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第十五章 传染病 课程复习
[病理学]《第十五章: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第十五章:传染病》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5447d927d3240c8447efdb.png)
第十六章传染病一、单选题1.继发性肺结核病,结核杆菌播散的主要途径是()A、淋巴道播散B、直接蔓延C、血行播散D、支气管播散E、消化道播散2.伤寒病常有的合并症有:()A、肠梗阻B、肠扭转、绞肠纱C、肠癌D、肠出血、肠穿孔E、肾小球肾炎3.常发生肠穿孔合并症的病有()A、十二指肠溃疡、伤寒B、肠炎C、肠梗阻、肠痉挛D、痢疾、蛔虫病E、以上都不可能有4.下列哪种肺结核易发生肺硬化?()A、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B、原发性肺结核C、结核性胸膜炎D、干酪性肺炎E、浸润性肺结核5.X射线检查,右肺上部有透光区,两肺有散在条索状、斑点状阴影,这位病人可以诊断为:()A、右肺结核球B、浸润型肺结核C、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D、干酪样肺炎E、局灶型肺结核6.尖锐湿疣是一种()A、性传播疾病B、细菌感染性疾病C、变态反应性疾病D、遗传性疾病E、多种生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7.某患者有低热、盗汗、咳漱、咯血等症状,则该患者可能患有()A、胃出血B、肺出血C、浸润型肺结核D、食管癌E、以上都不可能8.急性菌痢肠道初期病变呈()A、急性增生性炎B、急性卡他性炎C、变质性炎D、出血性炎E、纤维素性炎9.伤寒病的主要病变应属于()A、纤维素性炎B、化脓性炎C、急性增生性炎D、急性变质性E、渗出性炎10.下列哪一种为引起梅毒的病原体?()A、志贺氏杆菌B、阴道毛滴虫C、苍白螺旋体D、新型隐球菌E、淋球菌11.肠伤寒的病变在哪一部位最为明显?()A、回肠B、空肠C、十二指肠D、盲肠E、结肠12.肺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观:()A、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B、双肺皱缩,体积减小C、肺部分坏死,形成无数空洞D、切面光滑平整E、切面灰白,上有小凹,成斑块状13.某人,女,24岁,发热、头疼、乏力、食欲不振和末梢白细胞增多。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多。
数小时后,休克。
则该患者可能患有()A、神经炎B、肝炎C、肺炎D、肾炎E、细菌性痢疾14.原发性肺结核的原发灶多位于()A、肺尖B、肺下叶下部C、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D、肺上叶E、右肺中叶15.结核结节属下列哪一种改变()A、炎性息肉B、炎性假瘤C、异物性肉芽肿D、感染性肉芽肿E、肉芽组织16.浸润型肺结核好发部位在()A、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B、肺尖部C、右肺下叶D、肺门部E、锁骨下区17.某病人腹痛高热3天,腹胀,因中毒性休克死亡。
传染病总复习

传染病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2.再燃3.胆—酶分离4.黑尿热5、预防性消毒6、隔离7、复发8、隐性感染二、判断题:1、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2、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6、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7、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
()8、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9、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单选题1、传染病在发病前出现一般轻微症状的阶段称为:A.潜伏期 B.前驱期 C.症状明显期 D.恢复期 E.以上都不是2、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是指:A.在国内或地区内原来不存在,而从国外或外地传入的传染病B.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C.传染病病例发病地点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区域之内D.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E.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3. 病程超过多少个月为慢性菌痢A. 1个月B. 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2个月4.国务院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时限是A.甲类传染病在城市2h内,农村6h内 B.甲类传染病在城市、农村均应在12h以内C.甲类传染病在城市12h内,农村16h内 D.乙类传染病在城市16h内,农村24h内E.乙类传染病在城市8h内,农村16h内5.保护易感人群最有效的方法是A.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增加营养 C.预防用药 D.注射疫苗 E.增强体质6. 患儿男,10岁。
突起寒战、高热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1天。
体温39.5℃,血压100/60mmHg,神志清楚,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部及胸部皮肤见数枚瘀点及瘀斑,瘀点涂片检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病理学课件 15、传染病

胸
片
示
左
锁
骨
下 散 在 渗 出 性 病 灶
浸 润 型 肺 结 核 。
,
边
缘
模
糊
。
(4)溶解播散 病变的转化规律
病变:邻近的结核结节互相融合扩大,干酪 样坏死液化。 方式:主要经自然管道播散,其次有淋巴道 及经血道播散。 临床:X线检查,病灶阴影密度深浅不一, 出现透亮区及大小不等的新的播散病灶的阴 影。临床称为溶解播散期。
该试验表明豚鼠对结核菌无免疫力。
如果事先给豚鼠接种弱毒的或少量的结核杆 菌,在8~12周后再注射结核杆菌时,则反应完 全不同。注射2~3天后,局部红肿,反应剧烈, 并迅速坏死形成溃疡,随后逐渐愈合结疤,豚鼠 也不发生全身性结核病,也不死亡。
这表明,注射弱毒的或少量的结核杆菌感染 后,体内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将细菌消灭于局 部,而不致播散到全身,与此同时,局部反应比 第一次注射反应剧烈,也产生了变态反应。现在 新生儿注射卡介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转向愈合: (1)吸收、消散; (2)纤维化、纤维包裹和钙化;
转向恶化: (1)浸润进展; (2)溶解播散;
病变的转化规律
(1)吸收、消散
对象:渗出性病变或经治疗后较小的干酪样 坏死灶及增生性病变。 方式:经淋巴道吸收或巨噬细胞清除。 临床:X线检查见渗出性病变的云雾状阴影 逐渐缩小或被分割成小片状,以致完全消失。 临床上称吸收好转期。
tuberculosis
