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风度及文章
魏晋风度的作文

魏晋风度的作文你要是能穿越回魏晋时期,那可就像闯进了一个超级酷炫又怪诞的大派对。
魏晋风度这玩意儿啊,就像一杯混合了各种奇特味道的美酒,闻着就上头。
先说这魏晋时期的人穿衣服吧,那叫一个任性。
男人们一个个宽袍大袖的,走起路来就像在飘。
你看那竹林七贤里的嵇康,穿着一身松松垮垮的长袍,头发也不怎么好好梳,就那么披散着,可人家往那一站,就是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这衣服啊,仿佛不是为了保暖或者遮羞,而是一种表达自己对这世界态度的工具。
他们觉得,在这乱世之中,何必拘泥于那些规规矩矩的服饰呢?我就要穿得自在,穿得潇洒,就像在对老天说:“你看,这混乱的世道我管不了,但我自己的穿着我还不能做主吗?”再说说他们的行为举止。
那可真是不走寻常路。
这些魏晋名士们,高兴了就放声大笑,难过了就嚎啕大哭,完全不顾及旁人的眼光。
就像刘伶,这人可有意思了。
他喜欢喝酒,常常坐着一辆鹿车,带着一壶酒,还让仆人扛着锄头跟着他,说:“要是我醉死了,你就随便挖个坑把我埋了吧。
”这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简直是疯了啊。
但在魏晋,这就是一种风度,一种对生死看淡,对生活随性的风度。
他们觉得生命充满了无常,既然如此,又何必活得那么小心翼翼呢?不如痛痛快快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还有啊,魏晋时期的人聊天那也是一绝。
他们喜欢清谈,这可不是咱们平常唠家常。
清谈那可是充满了高深的哲学思想、文学才华的较量。
一群人坐在竹林里或者庭院中,就开始谈论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什么“有”和“无”啊,“名教”与“自然”啊。
他们谈论的时候,那表情可严肃了,就像在探讨宇宙的终极秘密。
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能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又不会真的生气。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智慧之战,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境界。
而且啊,魏晋时期的人对友情也是特别纯粹。
竹林七贤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们七个人性格各异,有的激进,有的内敛,但却能在那片竹林里结下深厚的友谊。
他们一起喝酒、弹琴、吟诗、谈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互相扶持。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使得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观念更加开明,他们格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仁政”“文德”,重视心态的整体构建,着重文化修养,强调贤行、仁义、无私,也是我们现在主张的一种“新理念”,我认为其中的“文德”是特有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支持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完美,创建了魏晋文化的更新。
此外,魏晋风度表现出的慈悲之心也是很让人感动的,他们努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社会,他们关注贫穷家庭,慷慨解囊,还有例如贤臣苏秦景县给予农民的丰厚恩惠,其他诸如此类的事例颇多,无不令人倍感赞叹。
总之,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开拓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高度,令中国文化有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能够学习到魏晋风度,即以仁义、文德、托贫以及团结等良好的精神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为更好地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努力。
- 1 -。
一帘幽梦—论魏晋风度

一帘幽梦—论魏晋风度听说过一种怪现象,就像人皆向往贤君如尧舜,治世如三代,那就是文人骚客口里长盛不衰的魏晋风骨,那种听起来潇洒出尘,飘逸绝伦的意境,羽扇纶巾,焚香品茗,甚至于驾车出游,也不忘潘安的掷果盈车,抑或是阮籍的穷途之哭。
不过想起,现在又流行起来的酌古谈今这种雅好,也只能是追溯到那个清谈盛行的时代了。
但是真正的风度,是该如此玩世吗?少时读世说新语,直以为是一本名人轶事,乃知魏晋时期人物风俗,一则诙谐,二则高妙,诚然这是佛老兴起的产物,但这仅仅是我不假思索的历史世界,但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思想是如何披靡的。
曾经笑杀荀令公之子荀灿的孟浪皆是佛老无度,而今细细想来,在一个没有安全感乃至充斥着绝望与背叛的时代,与所有的士族一样,荀家也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只好嬉笑怒骂,来湮没心底的恐惧和愤慨,终究是无法抵抗的积重难返。
在动乱的年代可以让人口缩减至三之一,面对这种数字,因为无法想象而带来的寒意,逐渐退化成口头上津津乐道的符号,仅仅用生灵涂炭来描述,是言不及义的谬论,身为文人,在一桩桩血案前能做到什么?抬棺死谏?归隐山林?这两者都是司空见惯的责任归宿,但是这里有另一条道路——大隐于市。
由佛老来提供一种物我两忘的空间,给这些绝望的儒生,品尝世间无奈的味道。
我并不想谈玄风的兴起,或者魏晋风骨的败絮其中,而是在孤独一人的时候,会偶尔逸兴遄飞,想到那个时代,用以掩盖悲凉的雅量高致,像谢太傅淝水畔的棋枰,演绎得再怎么完美,都暴露在折断的屐齿下,还有顾荣乱军中的羽扇纶巾,王子猷大火前的端坐不动,其实不过是沽名钓誉,在这些浮夸虚伪里,有一个人却始终让我难忘,那就是出身寒庶的桓伊,没有东床坦腹或者蓄妓东山那样的表面文章,他不过是简单地随着时代的脉动前进,我从他在王子猷对面不卑不亢的一曲梅花三弄和廷宴上顿挫激昂的怨歌行中听到了,他作为君子的自尊豁达,还有一片诚心,清澈见底。
