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 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将四言体诗写得出神入化。他的名作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等,可称得上是《诗经》后最 优秀的四言诗。
比如《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 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探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陶渊明对生命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 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 现存一百多首诗里,竟有几十处提及“老” 和“死”。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不求解脱的解脱。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魏晋风流 第二章 陶渊明与田园诗
概说
一、时代背景 历时约400年,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二是政权更迭频繁。三
是社会动乱。
汉末、三国、西晋、东晋、 南朝、北朝、 北方十六国 …… 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另一方面,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 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 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思想矛盾。 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无法在动乱的社会 中实现时,归隐便成为主要思想。
魏晋风度的描述

魏晋风度的描述魏晋风度的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所创造的魏晋风度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种风度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诗词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其无形之处更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语言艺术方面在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以文化艺术为嗜好,因此这个时期的语言艺术得以达到了一个极上的境界。
他们运用华美的修辞手法,采用富有美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写出的文章韵律悠扬、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意识形态。
如《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高》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将一个悲情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句句韵律婉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二、诗词文学方面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文学上追求高雅、精致和细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魏晋诗人以“清新淡雅”为美学追求,从背景、情感、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探旨意。
他们将鲜明的意象融合到作品中,不仅语言对仗工整,同时也擅长用押韵手法构成韵律美。
《七步诗》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它不仅在语言上典雅清新,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形式上的独特之美,是魏晋时期文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书法绘画方面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也迎来了其鼎盛时期。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兴起,推崇了“苍劲有力,纵横险劲”的书法造诣。
他们在笔墨上有所超越,以意、形、势、韵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书法风格。
在绘画方面,魏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常常采用散点、贴点、点缀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独特的印象。
魏晋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画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衣食住行方面在生活方面,魏晋时期更是以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示人。
在衣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深色、素雅、清丽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
论魏晋隐逸之风和魏晋文学

论魏晋隐逸之风和魏晋文学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最为混乱的时代,此时能改变历史命运的是那些横刀跃马的武将,而文人士子却被挤到社会的角落里。
战乱不断,全国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致使一些文人被卷入战乱,或政治斗争而死。
为了保全人格,保全性命,与这个丑陋的社会划清界限,他们最终选择了隐逸,当时的隐逸之风对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他们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殊的文化景观。
关键词:社会混乱; 隐逸;文化; 变化;特质Winds of seclusion and literature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Wei and JinQi Xiaoying, Ma Yue Ninglongdong University Faculty, Gansu qingyang 745,000Abstract:The "Summary"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is most chaotic era in ancient China, can change history is the fate of those at this time the military Gallop ahead with sword drawn, and literati scholars are pushed to the corners of society. War continued, long-term divisi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egime change frequently, causing some scholars were involved in war-torn, die or political struggles.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personality, preservation of life, and the ugly social draw, they finally chose the seclusion, when the wind of the hermi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there have been some outstanding writers, they make up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special cultural landscape.Key words:public turmoil;privaly;culture;vary;idiosyncrasy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全国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在各个方面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个方面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指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
这一时期的风格和特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魏晋风度是人文主义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倡导自由和开放的思想。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也表现出了对人的关怀和赞美,如“兰亭序”就是一件代表性的作品,它以写生的形式描绘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和文化思想。
其次,魏晋风度是典雅文化的代表。
魏晋文化强调艺术和文学的典雅和高尚,注重意境、情感和意义的表达,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气质。
典雅文化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例如,钟嵘的《诗品》就是一部经典的诗论著作,它凝聚了魏晋时期的典雅文化精髓。
第三,魏晋风度是文人雅士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代表。
文人雅士们注重个人品德和家风,追求人生的自由和潇洒。
他们崇尚道德、文艺和审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精英。
如《文选》就是一部魏晋时期的文学名著,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文学成为了一种高贵的艺术形式。
最后,魏晋风度是多元文化的代表。
魏晋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多元性的交汇状态,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如汉文化、佛教文化和游牧民族文化等。
在这种背景下,魏晋文化发展出了自
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总之,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体现出了个性、独立、自由和典雅的文化气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浅析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一、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二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有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

