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第12章12.3

合集下载

化学工业分析之烧碱生产过程分析

化学工业分析之烧碱生产过程分析

水银法
苛化法
% 隔膜法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氢氧化钠 ≥
99.5
99.5
99.0
97.0
97.0
96.0
96.0
96.0
95.0
碳酸钠 ≤
0.40
0.45
0.90
1.5
1.7
2.5
1.3
1.4
1.6
10
12.3 烧碱生产过程分析
表12-3工业用液体氢氧化钠技术标准
4
水银法的优点是生产的碱液浓度大,纯度高, 可以直接利用。
缺点是槽电压高,浪费能源,电解槽及汞的 价格高,水银(即汞,易挥发,有剧毒)对环境 有严重的污染。
5
离子膜电解食盐法,是用阳离子交换膜将电 解槽隔成阳极室和阴极室。这层膜只允许钠离子 穿透,而对氢氧根离子起阻止作用,另外还能阻 止氯化钠的扩散。食盐溶液在电场作用下,钠离 子经过膜的传递至阴极侧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 化钠,而带负电的氯离子被隔离在阳极室。从而 达到生产低盐、高纯、高浓度氢氧化钠产品,同 时得到联产氯和氢气的目的,反应为
2
离子膜法烧碱工艺是用阳离子交换膜隔离 阳极和阴极,对离子的隔离效果好,电流效率 高。
此技术与传统的烧碱生产技术相比,具有 能耗低、产品纯度高、产品应用领域宽、无三 废污染、生产灵活性好,建设投资低等技术特 点,被称为氯碱工业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氯碱 工业的发展方向。
3
隔膜法1893年成功生产出商品碱。 用多孔渗透膜材料作隔层,把阴阳极产物分开。 此法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另外隔膜多为石棉 膜,对人体及环境有很大危害,所以近年来随先进 工艺的引进,已基本被淘汰。

电路分析(第4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电路分析(第4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电路分析(第4版)》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M电路分析(第4版)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72计划学分:4先修课程M无选用教材:《电路分析(第4版)》,刘良成、陈波、刘冬梅主编,2023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电子、自动化等专业本科的课程,以及考研复习课程,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内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理及应用,动态电路,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耦合电感电路,非正弦周期信号及电路的谐波分析,频率响应与谐振电路,拉氏变换及其应用,二端口网络及多端元件,非线性电路基础。

附录A中介绍了当前国际流行的电路仿真分析软件三、课程教学要求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或"1”。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六、学生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建议1.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交流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等等。

2.通过思考,加深自己的兴趣,巩固知识点。

3.进行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电路分析(第4版)》,刘良成、陈波、刘冬梅主编,2023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在系统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当前行业的现状进行具象化实践,通过完整的案例串联数字信息、硬件结构与软件实现,帮助学生对数字信息与逻辑的本质建立更直观、更立体的思维模型。

使操作过程更加实时,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AHP决策分析方法

AHP决策分析方法
与背景 决策分析的概念与背景
(一)概念
层次分析法( process,AHP) 它是20世纪70 20世纪70年代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它是20世纪70年代 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T. Saaty(托马斯. 萨迪) 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托马斯. L. 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 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 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 准则、方案等层次)的分析方法。 准则、方案等层次)的分析方法。 适用范围:选择最佳方案、替代方案产生、资源分配、 适用范围:选择最佳方案、替代方案产生、资源分配、风险评估等领 域。 由于AHP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和有效性, 由于AHP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 AHP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和有效性 得到重视,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 得到重视,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 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等领域。 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等领域。
3
§12.1 AHP决策分析的概念与背景 决策分析的概念与背景
(二)产生背景
决策自古有之。 决策自古有之。诸葛亮三分 天下的战略决策; 天下的战略决策;朱元璋采 广积粮,高筑墙, 纳“广积粮,高筑墙,缓称 的建议而创立明王朝; 王”的建议而创立明王朝; 孙膑的“田忌赛马” 孙膑的“田忌赛马”战术决 策等等, 策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决 策故事千古流传。然而, 策故事千古流传。然而,这 些决策仅仅是凭借决策者个 人的经验、 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进行 只能称作经验决策。 的,只能称作经验决策。

