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兰亭集序》中魏晋风度的体现
汉优中文教育网的“中国文化”十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作品赏析

汉优中文教育网的“中国文化”十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作品赏析汉优中文教育网的“中国文化”(十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作品赏析晋人的书法,唐人的诗,宋人的词,这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艺术瑰宝。
其中晋人的书法又以“尚韵”为特征,晋人走向自然,与山林为伴,倾向简淡玄远、超脱世俗的哲学意味,着重人物的风采、风姿、风神、风韵,在这一派世大夫中,王羲之是典型。
从王羲之的书法的总体来看,从他最有代表性的行书来看,从他与其前人的关系来看,主要是研美,而且这种研美,没有涂脂抹粉的造作,而是出于自然的天性、人格的风采。
体现这一气质的代表作当时《兰亭集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对《兰亭集序》作些具体的分析。
第一,“博涉多优”,兼蓄众美。
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书法中吸取了前人丰富的优点。
他的行书是对章草的'折中,对于楷书的升华,又是对钟、张的“运用增华”,其“婉态”与“润色”表现得最为鲜明,《兰亭集序》便是这样,以曲折的线条和纵长的体势相结合,充分地显示了研美的特征。
第二,“欲断还连”,以侧取研。
《兰亭集序》在连断的处理上很有特色,笔与笔之间有俯仰、有牵丝、有顾盼、有反折、有驰张,似断还连,显示了纯熟的笔法和清丽的笔调。
在用锋上,是通过搅动的侧毫,表现了优美的韵律。
包世臣认为:“《兰亭集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道出了《兰亭集序》的关键。
第三,笔势遒劲,富有力度。
王羲之自觉地追求力感,他的字素有“入木三分”的美称。
在《兰亭集序》中,无论是分散的结体还是凝聚的结体,笔笔富有紧劲的拉力。
像“永”、“六”、“放”字的点画,如“高峰坠石”。
第四,“万字不同”,变化多样。
王羲之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别传》中说他“千变万化,得之神功”,《广川书跋》中也说:“一字为数体,一体别成点画。
”在《兰亭集序》中所体现的变化,与以上的王羲之的追求和别人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
学术王羲之《兰亭序》与魏晋时代的精神气象——兼及魏晋文人士子生命意识的局限性

学术王羲之《兰亭序》与魏晋时代的精神气象——兼及魏晋文人士子生命意识的局限性一、王羲之与“名士风流”作为文人角色的王羲之,平生专力于书法艺术,偶作诗文,纯粹出于内在情怀的自然表达—“抒情言志”。
但他的一篇《兰亭序》,竟成为千古名作,时至今日,也是大中学课堂修习古典散文的必选篇目,与《滕王阁序》《赤壁赋》等名家名作并列。
何以至此?文章由简约玄远、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所形成的审美特征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更为根本的,还是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情怀、生命体验、思想认识以及作品所凸显的人格特质,展示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状态和精神所能达到的深度。
《兰亭序》全文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宇宙万物及人自身生存的感性体验和智性观照。
这其中有对自然世界及人类文化活动的审美愉悦,也有对人作为一个具有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的生命个体之自身存在的审视、洞察,更有对生命超越性存在的幽怀和对生命存在本真、本相的叹问—而这一切又全部笼罩在人事无常、人生短暂、生命终归一死的悲慨兴叹中;且这悲慨兴叹之深沉,令每一位读罢此文的人在心中亦悲情弥漫,挥之不去,拂去还来,久久不能释怀……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心灵形态正是李泽厚所谓的“智慧兼深情”。
这一心灵形态在观待外在世界时,表现出的精神特质也恰是冯友兰所言的“有玄心”“有洞见”“有妙赏”“有深情”。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卷(神龙本)24.5cm×69.9cm纸本故宫博物院藏二、《兰亭序》中的妙赏与玄心冯友兰说,“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的感觉”。
《兰亭序》中既有对自然美的深切的感受,也有对文人雅聚、赋诗咏怀的美好体验:“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里对会稽山水之美的感受,与顾恺之及陶渊明笔下的江南山水自然之美何等神似:“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从《兰亭序》看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

从《兰亭序》看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作者:陈荣谦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4期[摘要]《兰亭序》,文与书俱佳,堪称双璧。
发掘其文化艺术价值,可有力地帮助学习与创作。
