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玄学

合集下载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观念应出自《老子》,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道教可谓是通俗的信仰和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自正始玄学阶段开始,围绕着“名教”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经过竹林玄学、元康玄学的演化、继承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已基本上构建起来了它的理论体系。

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己的特点,即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强调自然无为,重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突出个体个性自由,强调顺应个体的个性发展,因性自然;注重理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得意忘言:在理论形态上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重视审美和养生教育等。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明以及存在的人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潮流便是玄学思想,虽然这一派思想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之后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背景想要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政治、宗教、文化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和信仰。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承袭了先秦诸子思想、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道教、墨家、名家等等多种思想相互触发的结果。

具体来说,魏晋玄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玄学思想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

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对矛盾,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联系。

因此,玄学思想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体,还具有物质基础和内在的本质。

2. 探索存在意义的问题玄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非相对的存在。

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存在的根源和内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外追寻存在的本质。

3. 一种超越凡俗、悟性的思想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升华的,超越于世俗、形式化知识和经验的层面。

与此同时,玄学思想也强调了超越凡俗的通途——悟性,意目于人的悟觉冥思的能力,以实现超越物质世界的归依。

三、魏晋玄学思想发展的历程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清习天人清习天人思想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纯粹的内在的冥想,即通过冥想来探求魏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浅论魏晋玄学

浅论魏晋玄学

QUN WEN TIAN DI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魏晋南北朝长期处于战乱,国家也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中,而此时期的玄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艺术的灵魂”,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玄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如此,玄学在中国文化、哲学等多方面都有过诸多影响。

一、时代背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王朝衰微,爆发了黄巾起义,促使汉王朝灭亡。

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全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虽然西晋实现过统一,但也仅仅是短暂统一。

此外,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这就使得思想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这推动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等多样化的发展。

正是在战乱与分裂、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思想活跃、个性价值得到充分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玄学产生了。

二、玄学的产生玄学出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玄远、深远的意思,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秘,玄学是种智慧的哲学。

魏晋玄学大多被认为源自刘邵的《人物志》,代表人物有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阮籍、嵇康,西晋时期的郭象,东晋时期的葛洪、王坦之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是儒释道文化糅合的结果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以及黄巾起义给东汉王朝毁灭性打击,东汉政权最终土崩瓦解,因此上层统治的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也随之消散。

此时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入世儒学,逐渐脱离现实社会,失去了其原有的旺盛生命力,两汉经学走向了死胡同,这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佛学自西汉末年有西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佛学的传播者势必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魏晋玄学中盛行的老庄学说。

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生命脆弱等现象,使人们期望安宁的生活,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与老庄相结合,被人们接受,并给予长期处于痛苦、不安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和心灵慰藉。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魏晋玄学简论

魏晋玄学简论

魏晋玄学简论一、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分期及影响区域魏晋玄学是在经学的衰落过程中兴起的,这也是一个玄学反对神学经学的过程。

自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始,儒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儒学走向了经学化,经学走向了神学化。

在形式上,经学异常繁杂,对一部经典的注释甚至需要用上百万字。

这种繁琐化的倾向在更早的时候即已初见端倪,东汉的班固对即对这一现象评价说:"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

" 并且指出:"此学者之大患也。

"在内容上,经学与谶纬阴阳学说相结合,参杂了很多神学思想。

东汉的统治者以谶纬为钦定法典,举凡制作礼乐、更定年号、祭祀营建等,都"应合图谶"。

谶纬学说之中虽然有一些天文、历法的知识,但是从总体上看来,谶纬基本上是荒诞不经的迷信谬说。

经学的繁琐化与神学化使其难于被掌握,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缺乏说服力。

并且以经学为尊的东汉政权迅速腐朽,社会呈现动荡之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腐朽的经学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新的思想也在其中应运而生。

这些,都造成了儒学的衰落,为玄学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根据一般的观点,魏晋玄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期,第一期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思想上提出了"贵无论",试图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将"玄学"上升到哲学的范畴。

第二期是以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他们将前一期的"贵无论"推向了极致,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公开否定儒家礼制,宣称"非汤武而薄周武"。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魏晋玄学的产生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浅谈魏晋时期的玄学文化与顾恺之画论思想的确立