工业分析检验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工业分析检验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工业分析检验复习题含参考答案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用玻璃电极测定溶液的pH值时,它会受溶液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影响B、在用玻璃电极测定pH>9的溶液时,它对钠离子和其它碱金属离子没有响应C、pH玻璃电极有内参比电极,因此整个玻璃电极的电位应是内参比电极电位和膜电位之和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C2、化工行业的标准代号是()。

A、MYB、HGC、YYD、B/T答案:B3、以NaOH滴定H3PO4(Ka1=7.5×10-3,Ka2=6.2×10-8,Ka3=5.0×10-13)至生成Na2HPO4时,溶液的pH应当是()。

A、4.33B、12.3C、9.75D、7.21答案:C4、5mol/LHAc溶液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的pH为()。

pKa,HAc=4.76A、2.5B、13C、7.8D、4.1答案:D5、在1.00×10-3mol·L-1的酸性Fe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汞发生反应2Hg+2Fe3+=Hg22++Fe2+。

若25℃达到平衡时,Fe3+和Fe2+的浓度各为4.6×10-5mol·L-1和9.5×10-4mol·L-1,则此反应的K和jθ各为()。

A、0.21和­0.021VB、9.9×10-3和­0.059VC、9.8×10-3和­0.12VD、4.9和0.021V答案:A6、库仑分析法是通过()来进行定量分析的。

A、称量电解析出物的质量B、准确测定电解池中某种离子消耗的量C、准确测量电解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D、准确测定电解液浓度的变化答案:C7、为了保证检验人员的技术素质,可从()。

A、学历、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实施检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控制B、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进行控制C、学历或技术职务或技能等级两方面进行控制D、实施有计划和针对性地培训来进行控制答案:A8、具有对映异构现象的烷烃的碳原子数最少为()。

