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浅论中国哲学的翻译-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精品

最新-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 精品

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简浅讨论前言《论语》、《孟子》和《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对中国文化有着根本的决定与影响。

本文选取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为讨论对象。

通过分析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精神特质。

本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论语》和《孟子》中若干章节的讨论,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可以看出中国哲学不同的论理方式。

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的讨论,这部分选取《道德经》的若干章节为讨论对象。

一、对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的思考讨论中国哲学有着怎样的论理方式呢?下面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经典文本《论语》、《孟子》中的若干章节的讨论看中国哲学的论理方式三人同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论语》、《孟子》的所有篇章几乎都是这样只言片语的零星论述,是孔子在一些场合中说过的话,有些是给他的学生的教训,有些是对某个国君的献策应答,有些则是在其他一些场合做的议论、评论。

这些简短的语句,绝大多数都是些训诫,即说怎么做,怎么怎么样,都很少有论理的展开。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说在一起的几个人,他人身上总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他人可以学习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长处,都有短处。

那么一定是这样的吗?但凡遇到一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什么是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什么是师?这都需要先给出一个限定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的各自规定是什么?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又如何解读?如何接受呢?这些问题,这些道理远非八个字的一句话所能释清道明的。

君子之于天子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些片言片语每句话皆可有诸如上面的那些疑问。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

维系着一个 民族得 以安身立命 的根基。它 主要
是指 周 代 , 尤 其 是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形 成 的 元 典 文
本, 如后代所称的《 五经》 《 四书》 《 荀子》《 老子》 《 庄子》 《 墨子》 《 公孙龙子》 等, 及汉 以后相关 的
子集 , 同时也包 括魏 晋南 北 朝 之后 传 人 中 国的佛 学典 籍 。以儒 、 释、 道 三 家 为 主体 , 兼 及 其 他诸 子 百家 的 中国哲学 典籍 , 不 仅 集 中体 现 了 中 国文化
中国哲 学 是 中华 民 族 文 化 的 产 物 。我 们 生 为 中 国人 , 浸 濡 在 中 国 民 族 文 化 生 活 的基 本 方 式 里 , 我们 有什 么理 由不 去 进 一 步 的认 识 这 种 文 化 的 精 神这 种 文 化 的 意 义 呢 ?作 为 一 个 慎 思 明 辨 的 中国人 , 我们是 无法 逃 避 发 掘及发 扬 自己历 史 智 慧与 民族智 慧 的责 任 。 l l J ( 可 以说 , 中 国哲 学典 籍承 载着 中 国哲 学 的核 心 价 值 , 作为经典文本 ,
性研究( 1 3 Y J C Z H 0 0 2 )
作者简介 : 杨
静, 女,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 主要从事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1 31
的哲学 体 系 , 产 生 新 的 经典 , 但 也 有 可 能会 曲解 或过 度诠 释 元 典 的 内容 , 正如刘笑敢先 生所言 : “ 中国哲学 诠 释传统 的 典 型形 式是 以经 典诠 释 的 方 式进行 哲 学体 系 的建 构 或重 构 , 这 一 方 式 包 含 着‘ 客观 ’ 地诠 释 经 典 的 ‘ 原义 ’ 和建 立 诠 释 者 自 身 的哲学 体 系 的 内在 矛 盾 和 紧 张 。 ”_ 5 J ( ’由此 可见 , 如何 安 顿好 诠 释 者 的历 史性 是 一 个 严 肃 的 方 法论 问题 。 国 内许 多 学 者 都 意 识 到 中 国 哲 学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论文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论文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论文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

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方法全文如下:摘要: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可以细分为诠释的方法和转换的方法两个部分。

诠释的方法以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为例,借助黄俊杰先生提出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经典诠释方法:一方面侧重语言性的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训诂及其在哲学发展史流变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内涵的把握;另一方面侧重对诠释者的“历史性”的分析,把握诠释者在不同的时空情景下的诠释言论的具体意义。

一、中国哲学典籍的性质、范围、特点及其英译的重要性成中英先生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文化》一书中曾指出哲学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