一、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全身各器 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多见。典型病变 为结核结节伴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结核病在全球流行广泛、危害严重,已 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982年世 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结核病与肺部疾病联合会 将 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流行规律,采取措施,制止其蔓延,这类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后,易感者误食后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疫源直接接触后导致感染或感染可能性增加,如手、眼、生殖器等部位有疫源接触史,直接接触疫源被感染。
还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虫媒传播、器官移植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一旦发现疫情应该立即采取隔离和上报疫情,并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消毒处理。
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我们可以采取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转归,以及病理学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之间的关系。
病理学复习资料包括各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系统学习:建议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掌握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重点突出: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需要,将重点知识点进行标注,加强记忆。
实际: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病理学-传染病-2015

•
入侵途径:皮肤,粘膜,血液
•
病变性质
– 病原体→调动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同时 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炎症反应。
•
损伤机制
–
– –
病原体进入细胞→细胞死亡
病原体释放内毒素、外毒素→杀伤细胞 释放酶降解组织成分
–
–
损伤血管引起缺血性坏死
病原体→超敏反应→组织损伤
病毒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1.插入细胞质膜 损害其完整性 4. 宿主细胞被 免疫系统攻击
• 丙类传染病
–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 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 •
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 细菌、真菌、寄生虫 传播的基本环节
–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虫媒、接触、 母婴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 芽肿性疾病,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并 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 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 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 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1. 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 时期
机体感染结核菌早期,如菌量大,毒力强,机体处于变 态反应状态或病变在急性发展阶段
• •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炎或浆液纤维素性炎; 结局
转向恶化 1. 浸润进展 病灶周边出现渗出性病变并继发干酪样坏死 2. 溶解播散 干酪坏死物质发生液化,经自然管道排出, 形成空洞。空洞内的带菌物质传播到其它部 位,就形成新的病灶。结核菌亦能侵入血循 和淋巴道传播到其它器官通过自然管道播散 到其它部位
二 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 继发性肺结核病(共6型) 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
【病理学教案】第15章 传染病

第二十六次(2学时)
一、题目
第十五章传染病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
2. 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三、教学内容
结核
概述、结核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结核病基本病变
2. 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
第二十七次(2学时)一、题目
第十五章传染病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类型
2. 熟悉:血源性结核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肺外结核病的常见部位及病变特点
三、教学内容
结核
1.肺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类型
2. 血源性结核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肺外结核病的常见部位及病变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区别
第二十八次(2学时)一、题目
第十五章传染病、第十六章性传播性疾病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梅毒(后天)的基本病变
2.掌握:艾滋病病变特点
3.了解:梅毒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
(一) 性传播性疾病
1.艾滋病:病变特点
2.梅毒:病因与发病机制、基本病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结局 2.肺外器官结核的发生及病变特点
3. 后天性梅毒的分期、病变特点
4. 艾滋病病变特点。
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2024鲜版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疫情现场的调查 和实验室检测,分析传 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危险 因素,为防控策略提供 依据。
公共卫生措施
制定和执行公共卫生政 策,如隔离、消毒、个 人防护等,降低传染病 的传播风险。
29
未来展望与挑战
新技术应用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病理学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将更加精准 和个性化。
隔离治疗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 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等。
疫情报告
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以便相关 部门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2024/3/28