发酵工程教案(打印

发酵工程教案(打印

发酵工程教案(打印)第一章:发酵工程的概述1.1 发酵的定义和意义1.2 发酵工程的起源和发展1.3 发酵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第二章:发酵过程的基本原理2.1 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2.2 发酵条件的控制2.3 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第三章:发酵设备及其设计3.1 发酵罐的设计与选择3.2 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控制3.3 发酵设备的清洗与消毒第四章: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4.1 发酵条件的优化方法4.2 发酵过程的监控与控制4.3 发酵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第五章:发酵工程的应用实例5.1 微生物肥料的生产与应用5.2 生物农药的发酵生产5.3 食品工业中的发酵应用第六章:发酵工程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6.1 抗生素的发酵生产6.2 维生素的发酵生产6.3 重组蛋白的发酵生产第七章:生物化工领域的发酵工程7.1 氨基酸的发酵生产7.2 有机酸的发酵生产7.3 生物酶的发酵生产第八章:发酵工程在环保领域的应用8.1 生物滤池技术8.2 生物脱硫技术8.3 生物降解技术第九章:发酵工程的产业化与发展9.1 发酵工程的产业化流程9.2 发酵工程的技术创新与挑战9.3 我国发酵工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十章:发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10.1 发酵工程与资源利用10.2 发酵工程与环境保护10.3 发酵工程的循环经济模式第十一章:发酵工程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11.1 重组蛋白药物的发酵生产11.2 疫苗的发酵生产11.3 基因治疗的发酵工程应用第十二章: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2.1 微生物肥料的发酵生产12.2 生物农药的发酵生产12.3 动物疫苗和生物兽药的发酵生产第十三章:发酵工程在生物能源中的应用13.1 燃料酒精的发酵生产13.2 生物柴油的发酵生产13.3 生物气体的发酵生产第十四章:发酵工程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14.1 发酵生产生物塑料14.2 发酵生产生物纤维14.3 发酵生产生物复合材料第十五章:发酵工程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15.1 发酵工程案例分析15.2 发酵工程的实践操作技巧15.3 发酵工程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发酵工程的概述、基本原理、设备设计、条件优化与控制、应用实例、药品生产、生物化工、环保领域应用、产业化发展、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第1章:总论 (4)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4)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4)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4)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4)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4)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4)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4)3.1 产业优势分析 (4)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4)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4)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5)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5)4.2 产业布局优化 (5)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5)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5)5.1 优先发展领域 (5)5.2 支撑产业领域 (5)5.3 潜在新兴领域 (5)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5)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5)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5)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5)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5)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5)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5)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5)8.1 政策体系构建 (5)8.2 政策支持措施 (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5)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5)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5)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5)9.3 人才队伍建设 (5)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5)10.1 国际市场分析 (5)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5)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5)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5)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6)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6)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6)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6)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6)第1章:总论 (6)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 (6)1.2 发展战略与目标 (6)1.3 发展规划与布局 (6)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7)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 (7)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7)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8)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8)3.1 产业优势分析 (8)3.1.1 资源优势 (8)3.1.2 政策优势 (9)3.1.3 市场优势 (9)3.1.4 技术优势 (9)3.2 核心竞争力构建 (9)3.2.1 技术创新能力 (9)3.2.2 管理能力 (9)3.2.3 品牌建设 (9)3.2.4 人力资源 (9)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9)3.3.1 加强产学研合作 (10)3.3.2 完善创新体系 (10)3.3.3 推动产业协同创新 (10)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 (10)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 (10)4.2 产业布局优化 (10)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 (11)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11)5.1 优先发展领域 (11)5.2 支撑产业领域 (11)5.3 潜在新兴领域 (12)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 (12)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12)6.1.1 政策支持与引导 (12)6.1.2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 (12)6.1.3 科研机构与高校协同 (12)6.1.4 中介服务机构培育 (12)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3)6.2.1 确定攻关方向 (13)6.2.2 组织协同攻关 (13)6.2.3 强化人才支撑 (13)6.2.4 优化创新环境 (13)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 (13)6.3.1 完善转化机制 (13)6.3.2 建立专业化平台 (13)6.3.3 加强推广应用 (14)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4)7.1 产业链现状分析 (14)7.2 产业链构建策略 (14)7.3 产业链优化路径 (14)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 (15)8.1 政策体系构建 (15)8.2 政策支持措施 (15)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 (16)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16)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6)9.1.1 培养目标与定位 (16)9.1.2 培养内容与方法 (16)9.1.3 培养渠道与平台 (16)9.1.4 质量保障与评价 (17)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17)9.2.1 人才引进策略 (17)9.2.2 激励机制设计 (17)9.2.3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 (17)9.2.4 国际化人才竞争与合作 (17)9.3 人才队伍建设 (17)9.3.1 人才培养与使用 (17)9.3.2 人才结构调整 (17)9.3.3 人才储备与选拔 (17)9.3.4 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 (17)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 (18)10.1 国际市场分析 (18)10.1.1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18)10.1.2 市场竞争格局 (18)10.1.3 市场壁垒与政策环境 (18)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0.2.1 间合作 (18)10.2.2 企业间合作 (18)10.2.3 产学研合作 (18)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 (19)10.3.2 产品与服务创新 (19)10.3.3 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推广 (19)10.3.4 人才培养与引进 (19)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 (19)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 (19)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 (19)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 (20)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 (20)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0)12.1.1 组织保障 (20)12.1.2 政策保障 (20)12.1.3 技术保障 (20)12.1.4 监督保障 (21)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 (21)12.2.1 监测指标体系 (21)12.2.2 监测方法与手段 (21)12.2.3 评估机制 (21)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 (21)12.3.1 调整原则 (21)12.3.2 调整内容 (21)12.3.3 优化方向 (21)以下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目录: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1.2 发展战略与目标1.3 发展规划与布局第2章: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1 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2.2 产业竞争格局分析2.3 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第3章: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3.1 产业优势分析3.2 核心竞争力构建3.3 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第4章:产业发展战略4.1 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4.2 产业布局优化4.3 发展战略实施路径第5章:产业发展重点领域5.1 优先发展领域5.2 支撑产业领域5.3 潜在新兴领域第6章:产业技术创新6.1 技术创新体系构建6.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6.3 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第7章:产业链构建与优化7.1 产业链现状分析7.2 产业链构建策略7.3 产业链优化路径第8章:产业政策与环境8.1 政策体系构建8.2 政策支持措施8.3 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第9章: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9.1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9.2 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9.3 人才队伍建设第10章:产业国际化发展10.1 国际市场分析10.2 国际合作与交流10.3 产业国际化路径与策略第11章:产业投融资体系11.1 投融资政策与制度11.2 投融资渠道拓展11.3 投融资风险防控第12章:规划实施与评估12.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2 规划监测与评估12.3 规划调整与优化第1章:总论1.1 高新技术产业概述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先进技术为核心,具有较高的知识密度、风险和投入,以及较强的创新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产业。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中册 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 中册 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混凝土结构中册习题答案第11章11.1 解:1、求支座截面出现塑性铰时的均布荷载q 1 首先计算支座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M uA :C20混凝土查得f c =9.6N/mm 2, 3 16 A s =603mm 2 KNmx h f A Mh mm bf f A x y s uAb c ys 6.75)294465(300603)2(942006.9300603001=-⨯=-=<=⨯⨯==ξα 按弹性分析:,122qlMMuAA== k N m lM q uA2.2566.75121222=⨯==m kN q /2.251=∴2、计算跨中极限抗弯承载力1u M:2 16 As=402mm 2mm x 632006.9300402=⨯⨯=, kNm Mu 3.522634653004021=⎪⎭⎫ ⎝⎛-⨯=总弯矩kNm M M M u uA 9.1273.526.751=+=+=总由82l p M u =总 得 m kN lM p u /4.2869.1278822=⨯==总3、若均布荷载同为p u ,按弹性计算的支座弯矩kNm MMAe3.859.1273232=⨯==总则调幅系数114.03.856.753.85=-=-=AeAuAeMMMβ11.2 解:A s1=A sA =644mm 2/m , f y =210N/mm 2, h 0=120-20=100mm01.1410006.9210644h mm x b ξ<=⨯⨯=, m kNm Mu/58.12)214100(210644=-⨯=m kNm MM u/2.252==总222/6.12142.25818m kN l M p n u =⨯⨯=⨯=总11.3 解:塑性铰线位置如图所示。

