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阅读课文第5、6两段,解释“得到一定的惩罚” 一句中“惩罚”一词的含义
相关语段: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 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 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 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 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 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 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 少了。
里夫金 霍华德
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 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 家。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 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 “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 衰亡的结论。
阅读课文
• 1、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 2、划出相关概念。
• 积累下列词语: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科学已取代了传统的宗教, 成为现代人的新宗教。然而,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在传播福音的同时,也不自觉 地扮演着魔鬼。对技术进步的乐观,对物质增长的 贪求,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如环境污染、能源危 机、战争威胁等。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 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 名为“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发 展、生产力提高以及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 境的关系,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理论,指出人 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 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 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 济无限增长的癖好作了批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 生了的一部学术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 它所讨论的社会问题,比《增长的极限》要广泛、 深入得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将熵这个概念引入热力学,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
187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玻耳兹曼提出了玻耳兹曼关系式,建立了熵与系统微观性质的联系,赋予了熵统计学的意义。
1929年,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又阐述了熵与信息的关系,揭示了熵的新的意义。
在热力学中,熵是测定不能再用来做功的能量的量;在统计物理学中,熵是衡量微观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在信息论中,熵成为信息不确定度的量。
如今,不仅在科技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领域,都随处可见到熵这一概念。
1959年,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目是‚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指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对立造成的文化分裂,致使人文学者和科学家再也无法就同一重大社会问题共同进行认真研讨。
他认为,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1981年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对熵这一物理概念作了哲学阐释,论述了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诸多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引起震动。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特别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科学技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制造出许多垃圾。
这种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是有其学术背景的。
“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
”——麦克斯·格拉克曼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经过科学家的‚呕心沥血‛和‚绞尽脑汁‛,已成为‚物理学基础教程‛的内容“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谚语说明热力学两个定律的原理即使在生活中也能体味得到“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又强调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热力学的第二定律?高楼拔地而起又夷为平地,青草生成而又“不复生长”说明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形象生动地说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热力学的两个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就是能量的守恒和转化,但又强调能量‚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烧煤能量未消失转化散发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原创 精品教案 熵:一种新世界观

熵:一种新世界观【教学目】1.提学生科技论文提钩玄能力。
2.理解本文“熵”说明。
3.体本文节选部分人类生存新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1.研讨文章论述观点,训练提钩玄能力。
2.学习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法。
3.文章所举事例有关“熵”概述结合起理解“熵”含义。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点拨引法。
教师学生自读基础,提出具有普遍性问题作点拨引。
2.分组讨论法。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
让学生文所讲道理生活结合起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三种分别适于学生自学能力整体水平、、三类学生。
由于此文难度较,般宜以第种教法主,交叉运第二、三种。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第课时、语设计1868年,德国伟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个十分重而又让人费解概念——熵。
“熵”这个概念谈热力学第二定律。
曾有不少人这个奇怪概念不以然,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永动机证明“熵”这个概念误。
然而,100年时间过去,没有任何个永动机能够永动。
人们实践,越越深刻地认识,“熵”这个概念们现实生存乃至们未有如此紧密联系,以致于1959年,克劳修斯提出“熵”理论91年,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剑桥学作题《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讲演时说:个作家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作品。
那么,“熵”究竟们人类生存有怎样密切关系呢?“熵”又揭示人类怎样未呢?今天,们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学家里夫金霍华德文章——《熵:种新世界观》,让们同走近科学领域“莎士比亚”。
(解说:设计此语,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直奔课文题目。
引斯诺话,意激发学生“熵”这个概念产生浓厚探索兴趣。
)二、解题本文篇科学论文,作里夫金霍华德美国当代著名社学家。