我们生为中国人,浸濡在中国民族文化生活的基本方式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进一步的认识这种文化的精神这种文化的意义呢?作为一个慎思明辨的中国人,我们是无法逃避发掘及发扬自己历史智慧与民族智慧的责任。

[1](P3)可以说,中国哲学典籍承载着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作为经典文本,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它主要是指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元典文本,如后代所称的《五经》《四书》《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公孙龙子》等,及汉以后相关的子集,同时也包括魏晋南北朝之后传入中国的佛学典籍。

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亦如西方的《圣经》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经典哲学著作一样,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中国哲学之精神,见仁见智,历代学者皆有不同之高见。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同样,哲学也就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精神就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就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

“中国哲学之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就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就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就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就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都就是哲学家的事情。

故而我就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1)中国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就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因此,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就是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

中国哲学就就是教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就是自然与彼岸,而就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

正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人生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积极而达观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人。

中国的人生哲学具有积极性的功能,对社会群体来说也提供了渐进的原则。

那就就是:修身――个人独立性的完成;齐家――群体意识的温床;治国――群体生活实习之所;平天下――群体性最终目标的形成。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

为时未晚:论中国哲学之西译[美]安乐哲/著张琳/译摘要:关于翻译策略、核心术语的翻译标准、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论、中国哲学与西方 哲学等一系列中国哲学西译的核心论题在《布莱克维尔中国古代哲学文献选编》一书的编选过程 中得到了系统而深入的思考。

中国哲学西译的既有惯例倾向于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和范畴来理解中 国哲学,从而遗失了中国哲学所能提供的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论。

《布莱克维尔中国古代哲学文 献选编》所倡导的翻译策略是尽可能地复原核心术语情境化的、原生性的意义,在不同视域的融 合过程中,既关注文本细节,亦允许解释性的概括。

中国哲学核心术语唯有置身于自身的世界观 与宇宙论当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性翻译,研读者也唯有基于对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尊重与自 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文本,同时也为哲学学科自身所产生的对盎格鲁一欧洲中 心主义的内在批判提供进一步的动力与资源。

关键词:《布莱克维尔中国古代哲学文献选编》;中国哲学西译;世界观;宇宙论;盎格鲁一 欧洲中心主义基金项目: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预研究项目“德国观念论中的实践哲学问题研究冶(项目编号院020706)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31-09—尧解释策略本文的思考源于笔者在编纂新版《布莱克维尔 中国古代哲学文献选编》(Blackwell Sourcebook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以下简称《选编》)时所遭遇的挑战。

在上一代非西方哲学的资料选编 中,陈荣捷(Wing-tsit Chan)的《中国哲学文献选 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1963)(以下简称“陈编冶)功不可没。

重要的是,它产生了一套核心哲学术语的翻译准 则,学者们已经将其视为中国古代哲学词汇在“直 译”之外的翻译标准。

最新 简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

最新 简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

简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中本体”含有“最高”、“最根本”、“最重要”的意思,如何浅议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引言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差翻译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巳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尚无定论。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翻译是什么是翻译的本体论问题,而翻译什么是翻译的客体问题。

翻译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翻译是什么的问题。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翻译是什么,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不一而足。

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有利于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声音探讨中进一步发展。

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对本体的阐释十分透彻。

而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中国传统译论思想,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和道安的“五不翻,三不易”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翻译的本体。

翻译的客体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指向、认知和改造的对象,是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的。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本文不做重点探讨。

随着人类认知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人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在认知取向下,翻译象不仅是概念内容,而且是理解概念内容的能力,不同识解维度下概念内容。

本文从中国哲学本体论角度探究翻译的本体,从认知取向探究翻译的客体。

认为翻译的本体是化境,翻译的客体的是概念内容和识解维度。

二、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

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行为等不一而足。

中国哲学的翻译

中国哲学的翻译

浅谈中国哲学的翻译摘要:中国哲学作为世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应当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研究。

中国哲学的翻译存在西方哲学化、文化利用型两大翻译误区,应当从对哲学关键术语的翻译以及哲学典籍的翻译两方面来完善对中国哲学的翻译,以此让中国哲学同西方文化更好的交流,传播中国哲学。