三、文章内涵解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 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三、文章内涵解析
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 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 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 曰:" 人种不可失!" 即遥集母也。
三、文章内涵解析
世说新语·任诞(节选)
刘义庆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 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 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三、文章内涵解析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 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 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 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 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何必见戴?”
三、文章内涵解析
赴洛道中作(其二) 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三、文章内涵解析
阮籍《咏怀》 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珮双璜。 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 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 寄颜云霞间,挥袖凌虚翔。 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 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
三、文章内涵解析
曹操《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和文化,这些人物和文化构成了魏晋时期的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流传广泛的笔记小说,它记录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物风采,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
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和风度。
一、文化的多元化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交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不同流派的文化,如儒、道、法、南北宗、墨驴、释等流派。
这些文化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魏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让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人物成就的凸显魏晋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世说新语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这些人物的成就凸显了魏晋时期的人物风度。
其中包括了孙权、曹操、刘备等历史上的名人,还有一些隐逸的风流人物。
这些人物的才华、胆略、美德等方面的表现,让人们钦佩不已,形成了魏晋时期人物性格的风格特点,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三、贵族风度的转变在魏晋时期,贵族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先前重视礼教的贵族文化渐渐走向没落,而新贵族阶层的文化显现出来。
随着政治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新贵族阶层开始反叛官方的礼教,它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表达。
这种铺天盖地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得到,让人们惊叹新贵族阶层的开放思想,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四、儒家风度的保持魏晋时期是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文化始终有其较高的地位和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尽管道教、佛教等异质文化也有所发展,但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了当时文化的主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儒家思想和观念在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中依然是深入人心的,这是其文化品质的保持和人物风度的体现。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是多样化的。
尽管社会在变革,但是,无论是在文化形态、人物成就、贵族风貌还是儒家文化等方面,都有其较高的品质,这也是魏晋时期特有的风度。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一、魏晋时代的特点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魏晋文化。
而这种文化现象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性格品质和审美情趣。
首先,魏晋风度注重个人言行的优雅和自由,强调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会举行文学和琴棋书画的雅事,他们喜爱并推崇的是纯粹的艺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次,魏晋风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道和人性的协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读书研究和修身养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境界。
最后,魏晋风度崇尚豁达大度的胸怀和智慧处事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但魏晋文人们常常以睿智的态度对待矛盾和挫折,有着超越世俗的宽容心态。
三、魏晋风度的影响魏晋风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魏晋时代,而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艺术方面,魏晋文人们提出的“远离俗态,归于泰然”,对后世文人的写作方式和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其次,在诗词歌赋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们提倡雅静淡泊的写作风格,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思想观念方面,魏晋文人们推崇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对魏晋风度的评价魏晋风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魏晋文人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智慧品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新篇章,使中国文化融汇了多元的思想和艺术形式。
魏晋风度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犹如一汪清泉,滋养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自由独立、纯粹雅致、和谐自然、豁达智慧的精神特质,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它的价值在于,不仅寄托着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我们追求自我实现和文化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与魏晋文学浅谈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5211409 ,王敏)
摘要:对魏晋文学及魏晋风度的简略阐述
关键词:魏晋风度,魏晋文学
谈到魏晋风度 ,首先得谈它独特的历史背景。
自汉末以来 ,大规模战乱不已 ,先是董卓之乱 ,接踵而来的是三国鼎立 ,魏晋易代 ,八王之乱 ,永嘉南渡 ,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遍
野的惨象。
魏晋士人们流离失所 ,辗转四方 ,寻求栖身之所 ,过着朝不保夕的寄寓生活。
面对天翻地覆 ,人命如蚁的社会现实 ,生性敏感多思的士人 ,心中的哀伤和悲痛可以想见。
他们把这种哀伤和悲痛沉淀 ,转换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索和询问 ,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思索 , 在他们的诗中“,忧生之嗟”随处可见(如《古诗十九首》、曹操《短歌行》) 。
同时 ,汉末以来的正统儒学受到反拨 ,面对“白骨蔽平原”的社会现象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逃避态度 ,已不能令魏晋士人满意。
况且 ,越来越僵化的礼教 ,成为上层集团统治人的工具 ,阻碍人的真性情、真道德的表达 ,魏晋士人们要求冲破这种束缚 ,展示个人独特魅力。
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兴起 ,从哲学思想上给当时的士人以指导 ,打破了礼教在人们头脑中的僵化作用 ,使当时的士人追求一种自然、超脱、玄远和神明 :一种“大人先生”式的飘逸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外显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 ,就形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
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到了 80 年代,李泽厚先生更是提出了“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的见解,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响应。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被看作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一个时期的文学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当时政治的影响。
稳定繁荣的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个体生命价值消融于群体价值观中。
只有当群体价值观破裂,人们从外在世界走向自我时,才对生命的悲剧意义恍然大悟,进入感伤主义时代。
魏晋文学便反映了这样一个感伤主义时代。
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这种政治上的动乱自然影响着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
东汉末年频繁的战乱以及随之而来的瘟疫和饥荒,不仅夺取了人们的生命,也破灭了士大夫阶层参与政治,施展抱负的梦想。
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汉王朝已日薄西山,壮志已难酬。
很多文人志士把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到个体生命本身。
正如《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他们的心态最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情绪。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在他们眼中,世界并不那么美好,有的是哀怨,是悲叹。
也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苦与磨难,渐渐唤起了他们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并借助于文学来发泄这种感时伤世之情。
魏晋人更多的开始关注自我,关注生命。
正如李建中在《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中所说“魏晋人于生死之间所形成的生命意识,对魏晋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人生命意识的内在冲突在魏晋文学中充分展开,魏晋人生命意识的审美化及其诗性升华在魏晋文学中实现,完成——而这一切,共同铸成魏晋文学‘生命悲歌’之主调及‘悲慨’之风骨。
感伤主义是魏晋生命意识的基点,因而也是魏晋文学的第一主题。
从魏晋乱世到魏晋人格再到魏晋文学,都可以说是乐少苦多,喜少悲多。
”也正是基于这种感伤主义的存在,我们不难从魏晋时期的作家作品中体会到其中的感伤情绪。
钟嵘在《诗品》中对曹操的评价颇为准确“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古直悲凉,梗概多气,是曹操诗在风格上的主要特征。
对生的眷恋与对死的恐惧的生命意识与诗性悲愁在曹操的诗中展现得尤为明显。
在曹操著名的《短歌行》中化为简短的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还以《薤露》为题写乱世丧亡,薤上之露,亦喻人生短暂。
也正是这种对生命之短暂的清醒认识,酿造了他心灵深处的悲凉。
在《蒿里行》中,曹操将生命的忧用挽歌的形式咏唱出来,这种生命之忧所酿成的苍凉与悲慨便称为其诗的基调。
但是,曹操并没有沉溺于这种悲歌中,而是把这种生命之忧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由忧生忧人走向贵生贵人。
所以曹操的诗哀而不伤,悲凉之中多跌宕慷慨之气。
不管士人用怎样的方式抒发感情,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都是感伤的,此时期的感伤情绪格外浓厚,也正是基于这一时期社会大环境下,人的意识开始觉醒造就了这样一个感伤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魏晋文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作者:鲁迅
2.《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作者:李建中
3.《魏晋风度解读》作者:杨国凤
4.《一个意识觉醒的时代——论魏晋文学中的感伤情绪》作者:周健,陶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