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

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魏晋时期,玄学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史。
魏晋玄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三位重要的哲学家王弼、郭象和王恽的思想。
本文将探讨魏晋玄学的思想内涵,其中包括王弼的太极哲学、郭象的“物我一体”观念和王恽的“善恶本末”论。
太极哲学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王弼提出了太极哲学,主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指的是自然的最高原则,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发展。
太极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它不断地转化成两仪、四象和八卦。
两仪是阴阳的根源,四象是两仪的进一步发展,八卦表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性。
太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即从一个基本原则出发,不断地分化,最终达到全面、完备的状态。
“物我一体”观念郭象是魏晋玄学思想的重要代表,提出了“物我一体”观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连续的整体,没有任何真正的实体,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
郭象主张“主客不分”,即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不存在,物我一体,语言是虚妄的。
他认为,人们的感觉和想象只是一种假象,人类的精神本质是超越了物质的境界,能够认识到虚无和真实之间的边界。
“善恶本末”论王恽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善恶本末”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末极。
他主张“善”的本质是因果律,因果律是万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万物均遵循着因果律的规律。
同时,他也认为“恶”的本质同样是因果律。
王恽认为,通过深刻认识善恶的本末,人们可以达到“至乐”的境界。
总结魏晋玄学思想内涵丰富,具有重大的意义。
太极哲学主张一个基本的原则,不断地分解成各种形态。
物我一体的观念认为,物质是连续不断的整体,不存在客观和主观之分。
而“善恶本末”论则探讨了万物的本质和末极,为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提供了理论支持。
魏晋玄学的思想为后代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认识世界的途径,其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

81品 评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宋 妍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争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明确的论断,以《周易》和庄子为重要代表。
从先秦到魏晋,言意关系从最初的言不尽意论发展到立象尽意论再到得意忘言论,古代哲学家对言意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的转换。
通过对言意关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言与意的关系,深刻理解得意忘言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以“言不尽意”为出发点,论述了言意关系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发展。
一、言不尽意论先秦哲学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言与意的内在矛盾,言意之辨首先是在哲学层面展开探讨的。
“言不尽意”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易传》中,“子(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老子认为语言不能指称所有的事物,提出“道隐无名”(《道德经》)。
由此可见,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道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庄子也十分赞同这一主张,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圣人之意不能言传,世俗之人将圣人之典籍奉为经典,试图通过圣人的典籍来领悟“道”,但庄子认为圣人之书皆为糟粕,他认为“道不可言”“道不当名”“言则非道”。
