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和老克腊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

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学生姓名:刘英梅学号:200500100910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房福贤学院:文学院年月日目录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3)正文一 (4)二 (6)三 (8)参考文献 (10)长恨之歌——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摘要:《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有着务实达观的看待生活的态度,世俗精明的爱情观,然而她的一生是个不断挣扎却最终失败的悲剧。

本文将从王琦瑶生活的环境,她本身的爱情观以及中国传统女性命运的角度来对她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女性形象Long hates song——the brief analysis "Song of Eternal Sorrow" Wang QiyaoimageliuyingmeiAbstract:"Song of Eternal Sorrow" Wang Qiyao is the typical Shanghai alley's daughter, has regarding life manner which approaches things philosphically practically, common custom astute love view, however her life is the tragedy which struggles unceasingly actually finally is defeated. This article the environment which will live from Wang Qiyao, her love view as well as the Chinese tradition feminine destiny's angle will come to her image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key word:Wang Anyi Song of Eternal Sorrow Wang Qiyao feminine image王安忆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并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摘要王琦瑶是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一位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不仅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更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变迁之中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两者互为镜像。

作者通过对王琦瑶一生命运的书写,为已经远去的旧上海文化形态唱了一首无尽的挽歌。

本文从王琦瑶的生命历程与上海的关联、不屈的追求精神以及人物形象的平凡性和悲剧性等方面予以浅析,以期还原小说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人物形象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在文坛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在众多以女性话题为写作主题的作家中,王安忆是一个特例。

她并不特意通过注重渲染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来追寻潮流,而是能够从平凡的女性身上探求女性自身的道路和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长恨歌》中王琦瑶这个上海女性形象的诞生,更是代表了王安忆的创作思想,而这部作品也成为她创作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

二城市的代言人王安忆在创作《长恨歌》时,试图以历史记录者的身份来描写上海几十年的变迁,但她又不是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记录,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记录,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更加真实地切身体会到上海几十年的历史变化。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长恨歌》是“一部非常写实的东西。

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上海这个城市曾被人称作“冒险家的乐园”,这里居住着各式人物,每天都上演着各种传奇故事,这使人们感到这个雄性世界充满了勃勃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会选王琦瑶这一女性形象来做城市的代言人呢?这也是与王安忆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认识相关。

王安忆写王琦瑶,是想写出上海这个城市的精神,王琦瑶的形象就是她心目中的上海形象。

在她眼中,上海是以一个女性形象而存在的,它犹如女性一般,缺少历史和传统的积淀,忽然被抛上新舞台,流光溢彩,令人眩目。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分析

《 长恨歌》 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分析
黄若然
(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4 1 0 0 3 )
[ 摘
要] 王安忆 的小说《 长恨歌 》 以上 个世 纪 4 O代 的“ 沪上淑媛” 王琦瑶为线 索, 记述她 一生 的情 感经历 。
作为女主角, 王 琦 瑶 以普遍 又 独特 的 个性 特 征 , 反 映 着 时 代 与 地 域 所 赋 予这 一 人 物 的 典 型 性 。本 文 从 作 者 的 描 写、 王 琦 瑶 的 人 物 特征 、 命 运 的 形 成 根 源 及人 物形 象 的 意义 等 方 面作 出分 析 , 以期 加 深 对 小说 中这 一 人 物 的 理 解 。
[ 作 者 简 介] 黄 若 然 ( 1 9 9 1 一 ) , 女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在 读硕 士研 究 生 。
的王琦瑶 。每 间偏 厢 房或 者 亭 子 间里 , 几 乎 都 坐着

个王琦 瑶” L l J 1 。 。
对此, 陈思 和 做 出这样 的评 价 : “ 她 的 出场让 读
者 有些不 习惯 , 因 为作 者 对这 个 核 心人 物 的描写 是
如 此笼统 , 像影 子一样 飘来 飘去 。 ” [ 2 ] 3 。 但, 这恰 恰 旨 在说 明王 琦瑶 的典 型 性 。“ 沪上 淑嫒 ” 的 身份 , 使 主
中的曹七 巧 、 《 嘉丽 妹妹 》 中的嘉 丽 , 或是《 玫 瑰 的故
下午, 跟 着 隔壁 留声 机 哼 唱 ‘ 四季 调 ’ 的, 就 是 王 琦 瑶; 结伴 到 电影 院看 费雯丽 主演 的 ‘ 乱世 佳人 ’ , 是一
群 王琦瑶 ; 到 照相馆 去拍小 照 的, 则是两 个特别 要好

