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为什么要“撤资”?
李嘉诚“撤资”的理由

李嘉诚到底为何做出现在的选择,坊间评论和猜测之声不一,有商业、政治、社会变化等多重维度。
南方周末记者从公开资料和采访中,梳理出以下几种:理由1:抛售不那么赚钱的业务从和黄财报中可知,零售业务近年来赚钱能力明显不如能源等新的业务。
比如,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
理由2:资产重组,优化布局李超人以财技高超著称,低买高卖是拿手好戏。
经过危机洗礼后的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
英国为什么成为重中之重?因为相比其他国家,李嘉诚对英联邦国家更熟悉——香港以前就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法律等都和英国比较类似,在港英政府时期,李嘉诚就积累了诸多人脉,很早就在英国有了业务。
同时,英国也是法律比较完善的市场化国家,投资有保障。
理由3:忧虑香港和内地楼市前景港府出台的楼市“辣招”,使香港楼市坠入冰峰时刻。
香港不仅要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还要面对内地的竞争压力,发展前景堪忧。
与此同时,内地楼市也处于高风险之中。
提前离场,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理由4: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发展之需大鱼必须在大海里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对李氏帝国来说,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香港,早已不能满足其扩张之需。
立足香港,走向全球,是必然之选。
理由5:用脚投票,离开正变得更仇富的香港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香港社会仇商仇富情绪上升,而李嘉诚处于争论靶心。
2013年3月,李嘉诚旗下的货柜码头发生大罢工,工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他,视其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
这很可能给李嘉诚造成很大心理打击。
理由6:投资环境恶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证券时报》发表《李嘉诚撤离昭示中国市场环境恶化》一文称,最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就是“企业家指数”,即一个国家的企业家在资源整合方面作出的选择。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在某个市场投资,那么,说明这个市场经营环境相对较好;反过来,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抛弃某个市场,那么,说明这个市场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
浅析李嘉诚撤资大陆

不能抵消 2 o 1 3 年香港通货膨胀指数 的4 . 3 %。说得再通俗一点 ,就是李 嘉诚每在这里 画 1 0 o元 , 不但不赚钱 ,反而是赔 了 5 毛 。所 以 ,最后李 嘉诚不得不 出售 自己在嘉湖银座的资产。其次 ,李嘉诚又抛售 了 自己在 百佳零售 的股 份 ,在一 瞬之 间 ,长江 集 团的零 售利 润就 从 7 % 增长 到 9 %。由此 , 我们可 以大致看 出,李嘉 诚 回笼 资本 的第一点 是抛售低 利 润资产和增加股东利润率 。 其 次,李嘉诚在英 国投资的不是 高新科技 ,也不是生 物工程 ,也不 是手机 电子 ,而是最接地气的 自 来水 , 天然气和 电力。这些都是 一个 社 会最基础 的垄断行业 。不得不说李嘉诚独具慧眼 ,进入社会垄 断行 业本 身就是一个高 回报 ,而风险又相对 较小的投资 。只不过跨入这三个 行业 的门槛也相对较 大 ,因为需 要大量 的资本 。而李超 人最 不缺 的是什 么 呢?恰恰 就是大量 的资本。接下来 我想很 多人就要 问了。 “ 那么还 有其 他的影 响因素吗?为什么不投 资法 国 ,德 国,还有其 他 的国家? ”作 为 典型的港商 ,李嘉诚~生绝大部分 的时光都是在英属时期 。所 以 , 他 本 人也熟悉英 国的制度和 法律 。举个例子 ,李嘉 诚在 1 9 9 1 年 收购 了英 国 的0 r a n g e 电讯公司 。当时 ,他只花了 8 4 亿 。后来 ,经过 不断 的发展 和 扩大。O r a n g e 公 司控制 了英国 9 8 %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 ,李嘉诚还采 取了低买 高卖 的策略 。1 9 9 9 年 ,李嘉诚 1 0 8 0 亿 出售 O r a n  ̄ 公 司 。九年 时间之 内,李嘉诚一举获利过千亿 。不得不说 ,当我们还在感叹英 国泰 晤士河美丽照片 的时候 , 李嘉 诚早就 已经玩转英国金融的游戏规则 了。 好 ,既然我们了解了李嘉 诚回笼资本 的动机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 产 生和大家相似 的疑问 ,李嘉诚注资 英国难道是 大陆楼市 见顶 的信号 吗? 难 道李嘉诚这是在释放一个 危险的信号吗 ?其实未必 ,因为 自从英 国保 守党上 台之后 ,英国政府就一 直处 于一个缺钱的尴尬局面 ,不过幸好英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