浅谈魏晋时期的玄学文化与顾恺之画论思想的确立

浅谈魏晋时期的玄学文化与顾恺之画论思想的确立从公元220 年曹魏王朝正式建立,三国时期开始,到公元589 年隋文帝灭掉南朝陈,重新统一中国,369 年间,经历了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若干先后相继或并列的朝代,史称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相当特殊的一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混乱,国家分裂,王朝更迭风起云涌,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动荡的时代,它的文艺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一、魏晋的玄学文化正如宗白华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在那个时期,维护皇权的名教已经名不副实,选举官吏的清议制度充满了流弊,外戚与宦官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朝廷处处陷阱、人人自危。

官场也充斥着贪赃枉法、危害百姓的官吏。

在这样的时世中,魏晋人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解脱出来,一反汉代把群体、社会、儒家的名教思想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把个体的存在推上了重要的位置。

对儒家思想的反叛,老庄哲学的复归都深深地撞击了魏晋人的头脑,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这确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生活空间开阔、文化环境较为宽松的时期。

自从东汉末年儒学一尊的地位动摇,经学本身也经历了从繁琐注疏到义理化的改造之后,各种思想也纷纷出现。

玄学虽然消磨了一代士人的意志,使他们从前辈的军旅情怀中摆脱出来,进入清谈,但玄学也同时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令人神往的辉煌,何晏、王弼都主张“贵无”,“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裴危则“崇有”,“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王弼则主张“名教”出于“自然”。

他们集儒者的建功立业与道家的旷达自然于一身,形成了中国士人的新精神。

汤一介认为魏晋玄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道家哲学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自由和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儒家哲学所追求的道德上的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文化:魏晋玄学

中华传统文化:魏晋玄学
非;心“贤务 名物,诚不于
谢谢观赏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教、自然之辨
玄学的兴起原因之一是为了挽救名教的危机。 名教,是指儒家注重以名为教、正名守分,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纲常。
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他 是第一个从本体论上为名教 寻找根据的思想家。
他认为“始制有名”,纲常名教是道生化为器的过 程中产生的,是以自然之道为本,道与名教的关系 是本末关系。
二、有无问题
玄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无关系。老子曾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提出 “万物出于无有”。
老庄提出了有无问题,并认为无比有更为根本。
无一无由其 。,也致归“ ”一。一一万
可由?也物 谓无由。万
乃于何形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功用为然况通之“语
显极象无之也称道释他
,
。,,体曰无也者疑还
”而必,道不,何》在
无有不。由无?中《
之之可寂也不无说论


