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合集下载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魏晋风流的内涵及其意义
主要内涵为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定义:魏晋人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乱世下痛苦内心的折射,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否定,认为名教是执和障,主张破执除障,保持本来面目。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士人追求的一种潇洒风流、通脱自然的精神风貌与思想风格,所以又被称为“魏晋风流”。

何晏、王弼以及“竹林七贤”等人是这批士人中的突出代表,他们崇尚老庄、蔑视礼教,放达不羁、遗落世事。

魏晋风度形成于魏晋时期,不仅在六朝时期有延续与发展,就是在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它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扩展资料
魏晋风度的主要行为表现是饮酒服药、扪虱清谈等,往往慷慨洒脱,随性而为,放达不羁,但这些行为只是魏晋风度的外在表象,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底蕴,也就是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内在精神。

魏晋风度是名士们追求的精神自由同黑暗的社会现实碰撞出的矛盾体,是他们外表的飘逸、豁达、欢乐、奔放与心底的沉重、执着、痛苦、压抑对立冲突的产物,而他们那些放达不羁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他们从未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从《世说新语》谈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及其时代意义关键词:魏晋风度;精神内涵;时代意义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奇异、最另类的时代,是人的意识觉醒,追求精神自由、人格尊严及生命价值的时代。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漢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魏晋名士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一种异于流俗的、超群洒脱的方式生活着并重新思考、诠释生命的意义,构筑了文学史上一道绚烂夺目的风景。

一、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魏晋时代是美的自觉的时代,《世说新语》中晋人发现了人物的美,包括人物的自然美,行为美,更重要的人格美。

如果说道家求真,儒家求善,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则求美,他们赋予美特殊的内涵。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魏晋时期品评人物即是从人物外貌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一种艺术审美的眼光对人物精神风韵进行关注。

对于自然美,魏晋士人特别追慕姿容行止的洒脱俊逸,大都非常重视修饰,出门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

《世说新语》专门有《容止》篇来表现时人的仪容之美。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当时以白皙、瘦弱、清俊为美,魏晋士人这种瘦削俊逸的形貌也恰增添了一些仙风道骨的清逸之气。

对于人格美,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魏晋人常喜爱用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这是人格美的一种整体表现,这种描述方式使自然美与人格美相互映衬。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展示了当时的礼仪、风俗等传统文化的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因此,研究起来也十分有意义。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首先要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来入手“仁礼”。

仁礼是魏晋礼仪文化的核心,它在两晋礼论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

在《魏书宣和训修》中,曹魏著名的文官曹植指出:“仁者不失礼,礼者不失仁”。

曹植还指出,“仁礼之道,必容于乡里,以无惑也”。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仁礼之道不仅要求人们遵循它,而且要以善良和无私的态度来做出反应,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尊严。

另一方面,“文礼”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言行和行为中应遵循文明之道,使人们的行为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尊重。

在《文心雕龙礼记》中,作者张载称文礼为“事事把节制当作根本”,认为节制是文礼的基础。

文礼还强调人们在言谈中的礼貌,把说话的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有益性上,而不是在空谈上浪费时间。

此外,“礼美”也是魏晋风度中的重要内容。

在《韩非子礼记》中,作者韩非以“礼美”一词提出了对礼仪和美学的要求:要求人们既要做到礼仪上有序,又要在实践中注重形式上的美。

这不仅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衣着、器具以及礼仪活动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礼美”是魏晋文化中完善与协调的特点,是当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德艺双馨”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行为中应兼顾德智双修,不仅要做到道德上的完善,还要做到学识上的全面熟练。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暗示我们,学习要行之有效,要学习很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渊博文武,道德高尚。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仁礼”、“文礼”、“礼美”和“德艺双馨”是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

它们体现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今天仍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理解和实践魏晋风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必须的内容,也是我们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

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与意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表现以魏晋风度为主要特点,这种风度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更体现在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上。

本文将从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古风的继承,也有新风的创造。

魏晋时期的诗人注重个性表达,追求真实感受和情感宣泄,他们的诗歌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规范,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的真实性。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以其豪放的笔墨和自由的意境而闻名。

除了诗歌外,魏晋时期的散文也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载体,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