3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茶座TALK SALOON1 Nov. 2015据报道,自2013年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就不断见诸媒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
然而,与此同时,有媒体敏锐地发现,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和资产陆续在从大陆撤离。
特别是在今年大陆股灾严重之时,李嘉诚依然选择了离开。
然而,就在前不久,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的署名为罗天昊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将舆论正式引爆。
有人表示,李嘉诚撤资是属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行为,是一个商人的合理退出。
但是,正如《别让李嘉诚跑了》这篇文章所言,李嘉诚在中国经济正遭遇危机的敏感时期,没有挺身而出,反而不停地抛售在大陆的资产,是道义的失守。
特别是中国大陆孕育了李嘉诚的财富,而他却选择在此时退出。
虽然从理性上来说,我承认一个商人的市场选择,但是从感性上来看,多多少少有失道义。
不过,“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遇到困难就跑,道义失守资本流动是市场规律杜俊林/编辑陈 珂/教师近期,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内容大致为中国大富豪李嘉诚竟然在中国经济敏感时期,从大陆撤资跑了。
文章之后纷纷有人附和,李某某道义失守,李某某忘恩负义,李某某不爱国……但静下来细想,一个商人的正常市场举动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舆论,也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但我们却在此时质疑,李嘉诚撤资是一种道德失守的表现,未免有点大惊小怪。
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因而李嘉诚撤资本就是遵循市场的合理退出。
别让李嘉诚跑了

别让李嘉诚跑了罗天昊智石经济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城市战略中心执行主任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近日,李嘉诚拟将长实地产在上海的地盘,以200亿元出卖。
这是李嘉诚撤离中国,财富转移欧洲战略部署的继续。
本来,商业如水流,逐利是资本的本性。
李嘉诚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但是,鉴于李嘉诚最近二十年在中国获取财富的性质,似乎不仅仅是商业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
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那就不能想走就走。
别让李嘉诚跑了。
敏感如李嘉诚,绝不会感觉不到。
在中国,经济周期与政治周期密切相关,一朝天子一朝商友,不是所有人都跟你熟。
由此,一撤资,二撤资,三撤资,其商业帝国,在大陆欲上演金蝉脱壳之法。
前年是李嘉诚最不平凡的一年,先是工人罢工浪潮,风起云涌,后是在大陆的抛售,受到了巨大的非议。
就民间形象而言,李嘉诚从此前的商界领袖,教父级人物,沦落为长着獠牙的怪物。
就官方感受而言,在中国经济紧张时刻,李嘉诚不顾中央此前对其在基础设施,港口、地产等领域的大力扶持,抛中国于不顾,不停抛售,严重影响大陆信心,造成悲观情绪蔓延,可谓已失道义。
低买高卖,确实是市场经济,但是,他的地产、港口等产业,恰恰是中国最不市场化的产业,没有权力的扶助和勾兑,哪里来的机会?合作时借权力,卖出时说市场,似乎双重标准,让人难以淡定。
香港富豪榜的前几名竟然全部为地产商,显示了香港产业的畸形。
而这种畸形产业的背后,隐藏着香港社会结构的畸形,而豪族的出现,以及贫富分化的眼中,则严重危害了香港社会的活力。
其实,李嘉诚只不过是一介小商人,有何能量影响香江?能操控香港万民福祉与未来者,国家此前的治港思路滞后于现实发展,方才导致香港困局。
未来需要改变思路,进一步造福香港万民。
“招安精英”致使李嘉诚等豪族坐大香港社会结构的失衡,虽然发作于回归之后,病根却早在80年代即已种下。
