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1. 课程定义:《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传统医学教学、训练指导、医疗保健、运动损伤防护等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8 年版)编写。

3.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4.学时数(周数)与学分:36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系统掌握中医学体系中的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能够独立运用中医理论和传统诊疗技术促进疾病恢复,提高运动防护,以及从事教学、指导、组织、训练和管理的能力。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能够:对应毕业要求:1.深刻认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具备疾病防护的基本实践能力,具备中医学教学研究,指导、组织科学运动,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具备独立进行康复评定能力及健康评价、运动康复治疗的系统知识。

2.掌握中医学各种理论及诊治方法,具备独立运用各项技术进行治疗疾病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运动康复和运动防护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预期学习成果3.掌握传统医学急救相关技术,具备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急救的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在基础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能提出创新性思想或方案并予以实现的能力;持续了解、跟踪、自学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4.掌握常见中药及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具备医学教学研究、科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文化素质。

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文化艺术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5.掌握常见病证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具备独立分析、预防、治疗各类疾病的能力。

5.专业素质。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

中医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中医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

本大纲包含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具备中医基本临床技能,并能够继续深造、研究和应用中医学知识。

3. 教学内容3.1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包括中医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知识。

3.2 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中医诊断技术的理论和实践。

3.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

3.4 病症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病情的能力。

3.5 动手实践和临床实习学生需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

4. 教学要求4.1 学生需认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中医理论和基本概念。

4.2 学生需熟悉中医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能准确判断病情。

4.3 学生需掌握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并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4.4 学生需运用中医学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疾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5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室实践和临床实习,提高动手实践和临床操作能力。

5. 考核方式5.1 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中医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5.2 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验室和临床实习中的操作和应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中医教学大纲规范了中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牢固掌握中医理论和技术,通过实践和实习提高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水平。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出具备中医知识和技术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证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6学时,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1. 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 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 精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

有条件时可设计脏腑功能方面的实验课。

共20学时,其中概说2学时,五脏l0学时,六腑3学时,奇恒之腑1学时,脏腑关系4学时。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二.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三.精的功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四.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本功能。

第二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二.气的生成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三.气的运动与气化1.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2.气化: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c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第三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一.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三.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宰。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多媒体教学。

有条件时可设计相应的实验课。

共8学时,其中气3学时,精、血、津液、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关系各1学时。

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5.了解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

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教学。

共8学时,其中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1学时,十二经脉5学时,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各1学时。

第五章体质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结构、体质的特点和体质的标志。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的关系。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

共4学时,其中概说、体质的生理基础各1学时,体质的分型与特征2学时。

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教学内容】概说: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六气病源”说——病因理论的创始。

《内经》阴阳两大类、病因“三部”分类法。

张机——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相结合。

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l.风邪: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侵袭肺脏。

4.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

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第二节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七情内伤一.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首先影响心神;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影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食类偏嗜。

第五节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二.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

第六节病理产物一.痰饮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1.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

2.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蒙蔽清窍,伤及神明。

二.瘀血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

1.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

2.瘀血的致病特点:阻滞经脉气血;累及多个脏腑;易致中风、气脱。

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刺痛;出血;肿块;青紫;舌脉改变。

三.结石结石的基本概念:1.结石的形成:原因和机理。

2.结石的致病特点: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多发于肝、胆、肾、膀胱及胃等脏腑。

第七节其地病因一.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二.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等。

【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可配合电视教学或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可配合相应实验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