《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

《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

《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长恨歌》王琦瑶的人物浅析在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是重要线索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下面是对王琦瑶的人物浅析!浅析王琦瑶——《长恨歌》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接继承了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

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

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

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这座城市,更是在想象和争论中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然而令我感到惊讶的是,王安忆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开篇就说,她的家庭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户,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族。

这种“失根感”一直伴随着王安忆的创作历程,是她寻找种种可能的归宿的动力所在,所以促使她创作了《长恨歌》这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借一个女人王琦瑶的一生表现出自己对这座城市过去的怀旧,对自己精神的寻根。

那么她到底是怎样刻画她眼中的王琦瑶的呢?本文将从王琦瑶的青年、中年、晚年三个方面来解读王琦瑶一生的长恨悲歌。

一、泡沫般的青年时代少女阶段,本应是青春烂漫,少女怀春的,就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提着花书包、哼着收音机里的四季歌、穿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追随着时代的潮流、阅读报刊里的言情小说、给明星和作者写信、学习伤感主义,在书里夹落叶和在胭脂盒里藏死蝴蝶。

王琦瑶的少女时代本应这样度过,但就像书里的外婆所想的那样:这孩子的头没有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

从她走进片厂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注定就不同了。

她成为了画报中的女主角,她成为了上海小姐,因而结识了李主任。

她被光环迷住了眼,她忘不了上流社会的繁华、锦衣玉食和华服美饰。

所以在程先生和李主任之间,她毅然选择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

她用她年轻的身体换取了锦绣繁荣的物质生活。

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

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

浅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作者:卢佳鑫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8期内容摘要:作家泼洒大量的笔墨在王琦瑶的身上,描述了王琦瑶四十年曲折的生命历程,每一个人物的存在与出现都与王琦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因王琦瑶而渐渐走进故事之中,将小说情节一点一滴地串联在了一起。

在主人公王琦瑶人生的道路上,她领略并保存着这座城市的精华,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那颗旧时代的心、那段旧上海的梦。

王琦瑶作为上个时代的一件“遗物”,只得带着上个时代的心活在这个时代的光影背后。

关键词:长恨歌王琦瑶性格悲剧现实意义上海《长恨歌》是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女主人公王琦瑶四十年间的情与爱,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并于2000年荣获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茅盾文学奖。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和功利的婚恋观,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精魂”,折射出上海四十年的演化变迁。

解读王琦瑶就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一把钥匙。

一.王琦瑶之性格代言纵观王琦瑶的一生,有家却似无家,有亲人却从来都摆脱不了孤单与寂寞。

“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美貌给王琦瑶带来资本的同时,也使她卷入了无力抗拒的诱惑之中。

为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年少的王琦瑶拿美貌做资本,拿人生做赌注,最终付出的代价便是一生。

(1)虚荣之心上海金融业发达,物质产品繁茂,作为现代媒体的发源地,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在此谋生,由于个性解放的思想浓郁,当时人们对于女子追求名誉、追求物质生活给予宽松的认同,甚至提供一些令其崭露头角的机会,有了一些令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毋庸置疑,王琦瑶是虚荣的。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她渴望成功,竭力想要让自己过上辉煌的“举世瞩目”的生活,她的梦想就是从见识上海某片厂开始萌芽滋长的。

借着参观片厂的契机,她结识了导演,又通过导演结识了程先生,通过程先生的镜头以“沪上淑媛”的名字赢得了人们的熟识和邀请,由此结识了蒋丽莉,在蒋丽莉与程先生的帮助下竞选上海小姐,最终成为“一代王朝”的光荣赫赫的“三小姐”。

一曲红颜薄命的挽歌——王琦瑶形象分析

一曲红颜薄命的挽歌——王琦瑶形象分析

名作欣赏 / 项目呈现 >一曲红颜薄命的挽歌——王琦瑶形象分析⊙张 玮 [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 要: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曾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都市女孩的风情与艳丽。