在英治时代,虽然港英政府亦喜欢借助华商领袖的势力,来维系社会平衡,但是,总体而言,香港还算是一个健康均衡的社会,从香港的流行文化,即可知香港是一个市民化,平民化和多元化的社会。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梁海明2015年可谓李嘉诚旗下公司“重组年”,继年初宣布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重组方案,分别以“长和”、“长地”两间开曼群岛注册的新公司来取代上市地位后,上周又公布了将老牌公用企业电能实业合并入长江基建的方案。
这次重组之后,除了泓富、汇贤这两家房地产信托基金外,长和系内不再有香港注册的上市公司。
这并不意外,这一重组的方案再度引发各界纷纷揣测,有些分析更是作出了不少过度的解读,甚至认为改变上市公司注册地和投资部署都是李嘉诚要“跑了”。
这些过度、恶意的解读并无助各界了解李嘉诚公司重组的真实意图,反而容易混淆视听,引发无端恐慌。
李嘉诚重组方案的核心,实际上可以用16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超高财技,更国际化,大势所趋,精明投资。
”在“超高财技”方面,今年该集团的两次大重组显然可以为李嘉诚带来更庞大的资金。
例如长实与和黄未重组之时,“长和系”是垂直式的股权架构,李嘉诚以家族信托的方式,持有以香港房地产为主业务的长实43%的股权,长江实业则持有涵盖电讯、能源和港口等跨国业务的和黄的49%的股权。
这种股权安排之下,由于长实持有和黄股份的价值,在股价表现上并未非常充分反映出来,与实际资产值有一定折让。
与此同时,也没有凸显出和黄作为一家横跨50个国家的跨国大企业的真实价值。
然而重组之后,长和、长地两家新公司业务区分清晰,被低估的数百亿价值也就随之释放,这对李嘉诚家族乃至长和系的股东,都是非常有利的,至于长建和电能实业的重组则更为明显,长建过去多年在基建投资上一直非常活跃,只是资金有限,而电能则相反在分拆港灯时获得巨额现金收益,却没有清晰的投资方向。
换股合并后,长建得到了电能在分拆港灯时获得的逾500亿港元巨额资金,有望成为市值逾3000亿港元的全球基建巨头之一。
在“更国际化”方面,李嘉诚重组后的各公司分别注册于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除了上述所说获得各种财务收益之外,另一重要意图是要将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机构,发展成为更具国际色彩的机构。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随着长江基建集团通过换股方式与电能实业合并,香港大富豪李嘉诚旗下的所有商业帝国长和,长地,长建等十家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全部迁出了香港,这是继撤资大陆之后,李超人又一重大商业影响的惊人之举;而就在去年,李嘉诚还拍着胸脯说“自己爱港爱国,永不迁册”。
李嘉诚撤资一方面基于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大量抛售在香港和大陆的资产;另一方面,趁欧债危机抄底扩张,积极开拓欧洲的基础设施领域,业务涉及燃气、电力、水务、移动通讯、药店连锁、列车制造等方方面面。
回首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李嘉诚是第一批打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港资商人,风头红火一时无二。
但近些年风向标大转。
2014年以来,李嘉诚通过资产转让等方式陆续套现,加上今年7月对上海陆家嘴在建综合体世纪汇的转让意向,总计或超千亿;与此对应,李嘉诚下属公司连续三年都没在大陆拍地。
其实,抛开外界盛传的政治因素,单就纯粹的商业角度进行考量,有一个关键不容忽视: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堪忧——李嘉诚在大陆抛售的大多是商业楼盘和相关物业。
因为投资周期长,物业开发收益直接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有变,物业受冲击首当其冲。
近期虽经政策引导,国内房市回稳,但对中国房地产未来的预期已变:过去粗放掠夺式的投机模式已经结束,圈地盖房就能挣大钱的日子到头了。
从逃难入港到白手创业,伴随上世纪香港经济的腾飞,李嘉诚作为“香港梦”的代表,创造了“超人”神话,很长时间都是被追捧的符号。
而这期间的香港,也一直被视作自由市场的典范,无论发展模式还是治理体系都是内地学习的标杆。
但随着李嘉诚摇身成为地产大亨,以李氏财团为代表的各大家族开始逐渐垄断港岛的经济民生——富可敌国的大佬,财富流失的中产阶级,出头无望的底层草根……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深藏在民众心中的积怨终于爆发。
2013年初,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罢工事件,被认为是抗议的导火索。
李嘉诚被塑以剥削资本家甚至“吸血鬼”的形象。
人们除了示威还发起“罢买行动”,矛头直指百佳、丰泽、屈臣氏等李氏旗下的商业体。
作为风向标的李嘉诚撤资