23
切断传播途径与消毒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个人卫生、 改善环境卫生、避免人群聚集等。
健康教育
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自 我防护能力。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控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格局。
25
06
病理学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展 望
2024/3/28
26
病理学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尸检等手段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和染 色观察,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病理学课件传染病部分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病原学 • 传染病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 常见传染性疾病及其病理特点 • 传染病防控策略与措施 • 病理学在传染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2
01
传染病概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传染病

传染病药物创新
抗感染药物
研究新型抗感染药物的 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 作用。
抗病毒药物
针对不同病毒,研究新 型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 制和临床应用,如针对 流感病毒、HIV等。
免疫调节药物
研究免疫调节药物的作 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调 节机体免疫应答,提高 抗感染能力。
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控制
传染病的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隔离患者和接触者、疫区 封锁、疫苗接种、卫生宣传和教育、消毒等。此外,针对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环节采取相应措施也是控制传 染病的重要手段。
传染病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等。根据传播途径的 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等。
真菌感染
• 念珠菌病: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可 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或间接接触感染者的衣物、医疗 器械等传播。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皮肤瘙痒、指甲变形等。 防控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 品或药品、及时治疗口腔溃疡等。
05
传染病防控措施与策略
预防接种与免疫预防
疫情监测与预警系统
疫情监测
疫情监测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 学资料等信息,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监测的方法包括哨点监测、主动监测等。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是根据疫情监测的结果和流行病学分析,预测 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相 应的防控措施。预警系统的种类包括疫情预警、风险预 警等。
隔离与消毒措施
隔离
隔离是对感染传染病的人、动物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 隔离和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和传播。隔离的种类包 括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肠道隔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传染病
知识框架
重点内容
第一节结核病
掌握结核病(tuberculosis)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发展及结局;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
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肠结核、肾结核、骨和关节等结核的病变特点;血液播散性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制。
1.概述
1.1概念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以形成肉芽肿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
典型的结核肉芽肿(直径约0.1 mm):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1.2基本病理变化的转化规律
2.肺结核病
2.1原发性肺结核病(儿童型肺结核)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特征是原发综合征形成。
X线:哑铃状阴影
结核性胸膜炎:湿性结核性胸膜炎,干性结核性胸膜炎。
2.2肺结核病血源播散所致病变血道播散:
3.肺外器官结核病
3.1肠结核病
(1)原发性肠结核病:肠原发综合征(少见),常发生于小儿。
(2)继发性肠结核病:继发于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多见)。
病变部位:回盲部。
分型:①溃疡型:多呈环形,腰带状溃疡(其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是由于细菌随肠壁环形淋巴管播散的结果。
可合并肠腔狭窄。
②增生型:较少见。
肠壁
有大量结核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肠壁高度肥厚,肠腔狭窄,右下腹可触及包块,故需与肠癌相鉴别。
3.2骨结核分两型:
(1)干酪坏死型:可见明显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冷脓肿:干酪样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或其他部位形成无红、热、痛的脓肿。
形成结核性冷脓肿。
(2)增生型: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伴干酪样坏死。
脊柱结核最常见,多见于第10胸椎到第1~2腰椎。
病变常造成脊柱塌陷形成后凸畸形。
3.3结核性脑膜炎儿童多见,常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
第二节伤寒
掌握伤寒(typhoid fever)的基本病变,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其他器官组织病变;伤寒的并发症。
了解伤寒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1基本病变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坏死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大量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2肠道病变
