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使气 尚性任情——浅论魏晋玄学“情”字影响下的文人心态和创作

合集下载

浅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文学“自觉”现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浅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文学“自觉”现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浅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文学“自觉”现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董 璇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谈到,自魏晋曹氏建立政权开始,统治者力斥源于两汉时期的自命清流、固守礼教的社会风气,“文变染乎世情”,时代境况移风易俗的趋向逐渐影响到文坛,开始提倡文风宜“清峻”、“尚通脱”,“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玄学一派即产生于这种名教式微、各类思想流派重新“洗牌”的社会意识环境中。

经学研究与发展的困顿不前为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发展形成了契机,而波诡云谲的政治局势也令有识之士意识到官宦仕途的凶险,纷纷弃仕隐逸,为玄理探究与文学创[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的辞赋创作为代表的魏晋文学,以建安文学的出现为标志,使文学本体从文史哲不分、诗舞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

承接名教经学弊端日益显露而兴起的玄学思想,作为魏晋时期社会人文精神的共性意识体现,倡导对个体生命自然本质的重新审视,激发出人们自我的觉醒,对文学、音律、书画等方面的创作主体而言象征着一次精神与灵感的解放,尤其使得魏晋文学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和玄理意味,推动了其创作实践与文学审美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自觉独立现象影响显著。

本文试图从玄学思想的产生因素与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出发,浅析其对当时文人名士与文学作品的作用机制,以洞察玄学与文学自觉现象之间的呼应关系。

[关 键 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辞赋;清谈作的融合提供了思考空间,从而形成了一种魏晋时期显著而特别的文学创作现象。

一、博采儒道,广纳哲思——玄学思想的本体形成1.玄学思想的形成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出现与延自东汉末年长期战乱、政局纷争的形势有所关联。

昌盛之时汉风独尊儒术,但由于汉末乱世之中“佞诌日炽,刚克消亡”、“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赵壹《刺世疾邪赋》),士人忠而见疏,郁郁不得志,尤其是东汉末的政治腐败与宦官党政使儒家士子对所崇尚的“为政以德”等教义思想产生怀疑,痛苦与无奈之中多少表现出了一种“善恶不为”的道家倾向。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玄学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学对魏晋⽂学的影响2019-09-06【摘要】魏晋南北朝是社会思想和⽂学都发⽣重⼤变化的⼀个时期。

⾸先⽞学思想代替了儒教⽽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其次在⽞学思想的影响下⽂学也开始对⽂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觉的追求。

本⽂将就⽞学对于魏晋南北朝⽂学所产⽣的影响进⾏探究。

以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与⽂学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学;⽂学;影响魏晋之际与儒教衰落的同时,⼀种新的社会思潮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这就是魏晋⽞学。

魏晋⽞学是以⽼庄的⾯貌出现的,但⼜不完全等同于先秦⽼庄思想,⽽是它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基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法家的学说,以⽼庄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想”(《魏晋⽞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论》)。

魏晋⽞学提供了⼀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法,这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次重⼤的转折。

⽽这种主流社会思想的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学观念的变⾰。

例如⽞学中所包含的“名教与⾃然”、“⾔意之辨”等重要命题对与魏晋时期⽂学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及魏晋⽂艺理论的发展都产⽣了重⼤影响。

“⾃然”⼀词,是⽼庄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其所谓“⾃然”,不是我们近代所谓的与⼈类社会相对⽽⾔的⾃然界,⽽是⼀种状态,即⾮⼈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然的⼀种状态。

在⽼庄哲学中认为⼈只要顺应⾃然的状态和变化,⽆所待,⽆所使,⾃然⽽然,就可以进⼊⾃由⾃如的境界。

此外,“真”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

⽼⼦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的极致。

⽽且在《庄⼦》中对“真”有⼀个界定:“真者,精诚之⾄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然不可易也。

故圣⼈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恤于⼈;不知贵真,禄禄⽽受变于俗,故不⾜。

”(《渔⽗》)这就是说:“真”是⼀种⾄纯⾄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然⽽然的。

这样看来,“真”和“⾃然”有相通的地⽅,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也属于道德的范畴。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摘要] 在魏晋(汉末)之前,已有思妇、宫怨等诗篇的存在,但纵观整个魏晋文学,以思妇、美女、怨妇自喻,用女性心理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流行。

