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之历史选修提分攻略专题四 探索历史的奥秘(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解析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专题29(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1.(2019年江苏卷)[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4分)(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4分)(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分)【考点】二里头文化【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得出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

第二小问(史料),据材料一“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得出《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第一小问(主持人和考古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持人是徐旭生,考古活动时夏墟调查。

第二小问(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第一小问(路径),据材料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得出是考古发掘。

高考历史选修题解答技巧和通用资料

高考历史选修题解答技巧和通用资料

高考历史选修题解答技巧和通用资料主要脉络:第一,任何答案都从材料中获取,包括结合所学知识都需从材料延伸。

第二,要具有精要概括能力,把握分值与答案的联系。

第三,材料的设问是得出答案与切合得分点的最关键处。

只要把握这三点,满分15获得13分以上问题不大。

注释:高考评分细则比较偏向一般学生思路。

但评分细则更像是一种施舍,即某些贴合关键点的给适当分数,较少有全额分数。

进一步讲,如果答案的思路完全贴合规范答案,难道判卷老师还会扣分?最重要的是,高考时间限制,其判卷速度快,长篇大论消耗时间,而判卷又不能保证老师每一点都看得清晰并给分。

所以,我研究的是标准的规范答案,并分析如何像高考答案确定人一般思考问题。

例一:(2017.全国卷3)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分析思路及答案:(1)第一问有两个设问,概括经济思想与时代背景。

首先谨记第一点,不要想当然地广泛答思想与时代背景。

其次,两个设问共8分,每个设问应在4分左右,2分一个要点。

历史专题专卷2020年高考历史: 选修4 1.2东西方的先哲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专题专卷2020年高考历史: 选修4 1.2东西方的先哲 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1.(2017·郴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荀子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

“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

曾向秦昭王谏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

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中“隆礼义”“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等关键信息概括。

第(2)题由材料中“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等信息,得出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

成因主要从当时战国的社会现实、思想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1)礼法并用统一天下,施政用“王道”“仁义”,礼义教化人们。

(2)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

成因: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正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诸侯国招贤纳士,变法图强;思想界百家争鸣;荀子取各家思想之所长,融会贯通,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任答三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4 提能训练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4 提能训练 Word版含解析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

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

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

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

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可知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根据材料“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可知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

第(2)问,根据材料“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可知减免百姓租税;根据材料“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可知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可知削弱蜀汉残余势力;根据材料“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可知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还可以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等方面回答。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六[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探索历史的奥秘(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六[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探索历史的奥秘(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六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探索历史的奥秘(上)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历史和历史的重现人类起源之谜米诺斯宫殿遗址二里头文化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历史和历史的重现(一)历史是什么1、历史的含义(1)广义:指事物的发展过程。

(2)狭义: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

2、两种不同的历史(1)书写的历史:指历史记载或历史撰述。

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具有__①__的特点。

历史撰述是人们在诸多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经过综合、会通,并按着一定的体裁、体例的要求写成的历史著作,具有规范性的特点。

(2)客观的历史: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

(3)两种“历史”的关系:客观的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二)历史学是什么1、历史学——一门特殊的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1)历史学的特点:a.客观历史具有不可重复性。

b.客观历史是运动的,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却是相对静止的。

c.客观历史内容无限广泛,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却是有限的。

d.客观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家反映历史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是现存最早的历史书。

司马迁著《史记》,表明史学走向独立发展的趋势。

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标志着“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正式列于官学。

(3)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广泛:宏观方面,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世界范围来看,包括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

2、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__②__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和依据;历史方法是研究历史的方法,任何方法,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历史观的支配和影响;历史编纂学。

3、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在教育程度上具有多层次性,在内容上具有超职业性,在效果上具有突出的可接受性。

(三)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1、史料的价值: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籍以“重现”历史的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三选修4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三选修4历史试题

选修四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知识整合1.中外历史人物一览表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1)相同点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某某,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①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②面临的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3.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要确立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X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要求。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其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的侧重。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①“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高考试题研究之选修5汇总:探索历史的奥秘(含解析)

高考试题研究之选修5汇总:探索历史的奥秘(含解析)

选修5汇总一、选择题(无)二、非选择题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证实了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给研究者不断探寻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号坑内首先投放的是海贝、玉石礼器、青铜善面、凤鸟、小型青铜杂件和青铜树枝、树干等。

……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和青铜立人像、头像、人面、树座等,最后投放象牙。

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

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

……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当时的祭祀应有“燔燎”祭天、“瘗埋”祭地、“庪悬”祭山等形式,二号坑正是一次重大综合祭祀活动的遗存。

——摘自《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材料二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

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

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摘自《文物》1987年第10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二号坑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

考古人员推测二号坑应是祭祀坑,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6分)(2)据材料二,考古人员推断一号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寻历史奥秘的过程中应有的研究方式。

(4分)【考点】三星堆遗址【答案】(1)特点:遗物种类丰富;投放有一定顺序;有人为破坏、火烧的痕迹。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4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4专题4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四)(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吸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力量,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报仇为事,而务与之公平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行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见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见?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10分)(2)由。

(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力量,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可得出民族独立,和平共处;其次小问结合新旧三民主义中有关民族主义的阐述作答,即(三民主义)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公平,反对民族压迫,(新三民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三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概括为考试、监察(纠察)二权;第四小问结合民权主义借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体形式作答;第五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概括为五权宪法,实行直接民权制度。

第(2)问紧扣“思想路径”关键信息,孙中山表现为“……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吸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即中西糅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