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形成
魏晋玄学的 形成原因

魏晋玄学的形成【摘要】玄学,是魏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
和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哲学思潮相比,魏晋玄学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风格及其当时玄学思想家群体放任、超达、自由、解放的个性,是其前其后的历史上所少见的。
一种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玄学,作为魏晋这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的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残酷而又无奈的社会现实,几百年的思想发展,统治者维护政权的需要以及当时的学风都是促进玄学产生的条件,本文力图从这几个方面解读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魏晋玄学;形成原因;影响;1.什么是玄学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导读: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
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魏晋玄学

三、为西晋元康时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与向秀。 向秀重要著作:《庄子注》;郭象重要著作:《庄子注》 郭象的玄学,是在魏晋之际向秀《庄子》注思想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郭象的玄学,以庄学为主,以反对何晏、王弼贵无论 玄学的面目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玄学崇有论思想。他主张“有” 之自生独化说,以此否定“无中生有”说和“以无为本”说, 认为“有”是自生自化的,并不需要一个“无”作自己存在的 根据。由于他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把自生独化说成各自孤 立的毫无联系的东西,最后得出了神秘主义的独化于玄冥之境 的思想。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 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 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 不闻声渐悄”了。
魏晋玄学的历史地位
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 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 对之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 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 很大进步。
僧肇: 著有《不真空论》与《物不迁论》等文,对当时
的佛学,尤其是从思想上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 他认为玄学的贵无思想与崇有思想都是各执一偏
的理论。真谛应当是合有无为一。“虽有而不有”, “虽无而非无”,“有无异称,其致一也”。
僧肇的佛教玄学最后完成了魏晋玄学思维发展的 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即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 为一的认识过程。
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用抽象(理性) 思维,形而上者道理,起于学,行于理,止于道,故 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用具体(感性) 思维,形而下者器物,起于教,行于法,止于术, 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 魏晋玄学

二、遇即命的安命论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
“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 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 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 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我 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 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 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 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故凡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 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 也。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 能不为也。 能不为也。”
二、裴頠的《崇有论》 裴頠的《崇有论》
1、本无说不合老子的本意 、 2、无不能生有,有自生 、无不能生有,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 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以为己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生以为己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三、政治哲学:名教出于自然 政治哲学: 1、何为名教、自然? 、何为名教、自然?
“名教”,广泛的理解,即一个社会的政治 名教” 广泛的理解, 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人文制度规范; 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人文制度规范;其 核心在于三纲五常,其中尤以忠孝为主。 核心在于三纲五常,其中尤以忠孝为主。 自然” 指天地之道、宇宙本体, “自然”,指天地之道、宇宙本体,我们所 讲的自然社会规律,传统称之为道。 讲的自然社会规律,传统称之为道。魏晋玄学 所讲的无。就人而言,实际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所讲的无。就人而言,实际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真性情。 人的真性情。
二、遇即命的安命论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 在上,足自在下,岂有递者? 在上,足自在下,岂有递者?”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 亦不可加。 亦不可加。” “苟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苟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

魏晋玄学的概念及背景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派重要思潮,主要在魏晋时期兴起和发展。
玄学的概念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社会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分裂,经济失衡,统治者的道德沦丧,社会秩序严重颠覆,人们在动荡中开始寻求安定与宁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
二、概念:1. 玄学的概念:玄学指的是一种探究宇宙本体和道德伦理的学说,它试图通过思辨和反思来解决魏晋时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
2. 玄学的哲学观点:玄学强调超越形象和言语的表层,探索深奥而本质的真理。
它认为世界具有某种隐藏并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内在原则,人应通过自省、理性思辨和悟性的开发来接近这种真理。
3. 玄学的研究领域:玄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宇宙本体、道德伦理、人性和心性、认识论等。
它强调以回归本源、精神解构和个体觉察来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真理的达到。
三、主要思想家与代表作品:1. 王弼:《易经注》是他的代表作,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其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人应当遵循道德规范和自然规律。
2. 陶渊明:以《归去来兮辞》为代表作,他在南方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稳,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自然的才情。
3. 陆机:《文心雕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强调文学的内涵和情感表达,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和虚无。
4. 阮籍: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充满了哲理,尤以《赋得古原草送别》最为脍炙人口,他主张超越凡俗,追求灵魂的自由与升华。
四、玄学的影响:1. 文学艺术:魏晋时期,玄学的思想理念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阮籍的豪放诗和曹操的辞章等都具有玄学的元素。
2. 人文关怀:玄学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表达,对于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哲学思维: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后世的哲学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宋明理学,后来的禅宗和道家思想等都受到了玄学的启发和借鉴。
第九章 魏晋玄学课件

