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命活动的电化学技术[1]

合集下载

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电化学分析是指应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对各种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生物科学领域,电化学分析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

在此,我们将探讨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一、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是电化学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利用电极电位变化来测量被测物质的浓度和化学特性。

在生物科学中,电位滴定法常常用于测定血液pH值及肌酸酐和肌酸含量等。

此外,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脂质代谢物的含量,并且精度较高,操作简单方便。

二、循环伏安法循环伏安法是一种测定电极反应动力学和溶液中电极过程的电化学分析方法。

此方法在生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在酶学研究中,循环伏安法可以用于确定电极反应机理、测定酶催化反应中的电化学参数以及测定酶活性等。

此外,在蛋白质电化学研究中,也可以利用循环伏安法测定蛋白质的电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峰等。

三、电导法电导法是通过导电介质中电流的流动情况来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生物科学领域,电导法广泛应用于红细胞、血浆、组织液和细胞液中电解质的分析。

此外,电导法还可以用于测定酸碱平衡和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等。

四、计时安培法计时安培法是测定电解液中溶质或痕量元素含量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

该方法需使用特殊电极,在恒定电流下进行测量,可以精准测定多种元素的含量,包括金属元素、溶解态无机阴离子等。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计时安培法可以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代谢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五、微量元素测试法微量元素测试法是指对生物体内微量元素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微量元素测试法可以用于研究不同生物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探索微量元素参与生命活动的作用机理,以及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数据支持。

总之,电化学分析在生物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测定生命体内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化学组成、化学性质,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电化学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和合成的方法。

它在环境保护、能源存储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一、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实现物质的转化。

电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反应两种。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电极上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它捐出电子;被还原的物质称为氧化剂,它接受电子。

这种反应可以通过测量电流来观察。

电解反应是指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时,溶液中的物质被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正极(阳极)是溶液中的阴离子的源头,负极(阴极)是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源头。

该反应主要用于分析样品中的离子含量。

二、电化学实验方法电化学实验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样品制备、电化学测量和数据处理。

1.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电化学实验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电极材料,如铂电极、玻碳电极等。

其次,根据样品的性质和需要进行合适的前处理,如清洗、溶解等。

最后,将制备好的样品溶液注入到电化学池中。

2. 电化学测量在实验仪器方面,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电化学测量设备:电化学滴定仪、电化学工作站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滴定仪通过控制电位和电流来进行分析和滴定。

它可用于测量溶液中的物质浓度、反应速率等参数。

电化学工作站是一种集成结构的仪器,能够同时进行电化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它可以具有多个电极、多个槽和多个电位控制器。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酶或抗体等具有生物特性的物质与电极表面上的生物识别层之间的反应来测量样品中的成分。

3. 数据处理在电化学实验中,测得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绘制电流-电势曲线、计算峰电位、峰电流和输出曲线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解释实验结果。

三、电化学技术的应用领域电化学技术在环境保护、能源存储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生物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生物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生物电化学反应是一种将电子转移过程与生物系统联系起来的重要领域。

这种反应常常涉及到微生物活动、酶催化和原位电化学检测等内容。

与传统化学反应相比,生物电化学反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效率和实用性。

因此,生物电化学反应不仅在环境、化学、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生物电化学反应的原理生物电化学反应是使用微生物、酶、电化学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电子转移的过程。

由于微生物和酶分子是具有生物特性的,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针对不同的底物发挥不同的催化作用。

同时,电化学技术也能够提供一个高度精确且受控的反应环境,从而控制和监测反应过程。

生物电化学反应的分类生物电化学反应有着多种分类方法。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为将其分为酶催化反应、微生物反应和纳米生物电子学三大类。

酶催化反应是指利用特定的酶催化剂来促进反应的进行,主要应用于制备高价值化学品和绿色催化等领域;微生物反应则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电极进行直接电子传递,主要应用于废弃物处理和能源生产等领域;而纳米生物电子学则是利用高精度纳米导电材料和生物分子结合,构建微小电子设备,主要应用于生物传感和电气技术等领域。

生物电化学反应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生物电化学反应在环境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其中,微生物电池和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两种重要的应用形式。

微生物电池是利用微生物与电极进行电子传递,产生电流的一种环境治理技术。

微生物对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解和代谢速度均较快,可以帮助降解许多难分解或有毒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微生物电池在废水处理、固体废物与废水联合处理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将来一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物之一。

它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的电子转移,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化学能等。

因此,微生物燃料电池在生物源电能生产和环境净化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电化学反应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生物电化学反应在医学检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的电化学

生活中的电化学

生活中的电化学
电化学是一门研究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电池到电镀,从蓄电池到电解水,电化学无处不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电池。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们广泛
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手提电话、手表、遥控器等。