魏晋风度要全在一人身上,我倒希望是桓子野了。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美具,这种评价对于他来说十分多余,因为这种溢美到烂俗的空话已经失却了大家的信赖,能够表现桓伊的也只有那句——子野可谓一往而情深。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独特而迷人的历史画卷。
在我看来,魏晋时期就像是一个充满个性与自由的大舞台,上面的人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与性情。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魏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们的率真洒脱。
就拿“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来说吧。
这刘伶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他却有着一颗无比豁达的心。
他特别喜欢喝酒,简直把酒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水。
有一次,他居然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他身后,并且放话说:“要是我喝死了,就地把我埋了就行!”您瞧瞧,这是何等的豪放不羁!还有那王羲之的。
想象一下,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群文人雅士相聚在兰亭这个美丽的地方。
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好不惬意!王羲之在微醺之时,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那流畅的线条,飘逸的字体,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时轻松愉悦的氛围。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专注于当下的美好,享受着自然与艺术带来的快乐。
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是别具一格。
男子们也会涂脂抹粉,精心打扮自己。
这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男子同样有追求美的权利。
这种对于美的开放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再说说当时的服饰吧。
宽袍大袖,随风飘动,走起路来那叫一个潇洒。
女子们的服饰更是精美华丽,各种花纹刺绣,彰显着她们的优雅与高贵。
而且啊,他们对于配饰也十分讲究,玉佩、香囊,每一样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的清谈。
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哲学、人生、艺术,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学术研讨会还要热闹。
他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让我给您讲讲我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清谈的小故事。
有一次,王弼去拜访何晏,两人就“老子”的思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晏原本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可王弼却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让何晏听得是目瞪口呆。
最后,何晏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王弼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魏晋风度作文素材

魏晋风度作文素材《魏晋风度作文素材》素材一《竹林七贤的洒脱生活》竹林七贤那可真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就说嵇康吧,那是个又帅又有才华的人。
他整日里穿着件松松垮垮的长袍,头发估计也不怎么精心梳理,就那么随意地披散着。
他可不在乎什么世俗的眼光。
我记得我去一个古镇游玩的时候,看到一个小角落,那有点像我想象中嵇康他们会呆的那种清净地儿。
有几棵竹子,长得郁郁葱葱的。
突然就觉得嵇康他们在竹林里大概也就是这样自在的状态。
嵇康喜欢打铁,他就那么光着膀子,在院子里叮叮当当地打铁。
山涛来找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觉得官场那些繁文缛节太拘束,哪有在竹林里和兄弟们喝酒、谈玄、打铁来得畅快。
旁边阮籍呢,喝着酒,眼睛半眯着,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些哲学思想之类的,也不管旁人懂不懂。
他们就这样在竹林里,有时候也不说话,就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一起看看天空,听听鸟叫,真的是超级洒脱。
像我们现在的人啊,很多时候为了钱和名利忙得晕头转向,可人家竹林七贤就只为自己心中那点纯粹的快乐生活,无拘无束的。
素材二《王徽之的随性而为》王徽之也是很有魏晋风度的主儿。
他住在山阴的时候,有一天夜里大雪纷飞。
雪下得贼大,把屋子都映得白白的。
他半夜醒来,觉得这样的雪景不能辜负啊。
就突然想去拜访自己的朋友戴逵。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出门了,坐着船就往戴逵家去。
这一路那可老费劲了,船划啊划,雪还不停。
我曾经在冬天的时候,半夜被窗外的雪景吸引住了。
那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王徽之那种冲动。
