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碑刻中古文字的遗存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铭文书法

汉魏六朝铭文书法

汉魏六朝铭文书法2017-03-10艺道书院山居吟郭关 - 郭关古琴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作为古代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砖伴随着春秋战国大型建筑的出现而产生,并经过数千年的衍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脉内涵丰富、品类繁多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

砖的出现晚于瓦,从秦雍城遗址(今宝鸡凤翔)和咸阳遗址出土的板形薄花纹砖来看,砖最初的用途可能非砌墙或铺地,而是用于檐墙脚下防水砌面。

砖大面积用于铺地和砌墙则始见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古砖大都精工细作,棱角笔直,与瓦当一样,砖的纹饰设计和烧制工艺也在秦汉时期登峰造极。

而与瓦当相比,砖则因其硕大厚重而呈现出一种雄昂大气之美。

古砖按其各面是否有装饰图案分为素面砖和图案砖,素面砖各面均无图案装饰,而图案砖则采用木模压印后入窑烧制的办法,在砖面进行书法或绘画艺术创作,砖面纹饰内容丰富、线条飞扬、气韵生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这些文字和图案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古代砖瓦类专题博物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共收藏历代精品古砖一千余件,馆内陈列展示的古砖三百余件,包括素面砖、画像砖、刑徒砖、吉语条砖、年号条砖和铭文方砖等,珍品荟萃、异彩纷呈。

其中尤以两汉时期的画像砖和汉晋时期的文字砖最具代表性。

汉晋铭文砖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的铭文砖,其年代多为汉晋时期,多出土于陕西、山西、四川、河南、内蒙古等地。

汉晋铭文砖按照制作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刻划砖,即用刻刀直接在烧制好的青砖上刻划文字。

另一类是模印砖,即先用木模在砖胚上压印好文字之后再入窑烧制。

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刻划铭文砖的起源要比模印砖早,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相比于刻划砖,模印砖的制作相对较为复杂,但具有可以大量复制的优点,因此汉晋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是模印砖。

干刻铭文砖在刻划砖中占有的数量较大,其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单刀直刻,有的则是按照碑刻的制作方式双刀刻制。

走进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走进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走进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天下汉碑看山东,山东汉碑看曲阜。

我求学于曲阜,对曲阜的汉魏碑刻陈列馆有着特殊的感情,上学期间到汉魏碑刻陈列馆不下数十次。

曲阜现存历代碑刻1 万余块,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尤以汉魏碑刻驰名中外。

现有西汉刻石7 块、东汉碑刻16 块,魏碑4 块, 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

这些历史悠久的碑刻珍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沿革、书法艺术和汉魏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水平及孔庙建筑史的宝贵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外景汉石人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内景西汉刻石鲁北陛刻石原石鲁北陛刻石拓片鲁北陛刻石,简称北陛石。

石高19 厘米,宽42 厘米,厚94.5 厘米,石灰岩质。

该石阶面浅雕双璧纹,立面阴刻菱纹,一端有卯榫。

该石刻于鲁恭王六年,即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 年)。

阶石的左端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 字4 行,前2 行各2 字,第3 行3 字,第4 行2 字。

阶石的向上一面璧纹内侧刻“六五乙”3 字。

据当年日本盗掘鲁国故城的亲历者驹井和爱说“两块刻石按东西方向并排排列着,长94 厘米,宽40 厘米,厚19 厘米。

表面上并排刻着直径20 厘米的璧纹,侧面刻着数码,向北侧面刻着几何形花纹。

东边的一块已裂为3 段,西边一块则裂成了若干碎块。

仔细观察,东边的一块在其东侧面上刻着'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 字。

鲁六年为汉景帝子鲁恭王刘馀修建曲阜灵光殿之年,因知刻石当为该殿上所用。

五凤刻石原石五凤刻石原石局部五凤刻石拓片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刻石。

石长72 厘米,左高41 厘米,右高39 厘米,厚43 厘米,石灰岩质。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 年)刻。

刻石左侧刻“五鳯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 字,3 行,前2 行各4 字,第3 行5 字,隶书。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釋文校讀札記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釋文校讀札記

《漢魏六朝碑刻校注》釋文校讀札記
張永惠
【期刊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年(卷),期】2021()2
【摘要】毛遠明先生《漢魏六朝碑刻校注》2008年由綫裝書局出版,共11册,其中正文10册,總目提要1册,所收拓片共1417通。