她的选择以及与之而来的命运变迁也刚好印证了红颜薄命这一人生镜像,文章就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王琦瑶 红颜薄命 弄堂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上非常优秀的女作家。

在她的笔下,女性是城市的影子,是整个城市的代言人。

想要解读王安忆的都市小说,研究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反映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反思,不仅如此,还寄予着对生命个性化的思考。

因此,通过对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入剖析,可以把握其小说观与生命观,对解读其作品具有积极作用。

而《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则极具红颜薄命的代表性,现稍加分析。

一、现实生活显本真(一)弄堂平安生私心 弄堂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是石库门弄堂还是新式弄堂,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女儿的典型代表,有提着花书包的王琦瑶,有哼唱《四季歌》的王琦瑶,有看电影的王琦瑶,有拍小照的王琦瑶,她们总是三三两两,闭月羞花,似乎有说不完的小姊妹情谊。

吴佩珍与王琦瑶就是典型的小姐妹,她将片场当作礼物一样地送给王琦瑶,而王琦瑶却是有私心的,明明很感兴趣,却是半推半搡、欲擒故纵,后来因在片场试镜失败,两人越走越远。

吴佩珍走后,王琦瑶身边又出现了蒋丽莉,面对蒋丽莉的热心唯一的做法就是拒绝,她是自私且有心计的,明明对事情感兴趣却又装作无所谓的样子,竞选“上海三小姐”时,她很在乎,但却装作可有可无。

面对程先生的爱慕之情,王琦瑶更是处理得恰到好处,她知道自己给蒋丽莉添了很多麻烦,正好通过程先生平衡了与蒋丽莉的关系。

不独如此,王琦瑶在平安里苦苦挣扎的岁月也表现出都市女性的精明。

上海最起码有一百条平安里,在这样迷乱的平安里人们却是清醒的,各自守着各自的心,过着有些挣扎的岁月。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

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形象分析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是具有典型上海人特质的女子,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和功利的婚恋观。

王琦瑶的人生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的的思考,她一生经历的几个男人逐一弃她而去,漂泊的情感故事演绎了一曲凄凉的长恨歌。

关键词:王琦瑶;上海人;宿命;漂泊《长恨歌》从出版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这部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喜爱。

王安忆以她一贯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从上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小弄堂里走出来的女性的悲剧历程。

王琦瑶历经了与程先生、李主任、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的情感纠葛,最后却以电影般的悲剧落幕收场,徒留一曲绵绵不绝的长恨歌。

一、典型的上海人特质王安忆曾说“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事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我是在直接写城市的故事,但这个女人是城市的影子。

”弄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者把目光聚集在最能代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弄堂里,聚焦在王琦瑶这个“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王琦瑶和上海,就像一个人的正面和背影,她因上海而丰满,上海因她而灵秀,王琦瑶是繁华都市的大上海最好的代言人。

上海人的处事精明是在百年的历史中发展磨砺出来的,这种“小气”、“琐碎”的生存能力正体现了上海人生活中的精细、耐性与务实,也体现了上海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些则在王琦瑶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她对于一些小事和细节拿捏的很是恰到好处。

少女时代的她就已深知种种人情世故,能把握好各种人际关系。

吴佩珍邀她去片场,她心里是十分乐意的,但却故意推脱有事。

竞选“上海小姐”更是故作矜持,蒋丽莉未经王琦瑶同意便宣布了这一消息,“然而王琦瑶虽然愤怒,却也不好发作”。

]到初赛时,王琦瑶似乎并没有认真对待,“她的不认真,有点是为自己做一层防卫的壳,壳里藏着的是自尊心。

”她很巧妙的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可进可退的立场,即便是失败了也不会难堪。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

《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及价值分析《长恨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是他创作于1956年的长篇抒情叙事诗。

作品以王琦瑶为主要写作对象,通过她的经历和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以及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长恨歌》中王琦瑶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具有的价值。

在《长恨歌》中,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严酷的生活环境的熏陶。

她的父亲是一个爱喝酒的人,经常虐待她和她的母亲。

大家庭的生活困苦,她经常吃不饱饭。

尽管生活十分艰辛,王琦瑶并没有沉沦于苦难之中,她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

她勤奋地干农活,不怕辛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她是一位具有乐观向上精神的代表。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她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努力工作,以此来改变命运。