AB1 8/10@1008/10@100 ABaa B4a l -2)(31a l -⋅取出一块梯形板块为隔离体,对铰支座AB 取力矩平衡:()()()⎥⎥⎦⎤⎢⎢⎣⎡-⋅⋅-+-⋅⋅⎪⎭⎫ ⎝⎛-=-⋅422312)(2a l a a l a l a l p a l m u()()()()()()a l a l mp a l p a l a a l a l p a l a a l p m u u uu -+=∴+-=⎪⎭⎫ ⎝⎛+--⋅=⎥⎦⎤⎢⎣⎡-+-=224224388242第12章12.1 解:影响线267.066.1808.064.445.0075.0645.014213===+====y y y ykND P P D kN P kNy P D y i i 435.2221152.222.2211528.9108.9185.22225.2479.011515.29.09.015.2267.0808.0075.01max maxmin min min max max =⨯=⋅==-⨯+⨯==⨯=⨯⨯===+++=∑∑水平荷载系数12.0=α()kNT kN T k k 93.75.222115098.4098.48.91094.312.041max,=⨯==⨯+⨯=12.2 解:○1计算柱顶水平集中力kW :柱顶标高处,0.1≈z μ 檐口处07.1≈z μ()()[]()kNW W W k k k 54.7645.007.112.01.23.1645.007.12.16.05.01.25.08.021=⨯⨯⨯-⨯=⨯⨯⨯⨯-+⨯+=+=○2 m kN B w q z s k /16.2645.00.18.001=⨯⨯⨯==μμm kN q k /35.1645.00.15.02-=⨯⨯⨯-=0.45 4.4 1.15 4.41.6y 1y 2 y 3y 4○3 剪力分配系数计算:;2.05.104.85.10369.05.192.7148.038.1413.2=-=====λB A n n()()930301096.21369.012.013868.2757.5008.0131148.012.013因只需相对值,故略去=⎪⎭⎫ ⎝⎛-+==+=⎪⎭⎫ ⎝⎛-+=B AC C;72.57196.25.191;24.411868.238.143333023⋅=⨯⋅=∆⋅=⨯⨯==∆ccB cc A c A E HE H u E HE HC I E Hu()3396.9872.5724.4111HE HE u u c c BA=+=∆+∆417.096.9824.41==A η, 583.096.9872.57==B η○4 计算约束反力AR 、R B :371.011.8008.31369.012.0181369.012.013362.096.98028.31148.012.0181148.012.01334113411==⎥⎦⎤⎢⎣⎡⎪⎭⎫ ⎝⎛-+⎥⎦⎤⎢⎣⎡⎪⎭⎫ ⎝⎛-+===⎥⎦⎤⎢⎣⎡⎪⎭⎫ ⎝⎛-+⎥⎦⎤⎢⎣⎡⎪⎭⎫ ⎝⎛-+=B AC C()()←=⨯⨯==←=⨯⨯==kN HC q R kN HC q R B B A A 26.5371.05.1035.121.8362.05.1016.2112111∑=+=kN R 47.1326.521.8○5 剪力计算: ABk Wq 1kq 2k()()()()kNW R kN W R k B k A 25.1201.21583.054.747.13583.076.801.21417.054.747.13417.0=⨯=+⋅=+=⨯=+⋅=+∑∑ηηA 柱顶剪力 V A =8.76-8.21=0.55Kn (→)B 柱顶剪力 V B =12.25-5.26=7kN (→)○6 弯矩图:kNmMkNmH V H q MB A A 8.1475.1075.1035.12185.1245.1055.05.1016.22121221=⨯+⨯⨯==⨯+⨯⨯=+=底底12.3 解:从前题知 n A =0.148, n B =0.369, 318.0115.3==λ○1 计算剪力分配系数:84.21369.01318.01353.21148.01318.0133030=⎪⎭⎫ ⎝⎛-+==⎪⎭⎫ ⎝⎛-+=B AC C38.55184.25.19138.36153.238.14133=⨯=⋅∆=⨯=⋅∆HE u H E u cB c A3376.91)38.5538.36(11HE HE u u c c BA=+=∆+∆ (相对值)4.076.9138.36==A η, 6.076.9138.55==B η○2 计算约束反力R A 、R B :M A =124.85kNM B =147.8kNmM 1278.1055.1899.05.11369.01318.01318.015.1138.1185.1899.05.11148.01318.01318.015.1323323=⋅=⎪⎭⎫ ⎝⎛-+-⋅==⋅=⎪⎭⎫ ⎝⎛-+-⋅=B A C C()()→-=⨯-=⋅=←=⨯=⋅=kN C HM R kN C H M R B B A A 22.15278.11113185.15138.1112.1533231()∑←=-=kN R 63.022.1585.15○3 柱顶剪力:()()∑∑→-=⨯--=-=←=⨯-=-=kN R R V kN R R V B B B A A A 6.1563.06.022.156.1563.04.085.15ηη○4 弯矩图:12.4 解:f y =300 N/mm 2, F V =324 kN, Fh=78 kN, a=250 mm ()23373031241830010782.14080030085.025010324mm A s =+=⨯⋅+-⨯⨯⨯⨯=小于最小配筋量6 12的面积,故按构造配筋12.5 由于解答不唯一,故从略。

