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重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性 质 和特 点 。……他 能从 丰 富 复杂 的文 学 史 中找 出普遍 性 的 、可 以反 映 时代特 征 和本 质
意义 的典 型现 象 ,然后从 这 些现 象的具体 分析 和 阐述 中来体 现 文 学的发展 规律 ,这 是 对 文 学 史研 究工作 者具 有 方法论 性质 的启 发 意义 的 。j 【 1
分 的探讨 :即关键 词 研 究 法 与 心 理分 析 法 。所 谓 的心 理 分 析 法 ,用 鲁迅 此 文 中 的话 说 ,就 是 要
“ 明于知 人心 ” 。他在 文 中先 引述 《 庄子 ・ 田子 方》 中的一段 话 :“ 国之 君子 ,明于 礼义 而陋 于知 中
人心” ,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 这是确的 ,大凡明于礼义 ,就一定要陋于知人心的 , 以古代有 所
字做 全面 深入 的研 究 ,是 断然不 会 做 出 “ 硬译 ” 甚至 “ 吞活 剥 的翻译 ” 的评价 的 。 生
客 观 评价 固然 必要 ,同情理解 更 不 可或 缺 。如 果 没有 细致 的 阅读 和 深入 的研 究 ,如果 没 有对
民族先贤的尊重和温情 ,是会把一位文化巨人的遗产束之高阁或者弃若 敝屣的。如何将两种态度
王瑶 先生 在该 书 中承认 自己研究 中古 文学 史 的思想 和方 法 ,是深 深受 到鲁 迅 《 晋风 度及 文 魏 章 与药 及酒 之关 系》 一文 的 影 响 ,他 曾把 鲁 迅 的 这一 文 学 史 方法 论 概 括 为 “ 型 现象 法 ” 典 ②,即
l 4l
维普资讯
从 纷繁 复 杂 的文学 史进 程 中选择 可 以反 映文学 史 的历史 特征 的文 学现 象 ,然 后 ,在 具体 的历史 展 开 过程 中 ,充分 把这 些 现象 同时 代 背 景 和社 会 思 潮 相 联 系 ,同 文人 的 生 活 和 作 品相 联 系 。 比 如 ,鲁迅 把 他拟 写 的六 朝 文 学 的 一 章定 名 为 “ 、药 、女 、佛 ” 酒 ,这 四 个字 指 的都 是 文 学 现 象 , 关于 “ ”与 “ ” 酒 药 ,鲁迅 在 《 魏晋 风 度 及文章 与药 及酒之 关 系》 一文 中 已有 精 彩 的论述 。 “ ” 女 与 “ ”主要 是用 于描 述 弥漫 于齐 梁 的宫体诗 和 崇 尚佛 教 以及佛 教 翻译 文学 的流 行 。 佛 我认 为 ,王瑶 先生 上述 的 阐述是 迄今 为止 学术 界对 《 晋风 度 及文 章与 药及酒 之 关 系》 一 文 魏 的文学 史研 究方 法论 最精 辟 的概 括 。但是 ,这 些结 论是 否 已经穷 尽 了这一 演讲 所 内含 的全部 方 法 论 精髓 呢 ?我认 为 ,还远 远 不够 。在此 文 中,还 有 两个 十分 独特 的文 学史 研究 方法 论并 未得 到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阅读魏晋在我国算得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激荡变易之剧烈自不必多言。
东汉以来的地主豪强势力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形成了后世的豪门大族的早期形态。
汉魏之际,时局动荡,在这一宏大历史时期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文学也有了新的风貌。
此次推荐的迅哥儿的本篇讲演稿谈及文章之余,也带出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以及一些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另外,鲁迅本篇也无不体现出日本学者对中国本土的早期文学学者的影响。
在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名词都会用黑体标出,备考时可有所侧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
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
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
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
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服 药的祖 师。有他 三人提 倡 , 有多人 跟 着走 。他 们 三个 人 多是会做 文章 ,
除 了夏 侯 玄 的作 品 流 传 不 多 外 , 王
更 因皮 肤 易 破 ,不 能 穿新 的 而 何 二人 现 在 我 们 尚 能看 到他 们 的文 宜 于 穿 旧的 , 衣 服便 不 能常 洗。因不 章 。他 们 都是 生于 正始 的 , 所 以又 名 洗, 便 多 虱。 所 以在 文 章 上 , 虱子 的 日“ 正 始名 士 ” 。但 这种 习惯 的 末流 ,
丁 A N J I u - Z H U A N 丁 I { 探 究 ・ 专 题
于是 不吃 药 的 也跟 着名 人 ,把衣 服
宽 大起来 了 !