在这些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用女性口吻或女性手法,采用女性心理来创作的诗篇。

[关键词] 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女性口吻在魏晋(汉末)之前,已有思妇、宫怨等诗篇的存在,但纵观整个魏晋文学,以思妇、美女、怨妇自喻,用女性心理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流行。

其中尤以曹植乐府诗体《美女篇》最为出名。

《美女篇》属《杂曲歌•齐瑟行》;全诗采用乐府民歌铺叙,夸张与反衬的手法,极力描述了文中美女的外貌美、品质美、装束美,以此来赞誉自己高洁卓然的才气和品格。

全诗以美女比喻君子,以美女的盛年不嫁人借喻志士君子的怀才不遇,反映了作者壮志未伸的苦闷。

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另外,李延年《北方有佳人》,苏武诗四首中“结发为夫妻”篇,刘细君《悲愁歌》、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四愁诗》,秦嘉赠夫诗三首(“人生譬朝露”等三篇)、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等等。

这只是这一时期所有思妇、宫怨、女性体裁诗篇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用女性口吻或女性手法,采用女性心理来创作的诗篇,总体上对魏晋文人的女性创作心态进行了一次概略。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作者以美女、怨妇、思妇自喻,处在相同的失意、思恋的处境,同病相怜,有着更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意境。

再深究一步,为什么“美人(怨妇、思妇)喻君子”可以成为阐释诗歌的一种模式呢?这里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常关系中,君臣之义与男女之情有类似之处,所谓“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朱乾《乐府正义》)。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魏晋玄学的产生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玄学与性情

玄学与性情

玄学与性情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是玄学的天下,见证一个思潮的兴起、发展与没落。

同时又是一个个人精神觉醒的时代,个人意识的觉醒必然带动感情的释放。

玄学的发展促进了这一释放的大爆发,玄学大家通过圣人有情无情之辨,阐发自己的性情理论,为自己的感情抒发找到根据。

这一时期的性情理论继承以前的内容并加以发展,使得个人性情进一步深入到文学领域,大大影响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在前人不断努力的基础上,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的主张,成为与“诗言志”“分庭抗礼”的一大主张。

关键字:性情论玄学诗缘情感物文学发展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这样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首先是个人自觉的时代,个人性情大解放的时代。

人的自由才带动文学的大发展,而性情的自由又是人的自由的主体。

一、魏晋前“性情”问题的大体发展脉络性情理论的范畴很大,起步也非常的早。

性情理论就是古代诗论史上“诗言性情”说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其理论核心在于“性情”范畴的阐述。

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它是伴随着“诗言志”说发展而来的,也是对“诗言志”理论的反驳。

“性情”范畴源于先秦哲学、伦伦理学领域中的人性论探讨,由“性”和“情”两个范畴构成,一般情况下,“性”更多指社会性伦理和人的道德性层面的内容,与“志”的许多内容相通;“情”更多指向自然伦理和人的现实感情,尤其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先秦时期,各诸子就对性情进行过阐发,而主要打的功夫是用在“性”的阐发上。

孟子是论性的大家,他一贯主张“性善”。

他的“性善”论是从心善出发的,把心的活动从以耳目口鼻的欲望为主的活动中摆脱开,而发现心的直接而独立的活动,含有四端之善。

孟子在《告子》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①。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摘要:嵇康和阮籍同为魏晋名士,但玄学对他们的影响却不太相同。

嵇康师法老庄,刚峻激烈,阮籍师法老庄,却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

这是因为阮籍所受玄学影响,没有嵇康深刻和彻底。

阮籍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但他内心始终有着儒家入世思想的根基。

后来的士人,景仰嵇康,仿效阮籍,使玄风以另一种方式存于士人的生活。

关键词:嵇康;阮籍;魏晋名士汉魏之际,经学逐渐式微,玄学开始繁兴。

到了魏晋时期,“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①,清谈玄虚之风,被于朝野。

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以一代玄风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他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

众所周知,嵇康阮籍是魏晋文学的杰出代表,那么,随着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演变,玄学带给当时的士人什么样的影响呢?嵇康和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反观他们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玄学留在他们身上的深深印迹。

一嵇康,字叔夜,《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他的好友向秀后来在《思旧赋序》中说:“嵇志远而疏。

”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嵇康追求的是一种恬静寡欲、超然自适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最基本的特点,便是返归自然,但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悠游适意,自足怀抱。