这种乐观的态度对于她意味着一种重要的信念,也成为她能够战胜逆境的动力。

其次,王琦瑶是一位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她对她的母亲深深地怀有感激之情,并一直为她的父亲感到痛苦而心生同情。

她积极帮助和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命运。

她的爱心和同情心在这个冷酷的社会中显得格外珍贵。

另外,王琦瑶是一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渴望摆脱封建传统和女性的束缚,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

她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坚持婚姻自由和婚姻幸福。

她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摆脱农民的命运,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她的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代表了当时农村妇女的不屈和反抗。

王琦瑶的形象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在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她的经历和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状况,尤其是妇女面临的种种苦难和矛盾。

她的乐观向上精神、爱心和同情心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志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体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心声和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和老克腊的人物形象
作者:丁威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3期
摘要:王安忆成功地了刻画了的王琦瑶这一鲜活的形象。

她的真实意图是,努力通过对王琦瑶爱恨情仇的精心描绘,谱写一段属于上海的都市传奇,并展现出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重振海派雄风”和“建构上海城市身份”思潮的深入思索。

关键词:王琦瑶;老克腊;女人;日常生活
第一节弄堂女儿王琦瑶
“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1]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把上海定义成一座女性城市:弄堂里的香水味,商店里的女装,梧桐树的树影都是女性的。

女人是上海的“芯”,而王琦瑶又是女人的“芯”。

从一个王琦瑶身上,就能看出大多数上海女性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哲学。

第一,只顾日常,无关政治。

政治,对于王琦瑶来说,向来都是身外之物。

她对政治是不敏感的,只是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的东西。

譬如生活在爱丽丝公寓的那段时间,“这是局势分外紧张的一年,内战烽起,前途未决。

但‘爱丽丝’的世界总是温柔富贵乡,绵绵无尽的情势。

”[2]她在爱丽丝公寓住着,唯一关心和牵挂的就是李主任。

对于社会的动荡毫不关心,她只将自己一心一意扑在李主任身上:她会因为李主任不让她坦白二人的感情纠葛而愠怒;她会因为李主任的离去而痛哭;她会因为李主任焦愁的面容而流露出后悔的辛酸;她会为了迎合李主任而去听梅兰芳的唱片……王琦瑶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只有细琐的家长里短,这也是广大上海市民的真实写照。

他们有着很强的务实精神,过好当下最为要紧,他们不愿去关心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未来的生活由天定。

至于什么伟大的历史政治,于自己而言更是遥不可及。

第二,追求时尚,富于情调。

学生时代的王琦瑶是最会追求潮流的,新兴的衣服就是靠着王琦瑶才能流行起来。

她敢于打破墨守成规的生活,先是跟着吴佩珍去参观了拍摄电影的片场,之后又接受了程先生的盛情邀请,去拍了写真照片。

由于外表端庄靓丽,还被评上了温润典雅的“沪上淑媛”,后来又成为了风情万种的“三小姐”。

这种情调不是花枝招展妖冶无比的,而是赏心悦目适度从容的;解放之后的王琦瑶,虽然搬进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却依然能让严师母心中暗暗惊讶她在繁华场中的丝丝隐情,康明逊也能从王琦瑶的朴素装扮中看到往日的光辉;改革开放后,王琦瑶已经步入中年,但依然是魔都上海的芸芸众生中最优雅的色彩,是沪上流行风向中最别致的身影,王琦瑶对时尚的把握永远是恰到好处。

上海,正是王琦瑶这样的人,它才富有风情。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王琦瑶总是把握着时尚的脉动。

尽管生活拮据,但她还是把每天的生活过得精雕细琢:哪怕只是一件普通的旗袍,也可以万般妖娆;哪怕只是柴米油盐,也可以温馨浪漫……上海的生活情调,隔三差五地附庸风雅,是一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精致的杯碟、香酥的糕点、幽香的咖啡……这样的小资情怀,早已成为上海人的家常便饭,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第三,坦然从容,宠辱不惊。

