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玄学对文化的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

由于不间断的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了胡、汉杂居和民族之间的空前的融合,多元化的文化造就了这个思想上自由解放、个性张扬的特定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一直崇尚的儒学产生裂变并逐渐趋向衰微,于是源于老庄的玄学思想流行起来,崇尚思辨、注重审美、向往自然、追求超逸的人生价值观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文人们对玄学的追求以及清淡无为、放荡不羁、超然物外的魏晋风度对魏晋的文化起到了导向作用。

【关键字】魏晋南北朝;服饰;绘画;书法;玄学;文化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争权更迭频繁、封建割据加剧、战争连绵不断的时期,王朝更替,朝臣争权,皇室内讧,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虚伪、猜忌、凶杀等卑鄙龌龊的行径,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和权力争夺层出不穷,以致形成“名士少有全者”的悲剧。

处于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魏晋名士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恐怖,许多人不愿意涉足政治,也不敢评议时政,他们既要全身远祸,又要填补生活上的空虚,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不谈政治而专言玄理的清谈自然是一种理想的方式。

士族阶层滋生出人生无常的观念,过去敬仰、崇拜的东西顿时灰飞烟灭。

随即产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并主导了士人们的思想,他们极力放纵、奢靡享乐、愈气豪迈。

文人雅士纷纷放弃礼法,行为放旷。

因此强调返璞归真,一任自然的玄学在士人之间成为了一种时尚。

魏晋玄学在服饰上的影响:由于玄学崇尚清谈、放荡不羁、超然无物、潇洒飘逸,以表达自我为主,所以在服饰方面对传统礼法表现得非常蔑视,因此在这个时期,男子主要流行的是大衫,其大袖衫有单夹两式,一般做成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连,有的不用襟带就敞开。

而且有的人是穿着在身,有的则是披搭在肩上,文人多是衫领敞开,袒胸露怀,或赤足,或散发,放任不羁,轻蔑礼法;此外,受玄学飘逸潇洒之风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人中还有披鹤氅的。

例如东晋王恭“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窥见之,谈曰:‘此神仙中人也’”,还有追求个性用孔雀毛为裘。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道家思想对文学创造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发展、主题及对文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实际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长的乱世时代,在三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豪强争霸,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又短命而亡,接着北方五胡乱华,十六过纷争,南方政权也四带更迭。

在漫长的乱世之中,经济、社会、环境都受到难以估量的破坏,但乱世中的文化却得到新的发展壮大,文学的繁荣,雕刻的兴盛,等等,但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玄学的崛起。

(一)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汉武帝“摆黜百家、独尊儒术”,名教(所谓名教是指“因名设教的一套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成为西汉巩固起统治的理论基础,但东汉末封建统治的危机和随后汉王朝的崩溃,名教也陷入了危机,对儒家经典的烦琐解释的经学也无法赢得人心。

旧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的崩溃,时代危机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思想家把眼光转向《老子》、《庄子》,想继承汉初的“黄老之治”,以道家统帅儒家,于是,魏晋玄学应运而生。

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发展的必然。

先秦时期道家对“有无”问题的探索,有“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因此,道家思想经两汉的孕育后在魏晋降生玄学是合乎思想史和自身逻辑的,而且玄学的创始人王弼也大量涉及了《太玄》(杨雄著)、《易经》及《论衡》(王充著)等包含道家本体论的书籍并继承了这一思想,魏晋玄学的产生是道家发展的必然。

关于魏晋玄学的分期,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分法。

目前一般将魏晋玄学分为三个阶段。

许多学习和多较承认第一阶段是以何晏、王弼开创的“正始玄学”,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自然”统御“名教”,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

何、王等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处于自然。

圣人无为而治,“以无为本”也成了他们解释名教的理论出发点。

第二阶段是一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下合自然论”和以裴顾为代表的“崇有论”(有些学者如防天宝等主张将裴顾的“崇有论”放在第三阶段)。

嵇康、阮籍等以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抗名教,“非汤武而薄周礼”,公开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与文化审美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与文化审美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与文化审美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思想和美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潮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文化审美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与文化审美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

玄学强调对玄妙之理的追求,以至阴至弱的美为最高审美标准。

许多文人学士都将自己与玄学联系在一起,倡导遁世思想,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

他们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表现自我,表达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

例如,江西的王导在他的《季秋图赋》中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描述了萧索的草原,枯叶在秋风中翩翩飞舞的情景。

这种以至阴至弱为美学标准的审美理念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且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

除了玄学思潮,文化审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魏晋时期,歌辞和文言诗开始盛行,成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很多文人用诗歌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追求"奇"和"趣",以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

曹操的《木兰诗》讲述了女子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以及她英勇无畏的奇特形象。

这样的作品美妙动人,引人入胜。

魏晋时期的文化审美从传统与现实的对立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魏晋时期采用的一种文体叫做“骈文”。

骈文是一种将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并列使用的文体。

这种文风追求丰富的修辞技巧,以及对形式的精确追求,使作品显得华丽而雄辩。

魏晋时期的文士通过骈文的运用,提高了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陆机的《七发》利用了骈文的形式,以华丽的表达来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骈文的运用使作品富有变化和韵律感,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潮和文化审美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艺术创作方式,也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玄学思潮的强调"至阴至弱"的美学观念,对后来的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

浅论魏晋玄学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中,而此时期的玄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玄学在中国文化、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诸多影响。

一、时代背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王朝衰微,爆发了黄巾起义,促使汉王朝灭亡。

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全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虽然西晋实现过统一,但也仅仅是短暂统一。

