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日历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体⽣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运⽓、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等内容。
00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0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00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004 ⽓⼀元论005 阴阳学说006 五⾏学说007 ⽓⼀元论、阴阳学说、五⾏学说的关系008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00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附⼼包络)010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011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01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01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附命门)014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胆015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016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7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8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膀胱019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020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脑021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髓022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胞(附精室)023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形体024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官窍025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脏外华026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7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8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神志活动029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液循⾏、呼吸运动030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消化吸收、⽔液代谢031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长⽣殖032 《中医基础理论》—精、⽓、⾎、津液033 《中医基础理论》—精034 《中医基础理论》— ⽓(⼀)035 《中医基础理论》— ⽓(⼆)036 《中医基础理论》— ⾎037 《中医基础理论》— 津液038 《中医基础理论》— ⽓⾎精津液的关系039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040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名称、⾛向和交接规律041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分布、表⾥关系和流注次序042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肺经、⼤肠经043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胃经、脾经044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经、⼩肠经045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膀胱经、肾经046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包经、三焦经047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胆经、肝经048 《中医基础理论》— 奇经⼋脉的概念和⽣理特点049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督脉、任脉050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冲脉、带脉051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052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别053 经别、络脉、经筋、⽪部:⼗五络脉054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筋055 经别、络脉、经筋、⽪部:⼗⼆⽪部056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理功能057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的应⽤058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基本概念059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形成060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分类061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的应⽤062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概述063 《中医基础理论》— 外感病因06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七情06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饮⾷失宜06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劳逸067 《中医基础理论》— 病理性因素:痰饮、淤⾎和结⽯068 《中医基础理论》— 其他病因:外伤、寄⽣⾍和胎传069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发病机理070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071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072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失调073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津液失常07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风⽓内动07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寒从中⽣、湿浊内⽣07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津伤化燥、⽕热内⽣077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8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9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六腑病机080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081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经脉病机082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奇经⼋脉病机083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疾病传变的概念084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位传变085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性转化086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087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转归088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养⽣089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预防090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治则。
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表

注:1, 此课表为专业推荐课表,部分课程需参见其他专业课表
注:1, 此课表为专业推荐课表,部分课程需参见其他专业课表
注:1, 此课表为专业推荐课表,部分课程需参见其他专业课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日历2020年9月7日——2021年1月22日
上课时间:
第一节8:00——8:40 第七节14:20——15:00
第二节8:50——9:30 第八节15:10——15:50
第三节9:40——10:20 第九节16:00——16:40
第四节10:30——11:10 第十节18:00——18:40
第五节11:20——12:00 第十一节18:50——19:30
第六节13:30——14:10 第十二节19:40——20:20
第十三节20:30——21:10
中秋节、国庆节10月1日~10月8日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教室使用情况
多媒体教室:7303(70人)7308(60人)9201(48人)9202(80人)9203(48人)9204(80人)10210(70人)6304(230人)6301(120人)6504(280人)
计算机机房:10305(40人)10304(80人)10306(80人)10308(70人)图书馆501(42人)
2020年中医专硕课程安排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另行通知,其余课程由各二级学院组织.
任课教师:
专业英语:朱玉琴
医学统计学:1班宋花玲、2班董英、3班陈学芬, 4班戎芬自然辩证法概论:邰鹏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邰鹏峰。
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案64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01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课题绪论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授课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教学目的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教学过程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约10分钟)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阐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约5分钟)3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约30分钟)(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社会背景;②医药知识的积累;③直接观察与整体观察;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
(2)理论体系的确立:①大体年代;②标志;③《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等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的意义。
4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
(约40分钟)(1)魏晋隋唐时期:①王叔和《脉经》;②巢元方《诸病源候论》;③孙思邈《千金方》。
(2)宋金元时期:①陈言《三因方》;②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③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守真,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戴人,攻邪派)、李杲(明之,东垣,补土派)、朱震亨(彦修,丹溪,滋阴派)以及李杲的老师、易水学派的代表人物张元素(洁古,易水)。
(3)明清时期:①张介宾(景岳)、赵养葵(献可)等的命门学说;②吴又可(有性)、叶桂(香岩,天士)、薛雪(生白,一瓢)、吴瑭(鞠通)等的温病学说。
(4)近代与现代提出的新观点:如中西汇通等。
5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很具体)《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电子教案)

医学院教案类别日校专业中医层次本科班级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师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至200 年月日教务处印制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首页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15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第次课授课时间200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200 年月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供本科90学时用)教材主编:孙广仁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写说明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2007年8月目录绪论 (4)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第三章藏象 (34)第四章经络 (56)第五章体质 (64)第六章病因 (68)第七章发病 (78)第八章病机 (81)第九章防治原则 (97)绪论【学时】 6【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
课堂讲授
气·人体之气的功能、分类
血·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及功能
2
5
课堂讲授
津液·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及功能
神·神的基本概念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2
课外作业:
1、怎样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为什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第三章藏象
14
张庆祥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日历
周
次
授课形式
授课内容
学时
上课教师
绪论
4
张安玲教授
1
课堂讲授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1
课堂讲授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课外作业:
1、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如何理解中西医学对人体整体性认识的不பைடு நூலகம்?
2、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
10
课堂讲授
奇经八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2
课外作业:
1、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什么?
2、写出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3、简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体质
2
鲁明源教授
11
课堂讲授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的分类及应用
2
课外作业:
体质学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第六章病因
8
鲁明源教授
11
课堂讲授
你对“外内合邪”的发病观是怎样认识的?
第八章病机
8
张安玲教授
14
课堂讲授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2
14
课堂讲授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
2
课堂讲授
基本病机·精气血的失常
2
15
课堂讲授
基本病机·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
2
课外作业:
1、气机失调的的病理变化有哪些?其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各有何特点?
2、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何不同?
第九章防治原则
4
15
课堂讲授
预防
治则·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
2
魏凤琴教授
16
课堂讲授
治则·扶正袪邪、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2
课外作业:
1、何谓治病求本?
2、常见的正治法与反治法各有哪些?
64
8
王小平教授
2
课堂讲授
精气学说·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
2
2
课堂讲授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2
3
课堂讲授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
3
5
课堂讲授
藏象学说概论
2
6
课堂讲授
五脏·心、肺
2
6
课堂讲授
五脏·脾、肝
2
7
课堂讲授
五脏·肾
2
7
课堂讲授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2
8
课堂讲授
六腑·奇恒之腑
2
8
课堂讲授
脏腑之间的关系
2
课外作业:
1、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系。
2、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是怎样的?
3、简述脾胃两脏在生理上的相互关系。
课堂讲授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课外作业:
1、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2、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
3、举例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4、举例说明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和治法有哪些?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6
张庆祥教授
4
课堂讲授
精·人体之精的概念、代谢、功能及分类
概说
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风邪
2
12
课堂讲授
六淫·寒邪、湿邪、燥邪、火(热)邪
2
12
课堂讲授
六淫·暑邪、疠气
七情内伤
2
13
课堂讲授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
2
课外作业:
1、试比较寒邪与湿邪的异同。
2、谈谈你对无形之痰的理解和认识。
第七章发病
2
魏凤琴教授
13
课堂讲授
发病原理
2
课外作业: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心与肾在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
5、谈谈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解?
6、谈谈对三焦的理解?
第四章经络
8
张安玲教授
9
课堂讲授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2
9
课堂讲授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循行部位(一)
2
10
课堂讲授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