不过我也就是站在窗前看了会儿,哪有他那么大的行动力。
他划了一整夜的船,好不容易到了戴逵家门前。
结果呢,他连门都没敲,扭头就回了。
别人问他为啥,他说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出门的,现在兴致没了,就回来了,多随性啊。
他根本不在乎自己这一折腾是不是白费功夫,只遵从自己当下的心情。
而我们现在做事通常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像他这样随性的还真不多见。
素材三《刘伶的狂人之举》刘伶可是个狂人,他的好酒程度简直超乎想象。
高中语文论文“无所不为”——小谈“魏晋风度”

“无所不为”——小谈“魏晋风度”盈盈水畔,竹影摇曳,白衣公子,宽袍长衣,抚琴长叹,慷慨而有余哀;翔鸟悲啼,秋风四起,飘飘仙人,藉酒慰神,揽衣徘徊,忧思而独伤心。
印象中,魏晋总似有仙人之气,空气中,总有酒香阵阵,药香袅袅,而魏晋之人,总是散发赤足,不拘一格,或“脱衣裸形”、或“扪虱而谈”、或“人猪共饮”、或“居丧无礼”……这些行为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正是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高人,正是用看似荒诞的行为来表达对人生的探询,表达对自我的珍视、对生命的热情。
魏晋风度,真性情也。
魏晋人是率性而为的,这些行为有时候怪,有时候狂。
《世说新语》较好地记载了当时魏晋人士的生活:王子猷雪夜乘船出访戴安道“造门不前而返”、嵇康将客人“晾”在一边只顾锻铁、蔡子叔当众把谢万石连同坐垫一齐掀翻在地,刘伶恒纵酒放达脱衣裸形……《世说新语·雅量》篇记载的一则故事耐人寻味:“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
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
客至,屏当(挡)未尽,余两小篾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阮遥“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的叹息,传递出了这位名士对于生命的一种彻悟。
人生只不过著几双木屐的光阴,为什么不好好珍视呢?又何必强迫自己去做违背自然性情的事情呢?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士,无论是阮籍还是嵇康,都是潇洒随性的,但是其内心却是苦痛的,飘飘欲仙,醉生梦死,但梦醒后,等待他们的只有伤悲。
喝酒吃药,无非是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徘徊。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是何等的清闲,何等的洒脱,但不久之后,听到的却是“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可怜的阮籍只能“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还是放不下,他们的情感像一条结了冰的河,表面上是那么平静、从容、淡泊,但在坚冰下面的河床深处,却始终流淌着汩汩的深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魏晋人面对长期的战乱,生命的离去显得太容易了,所以,人们开始感叹生命的短暂。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着迷的历史篇章。
在我心里,魏晋风度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透着神秘气息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士族们身着宽袍大袖,行走间衣袂飘飘,那是怎样的一种潇洒自在。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个性的解放,仿佛在对世俗的规矩说:“哼,我才不在乎!”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吧,这七位老兄那可真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阮籍,这哥们那是相当有个性。
他常常一个人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走,走到没路了就放声大哭。
这在咱们普通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嘛,但在他那儿,却是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
他对那些虚伪的礼教不屑一顾,有次,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愣是大醉六十天,让对方没法开口,就这么巧妙地躲过了这桩不情愿的婚事。
你说,这得多有胆量和智慧!还有嵇康,那可是个超级帅哥,不仅长得帅,还才华横溢。
据说他在山上采药,被人看到,人们都以为是神仙下凡了。
可他的命运却让人唏嘘。
就因为他不愿意迎合权贵,坚守自己的原则,最后被陷害致死。
临刑前,他神色不变,淡定地弹奏一曲,成为千古绝唱。
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震撼人心。
再说刘伶,这位仁兄整天喝酒,还让仆人拿着锄头跟在身后,说:“如果我醉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
”这是何等的洒脱!他在家里也是赤身裸体,别人责怪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嘛跑到我裤子里来?”哈哈,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奇葩,但又奇葩得那么可爱,那么真实。
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他们喜欢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兰亭聚会,曲水流觞,吟诗作对。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缓缓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