文学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常常受制于“言不尽意”的困境,笔下之文不能充分表达心中所想、胸中所思,这固然与作家的才能有关,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也是不可否认的。
语言有其自身的能指和所指功能,它所指称的对象意义复杂且精微,范围非常广泛,不82品 评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所能穷尽的。
西晋陆机在创作时就提出“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文赋》),陆机和刘勰后将哲学探讨中“言不尽意”命题引入文学创作领域,“言”和“意”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言”不再是推论性的逻辑判断的语言,而变成了一种传达作者审美经验、艺术构思和情趣气韵的媒介。
诗歌中所表达的“意”不再是指世界本体的“道”,而是指作者面对客体所产生的冲动、体验和构思中饱含感情的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以及充满于艺术世界中的情趣气韵等。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浅析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浅析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https://img.taocdn.com/s3/m/eda449cc6bd97f192379e981.png)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浅析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盛极一时,从表面看,所牵涉的只是语言的作用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哲学领域贵无派和崇有派的斗争。
“言意之辨”在当时大致有“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对文学理论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言意之辨的内涵关于言意命题的探讨并非始于正始时期,然而到正始的时候这一命题又受到广泛注意,并得到深入的探讨,它是玄学思潮的必然产物。
《易·系辞下》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段文字是局限于《易》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而发,在其产生后的几百年岁月中,也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更没有被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去理解。
在汉魏之际,这段话却被重新发现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成为早期玄学的重要理论武器。
玄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发言玄远,崇尚清谈,以虚无为特征,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玄学家用老庄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逐渐衰微的两汉经学。
在玄学的构成中,道家思想是本是体,儒家思想为末为用,因此道家哲学基本上决定了玄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
玄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
玄学家在清谈中设立主客往复辩难,这种风气无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以上便是“言意之辨”在正始时期被关注时的大致理论背景。
“言意之辨”在当时大致有“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三种不同的观点。
当时荀粲主张“言不尽意”论,欧阳建倡导“言尽意”论,王弼主张“得意忘言”论。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上三种观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首先,关于当时荀粲主张的“言不尽意”论,言不尽意是正始时期的普遍认识。
蒋济、钟会、傅嘏都是主张言不尽意的。
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写道:荀粲是玄学家中最早提出“言不尽意”的人。
在《三国志·荀彧传》中记载:“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
