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佛学与玄学

如何看待佛学和玄学在我国魏晋时代,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两股重要的思潮,这两股思潮以其高度抽象和比较艰深的唯心主义思辨形态呈现于历史舞台。
而且各有五光十色的支流派别,纷纭庞杂的体系结构。
“佛学”和“玄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佛学也就是佛教哲学,是东汉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
它着重宣扬灵魂轮回说,因而也特别重视内心,主张养生养神,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以为这样就能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而成为佛。
魏晋时代,佛学与当时起支配地位的玄学唯心主义思潮相结合,佛玄合流,后来又反过来给玄学唯心主义以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玄学唯心主义,并取代了玄学的地位而在南朝一度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统治思想。
历史在发展,佛教也跟着变化,东晋末年以来i,门阀士族日趋绝对化,门第壁垒森严,同时佛教僧侣内部也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促使当时士族、王子、帝王和佛教学者都十分关心来世成佛的问题。
但是当时大乘般若学有个弱点,就是它偏重于对世界的晦涩的抽象的哲理思辨。
从而带来两个局限性:一,只有具备较高水平和唯心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能理解和接受。
因而往往只能流布于封建统治者和知识界的上层,难以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
二,相对缺乏关于如何成佛的信仰宣传。
从而客观上也冲淡了佛教之所以为佛教的根本特色,削弱了佛教麻醉作用的发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般若学在登峰造极后,就转而趋于沉寂,而为日益昌盛的涅槃学嗦取代。
涅槃学主要是杜撰和阐发佛性学说,“涅槃佛性”问题是东晋末年南朝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和思想根源。
它既非外来的佛学思想直接影响的产物,也非我国以往传统思想孤立地演变的结果,而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现实政治需要,继承改造和发展先秦至两汉以来道家、儒家等思想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魏晋玄学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指我国魏晋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它的中心思想是讲“天人之际”的,“天”指天道,即宇宙观,“人”指社会人事,包括政教措施。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一魏晋玄学向佛教般假设学的转变是跨文化交流上的一个典范,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晋时代的佛学领袖释道安曾认为:“自经流秦土,有自来矣……以斯邦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
〞〔注:?鼻奈耶序?。
〕这个观点把般假设学与老庄思想〔主要是魏晋玄学〕的“相似性〞看成是佛教般假设学在中土流行的主要原因,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
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看法还是这个“相似说〞,认为魏晋玄学的本末有无之辨同佛教般假设学的真俗空有之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思维方式上极易沟通起来。
这种看法显然基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比较学原理,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的一面。
然而,玄学与般假设学毕竟属于两种不同特质的哲学思辨体系。
魏晋玄学,立足于本末有无的抽象玄远思辨,落实于名教于自然相互关系的处理,具有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双重性格;佛教般假设学,立足于空与有、真谛与俗谛的统一,目的在于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从而将人们最终引向佛教的涅pán@①寂静。
显然二者是有较大差距的。
就价值取向来说,玄学是有无兼顾、真俗双取而又极富玄味,般假设学是空有相即、真俗双遣而终极于解脱,二者既相类似又相异趣。
魏晋玄学和佛教般假设学的这种特点,一方面为佛教般假设学楔入中国思想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方便,另一方面也使佛教般假设学高出于玄学而最终取代玄学而埋下了伏笔。
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假设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新评价。
二佛教般假设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空宗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其经典依据那么是?般假设经?。
佛教?般假设经?的传译早在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就开始了,后来经过支谦、朱土行、竺法护等人的继续努力,流行于印度和西域的佛教般假设学思想已根本上介绍到中国。
但是,直到西晋元康、永嘉年间以前,这种外来的宗教理论只停留在引进阶段,并没有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多少影响。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中国化

魏晋玄学与佛教的中国化作者:葛睿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7期摘要:魏晋是秦汉与隋唐之间的过渡阶段,不仅是政治上各种创制产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继承发展、吸收创新的关键时期。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从东汉传入,到隋唐兴盛,这种强烈的变化都是在魏晋时期的有效传播所致。
而在传播过程中,玄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玄学;佛教;中国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7-0-02自东汉明帝遣使天竺取回《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释家宏旨便正式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
但从两汉到隋唐这一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人信服,万众皈依的,在中国传统思想儒家经学变动的过程中,佛教学习、吸收、融合,最终深刻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众家纷呈、涵盖万千的流派,成为了整个中国社会比较普遍信奉的宗教。
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很有特色,正是其成功,才有了隋唐佛教的兴盛。
而其成功,与魏晋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儒学与玄学儒者是三代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的一种特殊的从业者,他们大者为国家管理礼仪,小者为普通百姓操办丧葬仪式,这些以礼仪服务为主要工作的人就是儒者。
所以,无论是早期的儒者,还是儒家的传人,都十分注意礼仪,认为礼义廉耻,国之栋梁,缺一不可。
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有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儒家的学说便随着这些弟子传播到了中国的各个地方,并且被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
始皇帝“焚书坑儒”和秦末的战火,虽然没有使各家学说完全断绝,但是这次文化史上的大劫难同样对儒家的文化典籍造成了巨大的毁坏,以至于汉初皇帝下诏,广招天下古籍,珍藏于秘术阁等机构和学府中,并对先秦各家学派思想学说(尤其儒学)进行恢复,经学由此产生。