該書所搜集材料全面,拓片來源廣泛,釋文準確,校勘精審,是整理和研究漢魏六朝時期碑刻文獻的巨著,對漢魏六朝時期的歷史、文化以及語言文字研究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总页数】16页(P190-205)
【作者】張永惠
【作者单位】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K23
【相关文献】
1.馬王堆醫書釋文校讀及殘片綴合札記
2.《經典釋文》重音音切校讀札記四則
3.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二則
4.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釋文校讀札記
5.《地灣漢簡》釋文校讀札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朝石刻”旅游文物鉴赏

“六朝石刻”旅游文物鉴赏

“六朝石刻”旅游文物鉴赏一、简介“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内,六朝是指定都于南京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共历时300余年,“六朝石刻”也称为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等等。

现在,这些石刻中的陵墓石兽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开发成果迄今为止,在江苏省已发现石刻共有33处。

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 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

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

近年来,不仅发掘了较多数量的六朝石刻,专家学者们也探索出了这些石刻之中蕴藏的艺术内涵,比如:(一)佛教石刻雕塑艺术,发掘出的江苏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无论是其规模还是气势,虽然很多人认为其难以与北方佛教石刻相提并论 , 但其艺术成就却不可低估。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石窟虽然屡在发掘后经后世妆銮修补,这些佛教石刻雕塑, 从雕刻技法上来讲 , 一方面继承了汉代用阴线条表现石刻细部的传统 , 另一方面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 , 采用凸起的圆线条或扁平的线条来表现作品的细部,体现出一种崇高庄严之美 , 与佛在世人心目中普渡众生的丰伟形象正相吻合。

这种开发研究成果,也是佛教文化的一种延续。

(二)陵墓神道石刻雕塑艺术,六朝佛教石刻的发展步履缓慢之际,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异军突起。

从现在雕刻技巧角度来看,仍有可取之处。

(三)铭文石刻书法艺术。

六朝石刻在书法艺术史上也是光芒四射, 成就斐然。

六朝石刻铭文, 无论是何种书体, 在用笔、结体和章法布白上, 均体现出一种用笔的美、结构的美和意境的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江苏省六朝石刻在开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停留在发掘数量上的增加,而且开辟了研究古代艺术造诣的道路,为研究古代石刻碑文、雕塑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不足之处其实这一项名族的艺术在当今形势下不容乐观,在不断开发改造的同时,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石刻被搁置一旁,自生自灭在发掘后,便将其搁置一旁,这些年代久远的石刻,经历了上千年的日晒雨淋,雕饰花纹腐蚀严重,有的石刻上面甚至长满了苔藓、菌类或其他植物,面目全非。

汉魏六朝碑刻中古文字的遗存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汉魏六朝碑刻中古文字的遗存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3.“斯”之构件“其”,《仲师父鼎》作 。碑刻 承之,《司马兴龙墓志铭》作“ ”,《李挺妻元季聪 墓志》作“ ”,《寇偘墓志》作“ ”,《李挺妻元季 聪墓志》作“ ”; 另一体《华山庙碑》作“ ”,《谯 敏碑》作“ ”,《赫连子悦墓志》作“ ”,《元悰墓 志》作“ ”; 又一体,《北海太守为卢氏妇刻石》作 “ ”,《高 润 墓 志 铭》作“ ”,《元 子 正 墓 志》作 “ ”,《赵奉伯妻傅华墓志》作“ ”。
2.“丘”,甲骨文作 、 、 、 ,像山丘之 形。《说文·丘部》“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其形 似之。金文《商丘叔簠》作 ,《齐刀背文》作 , 文字线条化。碑刻于金文之二体都承用了下来。承
者,《樊敏碑》作“ ”,楷书略变形,《元寿安妃 卢兰墓志》作“ ”,《吕 超 墓 志》作“ ”。承
者,如汉《华山庙碑》作“ ”,《杨着墓碑》作 “ ”,《衡方墓碑》作“ ”,《封子绘墓志》作 “ ”,《唐邕刻经记》作“ ”; 楷书《元继墓志》 作“ ”,《李祖牧妻宋灵媛墓志》作“ ”,《山东 金乡汉墓镇墓文》作“ ”。至于“丘”,大约来自
167
异构字。 上 下 笔 划 脱 开,《元 谧 妃 冯 会 墓 志 》作 “ ”,《刘阿 素 墓 志》作“ ”,上 下 脱 开,两 竖 穿 通,《元诲墓志》作“ ”、“ ”,增衍笔划,《巴郡朐
( 二) 承用构件
( 1) “井”,甲骨文作 、 ,本象形字,像型范之 形,型范有 一 定 规 定、模 式,故 引 伸 表 示 刑 法 之 义。 施刑要用刀,故加“刀”作“ ”。《说文 · 井部》: “ ,罚辠也。从刀、井。《易》曰: ‘井者,法也。’” 汉魏六朝碑刻多作“ ”,如《王基断碑》作“ ”, 《元悰墓志》作“ ”。或连笔断开,《成阳灵台碑》 作“ ”。