浅析王弼“言象意之辨”——以“象”为中心的考察

浅析王弼“言象意之辨”——以“象”为中心的考察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以“象”为中心的对王弼“言象意之辨”的考察,突出“象”在“言-象-意”结构中的地位,并且经由对“象”的内涵的仔细分辨和对“言-象-意”结构的整体分析,来显现作为王弼的解《易》方法论和普遍认识论的“得意忘象”说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综观学界对王弼“言意之辨”的分析,多认为在“言-象-意”这一张力结构中,“意”相对于“言”和“象”处于主宰地位,“言”和“象”都只是作为表达“意”的工具而存在,并且在把握“意”以后应“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这一论断基本上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论者往往将“言”和“象”放在同一层次来讨论,没有细致分辨“言”与“象”之间的区别,这便使得“象”作为“言”与“意”间的中介的特殊意义掩而不彰,从而无法准确理解“言”“象”“意”三者间的逻辑关系,最终使得王弼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得意忘象”说的深刻含义无法显现。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希望通过对“言-象-意”这一充满张力的认识结构的细致分析,将“象”的特殊意义凸显出来,从而为王弼“言意之辨”的研究贡献一新的视角。
一、历史的考察:“言意之辨”溯源“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之一,但它的源头是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相关论述集中体现在《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中。
通过梳理这三部经典中论及“言意之辨”的文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王弼“言意之辨”这一时代命题的发展源流。
《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1] 这里便提出了“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两个命题。
可见“言”与“象”之间是有区别的,并且“象”与“言”相比在“尽意”上更有优势。
当言无法尽意的时候,象便成为表达天地万物之理的重要方式,由此“言-象-意”这一张力结构中“象”的重要性便得以凸显。
《老子》中,已提出了言和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不足以达意,不能完全表达思想者对宇宙万物本体与规律的体验成果——道,因而提出“道常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混成之物,是圣人对整个世界及其生命存在的感悟,因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它的意蕴。
浅谈魏晋玄学

玄学与儒学 二 、 魏晋玄学中的儒学思想可以说 是 微 弱 淡 薄 。 魏 晋 名 士 采 用 儒 家 的 拚弃了亢奋的理想 人 格 , 儒家治世思想却深藏于 内。只 经世用世之心 , 是经过了汉朝 4 其“ 虚 伪 人 性” 和严重 0 0 余年 的 精 神 统 治 的 儒 家 经 典 , 弊端已经不适应魏晋这个 特 殊 的 时 代 了 , 于 是, 名士们“ 越名教而任自 , 然” 以一种超脱的方式 , 解决人们的 精 神 困 惑 , 召唤人们回到自己的心 灵 。 魏晋名士也关心政治 , 只是无法 畅 所 欲 言 , 于是精神状态极度分崩 , 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双重人 格 。 名 士 们 提 出 “ 越 名 教 而 任 自 然” 作 离析 , _ “ 为一种解决双重热格的 _ 方式 。“ 名教 ” 是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自 然” 是一种自然自适的状态 , 是一 种 随 心 所 欲 追 求 快 乐 的 状 态 。 儒 家 的 教化在于压抑人的个性 维 护 六 经 所 提 出 的 一 套 礼 法 , 玄学在于超脱这 维护人的自然本性。正是: 超脱世外独 种伦理教化来到到人性的自适 , 内怀美玉而外 批 粗 褐 。 魏 晋 名 士 率 真 自 然 、 任 诞 放 达、 随心所 想其乐 , 有着惊世骇俗之举 。 一改传统之 中 儒 家 信 守 礼 教 、 谨言慎行的凝重 欲, 庄严 。 其实 , 魏晋名士的内心也极端 苦 闷 , 这种内心出世而外在的避世 个性大解 放, 玄 是经学和玄学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复 调 人 格 。 时 代 纷 乱 、 学呼唤解放的人格 、 解放 的 自 我 , 玄 学 适 应 了 魏 晋 士 人 的 这 种 要 求, 精 任 性 自 然、 风 韵 独 标。 魏 晋 政 治 生 活 中, 数 神和表象上企图超越名 教 、 不清的阴谋动荡 、 尔虞 我 诈 、 生 离 死 别。 