想想那场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各种应酬和烦恼,只有诗意和友情,真是美哉妙哉!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毫不掩饰。
王戎的妻子常常亲昵地称呼他为“卿”,在当时,这种称呼可有点不合礼数,但王戎说妻子喜欢这样叫,他也就听之任之了。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魏晋在我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激荡变易之剧烈自不必多言。
东汉以来的地主豪强势力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后世的豪门大族的早期形态。
汉魏之际,时局动荡,在这一宏大历史时期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学也有了新的风貌。
此次推荐的迅哥儿的本篇讲演稿谈及文章之余,也带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以及一些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另外,鲁迅本篇也无不体现出日本学者对中国本土的早期文学学者的影响。
在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都会用黑体标出,备考时可有所侧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魏晋风度及文章
-----会计131班陆萍汉末魏晋时代在文学史上是个很重要的时代。
那时历史上正处于黄巾和董卓大乱,而在这纷乱之后出现了每个党派的纠纷,此时便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曹操。
曹操为人大胆果断,阴鸷奸狠,不计前嫌。
虽然他的一句“宁使我负天下人,也不使天下人负我”让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多了许多负面影响。
但我们可以从曹操打胜的那些战役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曹操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
他在任用贤才方面比很多先人都做得好。
在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的时候,陈琳骂的很难听。
以至于在曹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头疾都立刻好了。
但在袁绍落败之时,陈琳被俘虏。
即使众人都在主张将这个曾经辱骂曹操的人杀掉。
曹操却不计前嫌,反而将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
这个就可以看出曹操惜才如金。
但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善辩的口才和聪明的头脑。
所以,对曹操的评价我们可以改观,最起码他可以是一个智者。
谈完汉末魏晋涌现出的人才,那么和他们联系的当然还有文学。
那时候的文学也是如今很多学者很想去探讨和研究的。
首先,我们还是说一说曹操。
曹操虽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在文学上的建树也不容小觑。
他写的《龟虽寿》使得多少壮士奋起。
那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更是凸显了他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也体现了他文章通脱得力,毫无顾忌。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他的文章的一大特色是清俊,这也是汉末魏初的文章的
特点。
从他的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那伟大的气魄和毫无顾忌的作派。
然而魏晋之时,除了曹操,我们不得不提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三个也就是我们称的“三曹”。
虽说他们都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但是他们的风格迥异。
曹丕提倡“文以气为主”,认为于通脱之外,文章更应加上华丽。
曹植虽然文章做的很好,那七步诗让多少赞不绝口。
但也许是他政治道路上的不得意,所以他无奈的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
所以,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俊,通脱,华丽,壮大。
”
除去“三曹”之外,我们需要把我们的目光投到“建安七子”身上。
这七个人都很能做文章,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
七子之中,陈琳我们已经讲过,所以暂且不谈。
看一下这位——孔融。
从鲁迅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也因为他老和曹操捣乱,使得曹操最后以“不忠不孝”处死了他。
他的文章也是“以气为主”。
这就使得汉文慢慢的壮大起来。
把这些在汉末魏初文学上有造诣的人都分析了一遍,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这篇演讲是通过对汉末魏初文学人物的分析老讽刺当今一些文人学士只知道固守传统,却不知道在文学上我们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并且能够拥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从汉末魏晋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看出了许多文人志士在文学上的建树。
所以我们从鲁迅的演讲中懂得——我们创作文学,需要的是对时代的领悟和创新。
这也让我们新一
代大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