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

《长恨歌》:白居易的爱情与政治导言古代中国文学中,有一首以其激情诗写和丰富内涵而闻名于世的诗歌,它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绘了白居易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恨歌》中的爱情与政治主题,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爱情的盛宴1. 诗歌中的爱情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以对杨贵妃的爱情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
诗中白居易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杨贵妃塑造成娇美、聪颖、温柔的形象。
他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她的“云髻峨峨松柏间”,以及“仙乐风飘处切切思量”。
白居易以诗人的笔触描摹出杨贵妃纤细的手、动人的眼睛和娇美的身姿,使杨贵妃成为了一个美丽而不可触及的梦幻般的形象。
2. 纠缠不清的三角关系然而,《长恨歌》中的爱情并不仅仅是一段单纯的伊人情长,其中还掺杂着恩怨情仇。
白居易在诗中将自己和杨贵妃的爱情刻画得既深情又复杂。
他用“万般思绪纠缠我”来表达他对杨贵妃一切的思念和挂念。
同时,白居易也揭示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纠结和矛盾。
在诗的开头,他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表达了杨贵妃所带给他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爱恋。
然而,他的爱情却又不能放下藩篱,他深知这段爱情的危险性和复杂性。
二、政治的阴谋与衰落1. 杨贵妃的命运《长恨歌》的叙事中,白居易除了描写杨贵妃娇美动人的形象和他们之间纠缠的爱情外,还着重揭示了当时宫廷政治的黑暗和残酷。
白居易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提到了杨贵妃被贬为乌江比翼鸟的悲惨命运。
杨贵妃原本是如此娇美的花朵,却在政治漩涡中被无情地湮灭。
2. 宫廷政治丑陋的映射《长恨歌》中的政治题材主要是以杨贵妃的命运为线索展开的。
白居易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表达了对时代政治黑暗和残酷的深刻忧虑。
他以诗人的视角,揭示了唐朝的宫廷政治丑陋与皇室公主的悲惨命运。
在诗中,白居易以浓墨重彩地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的丑陋面貌,从而引发人们对和谐、公正和对人性的思考。
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

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论《长恨歌》中蕴含的女性生命哲学《长恨歌》是中国学者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通过描绘杨贵妃的人生遭遇,抒发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了女性生命中的悲剧与矛盾,同时也呈现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因此,我们可以从《长恨歌》中看到一种独特的女性生命哲学,它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同时强调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
首先,《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悲剧,她被迫成为皇后,并最终走向悲惨的命运。
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女性通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被束缚在传统的角色和职责中,缺乏自主权和自由。
杨贵妃作为唐太宗的妃子,她不仅要履行作为妻子和妃子的义务,还必须在权力斗争和宫廷阴谋中生存。
这种强加给女性的角色和期望,使得她们失去了自我和自由,最终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然而,《长恨歌》也通过杨贵妃的挣扎和抗争,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杨贵妃并不甘心于被限制于传统角色中,她试图通过美丽和智慧来获得君王的欢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她在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的追求,追求美、追求权力和追求真理。
她对自我的追求,表现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杨贵妃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努力,使她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形象,远超越了一般传统女性形象的刻画。
同时,《长恨歌》中还表达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
杨贵妃在诗中对自己的命运进行思考,并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她并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主动思考和掌握自己的生命。
她对命运的思考和追问,显示了女性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自我认知的重要。
与此同时,诗中也体现了杨贵妃的智慧和创造力,她通过自己的才智和艺术,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自我意识和价值的彰显,是对女性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强调。
总的来说,《长恨歌》中蕴含了女性生命的哲学思考。
通过描绘杨贵妃的命运和追求,诗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悲剧和困境,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白居易先生的一首传世佳作,也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诗歌,以其动人的意境、节奏明快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受众多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诗歌讲述的故事是:唐代伟大的作家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来抒发内心的长久恨意,表达他那漫长的忧虑,以及他受挫的心情。
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把他的胸怀之深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用超乎寻常的力度唱出了一曲与生俱来的恨歌。
他将深沉的思绪如同有情的鸟儿一般,把它留在这多么美丽、多么温柔的乡土里,尽情地呼唤起。
他在诗中抒发了他满腹的怨恨之情,情到深处时,怨恨也尽释而出:“为有渔父住,千金负却渔郎。
”从文学上来说,《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充满了悲凉的苦衷与痛苦的思绪,展现了白居易当时的痛苦心情及深情厚谊。
他倾注了对过去的温馨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无穷思念;同时,也抒发了一种深深的对不幸命运的不甘心情,表达了内心深处对这种失去的痛苦及其所带来的苦楚。
此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体现了一种非常明确的人生智慧。
他以自身的经历为鉴,提醒自己以及人们要认清现实,要接受命运,应该学会承受挫折,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自我激励的姿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从思想方面来说,《白居易长恨歌》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哲思,即即使世间有无限的苦难和困难,我们也要勇气、勤奋地面对,不断努力,保持生活的希望,无论多么大的挫折,也不能让自己陷入绝望。
白居易运用哲学思想,让深情酿成苦涩,但他仍然充满希望,鼓舞人们坚持追求理想,勇敢面对困苦和挫折,敢于挑战自我,直视人生,不惧失败,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表达了他深沉的哀思之情,也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智慧和慷慨的观点。
他的这首传世佳作,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对我们来说是一部经典的杰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着意义重大的影响力。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典文学中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白居易面对朝堂之事,深感长恨、不舍和对现实的失望,并以其诗歌的形式给人以持久的思想及感慨。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洞察了“朝堂”的现实,及其对官员的伦理观念、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的影响。
“长恨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歌中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以最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对家乡的思念不拘于形式,而是在内容则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现。
一条条悠悠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青葱的山川,弥漫着家乡水乡清新的空气,这些倒映出家乡思乡之情无限的深刻。
此外,白居易在歌中表达的的另一重要的主题是他对朝堂的长恨之情。
这种痛苦情绪,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他对朝堂的长期思考。
白居易以他细致的语言揭露出朝堂政治现实的虚假:朝堂把政绩当作拱手之间的礼节,它将谋略更高的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白居易也把他精湛的语言用来表达他对朝堂无可奈何的痛苦,“锦衣两三色,白发三千丈”,“尽百千贤成深山岗,只因宦望不正”,等等,他的诗句写的十分精湛,犹如拿一锤子砸在石头上,把朝堂的政治伦理、目的及其现实状况表达的一清二楚。
诗歌思想的主旨更在此:“金吾不禁,一任白发终须悲”。
也就是说,白居易认为,无论多么卑微的“活朝堂”,它也不是将利令人追求的唯一准则,而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现实的社会却是多么的可怜。
在这里,白居易用充满诗意的话语令人动容,先唤醒人们的良知,再以其独特的思想直指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对朝堂的长恨之情,而贯穿全歌的主题思想则是:尽管无法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伦理道德,对于邪恶的现实,要有恒心去追求正义。
长恨歌给人的启示