上海到处充满着物质诱惑,如果不够“坚强”,是容易迷失自我的。

王琦瑶虽然追求衣食无忧的富贵生活,但她绝不是只知花前月下的娇小姐。

她有着一颗坚强而又柔韧的心,有一份悠闲自得的豁达和淡定。

这个弄堂女儿,因为结识了军政要员而住进极致奢华、无边浪漫的“爱丽丝”。

但是,短暂浮华不久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在爱丽丝公寓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但搬到平安里之后,她依然能自食其力,到护士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获得了注射执照。

之后与康明逊两人相爱。

然而,意外孕育让王琦瑶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康明逊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临时逃脱。

不知所措之际,王琦瑶利用了萨沙,但是萨沙也弃她而不顾,独自北上苏联。

尽管身处这样的艰难困境,王琦瑶也看到了希望和明天,她顶着别人异样的目光,一个人痛苦分娩,并且决定独立抚养,为此她还受到了母亲尖酸的奚落挖苦。

在这之后,蒋丽莉病死程先生自杀,身边的亲朋好友相继离世,自己最难以忍受的孤单寂寞,可偏偏终其一生都没有一段正式婚姻。

尽管如此世事无常,王琦瑶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对,安然度日。

从弄堂里的“上海小姐”到李主任的“金丝雀”,再到平安里的普通妇女,不管命运多么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王琦瑶总是有勇气有毅力笑对人生。

王琦瑶经历了沧桑,也看惯了沧桑。

这也是上海市民在风云变幻的社会大环境里积累沉淀的处世态度。

人是城市的灵魂,这座大上海也如同它的灵魂一样任凭风云如何巨变,都坚强不屈,坦然从容。

上海女性是王安忆笔下重要的描写群体,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要借女性的人生历程来述说大上海的“另一种历史”。

第二节沪上风潮老克腊
《长恨歌》通过大量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上海的“另一种历史”,这其中不仅有活跃着作为上海“芯子”的弄堂女人,还有同样值得研究的男人。

在这其中最具有沪上风格的要数老克腊。

“上海滩上的老克腊,是现代中国城市群体一个很特殊的圈子,上海先生中最富海派个性的一脉。

”[3]这是程乃珊作为一名纪实作家,站在与王安忆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定义的“老克腊”。

对于这一群体,王安忆则认为他们是某一类风流人物,盛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依然保持着老上海的时尚风范。

“克腊”一词来源于英语单词“color”,是那个时代上海殖民文化的象征。

“老克腊”其实是代表着上海生活的典雅和精致的一类人。

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随时随地都表示自己绅士的一面。

这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独特的腔调,或许
只有在“东方巴黎”——上海,这个最早最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熏染的魔力之都才能孕育出来,并且贯穿着整个上海文化的发展变迁。

从一定角度来说,《长恨歌》中的老克腊与广为人知的“老克腊”还相去甚远。

他生活在八十年代的新上海,当时才二十五六岁,人们叫他“老克腊”,是带点反讽的意思,指的是他的小。

年龄尚且“不够格”,更不要说对精致的生活腔调的追求了,更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老克腊的标准相去甚远。

单从他的生活阅历来看,他是没有什么旧可以怀的,那些经历过上海滩的四十年代,怀揣老上海滩情怀的是他的父辈们,他只是在新上海里,自顾自地编织着炽热但却遥不可及的旧梦,他钟爱于莫名地怀想四十年代的上海:他爱在茂名路上走动,找寻那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他时常会想,路面上如果有奔跑着的老式有轨电车,将会是怎样的场景,那电车里面对面的木条长椅间,一定上演的都是黑白的默片。

还有那老饭店的建筑,砖缝和石棱里都刻着历史的年轮,细心去品味,可以从中读出一番风云变幻。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当经历过旧上海繁华场的王琦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就不切实际地爱上了这个几乎比他大三十岁的上海“三小姐”。

这两人之所以能走到一起谈情说爱、你侬我侬,是因为他们一个在回忆,一个在憧憬,都以为是亲身经历,却忘了这只是一个他们编织的梦而已,只不过注入了些真感情。

所以,当老克腊真正意识到这个梦的虚幻性时,他最终不敢去勇敢面对,故而选择了逃离。

[参考文献]
[1]钟红明,王安忆.探视城市变动的潜流——王安忆谈长篇新作《富萍》及其他[A].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110.
[2]王安忆.长恨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92.
[3]程乃珊.上海探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