本文将《兰亭序》书法点画笔墨技法与背后的文化含蕴结合起来,从而揭示《兰亭序》简远潇洒的书法风格中所暗藏的魏晋士人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王羲之《兰亭序》魏晋士人人生态度[中图分类号]J292.1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91-02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
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生,逝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7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出身名门望族,少时其父传其笔法,“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师从著名的女书家卫烁,后渡江北游名山,观摩学习,最终取得了“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极高书法造诣。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3月3日,在兰亭和一些达官贵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已然微醉的王羲之乘兴欣然挥毫,执鼠须笔为他们集会上所作的诗写序文手稿,此即《兰亭序》。
《兰亭序》行书,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尤宝爱《兰亭序》,临终遗旨,将其随葬昭陵,千古名帖遂永绝人世。
现传世的《兰亭序》均为后人临摹、刻本,其中当推《神龙本兰亭》和《定武兰亭》最佳。
著名学者、书法家,获终身艺术成就奖,已谢世的北师大教授启功先生曾说:“《兰亭序》以神龙本最佳,其转使最见精神。
”本文的研究采用的就是“神龙本”。
书法深层的文化意蕴来自于书法技法本身和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
如果割裂了二者背后深度的紧密联系,书法笔墨技法下的那些线条也就成了没有人生命与灵魂的躯壳。
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和文化价值正在于它能紧随时代脉动,通过点画笔墨技巧,反映出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美学观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整体价值取向。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我所理解的魏晋风度高虹政法学院1110300005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第一大都市会稽,唐诗:“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
“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
在上周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魏晋风度》。
下面就谈一谈我眼中的魏晋风度。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了。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历史上,我们都知道整个魏南北朝时期都是乱世时代,长期的战乱,政权的更迭,诸侯的叛乱等。
在这个不安宁的时代,人们神灵涂炭,如同曹操诗中就说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这个时期敏感的文人们,更容易感到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
因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及时行乐,求仙问道了,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政治上的不顺或追求心中的自然境界魏晋时期是动荡的,而魏晋时期的文学也是“动荡纷繁”的,在这期间,文学上比较重要的变化包括了门阀制度兴起,玄学和佛教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方面,而我讨论的则是“药与酒”的文学,即隐逸求仙,沉迷山水,在祸福难测的时代,及早行乐。
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晋士人精神

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及魏晋士人精神作者:毛雨薇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后人冠为名篇而流传千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通过对兰亭集序来深入探讨王羲之及魏晋士人的内在精神,首先对《兰亭集序》进行了简单的赏析工作,然后从中挖掘出蕴藏着的名士精神和山水情怀。
通过本文的研究讨论,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学习了解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关键词:兰亭集序;名士精神;山水情怀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61-01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兰亭集序》创作于魏晋时期,其中不仅表现了山水的优美,更体现出王羲之及魏晋士人的内在精神。
一、《兰亭集序》中的妙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只是因为其书法艺术而得以流传,文章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蕴藏着的深层思想,也值得后人研究。
