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骨”与“势”——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

“骨”与“势”——魏晋书法的审美追求

“ ’ “ " 骨 ’ 势 与
— —
魏 晋 书 法 的 审 美 追 求
黄佳 宝
( 州 师范 学 院人 文 学院 , 建 泉 福

泉 州 ,60 0 320 )
要: 魏晋 时期 , 人物风 骨的盛行直接推动 了六朝 书法风骨论 的发 达 , 时“ 这一 书法理论 又深深地影 同 势”
响 着魏晋 书法 。文章探讨 了人物 风骨和 书学风 骨的关系 , 阐释 了魏晋 书法对 “ ” 势 ” 骨 和“ 的审 美追求。 关键词 : 魏晋 书法 ; 审美; 风骨 ; 势
中图分类号 : 9 . l J 2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42 2 0 0 0 7—0 17 7 1 ( 09)3— 5 3
魏晋 书法 以其独 特 之处 在 中 国书法史 上 留下 了光 辉 的一 页。说 其 独 特 , 指 此 时期 独 具 特 色 是 的时代特 征和文 化特 征 。社 会动 乱 给人 带来 的遭 际, 士族 阶层 的崛 起 , 物 品评 之 风 的影 响 , 学 人 玄
家的一些碑 贴 , 中探求 书法 用笔 的体 势 , 从 也揭示 书法 创作 的规律 。同时 , 风骨 ” “ 论也 在 这 一过 程 中逐渐萌芽 , 并在 书法家 和 书论家 的共 同合力 下 ,
5 8
湖南 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9卷
和规律 。在这些 书法理 论 中广泛研 究 之前 书法大
书 法作 品作 为 一种 艺 术 品 , 但 要 求 书法 的形 式 不 美, 更要求 作 品 中要 存 在 或 蕴含 着 一 种高 度 的精 神 内涵 即 “ 骨 ” 这 是 对 书 法 艺 术 的 延 伸 和 发 风 ,
第9 卷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魏晋南北朝书法、美术概述

书法浅论之魏晋南北朝书法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

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

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

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晋代东迁之后社会动乱,上层部分人厌世享乐之风盛行,以弄翰玩墨为乐事寄托情怀,或“悟言一室之内”,或“放浪形骸之外”。

加之传统师承影响以及书法理论的发展,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应运而生,其中造诣最深、声望最高的当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世称“二王”羲之誉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七岁起自幼学书卫夫人的楷书,后学钟繇、张芝,博采众美推陈出新,集众家之大成,有铁画银钩之誉,名辉书坛震古烁今,为历代敬仰。

书法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两大派,南朝因袭晋制不准立碑,北朝则盛行刻碑。

当时,贴作行草流利为美,碑刻宜作隶书,以古朴方严为尚,雄奇方朴富有豪气。

隋朝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动乱局面。

刻碑一百多种,是魏碑转化为唐楷的过渡和关键,智永禅师《真草千字文》的影响极深。

魏晋南北朝美术概述一.六朝三杰的绘画艺术六朝三杰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顾恺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在诗文、绘画、词赋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又因顾恺之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略论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

略论魏晋南北朝书法的自觉
印度是一个电子产业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先进的电子制造加工区俗称印度硅谷印度医疗和教育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国家的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贫穷的人们的意识还停留在一味追求物质的层面上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展示出了印度政府以及印度中低层人民生活的种种问题例如兰彻被主任安排去法汉和拉朱家里见家长那一幕当兰彻来到法汉家法汉家的经济水平应该在印度算是中等了可是家中仅负担的起一台空调法汉的父亲也每天以机动车代步买不起汽车因此一心希望儿子能够在ice中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从而能够摆脱拮据的生活在无形之中便将自己的意愿深深的施压在了法汉的身上


二 、魏晋 南 北朝书 法 自觉的思 想基础
魏晋 南北 朝是 一个 哲学重 新解放 收获 甚丰 的时期 ,思辨 哲学 的 纯粹度深度 是空前的 ,被 “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压抑 了数 百年的先 秦 的名 、法、道诸家 ,重新 为人们 所着重研究 。从先秦 到两 汉, “ 天 人之际 ”一直 是中国哲学 的核 心问题。在汉武帝独尊儒 学的统治下, 自然之天丧 失殆尽 ,神灵之天耀 武扬威 。与秦汉大统一 帝国的集体功 勋相适应 的是消除个人性情 的,屈从于 “ 天 ”的严密 的儒家思想 。至