1972年,西方著名未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关于人类困境研究报告,题《增长极限》,提出“增长极限”理论,提出人口经济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不再生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完美版

2、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 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 明。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 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①“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 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② “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 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③“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 就会减少。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希望你将来会拥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风吹不倒有根的 树我能承受多少磨难,就可以问老天要多少人生。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东方有火红 的希望,南方有温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残阳,向北唤醒芬芳。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 好。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一辈子,不说后悔,不诉离伤。上帝作证,我是真的想忘记,但上帝也知道,我是真的忘不了 如果其中一半是 百分百的话那就不是选择了而是正确答案了,一半一半,选哪一半都很困难,所以这才是选择。跟着你,在哪里,做什么,都好。眠。我倾尽一生,囚你无期。择 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且当珍惜 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会被别人抢走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我还是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木 栅栏和冬天的风雪之后,你终会抵达!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每个清晨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学会遗忘,就背负绝望。 那一 年夏天的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给我美丽的晴空,我们都有小小的伤口,把年轻的爱缝缝又补补,我会一直站在你左右,陪你到最后的最后。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是这样 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那样的奋不顾身。 黄昏是一天最美丽的时刻,愿每一颗流浪的心,在一盏灯光下,得到永远的归宿。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后感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读后感在阅读杰里米·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后,我深感这是一次思想的觉醒和观念的颠覆。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重新审视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让我对熵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个世界并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它只是众多可能世界中最可能为人类所接受的一个。
”这句话对世界的本质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它提醒我们,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个世界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期望和需求,但我们仍然需要面对并适应它的各种挑战和变幻莫测。
“熵是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不能倒流的。
”这句话揭示了熵的定律和时间的不可逆性。
它告诉我们,世界的演变和时间是单向前进的,不可能逆转。
我们不能回到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积极面对未来,而不是沉湎于过去。
“我们不能把地球当作是一个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方,而应该把它视作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一笔财富。
”这句话强调了人类对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能将地球视为可以任意索取和破坏的对象,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拥有一个宜居的家园。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道德共识,以平衡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这句话呼吁全球性的合作与道德共识。
它强调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之间的紧密联系。
只有通过全球性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地球生态的和谐共存。
在这部作品中,杰里米·里夫金阐述了熵作为一种物理学的概念,如何扩展到社会、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的领域。
他以熵为线索,揭示了世界从有序到无序、从稳定到混乱的自然趋势。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直朝着进步和发展的方向前进的。
相反,熵的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不断走向混乱和消亡的过程。
更为引人深思的是,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我们所依赖的科学技术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熵增定律:一种新的世界观

熵增定律: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活本来就是活着活着就乱了。
所以前半生做加法,后半生做减法。
熵:是一个化学与热力学上的概念,用来度量一个系统的失序现象。
一个系统内的熵越多,能够做功的能力就会随之下降。
每当我们把孩子形容成一张白纸,是因为我们被他们纯真的眼眸所吸引,被他们无知的单纯所打动。
随之我们年岁的增长,学到更多东西,见过更多风景,我们便渐渐失去了这种单纯。
我们乱了......在物理学上,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值是持续增加的。
这个基本的定律被称为熵增定律。
而对于我们的人生,如果用乱七八糟来替换熵值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得到以下表述:人越活越复杂,越复杂就越难做决定,任由这种趋势发展,我们会别越来越多的信息所淹没,而无法行动。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的日子过得快,手机电脑邮件都快,我们却越来越迷茫。
在从前,我们靠信件和别人联系,每字每句都从心里来,流到笔尖上去,自然反复斟酌,收信者也反复品读。
而现在,我们的联系越来越方便,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义越越来越少。
在从前,我们的阅读是以书为主,拆去一本书的书封,伴着油墨清香从扉页读到后记,这个有序的过程也慢慢的引导着我们的思考和体验,自然每一本书都印象深刻。
而现在,我们每天被淹没在各种从手机和网络上传来的所谓'阅读' 中,在一个个碎片化的阅读中,我们的思绪也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了。
无序性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计划和预料的事件,每当一个突如其来的远房亲戚来访,或者是事情的发展超过了预期,或者是不停的接受到新的任务,或者是同一个话题有了太多不同的意见,你的反应是什么呢?是不是头痛欲裂,无力思考?这就是无序性对我们生活的危害。
每天混乱作息,暴饮暴食,不计划不规划,给我们带来的是渐渐失去行动力。
相反,如果你生活充满了条理,每天作息规律,三餐正常,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你有什么感觉?你感觉很自信,你感觉生活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所以你收拾的不是屋子,而是心情!外部世界的有序就会进一步增强我们内部行动与决策的能力。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2/8
4
3、为什么要把熵与能量联系起 来思考?
