魏晋名士开创了一代美学理想,为后世艺术也扩展了境界。

文人画的写意,山水诗的清朗,草书的狂狷,无不汲取了魏晋风度的精髓,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雅”的美学取向,提升了艺术的纯粹性。

更重要的是,魏晋风度所传达的美彰显了人的自由,这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五.千年流芳——魏晋风度在今天当今时代再不是魏晋,但魏晋风度值得继承。

欲知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明白今天人们的问题所在。

如今,人们被太多的世俗利益羁绊,在商业世界中奔走忙碌,似乎早就忘却了自我与自由,自大地以为有了金钱就有了自由,可支配收入这个词造的好,有了收入就能支配,能支配就能自由,逻辑严密,颠扑不破。

然而,在这一番追逐与折腾后,殊不知错过了许多价值,最重要的是错过了自我。

其实不难发现,现代人做事的动机大半与他人有关,在对别人迁就,妥协,委身,屈从中换取可怜的安全感,面对久已形成的秩序敬仰有加,不敢越雷池半步。

稍微看一下魏晋名士的做法,就会明白,自由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向内发现的,价值只有被自我接受才成为价值,自由只有被自我体验才成为自由。

现代人不是没有认清自由的意义,而是选错了寻找自由的路径。

魏晋风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始终是指向自我和解放自我的。

它提供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面对险境的心态。

魏晋名士们正是从自我出发,一眼就看到了自由的终点,所以嵇康在刑场上还能泰然高奏一曲《广陵散》,那一刻,死亡对他也是解脱,也是自由。

魏晋风度形成的过程,就是自由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