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4-6节 溶液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版)浙教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知识点1 水的分布1.海洋是地球上的水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2.53%.2.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说明: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的.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固态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知识点2 水的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过程: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3.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4.地球上水循环的途径可分为三类:①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称为海陆间水循环;②陆上内循环;③海上内循环.这三类循环可概括为各种水体蒸发为大气水,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又回到海洋,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知识点3 水与生命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人体、动植物都需要水,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时,生命就会终止.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知识点1 水的电解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知识点2 水分子的构成1.水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2.水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氢原子;氧分子中含有更小的氧原子.3.水的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科学实验证明,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第3节水的浮力知识点1 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浮力.注意:①浮力的施力物体为液体或气体,受力物体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②无论物体的形状如何,怎样运动,只要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物体下表面不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知识点2 浮力的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把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F,则浮力F浮=G-F.知识点3 阿基米德原理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2.F浮=G排液=ρ液gV排液.说明:由F浮=ρ液gV排液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均无关.知识点4 物体浮沉的条件知识点5 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1.轮船.2.潜水艇.3.气球和飞艇.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知识点1 溶液1.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许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中,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把水作为溶剂,这样的溶液称为水溶液.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例如,海水是一种溶液,它的溶质是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的物质,溶剂是水.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没有水时,两液体相溶,量多者为溶剂;气体与液体或固体与液体相溶,均以液体为溶剂.例如,酒精溶于水,酒精就是溶质;河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是溶质.知识点2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期放置第5节物质的溶解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1.描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的注意事项:(1)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改变温度或溶剂量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2)必须指明“某一溶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蔗糖来说是不饱和溶液.因此,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2.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方法:条件不变时,若溶液中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若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减少,则原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描述的是物质的溶解能力,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通常把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 g 以上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1~1.0 g 的称为可溶物质;0.01~1 g 的称为微溶物质;小于0.01 g 的称为难溶物质.知识点3 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溶质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越浓.2.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1)溶质质量分数= 100%=⨯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若已知公式中任意两个量,通过变形便可求出第三个量.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已知溶液的体积时,可分别利用下列公式求溶液、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质量分数知识点4 溶液的配制1.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1)计算:按配制需要求出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固体求质量,液体求体积).(2)称量:用天平称出固体质量,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3)溶解:将固体和液体在烧杯中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均匀.2.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第6节物质的分离知识点结晶1.固体物质既可以溶解于溶剂中变成溶质,又可以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大多数晶体是在溶液中形成的,从液中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2.结晶方式(1)蒸发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析出晶体,这样的结晶方式叫蒸发结晶法.海水晒盐的原理就是利用蒸发结晶法.(2)降温结晶,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晶体析出,这种结晶方式叫降温结晶法.说明:结晶也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变成饱和溶液,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从而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知识点1 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1.丰富的水资源地球是一个充满水的行星,表面的71%被水覆盖,因此叫“水球”更为合适.地球水体中,占大部分(约96.53%)的是海洋水,这部分水不能被人们直接利用.2.有限的淡水资源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不能被直接利用的,现在能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这些仅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知识点2 水资源的保护1.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浪费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2.防止水污染水资源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防止水污染.。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一、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某些物质与另一种物质混合后所形成的混合物。

其中,原来的物质称为溶质,将其溶解的物质称为溶剂。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个固体在溶剂中溶解所达到的最大量。

一般来说,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三、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在一个溶液中,溶质质量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100%。

如果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同时变化,质量分数就不会改变。

四、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

如果要将溶液中的浓度提高,可以增加溶质的质量或者减少溶剂的体积。

五、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了溶解度的最大值,此时再向其中加入溶质,无法再被溶解并会沉淀出来。

六、压力和溶解度对于气体,其溶解在液体中的能力与气体压强呈正比关系。

即当气体压强升高时,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元素会更容易地被液体吸收。

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温度和压力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若将溶液的外部压力改变,也会引起其溶解度的变化。

此外,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物理状态也会对其溶解度产生影响。

比如说,通常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更容易被溶解。

八、特殊溶液酸碱溶液:指具有酸性或碱性的溶液。

饱和溶液:指达到溶解度上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指在某些溶液中,溶质已经超过了其正常的溶解度,但仍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溶液。

九、小结在化学中,涉及到溶液的知识点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化妆品等问题,还涉及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这些溶液相关知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目录 (2)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目录  (2)

