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研题1、寻?隐?遇?2、想想题目的意思3、引导质疑二、研读课文1、反复读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3、议:什么意思?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三、探究问句1、出示答句2、想问句3、分组汇报4、对话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四、书写指导重点指导药、深五、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六、课外作业给古诗题画板书:19、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
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
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
(板书:登鹤雀楼)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熟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预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查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索。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熟悉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状况。
留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下列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绝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盼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五、识字、写字指导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构造。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终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
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
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
组词:师父、教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五、识字、写字指导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
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
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
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
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
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
(板书:登鹤雀楼)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
(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太阳。
黄河)(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落日,诗中称为“白日”。
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
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
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
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
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
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
“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
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寻隐者不遇教案篇一《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公开课教案: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同学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
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同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同学“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同学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布置: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同学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同学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同学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身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扮演,感悟诗意到此环节,同学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同学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同学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扮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
在讨论、扮演的过程中,使同学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在各小组汇报扮演后注意从同学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同学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同学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同学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篇二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3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精选3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默写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
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同意他的解释吗?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做过和尚,法号无本。
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
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
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
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
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
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
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鹿柴》,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
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
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
吟诵出了《鹿柴》。
二、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
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同学们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
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解决为什么“空山不见人而又但闻人语响”?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看不见人,但并不是没有人,也不会没有声音,可能会有风声、
水声、虫鸣、鸟叫,这些诗中都没有写,只写了人语响,这一阵人语响过后,空山又回到了
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6、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学生配乐试背。
三、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
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四、课外展示,受到感染。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听老师来读一读。
五、古诗是一块美玉,愿你们走近它、欣赏它、领会它,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