魏晋玄学家裴頠提出崇有论 的思想。
所则以而体也始无
谓虚有生有。生以“
遗无为亏,自者能夫
者是已矣则生,生至
也有分。有而自,无
。之,生遗必生故者


郭象针对有无之辨提出了独化论,认 为万事万物是“自生”而“自有”的。
耳块则不有则
。然生能之不“
”而生为未能无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提出越 名教而任自然。他认为名教 是当权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天而自能生也生而者 然然然生物。耳自谁“ 。,矣我,我,生哉然 ”则。,物既非耳?则
谓自则亦不我。块生 之己我不能生自然生
他否定了创世论。进而提出 名教即人性自然的一部分, 按名教行事就是顺应自然, 也就是名教即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学与儒学 二 、 魏晋玄学中的儒学思想可以说 是 微 弱 淡 薄 。 魏 晋 名 士 采 用 儒 家 的 拚弃了亢奋的理想 人 格 , 儒家治世思想却深藏于 内。只 经世用世之心 , 是经过了汉朝 4 其“ 虚 伪 人 性” 和严重 0 0 余年 的 精 神 统 治 的 儒 家 经 典 , 弊端已经不适应魏晋这个 特 殊 的 时 代 了 , 于 是, 名士们“ 越名教而任自 , 然” 以一种超脱的方式 , 解决人们的 精 神 困 惑 , 召唤人们回到自己的心 灵 。 魏晋名士也关心政治 , 只是无法 畅 所 欲 言 , 于是精神状态极度分崩 , 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双重人 格 。 名 士 们 提 出 “ 越 名 教 而 任 自 然” 作 离析 , _ “ 为一种解决双重热格的 _ 方式 。“ 名教 ” 是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自 然” 是一种自然自适的状态 , 是一 种 随 心 所 欲 追 求 快 乐 的 状 态 。 儒 家 的 教化在于压抑人的个性 维 护 六 经 所 提 出 的 一 套 礼 法 , 玄学在于超脱这 维护人的自然本性。正是: 超脱世外独 种伦理教化来到到人性的自适 , 内怀美玉而外 批 粗 褐 。 魏 晋 名 士 率 真 自 然 、 任 诞 放 达、 随心所 想其乐 , 有着惊世骇俗之举 。 一改传统之 中 儒 家 信 守 礼 教 、 谨言慎行的凝重 欲, 庄严 。 其实 , 魏晋名士的内心也极端 苦 闷 , 这种内心出世而外在的避世 个性大解 放, 玄 是经学和玄学双重作用下形成的 复 调 人 格 。 时 代 纷 乱 、 学呼唤解放的人格 、 解放 的 自 我 , 玄 学 适 应 了 魏 晋 士 人 的 这 种 要 求, 精 任 性 自 然、 风 韵 独 标。 魏 晋 政 治 生 活 中, 数 神和表象上企图超越名 教 、 不清的阴谋动荡 、 尔虞 我 诈 、 生 离 死 别。 名 士 们 在 放 纵 中, 向礼法和名 教挑战 , 既求自保 , 又宣 泄 不 满 。 玄 学 中 不 少 消 极 避 世 的 成 分 , 与儒学 的积极用世的思想是相悖而行 的 。 这 无 疑 是 时 代 的 产 物 。 儒 家 思 想 在 这个时代受到了极大的 颠 覆 , 玄学要求思想和理论上都反儒家教条礼 法的传统思想 。 魏晋玄学 是 政 治 形 势 、 社会格局以及思想潮流共同作 新思想的主导 地 位 的 确 立 是 以 以 前 的 主 导 思 想 的 下 降 为 条 用的结果 , 件的 , 儒家思想势必被玄学所压抑 。 当 然 , 儒学思潮的衰落不仅仅是学 也是 与 政 治 的 需 要 息 息 相 关 的。 儒 学 思 想 到 了 魏 术自身的发展使然 , 晋时代衰微的另外一个 原 因 是 , 儒学是统治者所倡导和提倡的治民之 术, 而以道学为主的玄学 思 想 是 上 层 社 会 和 民 间 思 想 所 共 同 认 可 的 思 想 。 于是 , 儒家学说中的某 些 伦 理 逐 渐 被 老 庄 道 家 自 然 哲 学 所 同 化 和 融合 。 汉魏之际 , 儒学和玄 学 的 关 系 对 于 魏 晋 玄 学 的 形 成 产 生 了 至 关 重要的影响 。 这个时期出 现 了 以 古 文 为 主 体 的 经 学 变 革 运 动 , 这场运 动是儒家思想中的某些元素逐渐和 道 学 思 想 接 近 、 合流, 成为魏晋玄学 的重要运动 。 到了魏晋 之 际 , 玄 学 思 想 逐 渐 成 熟。 魏 晋 士 人 追 求 任 情 自然 , 超越名教 、 回归自 我 , 从 伦 理 规 范 的 桎 梏 中 解 放 出 来。 