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

谢谢诸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 讲会讲
演 讲 背 景
此文章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间离开广州前不 久所做的演讲。鲁迅先生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 浚信中说:“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迩来南朔奔波, 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骚人之“雅兴”之五石散
食散—行散—冷身—冷食
宽袍—着屐—扪虱而谈—居丧 无礼
贤士之嗜酒若渴
第一层:提出了“饮酒”的代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 为典型。
第二层:先说“竹林七贤”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 嵇康和刘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做文章 联系起来。
刘伶 “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
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
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
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
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声很大,
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
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

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
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
不穿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
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中来?”
阮籍 “至于
,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
《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
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
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 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 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实,借古喻今,抒发对 国民党反动派以“莫须有”罪名抓捕杀害共产党 人的愤懑。由此可见,的确是心之感慨而所发之 狂言。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认识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的论断,对于那个时代的学者来说是十分具有独到见解的,这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将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说’与近代新引进的科学方法,如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结合起来,将魏晋文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人与酒的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为后来者开了无数法门”(梁怀超,《阮籍、陶渊明与酒》)。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眼观看问题。

”我们似乎可以把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对唯物辩证法之联系的观点的一种实际运用。

我们通读全文可知对于魏晋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的解析,作者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政策、形势,社会心理,时代风尚等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读。

例如,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汉末魏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的年,崇尚刑名之学、推行名法之治是统治阶层的一个必然选择,所以,曹操在《以高柔为理曹椽令》中说:“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

”史籍多称“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

”鲁迅先生把汉末魏初文学的“清峻”特征的形成就是放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加以阐释,他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方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在这里,鲁迅先生,关于“清峻”的解读,是渗透了诸多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的结果。

对于“通脱,华丽,壮大”等的解读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

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嵇康、阮籍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礼教的破坏者,但他们内心“实在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这一观点,对我感触很深,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魏晋人物的精神与内心有着多么深刻的洞见,这是他综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成果。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汇总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五层: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对 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 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 体和风格的创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 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zhǔ)玄言,有洞见,有妙赏, 有深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 色是“师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 东晋至晋末则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 园诗人,虽也如“竹林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 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为“那诗文完全超 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 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 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 批判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完整版)
• 第五部分: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 对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 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体和风格的创 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 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大袖,大家饮 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 礼教”的嵇康和阮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 教,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魏晋时代 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所以便“不平之极,无 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 教”,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出了 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 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 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 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 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 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 的”。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批判 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期社会政治 生活的反映。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原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原文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原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也十分鲜明。

其中,魏晋风度以及文章与药及酒之间的关系备受瞩目。

下面将分步骤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步:魏晋风度是怎样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典型风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雅士显赫:在魏晋时期,文化已经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文人雅士也成为了社会上的精英阶层。

他们注重个性与个性化的表达,具有自由奔放的气质和生命力。

2.诗词文章的高度发展:文学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魏晋时期的文学水平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此时代表性的文人有曹操、曹丕、左思、陶渊明、王羲之等。

3.流芳百世的书画艺术:书画艺术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卓越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画家则有张继等。

第二步:药与酒在魏晋时期的地位在魏晋时期,药与酒成为了社会上极为重要的两种物质文化,其地位也不可忽视。

1.药物文化的在魏晋时期的显著表现是什么?魏晋时期,药物的使用和研究已经开始走向繁荣,在此期间的民间药学、书院药学还有宫廷医药都开始充分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魏晋药学体系。

药物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也促进了科技的向前推进。

2.酒文化在魏晋时期的显著表现是什么?在魏晋时期,酒文化也开始发扬光大,这也直接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部分。

魏晋时期的酒文化主要以“熬、泡”为主,作为休闲和举办宴席的佐饮。

当时泡酒有许多种,大家经常泡一些香草以及各种水果和花卉,以裯酒的方式搭配品尝。

第三步: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文章、药物、酒文化这三种文化在魏晋时期相互渗透、交流、融合。

一些文人雅士都经常将自己的品酒经历、药物使用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诗词中。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将进酒》等都是表现了饮酒文化的精髓。