例如,嵇康的《琴赋》以琴为主题,通过对琴音的描绘和对琴师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热爱。

二、魏晋风度的意义魏晋风度的文学表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这种风度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人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首先,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胸怀和气度。

魏晋时期的文人多为士族出身,他们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们以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为自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他们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

其次,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由和独立精神。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文人士人常常处于边缘地位。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相反,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人生的坚守,体现了文人士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最后,魏晋风度体现了文人士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造。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的理解与认识
魏晋风度是指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

它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

它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且在东亚乃至世界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理念和审美。

首先,魏晋时期的道德观念对后人影响深远,以儒家学说为基础。

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仁义、礼仪、智慧和信仰。

例如《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等众多经典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

这些作品被历代中国人所敬仰,被誉为“中国经典”。

其次,魏晋时期的理念观念也对后人影响深远,以墨家学说为基础。

它强调“以君为本”,主张“守礼遵命”,强调“尊师重道”,强调“自强不息”,注重“实事求是”,提倡“忠孝两全”,力求“立德立言”等。

这种理念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使中国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实践指导的特点。

最后,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也对后代影响深远,以纵横家学说为基础。

它强调“统一规范”,主张“天人合
一”,强调“大义正气”,强调“宽厚仁爱”,注重“温厚柔和”,提倡“美化环境”,力求“和谐社会”等。

这种审美观念使中国文化变得宽容包容、浩大恢宏,能够将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内在与外在融为一体。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它不仅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民,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魏晋时期的道德、理念和审美观念,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使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和改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解读魏晋风度的美学内涵

解读魏晋风度的美学内涵


魏晋名士的外貌 气质 美
魏 晋时 代 无 论 是 当政 者还 是 文 人 士大 夫 ,都 极 为 追 求 外貌 举 止 的俊 美 和 飘 逸, 以此 来 展现 清 高 不俗 的 内在 人 格 。在 《 世说新语 》里 , 常用 “ 珠玉” 、“ 玉人 ” 、“ 万 顷之 波 ” 以及 “ 妙 有姿 容 ”等词 语 来 比喻 和 形 容名 士 们 的仪 态风 神 。《 世说 新 语 ・ 容 止 》记 载 了很 多关 于 这方 面 的具 体 事例 。如 “ 嵇 康 身 长 七尺 八 寸 ,风 姿 特秀 ” ;“ 夏 侯 玄与 潘安 仁 皆有俊 美 之貌 ,二 人 曾并 行 ,世 人 赞 日连 璧” ;“ 潘 岳妙 有 姿 容 ,好神 情 。 少时 挟 弹 出洛 阳道 ,妇 人遇 者 ,莫不 连手 共萦 之 ;左太 冲 绝丑 ,亦 复效 岳游 邀 , 于是 群妪 齐共 乱唾 之 ,委顿 而 返 ” 。随着 唯美 思潮 的 盛行 以及玄 学 思 想的 影 响 ,男性 很 注 意用 化 妆 的手 法 来 美 化 自己 。如 《 晋 书 》 中有 这样 的记 载 : “ ……魏 明帝好 妇 人 之饰 ,改 以珊瑚 珠 。 晋 初仍 旧不 改 。及 过江 ,服 章多 阙 , 而 冕饰 以翡 翠珊 瑚杂 珠 ” ( 《 舆 服 》七六 六 ) 。更 有士 族 男 子 涂脂 抹 粉 以获 得 人 们 的青 睐 。此 外 ,当 时 的 男子 还 喜 欢 身穿 华美 的衣 服 并在衣 服 上熏 香和 随 身佩 带香 囊 。《 三 国志 ・ 魏 书 》 中记载 : “ 帝( 曹丕 ) 将乘 马 , 马 恶衣 香 , 惊 啮 文帝膝 ” 。
士人正是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和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儒家思想专制以及束缚本性的礼教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并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人生的真谛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

魏晋风度审美价值魏晋风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给予现代社会一种精神启迪,催生出鲁迅、章太炎等一批现代“狂人”;作为一种艺术典范,其影响力穿透时空,为现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和精神资源。

魏晋时代是艺术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一种时代风习,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层面,在文章诗文和文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体现,而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尤为明显。