关键词:中国哲学翻译哲学术语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

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变化规律、和而不同思想等哲学资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哲学的翻译和诠释是一个很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哲学的文本、思想、概念、语汇等理解和转译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但是数百年对中国哲学的译介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歪曲。

尤其是毫无批判地套用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概念、术语和命题来解释中国哲学,既误解了西方哲学,又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丧失了对其精髓的现实把握。

忠实准确地理解和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一、中国哲学的性质、功能及翻译的重要性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而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哲学典籍承载着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

作为经典文本,它维系着一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以儒、道、释三家为主体兼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中国哲学典籍,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是关乎一个民族哲学文化的传承、交流、发展的大事,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的一个极好的途径,而忠实准确的理解、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则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构建“和而不同,相得益彰”的文化多元化的全球文化格局。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翻译哲学”这一概念产生在20世纪后期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但哲学和翻译研究界对其却是各有不同释义,甚至还有不少反对的观点,指责其是一种庸俗的概念。

本文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指出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定义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是论述翻译中出现的哲学问题,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上对翻译进行考察,追问翻译和翻译所涉的意义与语言的本质等问题。

在哲学和翻译研究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翻译哲学”概念也开始出现在哲学和翻译研究领域。

尽管这一概念早已产生,但“翻译哲学”却始终没有像哲学中的“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或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翻译学”、“文化转向”等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反而曾一度被指责为是一种庸俗的概念,处在一种尴尬状态,即使偶尔出现在一些研究者的论述中,但着墨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对翻译哲学概念进行辨析,说明翻译哲学的性质和学科上的归属,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观和哲学中的翻译观。

一、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综述二、虽然中国古代先哲的一些观点和论述成为中国一些翻译家借鉴的理论来源,但并没有直接称作“翻译哲学”的说法。

和哲学这一词出现在晚清相比,翻译哲学在中国文献中的出现时间更晚。

国内最早的“翻译哲学”概念是由范守义在1985年提出[1],但他并没有做出详细解释,而是综述五十年来译界对翻译标准、方法和风格问题的诸家见解,即”翻译哲学”实质上等同于“翻译理论”或“翻译观”。

这种模糊的态度,不久又在许渊冲的论述中出现。

1987年,他在讲座中直接指出,“其实,我所说的翻译哲学就是翻译理论。

‘认识论’只是谈论我对翻译的认识;‘目的论’只是谈论翻译的目的;‘方法论’只是谈论翻译的方法”[2](P7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哲学的翻译
西方学术界对既缺乏了解也充满偏见,怎样分析中国哲学的翻译?
引言
中国哲学有三种主要的传统:儒家、道家和中国佛学。

广义的、古代的中国哲学可以指两千年来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为代表的传统课授的子学与经学中的思想学术传统;狭义的、近代的中国哲学特指近百年来所开创的现代大学中的一个科目38:78]。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阴阳变化规律、和而不同思想、内圣外王之道、内在性超越性统一理论以及知行、义利、理气、有无、道器概念等等哲学资源,不仅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而且也能用来治疗当今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化解现代文明的种种危机。

中国哲学的翻译和诠释是一个很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哲学的文本、思想、概念、语汇等理解和转译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但是数百年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译介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误解和歪曲。

尤其是毫无批判地套用西方宗教和哲学的概念、术语和命题来解释中国哲学,既误解了,又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丧失了对其精髓的现实把握。

忠实准确地理解和推介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有利于中国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明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2.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

从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利玛窦开始即有一些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哲学”仅是一种“道德哲学”而不是西方哲学式的“思辨哲学’。

康德说过,孔子虽然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但他并非哲学家,在整个东方根本没有哲学。

黑格尔认为能称之为“哲学”的只有希腊哲学和曰耳曼哲学。

他对《论语》的评价是: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继续这种思路,竟将‘‘东方精神”视为束缚个人创造性的思想的同义语45:38]。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和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直到今天,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还明确地指出“中国哲学”不是严格意义的“哲
学”“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可见,上述这些西方哲学家将“哲学”严格地限定在西方的思想脉络中,因而导致“中国没有哲学”的成见。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哲学既缺乏了解也充满偏见,西方哲学传统中种族中心主义严重,长期以来拒不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

正如耶鲁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史景迁42:57]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试图根据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