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生了电子,这些电子通过导线流动,从而产生了电流。

这种电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让我们的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其次,电化学还在金属加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镀就是电化学的应用之一。

通过在金属表面上施加电流,可以使金属离子在电极上还原成金属沉积在表面上,从而实现对金属表面的保护或者美化。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家具、珠宝等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观和保护。

此外,电化学还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蓄电池和电解水就是
两个很好的例子。

蓄电池可以将电能储存起来,当我们需要时可以释放出来,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而电解水则可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制取氢气燃料,为替代传统石油燃料提供了可能。

总的来说,电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电池到电镀,从
蓄电池到电解水,它无处不在。

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美观和环保,也为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电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关注它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也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现代生物科技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本文将从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等多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原理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是将电化学理论和生物学结合起来,通过电化学反应的方式来检测并分析生物体系中产生的电化学信号。

尤其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中有深入的应用。

其主要原理是,生物体系中存在着一些可以通过电化学反应来转化为电流的物质,例如代谢产物中酶促反应产生的离子、细胞膜上的离子等。

这些物质通过电化学反应,可直接转化为电流信号,也可以通过介体和电极之间的转换完成信号的转化。

二、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应用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应用。

其中,生物传感器是其最为突出的应用之一,其可以探测多种生化物质,包括细胞、DNA、蛋白质、代谢产物等,具有快速、灵敏和高通量等优点。

此外,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还有在食品安全、医药领域等多个方面的应用,例如,可用于快速定量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离子、食品中的致癌物、药物浓度等。

三、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了关注和广泛的研究。

而至今,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发展到了纳米传感器和生物纳米电路等高级水平。

其中,纳米传感器是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尤其在药物快速筛选、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但是,在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实际应用中的血清或者其他具有成分复杂性的体液样品容易产生干扰,同时,传感器使用寿命也短等等问题。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传感器的交叉灵敏性和定量灵敏性的同时,克服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

总之,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生物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在未来,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相信它也将会为人类生活和科技发展做出更加重要和卓越的贡献。

生物电化学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电化学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电化学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电化学作为一门先进的交叉学科,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生物电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内的电子转移、生物体内物质的电化学性质以及生物体对电场和电磁场的响应等。

这些研究内容在生物医学、疾病诊断、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体内的电子转移生物体内的电子转移是生物电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生物体内存在许多酶类和蛋白质分子,它们之间通过电子传递方式实现生物能量的转化和代谢。

其中,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体系是研究生物电子转移的典型例子之一。

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体系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参与细胞内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并间接影响细胞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对生物体内水溶性蛋白质分子和膜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已经深入了解了生物体内电子转移过程的细节和机制。

生物体内物质的电化学性质除了电子转移之外,生物体内物质的电化学性质也是生物电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各种生物体内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它们参与细胞代谢和生长的基本机制。

近年来,生物体内水分子的电化学性质和离子通道的电化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表明,离子通道在神经传输、肌肉收缩、心脏跳动等各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体对电场和电磁场的响应生物体对电场和电磁场的响应是生物电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生物体对低频电场和电磁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生物体内的生物电位和脑电波都是对外界电场和电磁场的响应。

近些年,研究人员也探讨了外部磁场或电场对生物体内蛋白质结构和酶活性等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探索新型医学检测、治疗手段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物电化学在生物医学、疾病诊断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生物电化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疾病诊断、环境保护等领域。

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电化学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分析技术,通过电化学反应来检测、诊断和治疗生命体系中的化学反应。

在生命科学中,电化学技术被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测化学反应,以及传感器领域等方面,使得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更深的挖掘和拓展。

一、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诊断应用在生命科学中,电化学技术拥有广泛的诊断应用,如脱氢酶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极氧化发光法等。

其中,脱氢酶法是一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测定生物体系中的电子传递来确定生物体系中酸碱平衡、蛋白质含量和氧化还原态等参数。

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是利用电化学方法监测生物分子参与化学反应时的特征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

此外,电极氧化发光法则是利用生物体内某些物质的电极化学反应与相应的化学发光机制进行诊断,有望实现对生物分子的快速定性和定量检测。

二、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治疗应用除了作为一种诊断工具外,电化学技术同样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治疗工作中。

例如,电化学控制释药技术就是一种治疗生命体系中化学反应的方法,它通过调控特定药物的释放率,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

另一方面,电极刺激技术则是利用电刺激调节生物系统中电生理活动的方法,实现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如帕金森病、脑电触发治疗、疼痛控制和拔颈症等。

三、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监测应用除了在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外,电化学技术同样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监测工作中,如生物电位的监测和化学反应的监测。