其中展示出来的魏晋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状态和精神深度,才是让《兰亭集序》流传下来的真正原因。
在《兰亭集序》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美好感悟,又有文人雅聚、赋诗咏怀的美好体验,还有对生物自然的追求和探索这种深层的人格心理特征。
其中文章从“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段中对会稽山山水美感的描写,不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哲学角度都可以算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利用优美语言描写景色的同时,也体现出魏晋时期士人探究自然、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心理。
而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段话中展现出来的是王羲之审视宇宙天地万物之后,精神上、审美上的愉悦,也有对生命短暂的追求,更进一步抒发了大部分魏晋文人的自我追求和对天地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些都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展现出来的内在情感因素。
二、《兰亭集序》中展现的王羲之及魏晋士人的精神1.宇宙人生的理性思索加强。
汉末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中国精神史上最解放自由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也被誉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精神就是这个时代开出来的精神之花。
《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与魏晋风度

《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与魏晋风度作者:贾皋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4期【摘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写景抒情的名篇,然而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突变,却令人费思,让人觉得不合逻辑。
本文就《兰亭集序》的情感突变与魏晋风度展开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兰亭集序;情感突变;魏晋风度【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国家军政高官,在大都市会稽(绍兴)举行兰亭盛会,商议国家大事,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便是《兰亭序》。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作者首先以极其愉快的笔调记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那真是人生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真可谓人贤、景美、事雅、情爽。
三月的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会稽山阴又是风景绝美之地,有高山峻岭,有茂密的树林,有修长的竹子,有清澈的泉水,有湍急的小溪;天气又是那么的爽朗,真是万里晴空,风和日丽;所做的禊事又是祈福除邪的雅事;与会的客人有老有少,皆为当地的贤俊,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助兴,但是饮酒作诗却更见风雅乐趣。
在这样美好的地方,碰上如此美好的天气,遇见这么多高雅的才俊之士,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洗沐泳歌,诗酒抒怀,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怎能不令作者心驰神鹜,逸情激荡。
怎能不敞开心胸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但是接下来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又由痛转悲,作者由眼前的美景乐事,忽然乐极生悲,想到了人的生存状态。
静者谈玄说道,躁者归隐山林,虽然都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变为陈迹,乐事难再,美景不永,不禁痛从心来,仿佛有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作者感到压抑,好端端的美景乐事不去享受,却又想到了人的死生,感受到一股痛彻心扉的痛楚,让人疑惑不解。
读懂了魏晋风度,才明白为什么《兰亭序》无法超越

读懂了魏晋风度,才明⽩为什么《兰亭序》⽆法超越以前读历史,很不喜欢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极其混乱,堪称乱世,普天之下找不到⼀块安静的⼟地。
政权频繁更替,当权派相互阴谋厮杀,⼿⾜亲情全⽆,更别说苍⽣社稷。
每读这段历史,往往前⼀个政权的主⾓还没有记住,下⼀个政权的主⾓忽的从哪⾥冒出来,真所谓“我⽅唱罢你登场”。
那时候为了应付考试,⾃然是不喜欢这⼀段历史的,因为不容易记。
那时候,整个魏晋南北朝,我唯⼀喜欢的⼀个⼈就是王羲之和他的天下第⼀⾏书《兰亭序》。
后来有⼀段时间专攻历史,再细细品味魏晋南北朝,不禁惊叹,魏晋风度,⾄情⾄性,如此洒脱⾃性,超然物外、清俊脱俗、风流⾃赏,⼈与⾃然的和谐和美释放得淋漓尽致⽽绚烂,纵观中国⼏千年封建史,也仅只有魏晋⼀朝了。