魏 晋 玄 学 在儒家学说的逐渐内隐 和 衰 退 中 与 老 庄 道 学 交 融 , 形成了玄学的重要 主体思想 。 参考文献 : [ ] 邵宁 , 肖青 峰. 浅 论 魏 晋 至 隋 唐 的 儒 释 融 合. 上 海: 理 论 学 刊, 1 ( ) 2 0 0 6 2 . [ ] 李江 涛 . 汤 用 彤 与 魏 晋 玄 学 研 究. 北 京: 历 史 教 学 问 题, 2 2 0 0 3 ( ) 4 . [ ] ( ) 王晓毅 . 魏晋玄学的回顾与瞻望 . 北京 : 哲学研究 , 3 2 0 0 0 2 . [ ] 杨志刚 . 新时期 以 来 阮 籍 研 究 综 述 . 河 南: 许 昌 学 院 学 报, 4 2 0 0 6 ( ) 1 . [ ] 方勇 , 杨妍 . 论佛学 与 庄 子 学 的 相 互 倚 重 . 浙 江: 浙江大学学报 5 ( , (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0 4 5 . [ ] 徐公持 . 论魏晋玄学思想资 源 在 两 汉 时 期 的 整 合 . 福州: 福州大 6 , (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学学报 ( 2 0 0 6 1 . [ ] 赵宏志 . 魏晋玄学的个性特征 . 黑龙江 : 学术交流 , 7 2 0 0 6. [ ] ( ) 刘桂华 . 酒杯中的魏晋风流 . 山东 : 工会论坛 , 8 2 0 0 6 3
玄学与道学 一 、 玄学中的道学思想 , 主要是指以老 庄 玄 学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玄 学 清 谈 , 主张清心寡欲 、 超 脱 名 誉 的 道 学 思 想。 魏 晋 玄 学 弘 扬 的 是 道 家 之 玄, 。玄理玄智是一种超脱形式的 “ 绚丽函着玄智 , 玄智 者 道 心 之 所 发 也 ” 高级形态 , 是种展示人 的 思 维 和 智 慧 的 哲 学 。 道 学 乃 玄 学 兴 起 的 一 个 重要的思想根源 , 可以说玄学是以道学为思想基础的 。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非常复杂和 混 乱 的 时 代 , 动乱而黑暗, 士人们 迷惘而绝望 。 名士们慑于统治者的 淫 威 ,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能言心中 之言 , 不能做欲做之事 , 心灵受到极 度 扭 曲 。 这 个 时 代 和 士 人 们 趋 向 于 一种极 度 紧 张 的 高 压 状 态 , 为了应付这种高压, 得意忘言和放浪形骸的 可以说是一 种 极 佳 的 不 与 统 治 者 冲 突 的 立 身 之 道 。 以 庄 子 道学观念 , 为主的 道 家 主 张 恬 淡 无 为 , 顺其自然, 并将高蹈出世的理想人格张扬于 外 。 魏晋名士 、 士族 子 弟 非 常 重 视 玄 学, 崇 尚 老 庄, 常 言 养 生、 服食之 晋书嵇 康 传 》 言嵇康“ 常 修 养 性 服 食 之 事, 弹 琴 咏 诗, 自足于 事 。 如《 ” 怀。 汤用彤曾为玄学下过这样一个 定 义 : 所谓魏晋思想乃玄学思想, 即 老庄思想之新发展 。 启功先生在认可 玄 学 脱 胎 或 受 益 于 老 庄 道 家 思 想 的认识 , 也进一步提出 了 玄 学 受 道 教 启 示 而 迅 速 崛 起 。 这 个 新 就 在 于 重新组合和应用了道学思想, 建立了一 玄学在 一 种 成 长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种新的联系 , 从而使魏 晋 时 代 的 思 想 表 现 出 一 种 特 殊 的 精 神 。 道 家 主 张的清静无为 , 在形态上具有相当的神秘 性 , 加上“ 玄之又玄” 的理论体 系, 容易被引上神仙方 术 上 去 。 甚 至 统 治 者 都 非 常 重 视 道 家 思 想 并 加 唯有不能长生不老成为他们 以利用 。 统治者享尽人间 一 切 荣 华 富 贵 , 因此 , 众多帝王幻想一 种 神 仙 方 术 , 热衷于这种神仙追 求。 的千古烦恼 , 而名士们慑 于 政 治 淫 威 , 不能显才使能, 极端痛苦, 甚至走上了绝望, 于 服药以求养生实际是慢性服毒加速生命的衰 是道家的这种清静无为 , 亡, 饮酒以求自我解脱 、 自我超脱 。 名 士 们 常 常 以 道 家 的 这 种 行 为 理 想
文化与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浅谈魏晋玄学