名 士 们 在 放 纵 中, 向礼法和名 教挑战 , 既求自保 , 又宣 泄 不 满 。 玄 学 中 不 少 消 极 避 世 的 成 分 , 与儒学 的积极用世的思想是相悖而行 的 。 这 无 疑 是 时 代 的 产 物 。 儒 家 思 想 在 这个时代受到了极大的 颠 覆 , 玄学要求思想和理论上都反儒家教条礼 法的传统思想 。 魏晋玄学 是 政 治 形 势 、 社会格局以及思想潮流共同作 新思想的主导 地 位 的 确 立 是 以 以 前 的 主 导 思 想 的 下 降 为 条 用的结果 , 件的 , 儒家思想势必被玄学所压抑 。 当 然 , 儒学思潮的衰落不仅仅是学 也是 与 政 治 的 需 要 息 息 相 关 的。 儒 学 思 想 到 了 魏 术自身的发展使然 , 晋时代衰微的另外一个 原 因 是 , 儒学是统治者所倡导和提倡的治民之 术, 而以道学为主的玄学 思 想 是 上 层 社 会 和 民 间 思 想 所 共 同 认 可 的 思 想 。 于是 , 儒家学说中的某 些 伦 理 逐 渐 被 老 庄 道 家 自 然 哲 学 所 同 化 和 融合 。 汉魏之际 , 儒学和玄 学 的 关 系 对 于 魏 晋 玄 学 的 形 成 产 生 了 至 关 重要的影响 。 这个时期出 现 了 以 古 文 为 主 体 的 经 学 变 革 运 动 , 这场运 动是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元素逐渐和 道 学 思 想 接 近 、 合流, 成为魏晋玄学 的重要运动 。 到了魏晋 之 际 , 玄 学 思 想 逐 渐 成 熟。 魏 晋 士 人 追 求 任 情 自然 , 超越名教 、 回归自 我 , 从 伦 理 规 范 的 桎 梏 中 解 放 出 来。 魏 晋 玄 学 在儒家学说的逐渐内隐 和 衰 退 中 与 老 庄 道 学 交 融 , 形成了玄学的重要 主体思想 。 参考文献 : [ ] 邵宁 , 肖青 峰. 浅 论 魏 晋 至 隋 唐 的 儒 释 融 合. 上 海: 理 论 学 刊, 1 ( ) 2 0 0 6 2 . [ ] 李江 涛 . 汤 用 彤 与 魏 晋 玄 学 研 究. 北 京: 历 史 教 学 问 题, 2 2 0 0 3 ( ) 4 . [ ] ( ) 王晓毅 . 魏晋玄学的回顾与瞻望 . 北京 : 哲学研究 , 3 2 0 0 0 2 . [ ] 杨志刚 . 新时期 以 来 阮 籍 研 究 综 述 . 河 南: 许 昌 学 院 学 报, 4 2 0 0 6 ( ) 1 . [ ] 方勇 , 杨妍 . 论佛学 与 庄 子 学 的 相 互 倚 重 . 浙 江: 浙江大学学报 5 ( , (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4 5 . [ ] 徐公持 . 论魏晋玄学思想资 源 在 两 汉 时 期 的 整 合 . 福州: 福州大 6 , (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学学报 ( 2 0 0 6 1 . [ ] 赵宏志 . 魏晋玄学的个性特征 . 黑龙江 : 学术交流 , 7 2 0 0 6. [ ] ( ) 刘桂华 . 酒杯中的魏晋风流 . 山东 : 工会论坛 , 8 2 0 0 6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中的言意之辩

魏晋南北朝⽂学创作中的⾔意之辩2019-10-05摘要:⾔与意的关系这⼀问题的滥觞可追溯⾄《周易》,⽽对它的探讨则盛⾏于魏晋南北朝,本⽂就南北朝时期关于⾔意关系的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为欧阳建的“⾔尽意论”;⼀为以王弼为代表的“⾔不尽意论”作⼀番讨论,并结合魏晋时期主要的三位作家阮籍、嵇康、陶渊明的⽂学创作,谈谈他们在⽂学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以探讨“⾔不尽意”与中国⽂学艺术的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学创作中;⾔意之辩1、欧阳建的“⾔尽意”论欧阳建在《⾔尽意论》中指出:语⾔与所指称的事物是⼀⼀对应的关系,那么语⾔在表达事物的含义的时候则也是⼀⼀对应的,“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苟其不⼆,则⽆不尽,吾故以为尽矣。
”欧阳建把⾔意关系简单化,仅仅从⽇常的认识经验层⾯看待这⼀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同意异、意同⾔异、⾔变意不变、意变⾔不变等情形普遍存在,并不能因为主观的假设语⾔与⽤意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意关系绝对化。
在⾔意关系中,“意”还有超越性的⼀⾯,实际上就是“道”的别名。
⽽事实上,他在后来的⽂学创作实践上则倾向于“⾔不尽意”论。
试看其《临终诗》:不涉太⾏险,谁知斯路难?真伪因事显,⼈情难豫观。
穷达有定分,慷慨复何叹!上负慈母恩,痛酷催⼼肝。
下顾所怜⼥,恻恻⼼中酸。
⼆⼦弃若遗,念皆遘凶残。
不惜⼀⾝死,催此⼀循环。
执纸五情塞,挥笔涕骼健T诹僦站笔之时,诗⼈通过回顾⽣平之事,感到⼈⽣浮沉更替,实乃不可逆转,上愧对⽗母,下愧对⼦⼥,诗⼈的万般愁绪⽆处遣发,“执纸五情塞,挥笔涕骼健保这⽆处申诉的愁绪,⾮语⾔⽂字所能尽描,唯有默默流泪。