王弼认为圣人也有同于常人的喜怒哀 乐之情,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 于人者五情也”。但圣人能“物物而不 物于物”。
5、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治之道, 名教为治之具,自然为文化理想,名教为 此理想的载体,故名教本于自然。
(二)竹林时期
他心目中的“无”,是物质的,是比 “道”还要高一级的“自然”。打破了 上帝、天、神造出世界的神话。
裴頠在《崇有论》中说:“至无者, 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 世界 是物质的,万物也是由“有”即物质发 展演变过来的。
2、名教与自然之辨。
所谓名教,就是名分之教,人伦之教 ,也即儒家所强调的用以维系封建秩序 的三纲、五常等。所谓自然,就是天然, 就是指万物万事所保持的原有的本性, 不经人工修饰。《老子》提出:“大道 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可见老子对 名教本身也不是一概否定。
易注》《周易略例》
何晏
何晏 ——《道德 论》《论语集解 》
何晏的主要思想:
1、本末有无:“贵无论”
宇宙本体是超言绝象的,是无名无 誉的,是天地万物形成以前就存在。“ 无”具有主宰天地万物的作用,是阴阳 万物赖以化生成形的始基。
2、自然名教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的衰败是由于只注重形式的缘 故,崇仁义,愈致斯伪,故必须抓住根本 来维护纲常名教,这个根本就是“无 ”,“无名”或“道”。
并不是绝对的无,抽象的无,而只是无声, 无形,无名而已。他在第一章注即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 物之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 天地生”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 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不知其谁之子,故 先天地生。”同章“道法自然”注:“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课题名称:魏晋玄学的形成、发展、影响学生姓名张绪云学号 2009031206专业历史学班级历史学班指导教师余林2010 年 12 月关键词:魏晋玄学玄远主要代表人物发展阶段自然影响摘要: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东汉末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统儒家名教之学也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学论辩。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上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都是这个本体的表现,即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崇有派主张“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派“以无为本”的说法,认为“有”之所以发生,并非另外有一个东西使之成为“有”,而是万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体看成是由万物自身所构成的,即所谓“始生者﹐自生也”,“总混群本﹐终极之道也”。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
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开始动摇﹐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丝毫无助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于是古文经学代之而起。
同时由于选举名实不符,欺世盗名、贿赂公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传统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黄老思想也开始兴起,如王充的《论衡》便公开反对神学的目的论,名法思想开始产生影响。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
荐举制度和官僚家族的政治因素、独尊儒术与经学世家的文化因素以及庄园经济与乡里豪强的经济因素结合,便形成了士族。
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多种经营的特点影响了士族人格的独立性,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这些变化是“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
而士族社会对个性自由与封建秩序的双重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表现为魏晋精神世界中“名教与自然”的学术主题。
建安时期,曹氏为首的建安名士们思想极为混杂,他们有反儒家传统的精神,推崇黄老的“因循”原则,校练名理,同时又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放达。
而产生于建安游宴的魏晋清谈更是玄学产生的摇篮。
魏晋清谈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求理,二是娱乐,而平等原则贯穿其中。
当时清谈的论题主要有圣人问题、德治与法治、人才标准、君父先后等,破除了天命论,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君主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都对魏晋玄学思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人物品评是汉魏之际士人社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魏晋清谈、言意之辨、以及玄学贵“无”思想均萌生于此。
魏文帝时﹐刘劭着《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杂糅道家思想﹐并把人物品评的一般原则提高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是研究魏晋玄学形成的重要资料。
《人物志》的全材与偏材关系的学说,从人才角度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道家与儒、法、术各家的思想融合,提供了理论途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直接影响。
魏晋玄学政治学说的核心论点,是“因循”时代需要,灵活运用儒、法、术治国,表现为圣人无为,各种人才各尽其能。
作为儒学根本的《周易》之学﹐此时由于拘执于象数十筮﹐义理隐晦﹐产生了对易学重新探讨的需要。
在这种社会政治﹑学术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
玄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陆云传》﹐谓“云(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
”魏晋之际﹐玄学一词并未广泛流行﹐其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
“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
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
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即所谓“玄风”。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封建的伦理观念。
魏晋玄学具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的基本特点。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
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所以文化上比较繁荣。
天下大乱时思想百家争鸣。
玄学的特色为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同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先秦之后又一次思想碰撞融合。
后来玄学的内涵被不断扩充,不断被后世方术家所充实。
产生了包括山、医、命、卜、相在内的五种体系,这些玄学体系的思想借鉴于先秦的阴阳学说,而这些思想并不是直接借鉴而来的,主要是由于汉时道教的兴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时候,除了引《道德经》为经典的同时,也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一起丰富起来,所以玄学同道教的渊源极为深厚,可以说都是国学思想组成和传承的一部分。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魏晋玄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学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代表作有《无名论》、《周易注》与《老子注》;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代表作有《嵇康集》、《阮籍集》;以裴頠、郭象为代表的元康玄学(,代表作有《崇有论》和《庄子注》;以张湛、韩康伯为代表的江左玄学,代表作有《系辞注》和《列子注》。
此外,东晋时期兴盛,玄学与佛教相互吸收发展,僧肇等便是这一时期玄学代表。
正始时期的玄学家可以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正始名士形成与魏明帝太和时期,被称之为“四聪八达”,主要人物有何晏、夏侯玄、诸葛诞、荀粲、裴徽等,曹芳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四聪八达”分子纷纷掌权,史称“正始名士”,影响了年青一代的思想。
之后又有王弼、钟会等少年思想家总结并升华了早期正式名士的思想成果,奠定了早期玄学的理论基础。
正始时期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的存在物﹐是本体“无”的表现,是玄学的贵“无”一派。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教(一般指以正名份﹑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份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着《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玄学家的著作也多采用问答辩论的文体。
王﹑何等人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辨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玄学在短时间内蔚然成风。
以高平陵政变为界,竹林之游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竹林名士的玄学思想倾向与正始玄学相同,持“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这时期的著作有阮籍《乐论》、《达庄论》;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明胆论》、《释私论》等;后期玄学思想倾向发生了逆转,表现为激烈批判名教,持“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目的是抵制司马氏的名教之治。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藉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作为竹林名士,主要活动时期应在司马氏当政时期,嵇﹑阮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