书法 自觉 的含义
艺术 自觉 ,即人的觉醒和艺术精神的普遍 自觉 。鲁迅说 : “ 曹丕的 个 时代可 以说是文学 的自觉时代 ,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的 代 ” (《 而已集 ・ 魏晋风度及 药与酒的关系 》)。此语指 的是文学, 但是远非仅仅指文学,而是囊括魏晋南北朝所有 的艺术形式。 “ 为艺术 而艺术 ”是相对于两汉文艺 “ 厚人伦 ,美教化 ”的功利艺术而言 。 中国的艺术 自觉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 心理上 的表现,使 占据统治地位 的汉经学崩溃 。取代烦琐,迂腐的谶纬 和经术的是 门阀士族地主阶级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1 . 这是继先秦之后第 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由此开始极为关注人和 自然 的主题。其 艺术 自觉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写意精神 的确立。书法抽象的线条 ,枯湿浓 淡的墨色 ,黑 白疏密的布局和书家的性与情结合,产生 了中国书法的写 意精神 ,在魏晋南北朝塑造了千百年来书法的灵魂 。王羲之在 《 晋王右 军 自论书 》提 出 “ 书意”的论断。 “ 须得书意深转 ,点画之间皆有意, 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秒者 ,事事 皆然。”他肯定了精神情感对 书法构成 的重要意义 ,并指出写意精神存在的普遍性。没有书家情绪的文字不是 书法作品,只是实用性的文字记录。而书家要想表达 出自己情感则必须 通过书写过程 中的点画形态作为表现手段 ,使呆板 的线条变得具有蓬勃 的生命力 ,由此新 的审美和技法得以产生 。

浅析《兰亭序》的意蕴之美

浅析《兰亭序》的意蕴之美

浅析《兰亭序》的意蕴之美永和九年在浙江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里举行了一场风雅的聚会。

聚会结束后留下了四十多首诗和一篇王羲之写得《兰亭序》。

从此,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了一篇千古传诵的《兰亭序》,我国的书法史上有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法帖。

随着时光的流逝,关于兰亭的故事也不断增多,“兰亭”,是名文,是名帖,是古迹,是逸事,是公案……而这中间,最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它的意蕴——它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一、兰亭雅集——魏晋风度的体现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时期,在选拔人才上实行“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其实还是一种察举,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确定人的才能,因此“人物品藻”盛行,这就使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坦腹东床”的王羲之能被选中作了郗鉴的女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那时的门阀之间为了权力互相倾轧,残杀,政治极为黑暗。

儒家思想受到怀疑,“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士大夫为保全性命,开始崇尚老庄哲学。

于是流行于士人间的清谈盛行,他们依据老庄思想,结合儒家的经义,对人生价值取向进行评论,从而取代已经衰微的两汉经学,这就是魏晋“玄学”。

这是魏晋时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自我存在意识或人的主体性存在意识的觉醒。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对此以“人的觉醒”来加以概括。

晋人在“人物品藻”的社会风尚和玄学思想的推动下,强调个体身心的健全与自由,主张个性张扬的言谈举止,行为活动,追求“玄远”、“神明”、“简约玄澹”、“超凡绝俗”的神韵和趣味。

这便是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名士风流”或“魏晋风度”。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时年50岁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人集会于浙江会稽之兰亭,在宜人的山水中,他们借修禊之事,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抒发幽情。

这是“暮春之初”,此时的江南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放眼望去,一派生机。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游目骋怀,踏青怀远的好日子,于是人们借着上巳佳节的修禊活动,呼朋唤友,聚会水滨,肆意玩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是对这种盛况的描述。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特点: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

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扩展资料: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魏晋风度与文人墨客的创作风貌

