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石湾陶塑瓦脊)
祠堂

祠堂的历史文化
陈家祠:陈家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建成于光绪 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 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 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 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聚贤 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 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 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 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名家文 如璧的作品,也是现代广州最有代表性的祠堂。堂前有白 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黄氏宗祠:江边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 《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 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 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 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 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 角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 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祠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吧!我们广州最有代表性的 宗祠就是陈家祠。在这次综合实践的活动中,我们 小组幸运的领到了介绍宗祠历史的任务。首先,我 们来看下宗祠的简介。
2024年广东陈家祠的导游词范文(四篇)

2024年广东陈家祠的导游词范文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____年)动工,光绪二十年(____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____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____年被____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____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____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____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____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____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____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
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陈家祠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陈家祠考察报告篇一:陈家祠参观报告陈家祠参观报告摘要:陈家祠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
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有前、后、东、西院,布局对称严谨,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琉璃陶塑和铁铸工艺等建筑装饰绚丽多姿,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并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艺术建筑群。
特别是琉璃瓦脊的塑造上,广罗古典故事题材,博采地方风物,琳琅满目。
关键词: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外观外部空间以前虽然来过陈家祠一次,但只是出来玩玩而已,这次特地再来一次陈家祠就是要好好研究一下它的建筑结构.第一次来,觉得陈家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富有古代民间建筑的美,好比现在的别墅。
第二次来才发现原来陈家祠的建筑也有很多讲究的。
祠堂简介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光绪二十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
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
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陈家祠堂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 20世纪 20年代 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 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 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 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 。1980年国家拨专款 再次重修。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 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 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 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 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 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 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 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
陈家祠(Chen Clan Academy), 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 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 透,为木刻精品。中进聚贤堂屋顶 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 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 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 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陈氏书院和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 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 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 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 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 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 式也极为精巧。1996年被评为“广州 十大旅游美景”之首。2002年以 "古祠 留芳"入选 广州 新世纪羊城八景,2004 年 被广州市民评选为 广州市文化名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广州陈家祠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1)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股东省陈家祠导游词3篇范文_导游词

股东省陈家祠导游词3篇范文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本文是陈家祠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陈家祠导游词篇一一、陈家祠1327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原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座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葺。
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整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建筑平台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平面布局以聚贤堂为中心,其他单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连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格局。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体制和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陈家祠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应用了多种建筑艺术手段,整个陈家祠的建筑主体和部件,都可见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绘;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建筑功能切合岭南的气候特点,如长廊贯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通风降1/ 13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到清凉、爽快。
陈家祠建筑构件的比例和整体风格,装饰的外观造型和内容题材,都凸显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和风情、风貌。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具有浓烈明间艺术韵味的屋顶脊饰,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队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师,那是带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
现在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
陈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脊基为灰塑,上层脊基为陶塑,陶塑全是佛山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有眼无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具印制,届时根据人物身份、形态的不同,选配组合,再以捏、按、奈、贴等手法加工完成。
陈家祠