民间搜集起来的经书,比如故秦博士伏生凭记忆口授记载成书的《今文尚书》,其中就存在着很多与鲁恭王坏孔子宅发掘出来的经书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这反映在治学者的思想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今文经学者主张微言大义,讲求义理;古文学者认为六经皆史,崇尚考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交汇。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古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佛教艺术之源”。
本文就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与影响出发,探究佛教对这个时期的影响和发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的传入,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1、《大乘起信论》的传入和研究《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对中国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经典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对《大乘起信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佛教的宣传和传播,也有利于佛教的自身发展和壮大。
2、《涅槃经》的传入和研究《涅槃经》是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经典。
它的传入也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学者对《涅槃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对该经典进行了解读和注释,使得这个经典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佛教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佛教文化对儒道文化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发生了交集和相互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因为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使得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魏晋玄学浅论_刘倩

些思想成分深入民心, 并且作为一种独立的宗教逐渐在民间 广泛流传起来。 由于魏晋时期, 般若佛学的中国化大力借助于本土的玄 学思想。 而时代的动乱、 思想的大解放, 玄学也需要般若空学 的积极参与。 于是, 佛学和玄学的关系逐渐亲密化, 并呈现相 互融合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 魏晋名士研究佛理佛义, 深受佛 教思想影响。像魏晋名士代表竹林七贤领袖阮籍、 嵇康就喜 读佛学。 山水派大家谢灵运一生好佛, 与佛教有深厚的渊源。 谢灵运常与当时高僧慧远交往。如 《高僧传 慧远传》 载: 陈郡 谢灵运负才傲俗, 少所推崇, 及相见 (慧远) , 肃然心服。一些 佛家子弟和士族知识分子经常乐于交往,互相研究、 切磋思 想, 这也说明佛家和玄学的密切关系, 从而也加速了二者的融 合。 像东晋时期的著名僧人支遁就是一个代表。 与支遁交往 将佛理引入文学之中。在人生观方面, 他主张超越物质世界 的绝对自由, 玄学色彩极其浓厚。 西域的佛学思想在汉魏之际,主要是魏晋之际魏晋玄学 盛行之际冲破异域文化的障碍, 打通与中原学术的隔膜, 以一 种最好的方式与魏晋玄学思想融合起来。 谈玄和悟空合一, 名 士与高僧交流, 佛教在魏晋文人中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丰富了 魏晋玄学思想, 又进一步传播了佛学。 而魏晋知识分子在接受 佛学的过程中, 也是非常注重思辨的、 有理性化色彩的。玄学 与佛学的结合有重要因素在其中, 汤用彤先生概括为: 一为玄 理之契合, 一为文字之表现。 二者的某些思想可以说是殊途同 归。而佛学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艺术氛围, 对于文学, 对于文 人的生命意识深处, 都和玄学一样, 产生了作用。佛家学说还 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儒释逐渐倾向于调和, 像山水诗名家东晋 的名门望族谢灵运就将佛家心性学说与儒家正心诚意说相牵 连相沟通。于是, 玄学和佛学中的某些思想成分契合起来。 四、 结论 玄学作为一种 “玄之又玄” 的哲学, 是一种思想成分极为 丰富的学问, 它将儒释道三家紧密结合起来, 在魏晋以及以后 的那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其中的某些成分也有 诸多的不合和矛盾,但在时代的大潮中, 各自顺应社会的需 求, 在相互的起伏运动轨迹中, 尽管有相互排斥的因素和过 程, 最终也走上了一条整合的道路。
晋朝的玄学盛世道家与佛教的兴起

晋朝的玄学盛世道家与佛教的兴起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玄学盛世,同时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教与佛教的兴起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晋朝的玄学盛世道家与佛教的兴起,从而揭示出它们对晋朝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贡献。
一、晋朝的玄学盛世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玄学时期,主要以道教和儒学的兴盛为特点。
在晋朝,玄学思想逐渐展露头角并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的道家思想以黄老道家为代表,强调个体修身养性,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
晋代玄学大师王弼的《道德经注》深入剖析了道家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和发扬。
晋朝道家与儒学的融合也为道家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佛教的兴起与道家思想并存的还有佛教的兴起。
佛教于晋朝初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取得了初步的声誉。
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为主要内容,对社会和个体的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弘扬的“无我”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相契合,对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晋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表明了当时民众对于心灵寄托和救赎的需求。
三、玄学盛世与佛教的影响晋朝的玄学盛世以及佛教的兴起对当时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玄学的思想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体修行和自我完善,推动了道德观念的深入发展。
这种道德观念的提升,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新的宗教信仰力量,从而丰富了晋朝时期的宗教生活。
在文化领域,晋朝的玄学盛世与佛教的兴起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繁荣。
玄学的发展推动了文人雅士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这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
而佛教则在寺院建筑、佛像艺术等方面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此外,晋朝的玄学盛世与佛教的兴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玄学思想通过黄老道家和王弼的发展,为后来的道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而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持续至今,并对中国的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浅析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佛教是在东汉永平年间传入到中国来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佛教渐渐与儒学、道教相并列,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这足以看出,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坛。