科学八年级上册目录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浮力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6节物质的分离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第2章天气和气候第1节大气层第2节气温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风和降水第5节天气预报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动物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5节电压的测量1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科学八年级下册目录第1章电与磁第1节指南针为什能指方向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的应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2节氧化和燃烧第3节化学方程式第4节二氧化碳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6节光合作用第7节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4章植物与土壤2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第6节保护土壤第3节低碳生活第4节实现可持续发展3。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复习
(填序号)_______;
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
食用的优点。如图是木糖醇和蔗糖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
(1)、在人体体温37℃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木糖
醇 大于 蔗糖(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60℃时,向l00克水中加入80克 木糖醇,充分 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选填“饱和”或
还需要的器材:_天__平__
②小雅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操作,请你指出
哪些步骤是错误的?
写出操作中的两处错误之处:瓶塞未(应)倒放 ,氯化、钠和__砝__码_位__置__放_反__了_
下列操作中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ABC (填字母);
A.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盘 B.c中烧杯用水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 C.d操作中仰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D.e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他增可加采 溶溶用质以,液下蒸何发的种溶方剂法(温水(),度) 是70℃,一个密度均匀的实心小球恰能悬浮
固、液、气体溶解在液体中
E化、学胶式在头:滴H溶管2SO4F液、玻相中璃对棒分。子G质、量烧在:杯98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体积变化忽
略不计),小球将: ( B ) 蒸发滤液时,玻璃棒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7.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中,当温度改变时,木块排开液体体积(V排)随 时间t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 度的改变是 降温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 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增多 (填增 多或减少)
(V排)
t
8、下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
试剂的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后计算: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水), 欲配置50克20%的食盐水,请根据要求回答: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水和水溶液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水和水溶液知识点

第一章水和水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1蒸发○2水汽输送○3降水○4下渗○5沿地表或地下流动(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1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2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5、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6、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1)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2)儿童身上4/5是水分第2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3节 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G 排液=ρ排g v 排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2.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ρ物>ρ液)②F浮>G 上浮(ρ物<ρ液)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ρ物=ρ液)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ρ物<ρ液)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4-6节练习题带答案

(完整版)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4-6节练习题带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4-6节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对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正确的是()A. AB. BC. CD. D2.一杯是食盐溶液,实验测得溶液上部的质量分数是a%,下部的质量分数为b%,则a、b 的关系为()A. a<bB. a=bC. a>bD. 不能确定3.如图1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2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

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3所示关系的是()A. AB. BC. CD. D4.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七种说法:①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透明的;②溶液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③写毛笔字用的墨水属于溶液;④虎跑牌矿泉水属于溶液;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⑥牛奶和肥皂水都是乳浊液⑦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

其中正确的说法有()A. 6种B. 5种C. 4种D. 7种5.向一只盛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正确的是()A. 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硝酸铵溶解时从外界吸收热量B. 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硝酸铵溶解时向外界放出热量C. 温度计的示数下降,硝酸铵溶解时从外界吸收热量D. 温度计的示数下降,硝酸铵溶解时向外界放出热量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B.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C.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D.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7.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室温时,溶液B一定是饱和溶液B. 溶液A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B质量分数C. 蔗糖晶体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D. 室温下,溶液B一定是饱和溶液8.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人硝酸钾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B. 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C. 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 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9.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八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1. 水的奇妙之旅水,这个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东西,真是神奇得很!想想吧,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喝水,口渴的时候也得来一杯。

它可不是普通的液体哦,水是生命之源,没有它,咱们可活不久。

你看,地球上70%的地方都是水,真是个“水世界”!不光是海洋,还有湖泊、河流,这些都是水的家。

水的存在让地球变得美丽动人,蓝蓝的天空和碧绿的湖水,简直是绝配!水还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它能变成不同的形态。

你有没有想过,水在零度的时候会变成冰,等到温度升高,它又会化成水蒸气,飘在空中。

哇,这就是水的“变脸”技巧啊!想当年,冰块和冰淇淋是夏天的必备,谁能拒绝这种凉爽的诱惑呢?而当水蒸气变回水滴,形成雨水,那可就让人心头一暖,春雨绵绵,滋润万物。

2. 水的溶解能力2.1 什么是溶液?接下来,咱们得聊聊水的“超级技能”——溶解。

你知道吗,水是最好的溶剂,几乎可以溶解所有东西。

盐、糖、甚至某些药物,只要放到水里,它们就会乖乖溶解。

就像小孩子在水里玩耍,渐渐就融入其中。

真是太神奇了,水居然能把这些固体变得无影无踪,完全看不见了,像是施了魔法一样。

而且,水溶液的种类可多了!你喝的饮料,其实都是水和其他东西的组合。

比如,糖水就是水和糖的结合。

想象一下,凉凉的糖水喝下去,顿时神清气爽,这就是水的魅力了!所以,水真的是“百搭”啊,随便一搭就能出好喝的饮品。

2.2 溶解的条件不过,水的溶解能力并不是随便来的,它还得有些条件。

比如温度就很关键,温度高了,水的分子活动更厉害,溶解的效果也就好得多。

你把糖放进热水里,它可比放在冷水里溶得快多了。

就像人们说的,“一温暖就发芽”,热水也是给溶质开了个“绿灯”。

另外,搅拌也是个好方法,像是给水里的小分子们打打鸡血,让它们更快地“交朋友”。

所以说,科学可真有趣,很多生活中的小窍门其实都藏着深奥的道理呢。

3. 水的循环与保护3.1 水的循环过程最后,我们得说说水的循环,真是个自然界的伟大作品!雨水落到地上,流进河流,再慢慢蒸发成水蒸气,最后又回到天空,形成云彩。

初二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初二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初二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纲第1节地球上的水1.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体内,其中%,地2.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水的状态可以发生改变。