陈氏书院的砖雕数量多、规模大、做工细,代表了广东清 代砖雕的最高水平。广东砖 雕是选用上等青砖,根据图 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而成的。 主要 用于装饰门楣、墀头和檐墙等。砖雕是一种色彩朴 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陈氏书院 保存完好的墀头 砖雕最能体现出广东"挂线砖雕"的风格特点。其平面多以 各种线条处理, 线条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 雕工精湛,故有"挂线砖雕"之称。
陈氏书院十一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 代传统建筑装饰。它是石 湾文如壁、宝玉荣等名店制作的。 脊饰根据人们仰视角度的需要,采用夸张而求大效果的 造型 手法,用陶泥塑造,经上釉和高温烧制后,再搬上屋顶安装 而成。内容多以传统粤剧 戏曲场面为主,两侧配以吉祥图案, 构图对称和谐,色彩高贵
岭南建筑艺术之 陈家祠
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 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 袭。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 决通风、隔热、防风、防 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 色。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 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而第一阶段便是明清时期 的书院、祠堂建筑。在该 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 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 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 达到高超的水平。
典雅。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高新建筑物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 国引入。当我们争相去建这些高耸入云,外表冷峻的建筑物时,请不要忘记 了,我们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建筑在这几千 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在接受外 国新观念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本国的鲜明特色,去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 否则就会丧失了自我的个性。我们的岭南文化也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 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 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广州陈家祠讲解稿[最终定稿]
![广州陈家祠讲解稿[最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48a29ff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a.png)
广州陈家祠讲解稿[最终定稿]第一篇:广州陈家祠讲解稿广州陈家祠讲解稿(在去陈家祠的车上)各位团友:在广州的游览一定使大家感触很深,这会儿,也许有人还在惊叹中山纪念堂独特的建筑;回味五羊城美丽的传说;追思黄花岗72烈士的英灵;沉浸于光孝佛社虔诚的境界中。
现在,我将领各位到一座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地方--陈家祠。
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从前面两个名称来看,显然是祠堂和学堂,且与陈姓有关。
中国百家姓中,“张”姓和“李”姓是大户,而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则独占鳌头了。
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人多。
当时广东72个县中都分布有姓陈的人家,数陈姓人数最多。
二是有钱。
陈家人聪明能干,会做生意发大财的多,因而成了富有家族。
三是能做官。
在过去,有钱的就能读书,读书便可做官。
相传清未就有一位名收陈伯陶的陈家子弟,殿试时中了探花(即现在所说的第三名),被皇上封为翰林学士。
这一显赫的功名,使陈氏家族名声大振。
正因陈姓人,家大、财(材)大、业大,才有能力集资一千大洋修建了这座祠堂(书院)。
修建祠堂,一方面用来祭祖,勉励陈氏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昌盛陈家大业;另一方面用于培养陈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像陈伯陶那样中秀才,考举人,做大官,所以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为什么现在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这个问题我想还是留给各位团友参观陈家祠之后再来回答。
不过,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提示:这个名称主要与陈家祠的七种建筑装饰工艺有关。
至底是哪7种?我先卖个“关子”,谁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归纳出来,谁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枉此行了。
(这里导游员采用“留下悬念”的导游手法,引起游客对这项内容的注意)各位,陈家祠到了,请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座已有100年历史的中华建筑精品。
(在陈家祠大门外)各位团友,这就是陈家祠。
它始建于1890年,1894年落成,现主体建筑面积有6400平方米,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灣陶塑瓦脊
1
石灣歷史
石湾窑位于广东佛山石湾镇,其制陶业历史悠久,源头要上溯到 三四千年至一万年的历史,成规模的制陶工业则成型于唐代。宋 元时期,石湾陶业以生产日用陶为主。明清以来,由于工商经济 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石湾制陶业进入了鼎盛时期,日用陶、 装饰性陶畅销岭南及东南亚一带。
石湾窑是民窑,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 需要,因此它的产品主要是日常用品、祭祀用品、建材和装 饰构件等,这些产品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陶塑瓦脊, 又叫“花脊”,被广泛运用于屋宇、庙堂、宫殿等建筑的屋 脊装饰上,故称为“瓦脊”。
脊飾分類
石湾陶塑脊饰分正脊、垂脊和看脊三类,正脊 多为双面,题材以人物故事为主;垂脊以花卉 鸟兽图案居多;看脊为单面,兼及以上两种内 容。石湾人物脊饰气势恢宏,色彩鲜明,极具 岭南地方特色。
广州陈家祠建筑顶部使用 的石湾陶塑瓦脊都是双面 人物脊,装饰内容丰富, 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给。
陈家祠采用的石湾陶塑瓦脊共有11条, 瓦脊总长度约163米,每条瓦脊的装饰题 材各异,主要内容为粤剧折子戏中的传 说、故事及民间吉祥图案。
因为瓦脊是被安放在建筑屋脊上,为了适合从 下往上的远距离观看,脊上的人物图像被巧妙 地进行了调整,人像适度前倾,并将头部比例 适当放大。
民俗風情
鬼神傳說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装饰中,石湾人物脊 饰可以说是一个絶无仅有的“异类”。它的 特异之处,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瓦脊装 饰的习惯,让众多的“人物”以及这些“人 物”活动的特定空间环境登上屋顶。它绝对 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瓦脊上最吸引人的脊顶饰物是鳌鱼,龙头鱼尾形象,两根长而 弯曲的触须伸向天空,龙鳍和鱼尾都呈展开状,在蓝天白云的 映衬下,显得分外的威武生动。它是我国古建筑上的一种典型 装饰,寓意“避火消灾、独占鳌头”。
製作工藝
陶塑瓦脊使用琉璃釉彩,主要有黄、绿、 宝蓝、褐、白五色,色彩鲜艳。脊饰的 制作方法集贴、捏、搓、捺、雕、塑等 多种陶艺手法,其中以贴塑为主,都是 手工操作。人物塑造着重在轮廓线条和 动态上下功夫,线条简练粗犷,形象生 动,富有情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