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试讲逐字稿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报考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课是《沁园春·长沙》,现在开始正式上课!一、导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红妆素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数今朝之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就让来学习这首《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宽阔的胸怀,走进诗人崇高的心灵。
二、初读1、看题目,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刚才大家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有气势。
壮阔。
很有激情。
2、听录音: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4、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
5、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①“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
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③“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雄健的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它想在长天上留下自己的雄姿:活泼的鱼儿也不示弱,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活力”。
一上一下,生命如此动人,怎让人不发出赞叹呢?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6、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生机勃勃。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逐字稿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的张三,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示一节高中语文课,内容是《沁园春·长沙》的鉴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此诗的背景。
此诗是毛泽东在1925年秋
天写的,当时他在长沙参加湖南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首诗是在长沙岳麓山马祖庙写成的,描写了他在长沙感受到的秋天的美丽和自由、无拘束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诗的结构。
整首诗共四十八个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北
国的寒冷冬天。
第二部分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第三部分是“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表达了毛泽东追求进步和自由的精神。
第四部分是“黄
山谩咏,而今识尽愁滋味”,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鉴赏这首诗。
首先是诗的意境。
通过描绘北国寒冷的冬天、长城的荒凉和历史的变迁,以及毛泽东追求自由和进步的精神,整首诗表现出了一种壮美、自由和振奋人心的意境。
其次,是诗的语言。
此诗的语言简练,用词精准,形象生动。
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气氛。
最后,我们来谈谈此诗的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进步的向往,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以上就是我的授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1《沁园春.长沙》试讲稿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1 课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 11 号考生,今天我是讲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毛泽东写的词《沁园春.长沙》,谁能说说词有什么特点?师:左边靠窗的这位女生,请你说说。
师:你认为,每首词都有词牌名,可以配上曲调唱出来。
师:嗯,你还补充说词的调有定格。
师:旁边的同学也来说说吧。
师:你说,词一般分上下两段,字数是有限定的,而且词的押韵平仄是根据词牌名规定好的。
师:非常棒,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很扎实,对词的了解也很深,都请坐。
师:请看 PPT,用一句话总结的话,词的主要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师:我们要学好一首词,不仅要把握住词的特点,更是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诗人毛泽东的词。
二、初读师:诵读就好比春风化雨,对的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直接与作品对话,来感知作者的情感,下面老师给大家 3 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初读要求读通读准字音,并且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顺诗词。
师:同学们读书声音渐渐小了,谁愿意来读一读?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师: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师:嗯,声音洪亮,同桌离的最近,你来评价下。
师:哦,读的很流畅,但是语速有点快,而且有一个字读错了。
应该读什么?师:对,百舸争流,“舸”读三声。
你知道“舸”是什么意思吗?师:很好,是船的意思。
点评得很到位,你们俩合作齐读一遍吧!师:这次好多了,但是还是没有读出韵味。
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音频,仔细听,标注出朗读节奏,同时感受一下这首词的风格。
师:范读播放完了,你们觉得这首词的风格是属于哪一种呢?师:大家不约而同的说是豪放派。
师:对,毛泽东这首写秋天的词,并没有半点悲秋的气息,相反抒发了诗人豪放的气概。
师:那大家就一起用这种豪放的气势再读一遍诗词。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

沁园春长沙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一篇《沁园春·长沙》的试讲稿。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创作的,它以沁园春的形式,展示了长沙这座城市的美丽和人民的英勇。
《沁园春·长沙》的第一句诗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熏天。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以“独立寒秋”四个字开篇,寓意长沙这座城市在风雨中崛起。
它象征着长沙人民不畏艰难,敢于独立、敢于奋斗的精神。
湘江北去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长沙这座城市的壮丽和辽阔。
橘子洲头熏天的情景,为读者展现了长沙这座城市的热情和活力。
接下来的几句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则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长沙是他的家乡,即使在远离故土的时候,他仍然怀念、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这种深深的情感,让人们更加了解到长沙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积淀。
《沁园春·长沙》的下一段诗是:“霭霭八月,尧舜晏驾在,团团众水绕田田。
何日遏红巾,问青天,揽明月缚流沙。
”这里提到了霭霭八月的景象,表达了长沙的气候特点。
镇江滩的“团团众水绕田田”景色,以及“何日遏红巾,问青天,揽明月缚流沙”中的豪情壮志,都展示了长沙人民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最后一段诗是:“背影西风,西湖多少山,买松买柏总兴兴。
若到中流击水穿,便忘言,混同川流逐自然。
”这里以背影西风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宽广和壮丽的景象。
西湖多少山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长沙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丽。
而最后的几句诗“若到中流击水穿,便忘言,混同川流逐自然。
”则表达了作者对长沙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就能够不断前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长沙这座城市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毛泽东同志的诗歌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座城市。
教师资格证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1简洁版

1、《沁园春•长沙》1.作者介绍:毛泽东,字咏芝,后改为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也有人说是一个地主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毛泽东书法家。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2.文章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3.主旨:《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导入: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
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雨巷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高考语文《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新人教版必修1

5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说教材《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
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
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
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说教法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
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
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高中语文无生试讲10分钟沁园春长沙