漢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

漢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

漢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独创性声明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知,/年么月日马黪,≯专..,.: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了。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一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菩豪. 彩边叨一●,眵声签字日期:凇//年易月日签字日期:矽,,年月/,、,;.,..、,。

一。

¨一;。

,、Ⅵ,一~弛。

,唐,.一一●。

目绿摘要?.?..第一章绪输?。

严第一筋古文字舆碑刻古文字概锐?一、古文字藐略?.二、碑刻古文字概税第二筇漠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的颓型一、碑刻小篆?.二、棘占定字?.第三筋碑刻古文字研究的屋史舆现状?.一、宋代以前?一二、宋元明??.三、清.四、民固至今?。

第四筋送题的材料来源?.一、拓本.二、文字编??.第五筋研究的意羲、思路舆方法一一、研究意羲二、思路舆方法??..?第二章漠魏六朝碑亥篆文字研究.第一筋碑亥篆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第二筋碑刻小篆的形体结耩分析.一、舆《说文》小篆、或体相合??..二、舆《税文》古文相合??。

三、舆《税文》籀文相合??。

四、舆秦文字相合??.五、舆入国文字相合人、舆甲金文相合??。

七、漠代或漠以后白造的小篆..■■第三筋碑亥篆舆《巍文》小篆的网保..一、《税文》成言之前的碑亥篆舆《说文》小篆同源二、《说文》成言之后的碑刻小篆大多基於《税文》三、三髓石缀小篆舆《税文》小篆?.第四筋碑刻小篆文字檑形特点?.一、具髓繁多??二、漠字髓憋由畏绦形趣於方正三、小篆建绵圆辩的缝僚拆散成肇割四、以棘害或楷害的结耩入篆五、突出的装饰性第五筋碑亥篆文字形髓燮化规律??..一、简化二、繁化三、粤霉化四、同化五、颓化第六售碑刻小篆对《锐文》小篆字形正误翠例..第三章漠魏六朝碑刻辣古定字研究?第一筋辣古定字说略一、躲古定字的定羲?二、躲古定字的保存情况及相嗣研究??。

汉魏六朝碑刻类化异体字

汉魏六朝碑刻类化异体字

汉魏六朝碑刻类化异体字浅析【摘要】本文针对汉文六朝碑刻类化异体字进行了整理和收集,对存在于汉文六朝碑刻中的类化异体字的数量、类型进行了统计,并且对这些类化异体字在六朝存在的原因、对中古汉字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在此次的研究中,通过对汉魏六朝碑刻拓片的阅读,将其中的类化异体字彻底清理出来,对类化异体字的图片进行剪切,并与六朝字书、唐字样书进行对比,探究其对当时以及后世汉字的发展演变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将所找出的类化异体字进行了归类编辑,从而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便为现代汉语正字法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魏六朝;碑刻;类化异体字;发展演变通过对汉魏六朝碑刻拓片的阅读,将其中的类化异体字彻底清理出来,对类化异体字的图片进行剪切,并与六朝字书、唐字样书(如:《玉篇》《干禄字书》《新加九经字样》《佩鑴》)进行对比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得出了基本的结论。

一、类化异体字的定义类化异体字其实是异体字中的一种,因此,在这里,引用毛远明教授在《碑刻異體字研究》中对异体字的定义,异体字通俗地说,就是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

二、类化异体字的发展概况目前对于碑刻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考证,碑刻异体字的研究虽多,但其中的类化异体字研究却很少,切不成系统。