2.2.1病变部位回肠末端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2.2.2病变分期病程约4~5周。
①髓样肿胀期;②溃疡期,溃疡呈椭圆形,其长轴与肠长轴平行;③坏死期;④愈合期。
2.2.3临床病理联系稽留热,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白细胞减少,膈肌,腹直肌股内收肌疼痛。
2.3其他病变
2.3.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变
2.3.2皮肤玫瑰疹
2.3.3胆道及胆囊病变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
2.3.4横纹肌、心肌中毒性病变
3.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掌握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及传播途径
1.1病因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假膜性结肠炎。
分为: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四群,由内毒素致病。
1.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
时也可暴发流行,好发于儿童。
2.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直肠和乙状结肠最重>其他段结肠
2.1急性细菌性痢疾
2.1.1急性卡他性炎
2.1.2假膜性炎坏死肠黏膜组织+渗出纤维素+炎性细胞+红细胞形成假膜(灰白色或灰绿色)。
2.1.3形成大小不等、不规则地图状表浅溃疡。
溃疡间为假膜。
2.1.4愈合
2.1.5并发症肠出血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2.2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多由急性痢疾转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多见。
病变反复发作,新旧病变共存,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病例可导致肠腔狭窄。
2.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死亡。
多为福氏或宋内杆菌感染。
肠道为卡他性结肠炎(滤泡性结肠炎)。
第四节性传播疾病
熟悉尖锐湿疣、淋病、梅毒的病因、传播途径及病理变化。
了解 AIDS的病因、传播途径。
1.淋病(gonorrhea)
1.1病因由淋球菌引起,发生在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化脓性炎。
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1.3病变特点脓性卡他性炎。
2.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2.1病因由HPV(主要是6、11型)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累及生殖道鳞状上皮的良性赘生物。
2.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目前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及原位PCR技术可协助本病诊断。
2.3病变特点凹空细胞。
3.梅毒(syphilis)
3.1病因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3.2传播途径主要为性行为传播,少数经直接接触或垂直传播。
感染梅毒后第6周患者血清出现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及反应素有血清诊断价值。
分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两种。
3.3基本病变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
此类病变见于各期梅毒,浆细胞恒定出现是病变特点之一。
(2)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梅毒肉芽肿。
是梅毒的特征性病变,只出现在三期梅毒。
大小不一、质韧而有弹性的灰白色结节,如树胶一样。
镜下结构相似于结核结节,中心为凝固性坏死。
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巨细胞较少,周围有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3.4后天梅毒分期
Ⅰ期:硬性下疳形成。
Ⅱ期: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梅毒疹和全身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
是传染性最
强的时期。
Ⅲ期:形成特征性树胶肿。
病变严重而广泛破坏内脏器官。
可引起梅毒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
左室异常肥大和扩张形成“牛心”。
中枢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脊髓膜炎,可导致脊髓痨形成。
梅毒性主动脉瘤破裂导致患者猝死。
3.5先天性梅毒可导致死胎,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及楔形门齿等。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4.1病因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4.2传播途径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为本病传染源。
通过性行为,用污染针头做静脉注射,输血和血制品的应用,胎盘感染胎儿或通过接触方式感染婴儿。
4.3病理变化
4.3.1全身淋巴组织的变化
早期:淋巴结肿大,CD4+细胞进行性减少。
晚期:淋巴结结构消失,少数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残留。
4.3.2继发性感染肺孢子虫病,弓形虫感染等。
4.3.3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或淋巴瘤。
链接
(1)结核菌素试验:皮肤注射旧结核菌素后可引起迟发超敏反应,用于以下几方面:①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②结核病的辅助诊断;③受试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试剂:①旧结核菌素;②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
方法:①皮内注射法:48~72h后观察局部硬结反应;②多刺法试验:一般不作为诊断结核病用。
结果判定:硬结直径≤4mm(-);硬结直径5~10mm(+);硬结直径11~20mm(++);硬结直径>20mm(+++)。
一般阳性只能说明有过结核杆菌感染,不能肯定有活动性结核。
成人或小于3岁患者强阳性说明有活动性结核。
(2)梅毒肉芽肿和结核肉芽肿的区别(表15-4)
(3)肥达反应:利用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等。
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相应的凝集抗体效价。
有辅助诊断伤寒病的价值。
2周出现阳性,4周阳性率达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