高中语文无生试讲10分钟沁园春长沙摘要:1.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3.详述诗歌的艺术特点4.总结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正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描绘长沙美景的诗歌,它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这首诗歌,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 年,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任教时所作。
当时的长沙,正处于政治动荡的年代,人民生活困苦,然而毛泽东却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长沙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沁园春·长沙》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中提到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及“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万类霜天竞自由”,都是对长沙美景的生动描绘。
同时,毛泽东也通过对长沙的历史文化的回顾,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整首诗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热爱长沙,向往美好生活”。
然后,我们来详述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
首先,诗歌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情感连贯,展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诗歌功底。
其次,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万类霜天竞自由”等,都是对长沙美景的生动描绘,让人如身临其境。
再次,诗歌的意境深远,既有对长沙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历史文化的回顾,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绘长沙美景的诗歌,它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深远意境和丰富内涵的诗歌,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绘长沙美景的诗歌,它展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沁园春长沙试讲

深远的意境
通过运用象征手法,毛泽东将革命与 自然景色相结合,使读者感受到革命 的深远意义。
情感表达
01
02
03
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词中表达了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幸 福的追求,展现了他的豪 情壮志和革命精神。
对自然的热爱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 毛泽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 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总结阶段
对试讲过程进行全面总结 ,分析优点和不足,为后 续改进提供依据。
试讲效果评估
01
02
03
04
教学目标达成度
评估试讲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 达成,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试讲过程中的参与 情况,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回
答问题。
教学策略有效性
分析试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 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能帮助学
通过试讲,学生对于《沁园春·长沙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教学 效果良好。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包括对毛泽东其他 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以及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创作等。
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指导。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回答
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促进课 堂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小组讨论与分享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 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 进知识共享和交流。
了毛泽东的革命情怀。
象征手法
如“万山红遍”象征革命,“漫 江碧透”象征人民斗志昂扬,“ 鹰击长空”象征中国人民奋勇向 前,“鱼翔浅底”象征中国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
——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师:在上个世纪20 年代,有位伟人曾历游湘江,并写下了掀起改天换地新浪潮的宏篇。
今天就让我们踏寻伟人的足迹行走湘江,追溯那辉煌岁月中的一盏明灯——《沁园春·长沙》首先,我找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生:这首词作于1925 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 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面对湘江的一片大自然瑰丽的景色, 联想着革命的形式,追忆1911—1923 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便以长沙为题, 写下了这首词。
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课文的范读。
(播放示范朗读)
师:我们看到,这首词的上阙描写了湘江美丽的秋景,下阙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情怀。
我找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上阙, 在他朗读时,大家想一想上阙都写了什么?
生: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师:老师想问问你,在这里作者都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生:独立——作者;寒秋——写作时间;橘子洲——地点;湘江北去——环境。
师:我们看“独立寒秋”这句语法采用了倒装,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生:独立。
师:“独立”这个词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呢?
生: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师:分析的很好,现在进入讨论环节,请大家为第一节想一个小标题,然后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为第一节起个题目——独立寒秋图。
师:接下来,让我们注意一个“看”字,它一直领起到那一句?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句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我们分析时要注意情与景的交融。
谁能告诉我,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我们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染”写出了什么?突出了山的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遍—写出了红之广;染—像工人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美丽。
师:看到“红“字,我们会想到什么呢?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会很自然地想到革命的火炬。
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师:回答得很对,这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式化表现, 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那么接下来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师:好,江指湘江,“漫”字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状态?
生:溢满之状。
师:我们都知道,春天的水会涨,而秋天的水应该是消退的,那么为什么湘江水还这样盛呢?
生:这里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来象征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师:那再看“碧透”,通过这几幅画面,想一想写出了江水什么特点?
生:写出了湘江之水澄、清澈见底的特征。
师:“遍”“透”属于什么用法吗?有什么意思?
生:“遍”与“透”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
师:那“百舸争流”中“百舸”、“争流”又指什么?
生:“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师:写出了江中怎样的场面?
生:写出了湘江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热闹、壮观的场面。
师:作者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生: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象征革命战士在力争上游、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我们再看下一句“鹰击长空”此时诗人用了一个“击”字,形容了雄鹰展翅的什么
特点?
生:矫健、迅猛有力。
师:那么“鱼翔浅底”,鱼儿在水中应该是游动的,为什么这里是用一个“翔”字呢?
生:江水很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看上去鱼儿像是在天空中游动一样,表现了江底鱼儿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
师:从修辞上看,这些句子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对偶。
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师:那么诗人此时眼中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大好生活。
师:“万类霜天”表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
一个“竞”字又突出了什么?
生: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师:“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的事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有什么深层含义?
生: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
那么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其实就是对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
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这幅立体的辽阔万里、绚丽多彩的风景。
宛如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下面请大家发挥团队精神, 为这一节起个小题目。
生:生机勃勃的秋景——“湘江秋景图”。
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的肃杀悲凉,清冷、惨淡,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生:身份:党的领导者;性格:胸怀大志;心境:广阔崇高;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设问。
师:我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生:“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很好,那位同学能说出这三句的大意。
生: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师: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他问了什么?
生: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师:诗人的这一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