由此可见,在⽂学创作的过程中,⾔不尽意是普遍存在的,诗⼈所追求的创作的最⾼境界并不是简单⼏句话就能尽描,千般⽆奈,万种愁绪,内⼼的焦灼与不安,担忧与彷徨,作为读者的我们可能⽆法理解藏在⽂字背后的那⼀种凄凉和苦痛。
2、王弼的“⾔不尽意”论王弼的额“⾔不尽意”论是魏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浅论魏晋玄学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中,而此时期的玄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玄学在中国文化、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诸多影响。
一、时代背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王朝衰微,爆发了黄巾起义,促使汉王朝灭亡。
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全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虽然西晋实现过统一,但也仅仅是短暂统一。
此外,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就使得思想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这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
正是在战乱与分裂、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思想活跃、个性价值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产生了。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出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秘,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释道文化糅合的结果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毁灭性打击,东汉政权最终土崩瓦解,因此上层统治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也随之消散。
此时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入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失去了其原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向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佛学自西汉末年有西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佛学的传播者势必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魏晋玄学中盛行的老庄学说。
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生命脆弱等现象,使人们期望安宁的生活,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与老庄相结合,被人们接受,并给予长期处于痛苦、不安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灵慰藉。
魏晋时期言意之辨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

华的关键 。在这里 , 言不仅是 名言语词 , 而且意指任何 能够表达某 中思想或本体 的外在规范 ;而意也不仅是 人 的思维 内容 ,它还含盖着魏 晋学术所关 注的任何伦 理道德 、 政治文 化以及人格建构 的本质 内涵 。 文英教 刘 授 以为 “ 言不尽意 ” 之说 表达 了一个 深刻 的思想 : 认识 中存 在着相对 的认识手段 与绝对 的认 识对象 ( 本体 ) 、 有 限的认识工具 (言 ” 与无 限 的认识 目标( 意 ”之 间 “ ) “ ) 的矛盾 。 管他 没有指出解 决这对 矛盾 的途径 , 尽 但他深 刻揭露了这一矛盾 ,这应 当可以看做是对探 索人类认 识规律 的重要 贡献 。 魏晋 时期的言意之 辨在探求语 言与思维关 系
一
有力 的挑 战。他 的《 言尽意论 》 正代表着魏晋 南北朝时 期 主要运 用逻辑 知识 、 理性思辨 的方法 , 来进行 哲学运 思 的一个 有典型代表 意义的理论形态 。可以说 ,他 的 《 尽意论 》 言 开启 了魏 晋时代 运用逻 辑 眼光 、 逻辑 知识
理性 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 的时代 。
魏晋 时期 的言意 之辨达 到 了一 定 的理 论 高度 , 基 本上结束 了关于言意关 系的争论 。王弼 的“ 得意忘 言” 是一种 对思维的突破 。 占新先 生所说 , 贾 魏晋 时期 的言 意之辨被广为征 引的过程 中 ,言与意 已被 赋予 了诸 多 新 的意蕴 , 真正 实现 了名言概念 的 自我超越 。 以说语 可 言的隐喻性与开放性 ,是古 老的言意之辨命 题得 以升