主成分分析在STATA中的实现以及理论介绍

主成分分析在STATA中的实现以及理论介绍

第十二章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分析也称作主分量分析,是霍特林(Hotelling)在1933年首先提出。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较少的综合指标。

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即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互不相关。

Stata 对主成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主成分估计、主成分分析的恰当性(包括负偏协方差矩阵和负偏相关系数矩阵、KMO(Kaiser-Meyer-Olkin)抽样充分性、复相关系数、共同度等指标测度)、主成分的旋转、预测、各种检验、碎石图、得分图、载荷图等。

p j n i b a y ij j i ij ,,2,1,,2,1,' ==+=ε 主成分的模型表达式为:其中,a 称为得分,b 称为载荷。

主成分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对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析。

Stata 中可以通过负偏相关系数矩阵、负相关系数平方和KMO 值对主成分分析的恰当性进行分析。

负偏相关系数矩阵即变量之间两两偏相关系数的负数。

非对角线元素则为负的偏相关系数。

如果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共性,则偏相关系数比较低。

因此,如果矩阵中偏相关系数较高的个数比较多,说明某一些变量与另外一些变量的相关性比较低,主成分模型可能不适用。

这时,主成分分析不能得到很好的数据约化效果。

Kaiser-Meyer-Olkin 抽样充分性测度也是用于测量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通过比较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得到的。

KMO介于0于1之间。

KMO越高,表明变量的共性越强。

如果偏相关系数相对于相关系数比较高,则KMO比较低,主成分分析不能起到很好的数据约化效果。

根据Kaiser(1974),一般的判断标准如下:0.00-0.49,不能接受(unacceptable);0.50-0.59,非常差(miserable);0.60-0.69,勉强接受(mediocre);0.70-0.79,可以接受(middling);0.80-0.89,比较好(meritorious);0.90-1.00,非常好(marvelou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2-2工业用固体氢氧化钠技术标准 水 银 项 目 法 苛 化 法

% 隔 膜 法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氢氧化钠

99.5
99.5
99.0
97.0
97.0
96.0
96.0
96.0
95.0
碳酸钠

0.40
0.45
0.90
1.5
1.7
2.5
1.3
1.4
1.6
10
12.3
%
氢氧化钠 ≥ 碳酸钠 氯化钠 ≤ ≤
45.0 0.25 0.03 0.002 0.005 0.01 0.001
45.0 0.30 0.04 0.003 0.006 0.02 0.002
42.0 0.35 0.05 0.004 0.007 0.02 0.003
45.0 1.0 0.70 0.02 — 0.50 —
5
12.3.1烧碱的生产工艺
3.离子交换法 离子膜电解食盐法,是用阳离子交换膜将电 解槽隔成阳极室和阴极室。这层膜只允许钠离子 穿透,而对氢氧根离子起阻止作用,另外还能阻 止氯化钠的扩散。食盐溶液在电场作用下,钠离 子经过膜的传递至阴极侧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 化钠,而带负电的氯离子被隔离在阳极室。从而 达到生产低盐、高纯、高浓度氢氧化钠产品,同 时得到联产氯和氢气的目的,反应为 2NaCl+2H2O=2NaOH+Cl2↑+H2↑
12
12.3.3 产品分析
2.分析方法 (2)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在pH=2~3的溶液中,以二苯偶氮碳酰肼作指 示剂,用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试样溶液中的 氯离子,根据消耗硝酸汞标准滴定溶液的量计算 试样中氯化钠的含量。
13
12.3.3 产品分析
2.分析方法 (3)铁含量的测定 用盐酸羟胺将试样溶液中Fe3+还原成Fe2+,在 缓冲溶液 (pH=5~6) 体系中,二价铁离子与邻菲啰 啉反应生成橙色配合物,对此配合物在波长510nm 下测定其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计算试样中的铁含 量。 4Fe3++2NH2OH=4Fe2++N2O+H2O+4H+
2
12.3.1烧碱的生产工艺
离子膜法烧碱工艺是用阳离子交换膜隔离 阳极和阴极,对离子的隔离效果好,电流效率 高。 此技术与传统的烧碱生产技术相比,具有 能耗低、产品纯度高、产品应用领域宽、无三 废污染、生产灵活性好,建设投资低等技术特 点,被称为氯碱工业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氯碱 工业的发展方向。
3
12.3.1烧碱的生产工艺