这正是玄学思潮在人生理想上的一种典型反映。

可以说,嵇康的生存方式与庄子很相似,勇于抨击黑暗现实,勇于斗争,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积极师法老庄,并深受其放达无为、亲近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外物牵累,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不断,政治腐败,统治集团之间斗争不断,朝代更迭频繁,社会矛盾激化。

正直之文人为抵制统治者以名教愚弄人民的做法,遂以玄学为武器,与名教相对抗,反抗统治者的反动统治,表现人民心声。

因此,玄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以至于影响着这一时代的文化走向。

一.玄学是什么玄学是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宇宙本体论出发、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阐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哲理以对抗名教的学说。

它既不是儒学,也不是道学,但又具有儒、道思想素质,尤以道家思想居多。

玄学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但不就事论事,而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原则、规律一类的抽象、玄远之理。

因此,玄学又称玄远之学。

二.玄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东汉末年,朝政紊乱,社会矛盾激化。

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斗争激烈,为夺权而互相杀戮。

至于桓、灵两帝,人民寒不得衣,饥不得食。

最后,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从董卓进京始,直至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

中原大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公元190年,袁绍联合各地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杀刘辩,胁献帝西逃长安。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密结吕布诛董卓,夺取朝权。

不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长安,屠戮关中。

之后,各地诸侯蜂起,州郡割据,中原大地一片混乱。

曹操起家于兖州,收徐州,灭袁术,平袁绍,北击乌桓;刘备皇室后裔,发迹于乡间,后得荆、益以为基业;孙权扼据江东,守父兄之业,国险民富。

至此三国对峙。

公元264年,魏灭蜀。

次年,司马炎废魏建晋。

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分裂近百年的中国重获统一,实现了短暂的和平。

乱世不仅能出英雄,同时也出文化。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方是时,百家争鸣,三教九流辈出。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传至献帝,遂分三国。

三国之时随无百家争鸣之盛,但正值乱世,各方诸侯大需人才之际,各家学说并起,也可谓一时大观。

儒家,名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之术又有用武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 ‘