此外,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就使得思想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这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

正是在战乱与分裂、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思想活跃、个性价值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产生了。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出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秘,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释道文化糅合的结果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毁灭性打击,东汉政权最终土崩瓦解,因此上层统治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也随之消散。

此时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入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失去了其原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向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佛学自西汉末年有西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佛学的传播者势必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魏晋玄学中盛行的老庄学说。

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生命脆弱等现象,使人们期望安宁的生活,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与老庄相结合,被人们接受,并给予长期处于痛苦、不安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灵慰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 玄学的概念说到玄学,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玄学就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结合,讲究宇宙、人生的本质,还有那种难以捉摸的“玄”妙感觉。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人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哎,不就是求个心灵的寄托嘛!这种背景下,玄学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文人的心田,给他们带来了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灵感。

2. 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文人心态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渴望那种与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感觉。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他们的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深度,比如阮籍、嵇康这些人,写的东西简直是让人读了想“哦,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看!”这种对自由、自然的向往,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诗词中,许多作品都充满了那种“云淡风轻”的气息。

2.2 作品主题的丰富再说作品的主题,玄学的影响让文人们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性的思考,在文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魏晋的山水诗就特别流行,诗人们常常把自己比作大山、流水,仿佛在和自然对话。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深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3. 玄学与个人情感的交融3.1 诗词中的哲思在魏晋南北朝的诗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种夹杂着个人情感的哲思。

就拿陶渊明来说,他的“桃花源记”不就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吗?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没有纷争、充满和谐的地方,这种思维方式和玄学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文人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往往会加入一些哲学的思考,让整首诗词变得更有层次感,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3.2 人生的苦涩与甜美当然,这个时期的文人也不是总是阳光灿烂,生活的苦涩也是一部分。

有时候,他们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像是对命运的感慨。

其实,正是这种苦与甜的交融,让他们的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魏晋玄学的产生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魏晋玄学既标榜信奉老庄哲学,但也把孔子奉为圣人。

何晏是早期重要的玄学家,他采取了一种调和折中的手段,认为老子的观点与孔子一致,所以都是圣人。

王弼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从“有”“无”的观点入手,认为孔子不谈“无”是与老子的“无”相互补充,同样是高明的圣人。

这些玄学家看到了孔子圣人地位一时难以动摇,便采取了迂回篡饰的手法,把老庄学说中的精髓灌输到经学中去。

魏晋玄学我们称之为“新道家”,新道家并不是要完全推翻孔子,他们需要借助孔子来为老庄哲学的经典性正名。

而且,统治者需要儒学中的“忠孝”和等级制度来维系政体的稳定。

那么,玄学中必然保留了儒学的某些成分。

这就决定了,玄学是一种以老庄哲学为根基并调和了某些儒学内容的新哲学,它是儒道融合的产物。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
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要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可想而之,人们及当时的知识分子无不时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觉,所以谈学说易成为在当时社会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以此来暂时达到精神世界的满足,回避如此残酷的现实。

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玄学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晋风骨。

这两方面原因加在一起,注定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

了解了魏晋玄学的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它对文人及其作品所起的作用了。

这里,我们先论述一下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哲学听起来很深奥,而文学就亲近很多。

实际上,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包含着作者的哲思。

只有有哲学立场的文学作品,才有灵魂。

就在魏晋当朝,受玄学影响的文人有很多,陶渊明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无论是他的人生选择,还是他的人格以及作品风格,都透着玄学的光芒。

他爱酒,爱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几次做官,几次归隐。

他写《桃花源记》,为我们勾画理想的归宿。

处处都展现出高扬个性,追求自由意志的理想。

魏晋竹林七贤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阮籍、嵇康、刘伶,也都是深受玄学影响的文人,不得不提。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得意时忽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可谓“我今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比起阮籍,嵇康更为狷介。

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

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嵇康还曾公开宣称“非汤武而薄周孔”。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

他也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

最后,为救友人,遭奸人所害,临刑之前还抚上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

虽然,因为政治原因,他只活了40岁,但在中国养生学史上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总结成一句即为“越名教而任自然”,可见玄学对他思想影响的深刻。

刘伶好酒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在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最后以无能被罢免。

他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礼法”表示蔑视。

这些行为在今天,也许都是不能被接受的,但是在当时的文人中,确是大家所推
崇和效仿的榜样,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魏晋风度”。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一任狂澜既倒宠辱不惊的淡定,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

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震撼和景仰。

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

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

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这一切都如千余年前在洛阳东市刑场上,嵇康奏响的广陵散一样,都是千古绝响。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除了对魏晋当朝,玄学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一样不可忽视。

宋代苏轼,应该是一个典型。

苏轼的旷达、飘逸显然受到了玄学的影响。

遇到那么多挫折,他都能在心中去化解,吟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唐代李白,虽是积极入世的代表,但当其仕途受挫时,他亦拿起了玄学来安慰自己,疾呼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即使到今天,当我们遇到窘境,我们也会拿起玄学作甲胄来保护和安慰自己:“名利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万事看淡一点,心里就舒服了”等等。

可见,这种哲学思想具有强大的继承性和影响力。

魏晋玄学的兴盛是有其特定历史环境的,而这个战乱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更多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在具体的言行上去模仿应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我们应该抓住的是魏晋玄学最闪光的部分,即张扬个性、追求自由意志,这是对人性的尊崇。

从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来看,是使文学作品有张力、有风格、有灵魂的重要因素。

从塑造人格来看,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骨气、有风度的人,做真实的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