生物电位的监测是利用电化学技术监测生命体系中的电势差,从而探究其生理和病理特征。

而化学反应的监测则是利用电化学技术监测其参与化学反应时的电信号变化,从而实现对反应进程、常数和物质转化等参数的快速监测。

总之,电化学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测生命体系中的化学反应和相关参数,为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电化学生物学中的电子传递过程探究

电化学生物学中的电子传递过程探究

电化学生物学中的电子传递过程探究电子传递是电化学生物学中极为关键的一个过程。

通过电子传递,生物体内的电子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传导,从而驱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

本文将探究电化学生物学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理。

一、细胞内电子传递过程的重要性在生物体内,电子传递是驱动细胞代谢过程的关键环节。

通过电子传递,细胞内的能量可以从一个分子传递到另一个分子,从而激活不同的酶和代谢途径。

在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通过电子传递可以产生ATP等生命所需要的能量物质。

因此,电子传递过程对于生物体内能量代谢和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二、电子传递发生的位置电子传递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多个位置。

在呼吸和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通常发生在膜上的色素复合物和细胞色素等蛋白质分子中。

例如,在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可以通过复合物I、复合物III和复合物IV等酶的介导下,在细胞膜上进行传递。

在光合作用中,电子可以通过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复合物(如光合色素II和光合色素I)进行传递。

三、电子传递的机制在电子传递中,电子通常由较强的还原剂(如NADH和FADH2)转移到较弱的氧化剂(如细胞色素和氧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可以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多个步骤进行传递,进而激活ATP合成。

同时,通过电子传递链,ATP合成酶会利用传递过来的电子来将ADP和磷酸酯化成ATP。

四、电子传递中的蛋白质分子在电子传递中,有很多蛋白质分子扮演了重要角色。

例如,在呼吸链中,NADH被氧化成NAD+并释放出电子,这些电子随后传递给复合物I中的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在这里,电子传递引起复合物I中的质子泵浦活动,从而将膜外的质子泵进细胞内。

这样,就在细胞膜上建立了质子电势差,进而可以用来推动ATP合成。

五、电子传递的测量方法在研究电子传递过程的时候,可以使用一系列的测量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光电子发射光谱和过渡吸收光谱。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色素复合物和氧化还原酶之间电子传递的细节,以及分析反应机制中的动力学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生命活动的电化学技术
李根喜*,朱德煦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电化学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是因为,生命活动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电子传递及氧化还原过程,而电化学则是研究电子运动及相关氧还反应的较好方法。

同时,生命现象本质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来实现。

但是,同其他研究手段一样,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及相关研究问题的深入,电化学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国内外电化学工作者设计了各种电化学装置,发展了一些电化学理论及技术,其中,一种被称为“蛋白膜伏安法”的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并且已应用到生命科学研究的许多方面。

蛋白膜伏安法,就是使用伏安法研究固定在电极表面的一层或多层蛋白质分子形成的膜。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于荷电界面上,如生物膜就是一种荷电界面,电极作为一种研究荷电界面的模型系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蛋白质在生物膜中发生电子传递的分子机制。

因此,蛋白膜伏安法对于研究蛋白质(酶)电子传递的机制,揭示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有许多优点,如可避免蛋白质扩散带来的影响;蛋白样品用量很少,而且由于酶的特异性,对于溶液中的微量试剂也能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内对蛋白质的电活性中心快速精确地施加电压控制;电流与催化速率之间有直接的定量关系;整个实验过程是“交互式”的,即反应可以同时被驱动和检测。

在理想条件下,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发生在蛋白质(酶)氧化还原中心的电子传递过程(在无底物状态下) ;在引入底物后,我们又可以从催化峰中得出酶催化的动力学过程。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4)03-0182-02
·新思维·
导致了很多有趣而重要的发现。

例如,一种线粒体电子传递酶——琥珀酸脱氢酶,在传递电子的时候具有一种二极管效应,即只允许电子向一个方向流动。

它在催化延胡索酸还原的时候,只允许外加电压处于一个很窄的电位范围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酶活性就会被“关闭”。

而另外一个与其功能相近的酶——延胡索酸还原酶,则没有表现出这样一种二极管效应。

同时,氢/氘的同位素置换对于琥珀酸脱氢酶的双向催化有明显的影响。

蛋白膜伏安法研究表明,脂双层膜不仅起到提供蛋白质所处基质的作用,它可能有着更为深刻的生物学意义。

例如,细胞色素C包埋于合成的脂双层膜中并与之形成超分子化合物后,获得了脱甲基酶的活性。

这种使蛋白质获得新的酶活性的方法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超分子集合系统的蛋白质工程。