此外,还有很多文化思想都以酒或药为载体或比喻,如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总之,魏晋文化的风度俊俏、药物文化和酒文化在这个时期的强调,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值得探究和开发的文化艺术。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001年第6期第4l卷(总17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洲YATSENUNIVERSll‘Y(SOCIALSCIENCEEDITION)No.62001v()】.41Gem:ralNo.174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重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吴宏聪(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该文围绕鲁迅提出的“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着重探讨鲁迅如何抓住时代特点,沟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阐明时代潮流与文学的价值取向,从而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

其意义不仅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出现一大转折的历史现象,而且由此拓宽了魏晋文学的研究层面,为中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曹丕;人的觉醒;立学的自觉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01】06—0001—05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前不久,应邀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作了一次演讲(7J=j23日),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后来他在1928年12月30日致陈浩信中说:“弟在广州之谈魏晋事,盖实有慨而言。

“志大才疏”,哀北海之终不免也。

迩米南朔奔波,所阅颇众,震感积虑,发为狂言。

”q)当时鲁迅正处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中,他目击时艰,以曹操、司马懿父子捏造罪状,排除异己的史宴,借古喻今,抒发他肘国民党反动派以“奠须有”的罪名,杀害其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愤懑,的确是有慨而言的。

但整篇义章,鲁迅联系汉末魏初的政治、社会、时代潮流对魏晋文学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对当时的文人生活、心态,电作了详尽的剖析,是鲁迅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篇学术论著。

这里值得挫出的有两点:第一,他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通脱、华丽、壮大”;筇二,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何瑞歌读书札记鲁迅的文章向来以语言简洁、说理透彻而著称。

这篇文章也是处处闪耀着鲁迅智慧的光芒。

体现着一个思想家独特的眼光和不同寻常的思考方式。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首先订正的是人们对于曹操不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着眼点.戏剧中的曹操是妇孺皆知,戏剧上的脸谱也禁锢和封杀了曹操所有的人性,留下的惨白昭示着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

名人是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创造的世界之中,也许,生者之时可以不顾他人攻击,凭借权势走自己的路,可是去世之后的流言蜚语又如何能够阻挡呢?曹操大概属于这一类悲剧者。

“奉天子以令不臣”含蓄的说法也被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向历史宣判着这个谋权篡位的历史小人。

小时候的记忆最容易被定为,尤其是在我们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

当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满时理智与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我突然很想为那个戏剧中被扭曲的乱臣贼子深渊。

我在埋怨剧作家的片面认识,尽管他有自己的理由,也许是为了符合人民情感上的需要,也许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也许是个人好恶在文学剧本上的集中表现,还有很多的“也许”。

但我在我看来一万个“也许”也不能以误读历史人物为代价。

我做过历史题,给出的材料是:白脸表示奸诈,如《群英会》中的曹操;红色表示忠勇,如《单刀会》中的关羽;黑色表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包拯。

请问紫色代表什么?如果单薄的颜色能够代表一个人生命意义的全部,那么人性本不该有文学家描摹的那样复杂,如果白色涵盖了曹操的全部,那么这种颜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曹操诗文中的主旨呢?如果一个人物能用一种颜色来代替的话,那么5000年的历史又有多少完全一样的人物出现呢?可是生物学上明明说过“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又该有怎样新的诠释呢?心理学有个分支是色彩心理学,色彩心理学上的白色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义。

(《色彩心理学》乐嘉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信任与开放。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原文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原文

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原文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雅士们以才情横溢、风度翩翩而著称。

在魏晋时期,文章成为了一种时尚,文人们以写作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方式,文章的创作和酒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风度与文章的关系可以从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两个方面来解读。

魏晋文人的风度潇洒而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他们追求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独立的思考。

他们追求“清谈于上,酒肆于下”的生活态度,注重品味人生的瞬间美好。

他们在文章创作中常常注重细腻的感受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们的作品以诗、赋、文、辞等形式表现,重视言语的韵律和格调,注重文字的优美与精炼,以达到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章中,他们常常以酒为题材,描绘醉后的兴致和豪情,以及对酒的颂扬和抒怀。