“ 俯仰 自得 , 游心太 玄” —— 任 性放 达 的文人心 态和 创作
从 魏 晋 开 始 , 一统 的观 念 瓦解 , 统 思 想 失 去 了约 束 力 。玄 学 思 想 经 过 了 正 始 时 期 内容 和 形 式 上 的 准 备 , 始 渗 透 进 大 正 开 士 人 的生 活 态 度 之 中 。与 前 期 正 始 玄 学 相 比较 , 时 期 的玄 学 思 想 的追 寻 已 经从 现 实 世 界 退 回 到 自身 , 图通 过 精 神 修 养 在 这 企 自我 生 命 中获 得 对 自然 本 体 的 体 认 , 由此 达 到一 种 完 全 超 越 世 俗 名 教 、 神 与 自然 本 体 合 一 的生 命 境 界 。玄 学 士 人 看 透 了 社 精 会 的黑 暗 , 于 名 教 的做 法 , 人 们 表 现 出 了 明 显 的 不 满 与 不 合 作 , 们 开 始 以 另 一 种 出世 的 心 态 和 追 求 来 面 对 多 变 的社 会 。 对 士 他 “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呼 声 在 士 人 耳 边 响 起 , 表 人 物 就 是 嵇 康 。 越 的 代
盖 不 了思 想 文 化 上 的璀 璨 耀 眼 , 与 玄 学 思 潮 的 影 响 是 分 不 开 的 。 诚然 , 学 直 接 影 响 到 的是 魏 晋 文 学 , 这 种 影 响 , 了 玄 这 玄 但 除 言诗 外 大 多都 是 间接 的 。 因此 , 需 要 通 过 一 些 间 接 的 途 径 潜 移 默 化 地 融 人 到 文 学 中来 , 人 心 态 正 是 其 中 重 要 的一 环 。 它 文
“ ” 玄 学思 想 的应 有 之义 , 是 在 玄 学 重 情 重 性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 情 是 正 以嵇 康 、 籍 、 渊 明等 士 人 为 典 范 , 人 大 体 上 呈 现 出 任 阮 陶 文
性 放 达 、 世 游 世 、 情 自然 三 种 心 态 , 顺 怡 创作 出玄 言诗 、 仙 诗 、 游 山水 诗 等 丰玄 可
V o . N o 03 1 24 .
M a . O1 v 2 2
口 文学 研 究
师 心 使 气 尚性 任 情
浅论 魏 晋 玄 学“ 字影 响 下 的 文人 心 态和 创 作 情”
章 曼
( 侨 大 学 文 学 院 , 建 泉 州 3 22 ) 华 福 6 0 1
[ 摘 要 ] 玄 学 的形 成 是 汉魏 社 会 思潮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玄 学 通 过 影 响 士 人 的处 世 态 度 、 活 情 趣 以 至 心 境 气质 生
学 “ ” 影 响 下 的 那个 时代 。 情 字
当 然 , 晋 文 学 只是 玄 学 影 响 的一 部 分 , 此 之 外 , 学 对 于 整 个 中 国 古 代 文学 的 影 响都 是 不 可 估 量 的 。对 于 中 国 文 学 魏 除 玄 中玄言诗、 山水 诗 、 游仙 诗创 作 的影 响 ; 于 古 代 文 学 的 本 体 论 、缘 情 ” 的 影 响 ; 于 中国 文 学 审美 情 趣 、 学 理 论 的影 响 以 对 “ 说 对 文 及 对 于 中 国 文 人 性 格 形 成 的 影 响 … … 如 此 种 种 , 使 得 我 们 对 于 那 个 感 情 充 沛 、 玄 而 又 玄 ” 时 代 和 文 学 充 满 了 暇 思 和 向 都 “ 的
《 国志 ・ 志 ・ 粲传》 引《 康传 》 三 魏 王 注 嵇 中记 载 :家 世 儒 学 。少 有 隽 才 , 迈 不 群 , “ 旷 高亮 任 性 , 修 名 誉 , 简 有 大 量 。“ 不 宽 ” 高 亮 任 性 , 修 名 誉 ” 个 字 可 谓 很 好 的概 括 了 嵇 康 的 性 格 。嵇 康 生 活 的 时 代 , 是 曹 爽 与 司 马 懿 争 夺 权 位 的 时 期 , 对 这 样 的 不 八 正 面 时代 , 康 遵 循 自己 内心 的 选 择 , 愿 与 世 事 同流 合 污 , 成 了 一 种 任 性 放 达 的 心 态 。他 思 想 行 为 上 的 “ 自然 ” 是 放 任 自 嵇 不 形 任 正 然 而 然 产 生 的意 念 和 欲 求 , 需 用 那 些 冠 冕 堂 皇 的礼 教去 束缚 个 性 。嵇 康 的 这 种 任 性 放 达 的 心 态 直 接 反 映 在 了他 的 作 品 中 , 无
诗 、 言 诗 、 仙诗 等诗 歌 形 式 的 出现 , 人 们 开 始 用 审 美 的 眼 光 看 待 周 围 , 尚 自然 之 美 , 达 闲 适 情 趣 , 重 物 我 玄 游 使 崇 表 注 合 一 等 , 是 玄 学 给 文 学 带 来 的新 的气 象 , 重 情 重 性” 成 了那 个 时代 最 突 出 的风 貌 。 都 “ 也
进 而 再 影 响 到 文 学 ,- 结 底 源 于 一个 “ ” 。任 性 放 达 、 世 游 世 、 情 自然 正 是 在 玄 学 这 种 真 情 影 响 下 所 形 成 9根 q 情 字 顺 怡
的 魏 晋 士 人 比 较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三种 心 态 。在 此 影 响 下 , 现 了嵇 康 、 籍 、 渊 明等 代 表 人 物 。 他 们 的创 作 中, 出 阮 陶 山水
第 2 4卷 第 3期 21 年 5 02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o a c u ie st fTe h oog S ca ce c sEdto ) o r a fCh ng h n Unv riyo c n l y( o ilS in e iin
[ 键词] 魏晋玄学; 情重性 ; 关 重 文人 心 态 ; 人 创 作 文
[ 者 简 介 ] 章 曼 (9 8 ) 女 , 侨 大 学 文 学 院 2 1 作 18 一 , 华 0 0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中国 古代 文 学研 究 。 主
人 们 习惯 于把 魏 晋 时代 也 称 作 “ 学 时 代 ” 玄 。作 为 中 国历 史 上 的 一 个 特 殊 的 时代 , 晋 两 百 余 年 , 治 上 的无 序 黑 暗 却 掩 魏 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