魏晋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发生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其间产生的“魏晋风度”成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魏晋风度”和魏晋美学精神的代表。

作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典范,“魏晋风度”在不同时期参与时代精神的塑造,产生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审美品格。

魏晋风度在鲁迅文学中彰显出独特的存在和现实意义,形成独具特色的鲁迅风格,杂文是鲁迅文学中魏晋风度的典范,“魏晋风度,托尼文章”是对鲁迅精神品格和文章特色的恰当评价。

可以说鲁迅的文学与王羲之的书法交相呼应,共同诠释着魏晋风度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兰亭序》作于公元353年。

历史上的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但却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就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所谓的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代士人所追求的率性而为和精神自由。

书法大家王羲之是魏晋风度名士的代表,鲁迅则是在中华民族现代性进程中将“魏晋风度”融入文学,成为“民族魂”的独特存在。

可以这样认为,鲁迅通过文学从精神上呼应了王羲之的《兰亭序》,通过如橼的巨笔向“旧垒”进行“反戈”的战士,将“魏晋风度”通过文学彰显出来,究其实质而言,鲁迅的文学又何尝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兰亭序”?魏晋时期发生的著名的兰亭“修禊”,名士集中聚会喝酒清谈,享受雅兴清欢,“畅叙幽情”。

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将这一饮酒清谈之事记录下来,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藉此产生了这一书艺杰作。

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
说宋朝是很多文人最喜欢的一个朝代,这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很有发展前途,甚至生命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保障。

只是,比起宋朝,我更喜欢魏晋南北朝。

扩展资料
虽然因为政权更迭太快,是为乱世。

可爱的正是这乱世销烟中的“魏晋风度”。

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这拥有“魏晋风度”的一群人虽然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将,可他们的人格尽显英雄气概。

环境塑造性格,也只有独特的环境可以塑造独特的性格。

有人说,这种独特的风度是因为信仰失落的痛苦和官方压抑的恐怖,致使魏晋文人一边精心避祸,一边强行理解,仓猝之间行为乖张才出现的。

我觉得有一些道理。

虽然身在沧海,心却在青山外。

为了保护自己的“精神出轨”,对于这恼人的.世俗总是不能完全违抗的。

然后就陷入了现实与理想的激烈思想矛盾中,这种滋味是只想安于吃饱喝足的人不能理解的。

而很多人,就是因为有不一般的追求才活得比一般人更累一点,因为想得多了,看得多了。

这时候,或许就觉得还不如做一条“咸鱼”,整天混吃等死就好。

但他们又能比一般人更加豁达,更加云淡风轻。

因为不愿意在一些俗务上计较。

这也可以让锱铢必较,只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们自惭形秽。

而人们所赞扬的“魏晋风度”的内涵,被冯友兰概括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而这八字也被我牢牢记在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而变,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也开始了,魏晋风度随之而至。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叶朗曾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 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

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

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也是人觉醒的时期,士子思想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其主要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

三国纷争,紧接着是司马氏的篡权,百姓流离失所,士子无所依归,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这种复杂的情形成就了后人所盛誉和向往的“魏晋风度”。

在阮籍、嵇康身上,他们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思想,特立独行、自由奔放的个性,便是“魏晋风度”的最好注脚。

二、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

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酷性灵的礼教
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护权位的恶势力。

,, 阮籍佯狂了,刘伶纵酒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

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三、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

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谈及魏晋风度,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

先生才识过人,一篇扬扬洒洒的演讲稿,对魏晋文章与彼时政治背景及社会风气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是提示得准确传神,鞭辟入里,脉络清晰,可以使任何一个后来者不敢轻视。

先生对魏晋这一时期文人的情状,也大致是持肯定态度的。

对魏晋文人身处夹缝、个性难以自由生长的自下而上际遇充满悲悯,对他们意识到生命短促的放达和追求永恒的浪漫进行讴歌。

鲁迅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姿容、神韵,李泽厚则补充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是的,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七贤等都是以文才见长,各有其风采的诗文妙章行世。

如何晏著有《道德论》及文赋多篇,王弼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阮籍著有《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著有《游仙诗》、《养生论》、《管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作《庄子注》、《思旧赋》,刘伶作《酒德颂》等。