不断运动和相互转化之中。

①水循环的类型: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②水循环的环节:③水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再生。

4.大气水的平均更新周期最短,冰川的更新周期最长。

水体更新快慢与水体总量、水循环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5.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提供1/4,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

我国的水资源在更加明显。

7.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水分多少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水母的含水量达98%。

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水。

第2节水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第3节1.液体(气体)2.注意积、密度、形状以及物体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多少等无关。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千克/米3,v排取米3)。

3.物体浮沉的条件:①此时④此时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浮沉条件的应用(1)航天员水下模拟训练:根据悬浮时,F浮=G(2F浮=ρ液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3)轮船:利用①因为漂浮时,F浮=G ,②根据F浮=ρ液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4(5第4(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质量。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小刚同学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考点7: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 考点解读:溶液的稀释计算的原则: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有两种情况: ①加水法进行稀释; ②加入低浓度的同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
溶液总质量可以相加,
示的图像,此图像反映了该过程中(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以上说法均正确
C
)
• 考点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考点解读:用食盐和水配制10%的食盐水50 g(即固体物质与水配成溶液)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药匙、滴管等。
浓一稀两种溶液的稀释。解题关键是:找清浓缩前后溶液、溶质、 溶剂的变化,在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意:溶液总 质量可以相加,但是溶液的总体积不能直接相加。
• 例9: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g,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 用的方法是( D )
A.加入10g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100g 10%的食盐溶液
• 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 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②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 ③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
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b、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 损失】c、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d、倒完液 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 变质】 ④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⑤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 的):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 染试剂】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
• A.①③④⑤⑥⑧
• 考点2:药品的取用 • 考点解读: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②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
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 直立)③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 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 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 放、三慢竖)④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 D.胶头滴管取溶液时,可以将滴管的胶头向下使液体取得更多一些。
• 考点3:物质溶解以后的温度变化情况
• 考点解读: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氢氧化钠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
例如:硝酸铵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例如:氯化钠等。
• 例3: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我们可形象的表示为:变化一,
300毫升
• 考点8:溶质质量分数的误差分析
• 考点解读:①计算时的误差:计算的溶质偏小或计算的溶剂偏大—质量分
数偏小,反之偏大。②称量时的误差:溶质本身不纯、溶质本身不干燥—
质量分数偏小,物体与砝码位置放反—质量分数偏小,砝码生锈或沾有油
污—质量分数偏大。③量量时的误差:俯视—质量分数偏小,仰视—质量
硝酸铵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相当
• 考点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考点解读: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
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或不饱和溶 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②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 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
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合以上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大于扩散过程 吸收热量
• (1)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原因是
物质可能是 氢氧化钠 。
,该
• (2)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
• (3)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例1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B ) • A.粗盐称量 B.粗盐溶解 C.浊液过滤 D.蒸发结晶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g食盐和100g水配制溶液。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考点9:关于溶液浓缩的计算
• 考点解读:溶液的浓缩计算有三种方法:①补充溶质使溶液浓缩; ②蒸发溶剂使溶液浓缩,蒸发溶剂时,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
不变;③加入高浓度的同种溶质的溶液进行浓缩,计算方法同一
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 ④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
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 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
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 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
其中正确的是(
C
)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 D.全正确
盐),仍可溶解。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 例4: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 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烧杯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步骤:
(1)
计算 称量
: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5g,水45mL。
(2)
: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注意氯化钠放在天
平左盘,砝码放在天平右盘。用5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当倒入的水接近 45 mL时,改用滴管加水。 (3)
溶解
: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待
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c、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
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 例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食盐固体时,将食盐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进行称量 • B.蒸发食盐水后,将蒸发皿立即直接放于实验桌上 • C.用10 mL量筒量取7.5 mL的蒸馏水
分数偏大。④溶解时的误差:溶质未完全溶解—质量分数偏小,溶质撒 落—质量分数偏小,烧杯内有少量水分—质量分数偏小。⑤贮存、装瓶时 的误差:瓶内有少量水分—质量分数偏小,溶液撒落—质量分数不变。
• 例8: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 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B )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考点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考点解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形成过程 稳定性 悬浊液 乳浊液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
均一、稳定 糖水、汽水、饮料等
不稳定
分层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不稳定
分层 牛奶、肥皂水
长期放置 举例
• 例1: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但是溶液的总体积不能直接相加。
• 例7: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
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
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② ③
10
10 10
2
3 4
12
13 13.6

10
5
m
13.6; 。 • (1)表中m=________
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D )
•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 •
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 考点11:物质分离的方法——过滤
• 考点解读:过滤可以将不溶性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过滤
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 不留气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在整个过滤操作中的作用: 引流。过滤结果:滤纸上留有固体,下面烧杯中的为溶液。
易溶(溶解度>10g)、 可溶(溶解度1~10g)、 • 物质的溶解性等级可分为: 微溶(溶解度0.01~1g)、 难溶(溶解度<0.01g)。
• 例5: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 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 氧化钙溶液中。如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 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又根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
• 考点5:溶解度以及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 考点解读: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 现为溶解度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溶解度曲线平 缓。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3)小刚同学要配制9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