晁西倩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摘 要】 魏晋玄学是个深远的 、 值得研究的课题 , 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 可 谓 集 诸 名 家 之 所 长 。 透 过 对 魏 晋 玄 学 思 想 的 研 究 , 研究、 探讨魏晋玄 【 , 学的深层思想内涵 , 它所包容的文学和社会精神 。 魏晋玄学所受到的儒家思想是微弱淡薄的 , 名士们纷纷提出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老庄道学思想蔚 为大观 。 清心寡欲 、 超脱自然的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根基 。 【 关键词 】 玄学 儒学 道学 玄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哲学思潮呢这个问题 ,在学术界众说不 一 。 有人认为 ,魏晋时期的清谈也就 是 玄 学 ,“正 始 之 音 ”即 以 何 晏 、 王弼 为代表的玄学的形式与内容就是辨析名理 、 善通老庄 ,因此清谈与玄 学 、 《 、 《 即是烦琐的三玄老子 》 庄 子》 周 易》 与 名 辩 之 综 合 复 古。 也 有 人 把 阮 籍、 裴 顾、 杨 泉、 欧阳建等归 魏晋时斯的哲学通称为玄学 ,又 把 播 康 、 《 入玄学唯物主 义 路 线 ,把 王 弼 、 郭 象、 列 子》 划 入 玄 学 唯 心 主 义 路 线。 玄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 哲 学 思 潮 呢 , 我还是同意汤用彤先生所讲玄学 是研究世界的根本 、 本 质 ,或 世 界 存 在 的 依 据 等 本 体 论 问 题 ,并 以 本 末、 有无为其辩论 中 心 这 一 见 解 的 ,这 比 较 能 揭 示 出 玄 学 : 本 质 特 征。 按玄学家们自己的说法 ,玄学是一种所谓深奥的学问 。 王弼说 “玄 ,谓 ”王弼 《 之深也 。 老子指 略 》 向 秀、 郭 象 则 讲 玄 冥 ,玄 冥 即 指 幽 深 玄 远 的 意思 。 玄学家们标榜他 们 自 己 所 研 究 的 对 象 ,是 超 言 绝 象 的 ,不 能 为 一般人所认识的 , 即所谓 “象外之谈 ” 的世界的本体 、 本质 。 但他们也 是 把每个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加以割裂 ,认 为 每 一 个 现 实 存 在 的 具 体 事 物 都有现象与本质两部分 ,但现象只是现象而已 ,是 “末有 ” 的东西 , 是一 些呈迹而已 ,决定事物本质的东西则 是 在 事 物 现 象 之 外 或 背 后 存 在 着 ’并 且 他 们 的事物的本性或理 ,所以他们的学 说 又 可 称 为 “本 性 之 学 , 认为这些本性的东西 ,“所以迹 ”的东西 ,是一般正常的认识途径所 不 能认识的 ,是些超言绝象的东西 。 这 种 说 法 虽 说 并 不 主 张 有 一 个 以 无 为本的本体世界 ,但是这 种 以 现 象 为 末 ,以 现 象 之 外 超 言 绝 象 的 性 理 为本的观点 ,本质上与何 王 一 样 都 是 讲 的 本 体 之 学 ,即 都 是 割 裂 了 现 象与本质的关系 ,把本质 说 成 是 脱 离 现 象 而 存 在 的 东 西 ,同 属 于 客 观 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范畴的 。 从 这 一 玄 学 的 最 本 质 的 特 征 出 发 ,以 此来衡量一下魏晋时 期 的 哲 学 ,那 末 裴 颇 、 杨 泉、 欧 阳 建 等 人 ,显 然 是 不能列入玄学之列的 ,他 们 都 是 玄 学 唯 心 论 的 反 对 派 ,是 素 朴 的 唯 物 论者 。 在研究玄学思想 之 前 ,我 们 对 什 么 是 玄 学 的 问 题 ,作 了 以 上 的 一番分析 ,这是很有必要的 。 不然的话 ,连谁是玄学家都弄不清楚 ,研 究势必无从着手 。 追求 , 达到一种佯狂的状态来逃避 黑 暗 的 社 会 现 实 。 外 表 放 浪 形 骸 , 内 心清醒而痛苦 。 而 这 种 状 态 仍 不 失 为 一 种 绝 好 的 躲 避 政 治 灾 祸 的 方 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