同时,他们也积极倡导饮酒作为交流思想、寻求灵感的方式,认为酒能够帮助他们打破束缚、放松心情、激发灵感。

文章与药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文人们对药物的使用和对药物的思考上。

魏晋时期,文人们普遍对养生保健和长生不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药物和药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他们常常使用药物来修身养性,提高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力。

此外,他们也喜欢思考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探讨药物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他们将这些思考和观察写入了自己的文章中,以展示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洞察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药物学和保健知识。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和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文人雅士的独特审美追求和生活态度。

他们通过文章创作,表达了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而酒药则成为了他们达到灵感和精神愉悦的重要手段。

同时,他们对药物和饮酒的思考和运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崇尚药、酒、仪容美貌。包含有灵气、睿智、飘 逸和洒脱,既是外在的风姿,又是内在的气韵的 潇洒。
• 能辩难析理,挥麈玄言,有洞见,有妙赏,有深 情,有激烈、急切和悲愤精神。
第二部分总结 • 魏末至晋末的以“竹林七 贤”为代表的醉酒癫狂、 不遵礼教、狂放不羁以及 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狂 放不羁、超脱、玄奥”的 特点是这个时代“魏晋风 度”的主要表现。
总结
• 魏晋风度的几个特点:
• 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
• 崇尚虚无,宅心事外,通脱世俗。
• 推重雅量,即临危不惧、临变不惊、临乱不慌的 精神自持性,和外在的闲雅。
• 第五部分:第22—35段,详细分析五石散 对魏晋文人和魏晋风骨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 鲁迅的观点:
• 对汉末魏初文风的评价,鲁迅即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 化风气出发,指出居乱世尚刑名立严法,为治世反清流斥 执拗,遂促成文章清峻、通脱的风格,并据此肯定曹操的 才能和功绩,从而将思想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相融会。
• 鲁迅所指明的魏晋文学的“ 异采” 有着类似的特征, 那就是一作者的思想解放, 敢于向传统旧说挑战, 敢于 别出一格二作品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 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三文体和风格的创 新。象正始名士及其作品, 历来不被重视, 甚至受人垢 病, 鲁迅根据自己的尺度, 特别标出他们议论文的成就, 给他们在文学史上以应有的地位。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 分层:
• 第一部分:第1—5段,简介魏晋风度产生 的背景:汉末魏初曹操当政,尚刑名、尚 通脱
• 第二部分:第6—10段,简介尚通脱对曹魏 时期文人的影响
• 第三部分:第11—17段,介绍魏晋风骨在曹 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身上的表现
• 第四部分:第18—21段,简介何晏在魏晋风 骨发展上的作用
• 第四层(pr46~pr50):提出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是“师 心”(嵇康)与“使气”(阮籍),而东晋至晋末则出 现了陶渊明这样的自然平和的田园诗人,虽也如“竹林 七贤”般饮酒,但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并认 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 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 的”。所以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不论是那些寄情山 水、乐天安命、消极遁世的作品,还是咏古讽今,批判 现实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都是东晋时期社会政治 生活的反映。
• 对作家的评价, 鲁迅极力排除儒家正统的批评标准
第二部分:文章与酒的关系
• 第一层(pr36~pr39):提出了“饮酒”的代 表“竹林七贤”,以阮籍最为典型,认为 七人皆反抗旧礼教,并概括出了“吃药和 吃酒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 以骄视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 了事”。
• 第二层(pr40~pr42):先说“竹林七贤” 饮酒的态度,进而谈到了阮籍、嵇康和刘 伶等人所做的文章,将竹林名士饮酒与其 做文章联系起来。
• 第三层(pr43~pr45):谈到了魏晋“宽袍大袖,大家饮 酒 ”情形的一部分反对意见,为被后人冤枉为“毁坏 礼教”的嵇康和阮籍翻案,认为他们“实则倒是承认礼 教,太相信礼教”,之所以不遵礼教是由于“魏晋时代 所谓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所以便“不平之极,无 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 教”,而“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 ”,提出了 饮酒与时局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