魏晋风度与文人墨客的创作风貌
咏史诗的创作动机
魏晋时期的文人墨客在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动荡后,开始反思历史,咏史诗的创 作动机应运而生。
咏史诗的价值
咏史诗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通过对历史的评价和反思,表达了文人墨客 对时局的关切和思考,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唐诗的影响
01
魏晋风度所崇尚的自然、超脱和简约的艺术风格,对唐 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 追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与魏晋风度的艺术理念相呼 应。
魏晋风度所蕴含的艺术理念和美学思 想对当代艺术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 推动作用,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灵 感和创作资源,有助于推动艺术事业 的繁荣发展。
谢谢聆听
02
魏晋文人的洒脱和率真对唐诗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唐诗中许多作品表现了洒脱不羁、奔放自如的个性和情 感,这种个性解放的精神与魏晋风度相契合。
03

魏晋时期的文化氛围为唐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唐 诗在内容上汲取了魏晋文化的精髓,继承了魏晋风度的 艺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魏晋风度对宋词的影响
03
文化交流
魏晋时期,文化交流频繁,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对本 土文化产生影响。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放浪形骸
士人阶层追求个性自由, 不拘泥于传统礼法,行为 放荡不羁。
尚清谈
士人之间盛行清谈之风, 以玄学思想为话题,探讨 宇宙、人生等抽象问题。
寄情山水
魏晋士人热衷于游山玩水 ,将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 ,寻求心灵的慰藉。
魏晋风度在艺术领域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艺术风格对现代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产 生了重要影响,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汲取魏晋风度的精髓, 追求个性、自由、超脱的艺术境界。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高虹政法学院1110300005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第一大都市会稽,唐诗:“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在上周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魏晋风度》。

下面就谈一谈我眼中的魏晋风度。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了。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历史上,我们都知道整个魏南北朝时期都是乱世时代,长期的战乱,政权的更迭,诸侯的叛乱等。

在这个不安宁的时代,人们神灵涂炭,如同曹操诗中就说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这个时期敏感的文人们,更容易感到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

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及时行乐,求仙问道了,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政治上的不顺或追求心中的自然境界魏晋时期是动荡的,而魏晋时期的文学也是“动荡纷繁”的,在这期间,文学上比较重要的变化包括了门阀制度兴起,玄学和佛教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方面,而我讨论的则是“药与酒”的文学,即隐逸求仙,沉迷山水,在祸福难测的时代,及早行乐。

魏晋道家“玄学”与“尚韵”书风——以王羲之、郑道昭为例

魏晋道家“玄学”与“尚韵”书风——以王羲之、郑道昭为例

13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征战频繁、政权不断更迭的特殊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后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虽然政权的分裂破坏了国家统一,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也正是由于国家的分裂、政权的不断更迭打破了儒家思想为主导而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政权的更迭、社会的动荡使得一批仕途不畅的官吏和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为逃避社会现实而借助外物来排解心中苦闷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一时期,道家玄学的出现使得他们内心的痛苦得到解脱,于是遁入道门,沉迷于道家玄学之奥,道家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道家玄学的快速发展。

在这批沉迷道家玄学的仕人中,不乏既“精于道法”又“笔精墨妙”之人。

魏晋书法风尚兴盛,出现很多卓越的书法家和经典作品,独特的社会背景、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后的历朝历代大多以魏晋风尚为基本,并成为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主流,塑造了中国书法史上独具一格的“魏晋现象”。

在这批卓越的书法家中,他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必定会不由自主地受到道家玄学的思想所羁绊,将道家玄学思想注入书法创作中,故魏晋书法亦有“尚玄”之说。

一、魏晋道家玄学的兴起《魏书》记载:“文帝入宾于晋,从者务勿尘,姿神奇伟,登仙于伊阙之山寺。

”①后来的魏太祖也推崇甚至信奉道教,使得道教在北魏时期就得到了极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

太武帝拓跋焘(408—452)曾在魏的都城平城(今大同市)修建“重坛五层”道场,此后凡北魏皇帝的即位大典皆在这个道场举行。

另外,由于宫廷皇室极其重视道教,传统的“上行下效”现象,使得道家玄学取代儒学成为统一天下的主导思想,这时宫廷选拔官吏的标准也开始改变,不再是道德、操行、气节等具有儒家性质的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才情、气质、格调、言行等与精神层面有关的选拔标准,奠定了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