魏晋风度,也称魏晋风流、魏晋风⾻,那是⼀种真正的名⼠风范。
魏晋是⼀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夫阶层社会⽣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格思想⾏为⼜极为⾃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们多独⽴特⾏,⼜颇喜雅集。
举⼏个例⼦:琅琊王⽒在东晋门楣显赫,王导是东晋政权的功⾂,曾辅佐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皇帝听说王导的⼦侄都⾮常优秀,就想把⼥⼉嫁到王家,但是屡遭拒绝。
这就是魏晋风度,就算你是公主⼜怎么样呢?王家⼦弟认为,我们是名⼠之家,公主没⽂化配不上我们就是配不上。
太尉郗鉴有个⼥⼉,年⽅⼆⼋,名叫郗璇,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
郗鉴要为⼥择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家⼦侄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派门⽣给王导送信说希望在王家⼦弟中择婿。
王导让送信的门⽣去⾃家的东厢房随便挑。
门⽣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婿,都仔细打扮了⼀番,竭⼒保持庄重,只有⼀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吃胡饼,唯独他神⾊⾃若,好像漠不关⼼似的。
'郗鉴说:'就这个⼈了。
'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王羲之,随后就把⼥⼉郗璿嫁给了他。
从兰亭集序说魏晋风流(与世说新语的故事有关)

•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哀邅迹虎,并皆 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①。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 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 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 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 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 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②,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 无所成③。”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 况君前途尚可④。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 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 子。
• (1)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 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 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①。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 林七贤。 【注释】 ①契:契会;约会。按:竹林七贤都是 意气相投、纵酒清谈的著名人物。 【译文】 陈留郡阮籍、谯国嵇康、河内郡山涛, 这三个人年纪都相仿,嵇康的年纪比他们稍 为小些。参与他们聚会的人还有:沛国刘伶、 陈留郡阮咸、河内郡向秀、琅邪郡王戎。七 个人经常在竹林之下聚会,毫无顾忌地开怀 畅饮,所以世人叫他们做竹林七贤。
• (19)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
同居①。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 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 仆甚多②。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 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 髲,卖得数斛米③。斫诸屋柱,悉割半为 薪,剉诸荐以为马草④。日夕,遂设精食, 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 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⑤。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 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 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 顾荣诸人,大获美誉⑥。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奏《广陵散》①。曲终,曰:“袁孝尼尝 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 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 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中散大夫嵇康在法场处决时,神 态不变,要求给他琴弹,弹奏《广陵散》 曲。弹完后说:“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 曲子,我吝惜固执,不肯传给他,《广陵 散》从今以后要失传了!”当时,三千名 太学生曾上书,请求拜他为师,朝廷不准 许。嵇康被杀后,文王司马昭随即也后悔 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 晋风 度 一般 理 解 为魏 晋 的名 士风 度 , 实 际上