作为风向标的李嘉诚撤资,释放了什么信号?2016-04-222015年新年刚开始,一则重磅新闻,就是李嘉诚宣布重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
万亿资产,数十年的积累,如此大刀阔斧的背后,定有深刻的目的。
李嘉诚是多年的华人首富,也是杰出的世界商业领袖,也是中国最优秀的投资并购大师,其对于趋势的把握无与伦比,同时也是政商界最长袖善舞的高手。
其如此重大举动,让人不得不深思。
大家会发现,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重组合并后组成的长和集团会将注册地转至开曼群岛。
李嘉诚曾在2013年强调,长实及和黄不会变更注册地点,相信多年后仍在香港。
对此,李今日解释,将公司注册地搬去开曼群岛并非对香港没有信心,主要是为了做生意方便。
这其实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李嘉诚在撤离,不仅在撤离大陆,还在撤离香港。
他肯定是已经闻到了一些变化,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考虑,让他在耄耋之年,不得不做出如此重大的决定。
李嘉诚对于趋势的把握,华人世界无人能及。
举两个最近最简单的例子:1、2013年和2014年上半年,李嘉诚撤离中国楼市,当时所有人,包括地产界的人都在批评李嘉诚。
现在看看,大家都要佩服李嘉诚的精明和洞察,因为这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就已经步入了调整,而他是在大陆房地产泡沫最顶峰退出大陆市场的。
2、李嘉诚私有化自己的上市公司,大局进军欧洲,尤其是英国市场,将英国很多公共事业领域的资产纳入囊中,实际上是抄底了欧洲资产。
那李嘉诚为什么要撤离呢?要知道如此万亿资产的重组、改变注册地等如此重大事项的背后,必然有更重大的因素。
我隐约感到了这背后很危险的变化:1、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可能会暴跌。
在暴跌到来之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这些资产,李嘉诚之前甩卖大陆的房地产,现在全力进军欧洲,都是明证。
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还能保值,并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吗?难!房地产泡沫、信贷泡沫、地方政府债务泡沫、投资过剩等等,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处于危险之中。
2、我们可以观察到,实际上现在资金外流已经很严重,大量的资本在离开中国,包括我们观察到的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占款下降等,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李嘉诚“东退西进”解密

“目前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已经很高,未来的增值空间在缩小,获利前景不大。”贺军称,“而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却在增加,李嘉诚提前撤出也是为了规避风险。”
资产重组
在出售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长期持有物业之际,李嘉诚也在调整其业务形态,缩减零售规模,减缓地产投资。
百佳超市是李嘉诚旗下屈臣氏的全资公司,7月21日,和记黄埔发布公告确认,正在对百佳超市进行策略性评估,以期为股东带来最大利益,但“仍未就完成其评估设定时间表,也不保证该评估将达至公布或完成任何交易”。
1994年,和记黄埔又在英国创立电讯公司Orange,后业务拓展到澳大利亚、印度、以色列、泰国等市场,2000年以千亿港元的天价售予德国电讯巨头曼内斯曼。去年,又分别斥资9亿欧元、1.25亿美元收购了奥地利和以色列的Orange。
“新兴国家资产价格居高不下,经济形势下行,而欧美处于低谷,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从中国内地和香港套现,欧洲抄底,符合商业利益。”社科院研究员曹建海称,“2015年左右中国经济面临谷底的可能性很大,李嘉诚从中国套现、投资欧洲的举行,至少表明他不看好中国经济。”
在李嘉诚的大本营香港,其盈利能力也出现滑坡,2012年香港业务所贡献的营业额占比由2010年的18%回落到16%,但是所贡献的税前利润却由30%猛降到16%,下降幅度高达14%。
在利润下滑之际,精明的李嘉诚开始抛售其香港和内地资产。今年2月,长江实业拆售其在香港的四大住宅式酒店之一——雍澄轩酒店,凭借酒店为商业地产无须交纳买家印花税和额外印花税为卖点,短短两天360套房售罄,套现约14亿港元。
再加上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涨,盈利下降的百佳超市,正在成为“鸡肋”。而出售百佳超市或将为李嘉诚带来超过300亿港元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诚为什么要“撤资”?