东晋、南朝时,南迁的士族大都是魏晋以来信奉道家玄学的世家,因此“世尚老庄,莫可用心儒训”的主张也直接推动了南北朝道家玄学的兴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由于政权交替频繁,发生大量的人流迁徙,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政治局面复杂。

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与文学在这个时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正是艺术与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后世的人们可以欣赏到众多的经典艺术作品。

一、书法理论的盛行
魏晋风度是作为魏晋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而被载入史册的。

魏晋风度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发展,尤其是当时的书法艺术,大量文人墨客退居山野研究书法艺术。

在这个时期,书法盛行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一是“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将书法艺术的筋骨与人的智慧、精神、品格联系起来,以个人艺术风格树立代表人格的筋与骨,让书法线条贯穿和充溢内在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书法艺术造型最根本的内容。

二是“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讲究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创造出艺术的美感,通过书法美感受自然与万物的美感,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艺术美的风格,造就了书法艺术的发展高峰。

二、书法地位:承上启下
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权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政权的频繁变更更是给社会带来了不安的情绪,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正是在这些社会、政治原因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书风也开始追求多变与多样化。

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艺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出现了大量的著名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钟繇的《宣示表》中的“今”与“之”两字的捺画都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痕迹,但又区别于隶书,有着自己的特点。

作品横
画写得较长,这也是呼应隶书强调横势的
一种特征。

后世的王羲之、苏东坡、赵孟
頫、文徵明以及近代的启功、沈尹默、舒
同、林散之、赵朴初等,也都曾经研习过魏
晋书法风骨。

魏晋时代的书法传承了东
汉时期的风骨,一些隶书开始转变为楷
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
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变得更加简洁、美
观,并且书写体系与样式也更加简单与多
样化,直至后期出现了草书和行书。


来,草书盛行下又产生行书、行楷等。


之,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处于变革的时
代,这个时代有很多艺术家追求不同的书
写形式,以强调书法的多样性。

北方地区
成就了魏书,南方地区有王羲之带领下的
楷书书写体。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
时期的书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书
法受到重视的程度影响了大众的生活。

三、书法特征:筋骨之美
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家受到当时多
样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断追求艺术的
个性化。

这使该时期的书法艺术具有多
元化的特点,很多艺术家强调字体结构的
特殊性,这样就使大量的艺术家在不断追
求艺术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点,他
们在强调筋骨之美的前提下,把格式作为
一种定义。

对于书法来说,筋骨乃是格
式、骨架,所以要想书法风格独特,对于筋
骨的设计便需要出乎意料、与众不同。


郗鉴的《灾祸帖》为例,其在筋骨设计中追
求中庸的形式,字体的整体造型以居中为
主,而且线条中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
神;筋骨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特殊的
美感,具有行云流水的姿态,体现出字体
间隔的前后关系。

王羲之在《中郎女帖》
中的笔法以连笔为主,强调字里行间似断
未断的感觉。

文章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
书法的风格特点,从大量的书法作品中找
到该时期的书法艺术特点与书法风格,并
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书法
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点可以从
后世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


此,对于我国的书法发展来说,研究魏晋
时期书法的风格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的,这些研究可以为现代书法爱好者
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赫赫.魏晋楷书浅说.大众书法,2015
(3).
[2]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美术史导论.美术研
究,1991(3).
[3]朱桢.魏晋时代的书法艺术理论.郑州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4]徐瑞卿.魏晋山水画及画论的产生和意
义.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5]牛秋实.玄学对魏晋书画艺术之影响.洛
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6]张梦瑶.王羲之《兰亭序》与魏晋时代的
精神气象——兼及魏晋文人士子生命意识的局
限性.中国书画,2016(7).
[7]厉慧敏.论魏晋道教思想与书法美学精
神——以王羲之及其书法为视角.艺术品鉴,
2016(7).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襟江小学)
编辑张泽
浅谈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
□曹卉
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发展最快的时期。

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寻求书法的意境,从而促使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非凡的造诣。

关键词:书法魏晋南北朝体现风度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