【 专题研讨 】
魏晋 时期言意之辨 的历史地 位和现代价值
周 晚琴 余长林z
(. 1 江西理工大学
2江西理工大学 .
信息工程学 院 , 江金与化学工程学 院 , 江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 互 相 矛盾 的两 面 性特 征 。
其次 ,我们 来看 王弼主张 的 “ 意忘言 ”论 。王弼首 得 创 “ 得意忘 言”说后 , “ 成为魏 晋时代之新方法 ,时人 便
准 则 , 故亦 用 之 于 文 学 艺 术 也 。 ” [他 在 《 易 略 例 ・明 4 3 周
时荀粲 主张 “ 不尽意 ”论 ,欧阳建倡导 “ 言 言尽意 ”论 ,
经 学 。在玄 学的构成 中,道 家思想是本 是体 ,儒家 思想为 言 的 基 本 认 识 功 能 , 他认 为 语 言 能 够 表 达 意 义 ,但 不 能 够
末为用 ,因此道家哲 学基 本上决定 了玄学的思想观和 方法 表 达出最深奥 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 ,言不尽意论并不否认
论 。玄学 具有高度抽象 的思辨形式 。玄学家在清谈 中设立 言 辞达意的功能 ,它只是指 出了言辞和 意念之 间的差距 , 主客往复 辩难 ,这种风气 无疑促进 了理论思维和语 言能力 认 识到言辞并不 能把 意念完全表达 出来这 样一个特殊 的规
的提高。” 以上便是 “ 言意之辨 ”在 正始 时期被关注 时的 律 。在 有 一 定合 理 性 的 同时 还 具 有 一 定 的 局 限性 , 体现 出
大致理 论背景 。 “ 意之辨 ”在 当时大致有 “ 言 言不尽意 ”
论 、 “ 尽 意 ”论 和 “ 意 忘 言 ” 论 三 种 不 同 的 观 点 。 当 言 得
这段文字 是局 限于 《 易》中言 、象 、意三者 的关 系而 发 ,
在 其 产 生 后 的 几 百 年 岁 月 中 , 也 没 有 引 起 充 分 重 视 , 更 没 提 出了象和 系辞可以表达微言 的问题。于是引 出荀粲言 不 有 被 上 升 到 一 般 方 法 论 的 高 度 去 理 解 。在 汉 魏 之 际 , 这 段 尽 意 的 一 番 议 论 。 苟 粲 以 为 , 理 之 微 者 , 难 以 用 言 象 表
观 点 所包 含 的具 体 内容 。
王 弼 主 张 “ 意 忘 言 ”论 。下 面 我 们 来 了解 一 下 以上 三 种 用 之 解 经 典 , 用 之 证 玄 理 ,用 之 调 和 孔 、老 ,用 之 为 生 活 得 首 先 , 关 于 当 时 苟 粲 主 张 的 “言 不 尽 意 ” 论 , 言 不 象 》 中说 : 尽 意 是 正 始 时 期 的 普 遍 认 识 。 蒋 济 、钟 会 、 傅 嘏 都 是 主
以 上 便 是 在 参 考 学 术 界 著 作 和 论 文 的 基 础 上 对 言 意之 辨 包 含 的三 种观 点 的简 单 阐释 。 二 、 言 意之 辨 三 种观 点之 间的 关 系 王 锺 陵 在 《 国 中 古 诗 歌 史 一 四 百 年 民 族 心 灵 的 展 中 示 》 中写 道 : 王 弼 和 欧 阳 建 的言 意 理 论 ,对 于 民族 思 维 和 语 言 能 力 的 发 展 ,各 自构 成 了相 辅 相 成 不 可 或 缺 的 部 分 。 因 为 一 方 面 唯 物 主 义 的 思 想 前 提 和对 语 言 效 用 的 信 心 ,是 思 维 和 语 言 能 力 发 展 的 绝 对 必 要 的 条 件 ;另 一 方 面 对 于 言
也 ;存 象者 ,非得 意者也 。 象生 于意而存 象焉 ,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
者 乃 非其 言也 。 然 则 ,忘 象 者 ,乃 得 意 者也 ;忘 言
者 ,乃得 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 象在忘言。故立 象以尽意,而象可忘;重画以尽情 ,而画可 忘也 。
( 王 弼集校 释 》 6 9 ) 0页
夫象者 , 出意者也 。言者 ,明象者 也。尽 意
2 2 0 O1 . 7
文
莫若 象,尽 象莫若 言。言生 于 象,故 可寻言 以观
尽 意 ”论 对 于 语 言 表 达 功 能 和 社 会 作 用 的 积 极 的一 面 , 也
蔫
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 言著 。故言者 所以明象,得 象而忘言;象者所 在 意,得意 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鬼而忘蹄 ;
学 思 想 上 却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从 文 学 创 作 上 来 说 , 则 可 看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 三 种 观 点所 牵 涉 的 只 是 语 言 的 作 用 问
以用 来 说 明具 体 的 言 、象 表 现 更 具 普 遍 意 义 的象 与 意 的 问 题 。然 而 我 们 知 道 , 言 意 之 辨 的 理 论 对 文 学 创 作 、 文 学 理 题 。 这 一 点可 以 从 阮 籍 的 《 怀 》 诗 中 得 到 说 明 。 阮 籍 往 论 、 文 学 思 想 的 发 展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从 文 学 创 作 上 来 咏 往 不 着 眼 于 具 体 的 象 和 意 的 表 现 ,他 常 常 借 助 言 、 象 ,表 说 , 言 意 之 辨 的理 论 可 以用 来 说 明 具 体 的 言 、 象 表 现 更 具 现 更 深 层 、更 带 普 遍 意 义 的 象 和 意 , 使 得 他 的 诗 具 有 多 意 普 遍 意 义 的象 与 意 的 问题 ,更 有 助 于 发 挥 读 者 主 观 的想 象