2015年1月11日文/ 梁海明
李嘉诚日前突然宣布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公布重组方案,将以协议方式将长实集团和和黄合并为新公司长和,将接手两个集团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而原有长实及和黄的房地产业务将由新公司长地负责,长地也会分拆以介绍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对于李嘉诚这次的举动,我认为核心在于六个字:高财技、国际化。
高财技方面,我认为这次重组再次展现了李嘉诚的高超财技,其实我们看到重组从两方面带来很大利益。
一是过去长江实业由于股权复杂到投资者看不清楚,一直估值是有些偏低的,现在把房地产和其他业务清楚分开,按长和系的计算市值被低估了870亿港元的情况将消失,等于天降870亿。
二是改了注册地到开曼群岛,那边的公司法对于派息的要求宽松得多,可以预计未来“新长和”派息会比长实高不少,这除了股民开心外,要记得最大的股东就是李嘉诚自己。
国际化方面,我们先从大背景来看,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现已成为国策,尤其是中央政府“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下,中国将由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向投资大国转变,这将推动中国内地企业新一轮的“走出去”浪潮。
这个背景之下,中国内地企业要“走出去”,香港企业更急于“走出去”,只有如此,香港的企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成为中国内地进一步“走出去”的引路人,以及在当中获取相关的利润。
所以,我认为既然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被认为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么,包括李嘉诚在内的香港企业进一步“走出去”,也并不是坏事,说香港企业“走出去”就是撤资,这对香港企业并不公平。
从小背景来看,李嘉诚这次把上市公司注册到开曼群岛,除了前面说的财务上好处,另一个目的是要将其公司由具有香港色彩的机构,转变成深具有国际色彩的机构。
李嘉诚的接班人、他的长子,一直都比较“国际化”,不但人比较国际化,他所从事的业务也很国际化,李泽钜把国际市场作为主战场的原因,一是如果他继续在中港两地深耕,难以突破父亲李嘉诚的成就,只能成为父亲事业的守成者,外界也会质疑他接班者的能力。
二是李泽钜只有转往全球开疆辟土,将“长和系”业务涉足全球四大洲,业务涵盖能源、公路、水务、环保等多项业务,成为“长和系”迈出香港走向全球化的功臣,并向外界展现了既能继承父业,又能开拓新疆土的形象。
因此,在这种考虑下,李嘉诚的公司迁册,成为更具国际色彩的公司之后,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显现出李嘉诚公司的多样性、国际化,这不但能提升其在国际社会的公信力、影响力,更能在各国政府间左右逢源,有利“长和系”版图扩张,这为李嘉诚公司投资欧美企业提供助力,也为李泽钜接班奠定更深厚基础。
所以,虽然李嘉诚将公司迁册,但我们回头看看,其实不少中国大型企业也因为各种原因将注册地迁到开曼群岛,因此,我们可以去猜测其背后动机,但不要太恶意猜测李嘉诚的动机,毕竟,“商人有祖国,从商无国界”,商界的本性就是不断找寻高增长地区,以追逐高增长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