在汉代,儒家诗教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之前的文学基本上是为政治上的教化而服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有关。
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和三纲五常限制了文学作家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的文学展现的多半是规劝教化、经纶致世的文章。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渐渐出现。
“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文学的自觉性已经开始出现。
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张衡的《归田赋》,赋中虽然尚未显示鲜明的个性,但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
文学自觉性变化的标志之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盛行。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
玄学不仅是道家的一种思想体现,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佛学的成分。
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所以玄言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佛学思想的影响。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庚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作者:陈睿梁侨龚驰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4期
[摘要]从两汉经学发展出来的魏晋玄学,将宇宙生成论发展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企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在与佛学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两种相继的思潮,本文旨在阐述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理清二者之间发展的主线,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基础上,说明魏晋玄学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魏晋玄学佛学佛学玄学化玄学佛学化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72-01
前人对魏晋玄学的内容、魏晋时期佛学的发展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魏晋玄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作出深入、全面探讨的学者并不多。
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关系是较为复杂的,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洞察其中原委。
一、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从两汉经学中发展而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关系的哲学思潮。
汤用彤先生指明了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宇宙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这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最终找到了“无”作为哲学观的理论基石,从而使得两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发展成为玄学本体论。
因此,从思想渊源看,魏晋玄学是对两汉经学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二、魏晋佛学的发展
佛学自东汉时传入,在魏晋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翻译佛经、融入中国文化方面,到隋唐时期,佛教达到兴盛的顶峰。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步引入佛学并融入中国文化的时期。
该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三国、西晋的初步流传阶段,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盛行阶段,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趋于隆盛阶段,有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证。
三、时间上的先后性
按照汤用彤先生的划分,魏晋玄学的发展分为正始时期、竹林时期、元康时期、永嘉时期四个阶段。
其中,正始玄学的时间大致在公元240~249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而佛教从东汉(公元25~220年)时便传入我国,所以单从时间上看,何晏、王弼等人的思想有可能受到了佛学的影响(佛学核心讲“一切皆空”),在综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才提出了“崇无”论。
四、内容上的关联性
从思想渊源看,魏晋玄学主要是从两汉经学发展而来的,与佛学并无必然联系;从社会政治根源看,在魏晋时期,历史进入门阀士族专政的年代,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需要新的统治思想,而魏晋玄学恰好适合了该需要。
因此,从内容上看,魏晋玄学并未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主要是中国哲学独立演化和适应当时政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佛学在传入中国初期是明显受到玄学影响的,因而采用“格义”的方法来扩大佛学的影响。
但是到了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佛学热。
五、佛学的玄学化
佛教的玄学化是从两晋之际开始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僧人效法名士风度,跻身上流社会。
一些佛教僧人与玄学名士交流思想,效法其内圣外王的思想与行为。
二是运用格义方法,以玄学术语解释佛学。
从三国时的外国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到西晋时的外国僧人竺法护,再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等人,一直到东晋的中国佛教学者道安、支道林、慧远和僧肇等人,他们翻译佛经的时候,往往使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佛学中的一般概念来附会中国哲学中的概念。
佛学的玄学化使得佛学能够较好地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魏晋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
六、玄学的佛学化
清谈名士接受般若思想是在西晋中叶以后,直到东晋初年,才形成一股佛玄合流的般若学思潮,东晋时期的佛玄合流实际上是魏晋玄学的继续发展。
就玄学本身的理论逻辑而言,东晋郭象的独化论就意味着玄学的终结。
但作为社会风尚来讲,人们的兴趣尚在增长。
两晋之际的般若学思潮是以般若学的思想形式来讨论玄学所关心的问题,以满足当时门阀士族的精神需要。
从王弼的“崇无”,到裴頠的“贵有”,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玄学已经走到了理论上的尽头。
佛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使得社会贵族得以继续以另外的方式来探讨玄学问题,从而促使玄学佛学化局面的形成。
七、结语
历史的真相已经被掩埋在风沙之下,但是,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分析可以知道,佛学在中国的发展是明显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的,即前面所讨论的佛学的玄学化。
到了东晋中后期,佛学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恰逢玄学的理论已经到了几近终结的地步,所以又出现了玄学的佛学化。
因此,在东晋时期佛学与玄学出现了合流的趋势。
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兼容并包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杜继文.佛教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