项 目 优等 品
烧碱生产过程分析
表12-3工业用液体氢氧化钠技术标准
指 水 银 法 苛 化 法 Ⅰ 一等 品 合格 品 优等品 一等 品 合格 品 优等 品 42.0 0.3 1.6 0.004 — — — 一等 品 42.0 0.4 1.8 0.007 — — — 标 隔 膜 型 合格 品 42.0 0.6 2.0 0.01 — — — 法 Ⅱ 一等 品 30.0 0.4 4.7 0.005 — — — 型 合格 品 30.0 0.6 5.0 0.01 — — —
8
12.3.2氯气的分析
3.三氯化氮的测定 将氯气通入浓盐酸溶液,三氯化氮转变为氯 化铵,然后与纳氏试剂显色反应,用分光光度计 测定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计算三氯化氮的含量。
9
12.3.3 产品分析
1.技术指标 工业用固体氢氧化钠应符合GB 209-1993的规定 工业用液体氢氧化钠应符合GB 209-1993的规定
45.0 1.1 0.80 0.02 — 0.55 —
42.0 1.5 1.00 0.03 — 0.60 —
三氧化二铁≤ 钙镁总含量(以Ca 计) ≤ 二氧化硅 ≤ 汞 ≤
11
12.3.3 产品分析
2.分析方法 (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烧碱试样中先加入氯化钡,将碳酸钠转化为碳酸钡沉淀, 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 根据盐酸溶液消耗的量计算氢氧化钠的含量。 另取一份试样溶液,以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为 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测得氢氧化钠 和碳酸钠总和,再减去氢氧化钠含量,则可测得碳酸钠含 量。 Na2CO3+BaCl2=BaCO3+2NaCl NaOH+HCl=NaCl+H2O
6
12.3.2氯气的分析
1.氯气纯度的测定 氯气纯度的分析采用气体吸收体积法进行测 量。 取一定体积的氯气样品,用碘化钾溶液吸收氯 气,测量残余的气体体积。 根据残余气体体积和试样体积,计算试样中 氯气的体积百分比.
7
12.3.2氯气的分析
2.水含量的测定 试样通过已称量的五氧化二磷吸收管,吸收 其中水分,用已称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 分别称量吸收管和吸收瓶,根据它们与各自测定 前的质量差,计算样品的水分含量。
14
12.3 烧碱生产过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12.3.1 烧碱的生产工艺 12.3.2 氯气的分析 12.3.3 产品分析
1
12.3.1烧碱的生产工艺
烧碱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中世纪就 发明了以纯碱和石灰为原料制取NaOH的方法即 苛化法: Na2CO3+Ca(OH)2=2NaOH+CaCO3 苛化过程需要加热,因此就将NaOH称为烧碱, 以别于天然碱(Na2CO3)。 采用电解法制烧碱始于1890年,隔膜法和水 银法几乎差不多同时发明,隔膜法以多孔隔膜将 阴阳两极隔开,水银法以生成钠汞齐的方法使氯 气分开,使阳极产生的氯气与阴极产生的氢气和 氢氧化钠分开,不致发生爆炸和生成次氯酸钠。
1.隔膜法 隔膜法1893年成功生产出商品碱。 用多孔渗透膜材料作隔层 , 把阴阳极产物分开。 此法生产效率低 , 产品质量差 , 另外隔膜多为石棉 膜 , 对人体及环境有很大危害 , 所以近年来随先进 工艺的引进,已基本被淘汰。
4
12.3.1烧碱的生产工艺
2.水银法 水银法的优点是生产的碱液浓度大,纯度高, 可以直接利用。 缺点是槽电压高,浪费能源,电解槽及汞的 价格高,水银(即汞,易挥发,有剧毒)对环境 有严重的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