脂膜的这种作用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有证据表明,蛋白质在脂膜内仍保持着接近天然的状态,蛋白质的功能调节与功能转换可能与脂膜提供的特定微环境有关。

蛋白膜伏安法的应用也发现了其他蛋白质的功能转换。

细胞色素P450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肌红蛋白虽然在结构上与细胞色素P450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它不具有脱卤化能力。

然而,当把肌红蛋白包埋于DDAB膜内并加以电化学驱动后,研究者发现它模拟细胞色素P450脱卤化的过程,具有了降解有机卤化物的酶活性。

研究者还发现处于膜相的肌红蛋白可以通过形成ferryl Mb来氧化苯乙烯。

血红蛋白在膜内也可发生功能转换。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是作为氧的载体,它并不是一种电子传递蛋白。

但是,包埋于SP葡聚糖凝胶膜内
183第3期李根喜,等:探究生命活动的电化学技术
时,血红蛋白在膜内又表现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表观米氏常数(K

)为1.9 mmol/L,因此,血红蛋白在SP葡聚糖凝胶膜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是很高的。

此外,应用蒙脱土包埋的血红蛋白不仅也可以发生直接电子传递反应,而且它对三氯醋酸具有脱卤化作用。

研究处于膜相的蛋白质,蛋白膜伏安法是很有效的方法。

一些血红素蛋白质,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细胞色素P450在各种类型生物膜中性质的研究已经开展,实验观察到这些蛋白质在膜相的电子传递能力有明显提高,可以与电极表面发生直接电子传递反应。

具体机理还不很明确,但一些光谱证据表明,血红素在膜相会形成特定的分子定向,这可能是蛋白质电子传递速率提高的原因。

另外,原子力显微镜提供了肌红蛋白分别在裸的热解石墨表面和在DDAB膜内的形貌,结果显示:肌红蛋白在石墨表面聚集成一种链状结构,而在膜内则处于液晶相。

这种不同的物理存在状态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蛋白膜伏安法也可应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一氧化氮与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因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光谱和动力学研究,但这一相互作用的机制尚未弄清。

蛋白膜伏安法为进一步研究这一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手段,结果表明,高铁血红蛋白在膜内首先被还原,一氧化氮从溶液中扩散进入膜内并与亚铁血红蛋白的血红素相结合,形成血红蛋白/一氧化氮复合物。

然后,一氧化氮在血红素的帮助下还原。

最后,血红蛋白/一氧化氮复合物解离,而未配位的亚铁血红蛋白在膜内重新氧化。

人体内大部分一氧化氮是通过与血红蛋白的作用而消耗的,这对于了解血管收缩的生理过程非常重要。

研究还证实了一氧化氮可以使亚铁血红蛋白在结合氧的状态下氧化等有趣现象。

此外,基于蛋白膜伏安法,作者还探讨了有机溶剂如甘油、效应物如ATP对血红蛋白的作用,发现甘油对血红蛋白天然构象和电子传递能力分别起到保护和抑止的作用,而ATP 在低浓度时可稳定还原态的血红蛋白,但使高价态的蛋白质不稳定。

蛋白膜伏安法研究又表明,有机溶剂与蛋白质的电子传递能力有直接关系。

血红蛋白溶于二甲亚砜溶液再修饰到热解石墨电极表面后,其异相电子传递速率有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对血红蛋白氧化还原过程的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磷酸根离子和咪唑对其热力学过程的影响作了探讨。

研究发现,磷酸根离子与血红蛋白特定位点的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还原熵明显减小,而咪唑的存在可以部分抵消磷酸根离子的作用,这一现象类似于酶的“底物保护”效应。

蛋白膜伏安法在第三代生物传感器及生物大分子的电化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也已见报道。

将血红蛋白吸附在铂电极表面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与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相比,蛋白膜伏安法更加简便可行。

借助先进的电化学软件,它可以自动分析处理循环伏安图谱,得到实验结果,方法简便、灵敏、快捷,对实验设备要求较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血红蛋白痕量测定法。

同时,作者在使用蒙脱土、葡聚糖凝胶、DNA、SDS包埋血红素类蛋白质以研究膜相内蛋白质电化学行为的基础上,尝试了大量的无机、有机或高分子材料,发现硅藻土、卵磷脂、聚乙烯亚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胺、聚乙烯乙二醇以及一些纳米材料,如纳米金胶、银胶等均可以提高血红素类蛋白质的电子传递能力,改善其酶活性,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第三代NO、H



、葡萄糖传感器,为信号分子的实时检测以及信号转导的电化学研究打下基础。

总之,蛋白膜伏安技术为揭示蛋白质(酶)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它也是进行蛋白质电子传递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的强有力手段。

目前,蛋白膜伏安法正处于发展中,我们可以预期它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