因此,对汉魏六朝中类化异体字的研究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综合。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的目的汉魏六朝碑刻现存石刻拓片超过1400多通,其中保存的异体字数量较多,而类化异体字是碑刻异体字中很有特色的一种。

它指受上下、左右、内外等文字或部件的影响而使得两个文字偏旁或单个文字部件趋同的异体字。

碑刻类化异体字数量较多,类型丰富,它反映出六朝时期人们使用文字的真实面貌,同时它对隋唐文字仍有影响。

对汉字系统来说,有些文字进入全民使用范围,成为规范正字;有些文字则成为字典、辞书里的死字。

本研究将彻底清理出汉魏六朝碑刻中的异体字,统计其数量,归纳类化的类型,探讨其存在原因,并将它与六朝字书、唐宋字样书(如《玉篇》《干禄字书》《新加九经字样》《佩鑴》)进行对比,探究其对当时文字和后世文字的影响,为现代汉语正字规范提供借鉴。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汉、魏、晋、南
北朝、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等六朝的碑刻文字的校注。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碑刻文字的历史性、文学性、文化性和
语言性,以及碑刻文字的结构、形式、内容和语言特点等。

碑刻文字的校注,是对碑刻文字的历史性、文学性、文化性和语言性的研究,是对碑刻文字的结构、形式、内容和语言特点的研究,是对碑刻文字的历史性、文学性、文化性和语言性的研究,是对碑刻文字的结构、形式、内容和语言特点的研究。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了解中国
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更好地了解中国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更好地了解中国文明。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思想观念,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制度,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社会结构,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状况,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传统。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思想、政治、社会、经济和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基墓志》 键 ”《 作“ ;于景墓志》 船 ’ 作“ ’ 等。
“ 部与“ 部形体相似 , 豸” 犬” 意义相近 , 故可通
用, 于是“ ’ 狠” 高广墓志》 习 ,青 貌’ 又作“ 。《 作“良”《 州刺史元湛墓志》 稂 ”《 作“ ,贾瑾墓志》 ’ 作“ , ,
结构要素、 构件组合方式 、 字意 图等则是一致的 , 构
“ 噫彼 小 星 , 五在东 。郑玄 笺 :众 无 名 之 星 , 心 三 ” “ 随 喝在 天 , 诸 妾 随 夫 人 以次 序 进 御 于 君 也 。 《 魏 犹 ”汉 晋南 北朝 墓 志汇 编》 “ ” “ ” 误 。 释 友 为 文 , [ 文 字 因 误读 , 又影 响旬 读 , 标点 为 “ 称 一人 , 文 诗 着 , 易 得 三
戮。‘ 又有各种变 或作“ ,页’ ‘ 完” 形, 页”“ ’ 与 是头,
“ , 通, 《 》 体程字,苍 碑》t 鬼’ 义 即 说文 或 《 颉庙 : 五常
之貊, 含气庶品。 《 ” 咨议参军元弼墓志》 狠 ” 作“ ;
字又是世界上唯一 的一种几 千年传承下来 , 性质没
有 发生 根本 性 改 变 的文 字 , 于连 续 性 文 字 类 型 。 属 许 多古 文字 尽管 因 书体 变 化 , 法 变 异 , 势 改 变 , 笔 笔 直 观上 表现 出文 字外 形不 同 , 但是 其文 字结 构类 型 、
并且 其 形体 往往 被 直 接继 承 , 者 以隶 古 定 的方 式 或 保存 下 来 。而后 世又 为这 些古 字记 录 的词另 造 了新 的字形 。在 崇古 思想 的影 响下 , 今并 用 , 成异 体 古 构 关 系 。研 究古 文 字 的遗 存 不仅 可 以揭示 汉字 的继 承
《 鲁思明等造像记》 又作“ ”都是“ 的异体。 狸 , 貌”
篆 作 。汉 魏六 朝碑 刻 承用 , 又有 多个 变体 。《 元邵
作‘ ”“ ’ 笔划,元始和墓志》 邈 ” ‘ ;豸’ : 毽 省略 《 作“ ,
墓志》 “ ” ②《 府 君 妻 祖 夫 人 墓 志 铭 》 作 , 李 作