流倡 之 ,万 民 皆从 之 , 因 为这 个缘
故 ,社 会 上遂 尊 称 这 样 的人 叫作 名
吃散 发 源于 何 晏 , 和他 同志 的 ,
走 了之后 , 全 身发 烧 , 发烧 之 后 又 者将 药 方略加 改 变 , 便 吃开头 了。五石 发 冷 。普 通发 冷 宜多 穿衣 ,吃热 的东
散的基本 , 大概是五样药 : 石钟 乳 , 石 西。 但 吃 药后 的发 冷 刚 刚 要相 反 : 衣
硫黄, 白石 英 , 紫石 英 , 赤石 脂 ; 另 外怕 研究它, 我想 各位都 是 不想吃 它 的。 人 吃 了能转 弱为强 。因此之故 , 何 晏有
差不多, 看吃 药与否 以分 阔气 与否 的。 方在 广东 提倡 , 一年 以后 , 穿西 装 的人 不 能穿 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 诸病源候论> 的 就没 有 了。因为皮 肉发烧 之 故 , 里 面可 以看 到一 些。 据 此书 , 可知 吃 这 窄衣 。为预防 皮肤被 衣服 擦伤 , 就 非穿 药是 非常麻 烦 的 , 穷人 不 能吃 , 假 使 吃 宽大 的衣 服 不可 。现 在 有许 多人 以 为 了之 后 , 一 不小 心 , 就会 毒 死 。先 吃 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作者:鲁迅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1年第02期魏末,何晏他们之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做“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
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
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
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
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反抗旧礼教的。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
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阮年轻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
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
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
结果阮得终其天年,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遭了不幸的杀害。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
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
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
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
但最引起许多人的注意,而且于生命有危险的,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司马昭因这篇文章,就将嵇康杀了。
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
嵇康都说不好,那么,教司马昭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没有办法。
在这一点上,嵇康于司马氏的办事上有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就非死不可了。
嵇康的见杀,是因为他的朋友吕安不孝,连及嵇康,罪案和曹操的杀孔融差不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度”的主要表现。
总结
• 魏晋风度的几个特点:
• 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
• 崇尚虚无,宅心事外,通脱世俗。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第一部分
魏晋风度与文章 和药的关系
❖ 分层:
❖ 第一层:第1—5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的 背景: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通 脱
❖ 第二层:第6—10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时 期文人的影响
❖ 第三层:第11—17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氏 父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 第四层:第18—21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骨 发展上的作用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这篇文章是鲁迅于1927年7月23日参与广州市教育局所 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时的演讲稿。当时正是国民党在广 州举行了“四一五”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鲁 迅的许多学生也被杀,为了表示抗议,鲁迅已坚决辞去 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当时他在广州的处境也很危险,按 林语堂的说法,国民党政府请鲁迅公开演讲,也有窥测 他的态度的用意,鲁迅则在这次演讲中曲折地对国民党 暴政作了揭露和讽刺。这一篇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从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开始一直到晋末。在时间主线索中 又穿插从文章风格写到“建安七子”,然后引出何晏服 五石散,接着又伸展到“竹林七贤”与酒。全文语言不 乏幽默,结构紧凑,明朗,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状况,给 我们阐述了当时的行文风格,文人吃药和嗜酒的原因。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 大袖,大家饮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 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礼教”的嵇康和阮 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教, 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 “魏晋时代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 所以便“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 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 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 出了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