不过人们认为在文采词章后,还应加上玄谈、书法与雅集,才能够上真正的魏晋风度。

所谓服药乃为求长生是对人生生命的珍视自觉;饮酒以放浪形骸,任情恣性;谈玄逸世优游林下;则为文则以写志;挥毫作书则以直观表象直表人格性灵风神;饮酒、玄谈、为文、作书则必雅集。

阮籍和嵇康则是正始时期的典型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云:嵇康
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

”阮籍之诗,情感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却以含蓄婉曲出之。

而嵇康的论,却是思辩性较强,具有深刻的反传统性,以明白晓畅示人。

诗含蓄而论朗畅,正与各自的个性气质相契合,是“使气”与“师心”的结果。

阮籍,是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建安七子”中阮瑀的儿子。

他生长在家庭教育良好,文学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必然会对他的个人修养和性格气质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

不幸的是
他3 岁丧父,又经历了魏晋易代前期的政治巨变,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和风波时起的统治集团的内部倾轧,影响着阮籍的成长,也规定着他那狂傲独特的个性形成。

他平生的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一是嗜酒。

与西汉时代不同的是,阮籍所读之书,除了传统的儒家典籍之外,还有向往自由,渴望思想解放,不循礼法的道家著作《老子》和《庄子》。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然时局不利,时势维艰,曹魏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中,阮籍不愿曲奉于司马氏,报效无门,也只得寄情山水,言志于诗,醉卧樽酒中。

阮籍是个地地道道的酒仙。

《晋书.阮籍传》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

”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以文学、音乐闻名。

因政见与当权的司马氏不合,遂寄情山水,康崇尚自然、养生之道,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著有《养生论》。

该书的养生之道,其实也暗合了老庄哲学及政治取向上的“无为”、“寡欲”、“道法自然”等观点。

嵇康尝自言“托好老庄,贱物贵生,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老“子庄子,吾之师也”。

嵇康一生服膺老庄,潜心玄学,追求一种“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的人生境界。

据说,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带来大批官员,嵇康一见这场面就很反感,没理睬他,只是低头打铁,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立即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袖而去。

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嵇康坏话。

嵇康的耿直、藐视权贵,最终惹来杀身之祸。

面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面临司马氏大量诛杀名士,排除异己造成的政治恐怖气氛,阮籍表现了仕与隐的犹豫不决,这不仅因为他“家世儒学”的影响,还因其性格的软弱,把“保身”、“全身”作为自己最终极意义的关怀,这就造成他与司马氏之间的依违避就,貌合神离的关系。

嵇康一样不满于司马氏的篡权行为。

但他刚正不阿,“性刚而才高”,好“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先以高傲之态得罪权臣钟会,再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和《管蔡论》表示对流俗的厌恶和对官场的蔑视,这足以让司马氏恨得咬牙切齿。

也正是这种直白表露的政治态度,给他惹了祸并最终使他丧命。

魏晋名士率性而为,不事修饰,追求率真的人生,体现出了一种逍遥放旷的风流气象。

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是何等的率真烂漫;阮籍的“性至孝”与丧母后的吐血又是何等的至真至纯;而嵇康在行刑前,“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又是何等的洒脱与傲岸。

四、魏晋风度的审美特征
千百年来,魏晋名士那种潇洒清远,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面貌令人神往。

鲁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魏晋风度主“通脱”,以“慷慨、华丽”为衣,以“饮酒、服五石散”为行,尚清谈,讲容饰。

魏晋时代无论是当政者还是文人士大夫,都极为追求外貌举止的俊美和飘逸,以此来展现清高不俗的内在人格。

这与当时士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和品位理想是极为契合的,即强调由形见神。

这种由形而凸显出来的神韵与风骨,体现着士人精神领域的审美心态。

总之,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是魏晋士人追求现实人生和生命超脱的方式,是人的觉醒时代的伟大产物。

魏晋风度是在一种放达的处世方式中升华而来的哲学式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化的文化内涵,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

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来反对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制度,反抗束缚本性的礼教与压迫,并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人生真正的意义和真正的道德,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