长恨歌给人的启示摘要:1.长恨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长恨歌的主题思想3.长恨歌的启示:悲欢离合、珍惜当下4.从长恨歌看人生百态5.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文共七百零八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子、正文和结尾。
引子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正文部分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相识、相爱、相离的过程;结尾部分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悲欢离合、珍惜当下。
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传达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道理。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和感慨。
诗中还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诗中写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寓意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从《长恨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的痴情、杨贵妃的美艳、梅妃的忠诚等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在文学史上,《长恨歌》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它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长恨歌》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同时,《长恨歌》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总之,《长恨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传达了悲欢离合、珍惜当下的主题思想。
诗中展现了人生百态,启发人们要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勇敢面对命运的无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ji)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
《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纪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
由于受重道德而视爱情为罪恶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
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即已存在。
当时,白居易、陈鸿、王质夫闲谈玄宗与杨妃的故事,王质夫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爱情。
陈鸿则不然,他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②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
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并非如同《秦中吟》、《新乐府》那样的正声。
唯其如此,他在编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
”③《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会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即使他心存讽谕,只要着意深入感情的领域,作品便不会以讽谕说教的面貌出现。
《长恨歌》写作之初,未尝不曾出现过如陈鸿所说的“惩尤物,窒乱阶”的念头,写作的结果却是倾注着作者感情的爱情描写。
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读者是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偷诗,使全诗充满了“尤物惑人”的讽刺与说教,其价值将如何,我想,是很难与此篇分庭抗礼的。
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
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
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由《长恨歌》故事的展开来看,“人宫专宠”、“马嵬惊变”两段情节都有历史记载可据,涉及的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以及与之相连的“女祸”之类历史观念。
在中唐时代,执拗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一种对开元盛世无比怀念的情绪。
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确实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
这个故事恰恰成为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和导火索。
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侯、耽于享乐。
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这一历史事件的教训时,基本上只能着眼于宫廷政治史,李、杨关系于是也成为议论的中心话题。
然而,在推出这两位事件的中心人物和确定了被谴责的对象杨妃之后,李、杨故事并没有顺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女性美、歌颂忠贞爱情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的。
因此,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丁关键作用。
当然,这一主题变化还包含着杨贵妃形象的变迁这一重要问题。
这也是《长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没有违背这种趋势去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涵义。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
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
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
《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日:“甚美必甚恶。
”李延年歌日:“倾国复倾城。
”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入对这一问题的最后思考。
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
“甚美”。
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
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慨,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像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甚至于在佛教世界中消极避祸、闲散自适,使其政治、文学生命黯淡无光。
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中唐土人在封建政治辗压下极为渺小而懦弱的一面。
实际已放弃了一度用以自勉的积极、负责的现世精神,而佛教思想中妥协、避世、庸俗、自私的宿命论思想最终左右了他的生活哲学。
我们看到,(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故事,由于采用了民间的私誓情节,明皇、贵纪两个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
人皆有情,君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
所以,当《长恨歌》转向描写此种“色”、“情”时,便无法贯彻对唐明皇的批判,而变成对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