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 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2020/12/8
5
1、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 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天网恢 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 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 律和第二定律了。为什么这样说?请谈一 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③“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 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 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 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 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2020/12/8
10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SJYZ6102
2020/12/8
1
1、找出关键词语并解释 2、解释“熵”的含义 3、能量耗散问题和能源危机问题 4、为什么要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
2020/12/8
2
1、“熵”的含
义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
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 “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还需要注意 “无效能量”这一概念。在谈熵的含义 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 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 能量的总和。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2020/12/8
6
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
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 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 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 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集中程度转化 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 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 惩罚”。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 也不能做功了。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 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 成无效能量了。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熵》教学设计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教案设计/高中[导学新概念]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
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
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
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
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
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
由于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节选)
[导学新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用来阐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作者在书中却把这一物理学概念广泛运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
所以学习文章时,需要注意《熵:一种新的世纪观》一书的诞生背景,还需要对这种新的世纪观有一个总的认识。
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这部书是在1981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在只有几百年的发展中,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使人类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如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这一报告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1981年出版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比《增长的极限》涉及的领域更广泛,意义也更深远。
把熵的概念引入对世界的认识中,远远扩大了它在物理学上的意义。
熵定律不仅适合于地球,而且适合于整个宇宙。
地球上的有效能量有用尽的时候,宇宙的有效能量也有用尽的时候。
有效能量用尽,称之为“热寂”,到那时,一切能量差别都趋向于零,所有有用能量已消耗一空,到处是永恒的死寂。
宇宙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这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资料显示屏]
想象把一杯水放在桌子的边缘上。
稍微推一下杯子就会落到地面上去——无疑杯子会被打成许多碎片,水会溅到相当大的面积上,或许会被地毯吸收,还会流到地板的缝隙去。
我们这一杯水在这里只不过忠实地遵循着物理的方程罢了。
牛顿的描述即已足够。
杯子和水中的原子独立地遵守牛顿定律。
现在让我们把这图像在时间的相反方向表演。
由于
这些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些水可以一样很容易地从地毯和地板缝隙中流出,流进一个由许多碎片拼凑而成的玻璃杯中,再整体从地板上刚好跳跃到桌子的高度,然后它停在边缘上。
正如杯子落下打碎的过程一样,所有这一切又都和牛顿定律相吻合。
……由牛顿力学推导而来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是时间对称的。
第一定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玻璃和水,从而排除碎片聚集成杯子,并且充满水后奇迹般地跳回到桌面上的可能性。
……为了聚集玻璃碎片并收回所有溅开的水,而且最后优美地跳回到桌子上,必须以不可思议的精确度把它们的运动协调起来。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协同的运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皇帝新脑》
煤比木材更难开采、加工,因此把它转化到有用状态要耗费更多的能量。
这一点也可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中找到答案。
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
后一个能源环境所依赖的能源总要比前一个能源环境的主要能源更难获得。
煤的开采和加工比树木的砍伐更困难,而石油的开采和加工还要困难。
分裂原子以获得核能就更麻烦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入新课
地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我们常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
这能量宝库真的就没有用尽的那一天吗?读了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文之后,我们就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指导阅读
1.速读课文,解释“熵”的含义。
明确“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熵是无效能量的总和,“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
还需要注意“无效能量”这一概念。
在谈熵的含义时,作者讲了蒸汽机做功和河水发电的事例,以此说明熵是不能再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
2.再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量耗散的问题,一是能源危机的问题。
明确:能量耗散意味着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消耗能量,哪怕在你点燃一支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也在减少。
加之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会面临能源危机。
当然我们可以回收利用,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回收是不可能的,而且回收本身也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
当宇宙的有效能量耗尽时,就不会有任何可以做功的能量,也就更不会有生命。
3.把熵与能量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对世界产生一种新的认识,也就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4.阅读目光要敏锐,阅读感知也要敏锐。
在两次阅读中,一定要把熵、能量消耗、能源危机等关键词语找出来,并能作出准确的解释。
设计B
导课可以采用设计A,指导阅读可以变化为问题思考式。
1.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大致理解。
2.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们思考讨论,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一:第一段结尾说,如果你听说过“你不可能不劳而
获”“覆水难收”“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谚语,并且有过亲身体验的话,那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了。
为什么这样说?请
谈一谈你对这些谚语意思的理解。
明确:因为可以用这些谚语来表达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
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认为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时,它就做了功”,而且,每当能量转化后,我们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
这个惩罚就是已经作了功的能量,再也不能做功了。
也就是说,尽管能量的总数没有变,但做功之前是有效能量,做功以后就变成无效能量了。
因此,每一次能量转化都意味着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
作者引用的谚语就是这个意思。
“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是说要想有收获,就一定得付出劳动,正如做功就得消耗能量一样;“覆水难收”是说倒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正如做功消耗的能量就不能再做功了一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说法网虽宽,却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在这里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即做功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熵就要增加,这是宇宙万物谁都逃不脱的定律。
问题二:为了阐述科学道理,文章运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说明。
请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分别说说它们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1)“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是能量的转化,都要消耗有效能量。
(2)“烧掉一块煤”→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了,不过不能再用它来做功了。
(3)“点燃一支烟”→要消耗能量,有效能量就会减少。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如:“餐具的使用”“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都可以拿来分析,原来高深的道理就简单明了了。
设计C
1.从环境污染谈起,联系现实,想一想我们应该为这个世界(宇
宙)做些什么。
(要有环保意识和能量意识)
2.从可持续发展谈起,联系现实,看一看我们已为这世界(宇宙)做了些什么。
(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感)
3.从本文内容谈起,开动脑筋,谈一谈对作者这种新的世界观的认识和评价。
(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