《 英墓 作“ ”构 犬” 元 志》 逛 ; 件“ 替换“ ”《 豸, 元灵曜
“ 与 狠戾 之 “ ” 狠” 狠 重合 , 为 同形 字 。 成
以“ ” 声 符 , 有 一 部 份 形 体 类 推 。如 貌 作 也 “ , 薪” 《 藐” 作“ ,武荣碑》 莸然高厉” 《 “ ; 王浚妻华芳
和发展 , 为汉字史研究提供证据 , 而且可以为考证古 文字 、 研究异体字提供参考 。
二 、 承金 文 上
《 元子正墓志》 衮 ” 作“ 。形体略变 ,元澄妃冯令华 《
通行 字 。
墓志》 交 ”原文为:《 称一人得殳 ,诗》 作“ , “易》 《 着
三五在东。 用了两个典故 : 易 ・ ” 《 损》 “ : 三人行 , 则 损一人 ; 一人行 , 则得其友。 《 ” 诗经 ・ 周南 ・ 小星》 :
确州 警列 21. 011 1
— 面
■ 比较文字 学
汉魏六朝碑 刻中古文字 的遗存
毛 远 明
( 西南 大学 汉语 言 文献 研究 所 , 庆 重 40 1 ) 0 75
[ 要】 汉 字是世界上唯 一几千年 传承 , 摘 性质 没有发 生根 本性改 变的文字 , 于连 续性 文字类型。隶 变使许 多古文字发 属
生笔 法变异 , 笔势改 变, 直观 上表现 出文 字外形不 同, 但是 其 文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类 型、 结构要 素、 构件组 合方 式、 字意 图等则是 一致 构
的, 究古文字的遗存可 以揭 示汉字的继承和发展 , 研 为汉字史研 究提供 证据 , 可以为考证 古文字、 究异体字提供 参考。 研 [ 关键 词] 碑刻 ; 汉魏六朝 ; 古文字 [ 中图分类号] 1 1 H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39 (0 1 1 — 15— 7 [ 10 4 2 2 1 ) 1 06 0 收稿 日期 ] 2 1 o 1 0 1一 4— 3
五在 东 ” 殊不 可解 。 ,
商周金 文 与 甲骨 文 同时 , 文字构 造 、 其 体态特 征 与 甲骨文 既有 联 系 , 有 区别 , 且延 至 战 国 , 响 又 而 影 深刻 , 是古 文字 中的重要 部分 。隶变 以后 , 部分金 文 碑 承用 下来 。例如 :
又 逛 等。 皂”《 遥墓志 作“ , 谭妻司 墓志 作 墓志》 作“ ” , 元 》 黑”《 元 马氏 》

星 , 妻 容墓 作“ ,口忝 ”《 元 穆玉 志》 置”《 墓志》 又
“ 字加形 符 “ ” 作 “ ” 即《 文》 完” 豸 , 貌 , 说 籀文
(“ ” 骨 作 、 、 象 手 并 2 友 , 文 州 I , 二 相 之 ) 甲
形, 文》 颓。 《 休碑 作“ ”《 君 《 小篆 隶书 郛 》 灾 ,张 说
残碑》 “ ” 略存古意。楷书《 作 夜 , 元情墓志》 作
1S 6
作“ ,③ 皇 ' 0

友”或加点,元孟辉墓志》 发 ” 又崇古, , 《 作“ 。

遵 ”头发 不改。 , 之形 后来减少一点, 道”为 作“ ,
[ 作者简介 ] 毛远 明, 四川 简阳人 , 南大学汉语 言文献研 究所教授 、 男, 西 博士生导师 。
隶变不仅使汉字 的形体结构、 外部体态特征发
生 了根 本 性 的 变 革 , 且 在 字 形 符 号 体 系 、 字 思 而 造 路 、 字理 据等 方 面 都 发 生 了深 刻 的变 化 。但 是 汉 构

墓志 作“童 , 》 暮 ”《 元勰妃 李媛华墓志 作“ ,司 》 箍”《
马 遵业墓 又 藕” 志》 作“ 。
邈”《 ,爨宝子碑》 巍 ” 《 作 ,穆亮墓志》 作
“ ”《 i ;元过仁墓志》 邃 ”《 颦 作“ ,高建妻王氏 墓志》

上承 甲骨文
( ) 字承 用 一 整
1“ , . 兑” 甲骨文作 i④ , 象人之容貌 。《 说文》 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