风度 ” 最 重要 的表 现 及展 示 。 1 9 4 0年 , 宗 白华 在 《 论 ( 世说新 语 ) 与晋人 的美》 中, 开篇 就说 : “ 汉末 魏晋六 朝是 中 国政治 上最 混 乱 、 社 会 上最 苦痛 的 时代 , 然 而 却 是精 神史 上 极 自由 、 极解放 、 最 富 于智 慧 、 最 浓 于 热情 的一个 时代 。 因此 也 就是 最 富有 艺 术精 神 的 一 个时代 。 ” “ 晋人 向外 发现 了 自然 , 向内发 现 了 自己的
魏( 公元 2 2 0—2 6 5年 ) 至两 晋 年 代 ( 公元 2 6 5—4 2 0 年) , 再 到刘 宋 时代 以 士族 名 士 为 主体 的生 命 体 验 。 在人格 精神方 面 , 魏晋 名 士追 求个 人 自由, 意欲 探求 玄 远之 世界 , 脱 离 尘世 之 苦海 , 探 得 生存 之 奥秘 。在 魏晋士 人 的推动下 , 轻人事、 任 自然 的价 值 观 以前所 未有 的规模 占据 中 国知识 分 子 的 心灵 世 界 , 进 而铸
2 0 1 3年 1月 第2 9卷 第 1 期
江 苏教育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J o u mM o f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造 了中 国士 人 玄 、 远、 清、 虚 的生 活情 趣 。他 们 崇 尚
晋风度 ” 著 书立说 , 从 风俗 、 精神 、 文学、 美学 、 哲 学 等
角度探 讨 , 为 丰 富这一 研究 作 出了贡献 , 也 形成 了一 些共识 。“ 所 谓魏晋 风度 , 是指 汉 末魏 晋 时期 形 成 的
一
种 时代精 神 和 人 格 理 想 , 具 体 说 就 是 指 受 道 家 学
吃药 、 喝酒 、 清谈 , 追求隐逸 , , 在玄学“ 贵无 ” 思 想 的 深刻影 响下 , 魏 晋 士人 或 徜 徉 山水 , 琴 诗 白乐 , 追 求
一
说 和玄学 清谈 思潮 的影 响 , 而 产生 的一 种 追求 自然 、
J a n ., 2 01 3
Vo 1 . 2 9 No . 1
试论 《 兰亭集序》 中魏晋风度的体现
孙 红
( 扬州大 学附属 中学 ,江苏扬州 2 2 5 0 0 1 )
[ 摘 要] 魏晋风度 , 是指汉末魏晋 时期形成 的一种 时代精神 和人格 理想 , 具体说就是 指受道 家学说和 玄学清
深情 。 ” - 2 j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一 些学 者 纷纷 就 “ 魏
指 的是 在 中国魏晋 时代 产 生 的一种 人 格 精神 与 生活 方 式 的统 一体 , 包 括哲 学思 辨 、 人格 境 界 、 文 学 创作 、
审美追 求等 方 面 。从 时 间上 来 说 ,或 动违礼 法 , 以放任 自达 。 1 9 2 7年 , 鲁 迅先 生 在 广 州做 了一 场 十分 重 要 的 演讲 , 题为《 魏 晋 风 度及 文 章 与 药 及 酒 之 关 系 》 j 。 在这篇 将 近一 万 字 的演 讲稿 中 , 鲁 迅 先 生谈 到 3个 方面 : 一是 魏 晋 文 章 及其 特点 , 概 括 下 来 就是 清 峻 、
谈 思潮的影响 , 而产生的一种追 求 自然、 自我 、 自由的时代风 气 , 以及 由此在上层贵族 阶层 中形成的 , 一种超越性 的人 生价值观和 审美性 的人格气度。《 兰亭集序》 表现 出的对个体人 生意义和价 值的思考 , 对 自然、 自由的崇 尚, 对清新朴 实、 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 的追求, 是魏晋风度 的最完整的体现 。 ( 关键 词] 兰亭集序 ; 魏晋风度 ; 自然 ; 自我 ; 自由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1 6 9 6 ( 2 0 1 3 ) 0 1— 0 l 1 4一 o 4
自我 、 自由的时代 风气 , 以及 由此 在上 层 贵族 阶层 中
形成 的 , 一种 超 越 性 的人 生 价 值 观 和 审 美 性 的 人 格 气度 。 ”l 3 魏晋风 度 , 它 作 为 当 时 士族 意 识形 态 的 一 种 人 格表 现 , 成 为 当时 的审 美 理 想 。风 流 名 士 们 崇 尚 自
[ 作者简介 ] 孙
一
红( 1 9 7 0一) , 女, 江苏扬州人 ,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教 师 , 中学高级教师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 十。
ll 4~
兰亭 , 为 东晋 会 稽 郡 治 山 阴 ( 今浙 江 绍 兴 市 ) 城
子 虽然 发 出 了“ 逝 者如 斯夫 ” 的叹 息 , 但是 采 取 了“ 未
晋风度 ” 做过具体阐释, 但鲁迅 的意思 当是 , 魏晋文
章及 名士们 扇起 的服药 与饮 酒 两大 风 气 , 便是 “ 魏晋
济” l 4 J , 喜好 饮酒 , 不 务世 事 , 以 隐逸 为 高等 这样 的人 事哲 学观 , 才能 造就那 传奇 的《 兰亭 集序 》 。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1—1 6
然、 超然 物外 , 率 真任 诞 而风 流 自赏 。晋 朝 屡 以历 部 尚书请 官 王 右 军 , 但 遭 屡 拒 绝 。也 许 正 是 因为 精 神
的超 俗 , “ 托杯玄胜, 远 咏庄老” 、 “以 清 淡 为 经
通脱 、 华丽 、 壮大 ; 二是服药之风; 三是以“ 竹林名士”
为代 表 的饮 酒之 风 。尽 管 除 了题 目, 文 中并 未 对 “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