的性 质 ,读 者 可 以作 各 式 各样 的理 解 。
话却 被重新发现 并被赋予新 的时代 内容和一般方 法论 的意 达 ;言象所 能表 达的 ,只是表层 的意义,更深刻 的即象外
义 ,成 为 早 期 玄学 的重 要 理论 武 器 。[玄学 作 为 一 种新 的社 之 意 ,系 表 之 言 是 难 以表 达 的 ,他 的 这 一 思 想 来 源 于 《 1 ] 庄 会 思 潮 ,它 发 言 玄 远 ,崇 尚清 谈 , 以虚 无 为特 征 ,具 有 很 子 》 的 《 水 》 : “ 以 言 论 者 , 物 之 粗 也 ; 可 以 意 致 秋 可 强 的 理 性 思辨 色 彩 。 “ 学 是 魏 晋 时 期 的 主 要 哲 学 思 潮 。 玄 者 ,物 之 精 也 : 言 之 所 不 能 论 , 言 之 所 不 能察 者 , 不 期 精 。 ] 玄 学 家 用 老 庄 思 想 糅 合 儒 家 经 义 , 以代 替 逐 渐 衰 微 的两 汉 粗 焉 。 ”[从 以 上 的 分 析 中我 们 可 以 看 出荀 粲 并 不 否 定 语
筌者 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然则,言者 ,象之
蹄也 ; 象者 , 意之 筌 也 。是 故 ,存 言者 ,非 得 象 者
指 出 了其存在 的不足之 处,即欧 阳建 未能看到言意之 间的
依 存 关 系 ,是 在 言 意 对 立 的 矛 盾 运 动 中 实 现 的 。 因此 , 我
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这一 观点
有 派 的斗 争 。 “ 意 之辨 ”在 当 时 大致 有 “ 不尽 意 ” 论 、 言 言 学理 论和 文 学 自身 的发 展产 生 了重 大 的影 响 。
一
国 志 苟 或 传 》 中 记 载 : “ 诸 兄 并 以儒 术 论 议 , 而 粲 独 粲 然 则 六 籍 虽 存 , 固 圣 人 之 糠 秕 。粲 兄 俣 难 日 : ‘《 》 亦 易 云 :圣 人 立 象 以尽 意 ,系 辞 焉 以进 言 ,则 微 言 胡 为 不 可 得
之辨 内涵的理解 与阐释 ,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 上比较分析三种观点之 间的关 系,和大家一起讨论 思考它们之间的异 同以及对其文学理论发展的影 响
关 键 词 : 言 不尽 意 言尽 意 得 意 忘 言
“ 言意之辨 ”在魏晋 时期盛极一时 ,从表面看,所牵涉 张 言 不 尽 意 的 。 罗 宗 强 在 《 晋 南 北朝 文 学 思 想 史 》 中 写 魏 的只是语言的作用 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哲学领域贵无派和崇 道 : 苟 粲 是 玄 学 家 中 最 早 提 出 “ 不 尽 意 ” 的人 。在 《 言 三
的 时 候 这 一命 题 又 受 到 广 泛 注 意 ,并 得 到深 入 的 探 讨 , 它 今 称 立 象 以 尽 意 ,此 非通 于 意 外 者 也 ,系 辞 焉 以进 言 ,此 是 玄 学 思 潮 的 必 然 产 物 。 《 ・ 辞 下 》 云 : “ 曰 : 书 非 言于 系 表 者 也 ;斯 则象 外 之 意 ,系 表 之 言 , 固 蕴 而 不 出 易 系 子 不 尽 言 , 言 不 尽 意 。然 则 圣 人 之 意 , 其 不 可 见 乎 ? 子 日 : 圣 人 立 象 以尽 意 , 设 卦 以尽 情 伪 。 系 辞 焉 , 以尽 其 言 。 ” 矣 。 ’ 荀 粲 以为 性 与 天 道 才 是 精 华 ,才 有 深 奥 的 义 理 , 夫 子 既 不 言 性 与 天 道 , 而 只 言 文 章 , 则儒 家 典 籍 乃 是 糟 粕 。 苟 俣 为 了说 明圣 人 也 言 天 道 ,于 是 引老 子 说 《 》 为证 , 易
文
浅 析 魏 晋 玄 学的 言 意之 辨
。朱秋云 左宏 阁
摘 要: “ 言意之辨”是一个古老而有价值 的话题,它作为魏晋 玄学家们讨论 的诸多名理 问题之 一,曾在魏晋 时
期 盛极 一 时 , 包括 “ 不尽 意” 论 、 “ 言 言尽 意” 论 和 “ 意 忘 言” 论 三 种 不 同 的观 点 。 本 文通 过 对 魏 晋 时期 言意 得
言 象 去 表 现 的 。但 除 此 之 外 , 他 进 而 论 述 得 象 忘 言 、 得 意 言 能 力 向前 发 展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的 话 ; 那 么 王 弼 的 言 意 理
忘 象 。 这 里 的 “ 象 ”与 “ 意 ”指 具 有 普 遍 意 义 的 象 与 论 ,则 是 对 于 这 种 向 前 的 发 展 所 拟 构 的 虽 然 是 歪 曲 了 的但 得 得
“ 尽 意 ”论和 “ 意 忘 言 ”论 三种 不 同的观 点 ,它 们对 文 好言道 ,常 以为子贡称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 ,不可 得而闻 , 言 得 言意 之 辨 的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