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病理学
传染病病理学多选题

传染病病理学多选题集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711.* 伤寒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依赖于( )A.外毒素 D."O"抗原B.内毒素 E."H"抗原C.Vi抗原712.* 肠伤寒病变主要发生在( )A.空肠下段 D.回肠末端B.十二指肠 E.结肠C.回肠上段713.* 典型的肠伤寒病变历时约4周,易产生严重并发症的时间在( )A.第1周 D.第4周B.第2周 E.第4周后C.第3周714.伤寒(typhoid fever)的典型病变是( )A.肠道淋巴组织增生 D.伤寒肉芽肿B.脾肿大 E.皮肤玫瑰疹C.败血症715.急性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的典型肠道病变性质为( )A.化脓性炎 D.假膜性炎B.卡他性炎 E.出血性化脓性炎C.蜂窝织性炎\par 716.结核瘤(tuberculoma)是一种( )A.结核性病变累及血管致动脉瘤B.炎性假瘤 D.结核性厚壁空洞C.境界清楚、直径>2cm结核病灶 E.结核伴肿瘤生长717.结核病(tuberculosis)的主要传染途径是( )A.呼吸道 D.皮肤B.消化道 E.接触C.输血718.*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与慢性过程最有关的物质是( )A.毒素 D.菌体脂质B.菌体蛋白 E.代谢产物C.菌体多糖719.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为主要病变部位的肉芽肿性病变是( )A.伤寒小结 D.梅毒树胶样肿B.矽结节 E.风湿小结C.结核结节720.继发性肺结核(secondary pulmonary taberculosis)的主要播散方式( )A.淋巴道 D.血道B.支气管 E.消化道C.体腔721.* 构成伤寒肉芽肿的主要成分是( )A.类上皮细胞 D.淋巴细胞B.多核巨细胞 E.浆细胞C.巨噬细胞722.肠结核最好发于( )A.回盲部 D.降结肠B.空肠 E.阑尾C.升结肠723.易发生肠穿孔而致死的疾病是( )A.阿米巴病 D.伤寒B.结核 E.血吸虫病C.菌痢724.易发生肠粘连、肠腔狭窄的疾病是( )A.阿米巴病 D.伤寒B.结核 E.息肉C.菌痢725.* 作为重要传染源的肺结核病是( )A.浸润性肺结核 D.支气管内结核B.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E.局灶型肺结核C.结核球726.结核病灶中易查见大量结核杆菌的是( )A.渗出性病变 D.钙化灶B.结核结节 E.结核球C.干酪样坏死、液化727.* 硬化型肺结核(sclerosing pulmonary tuberculosis)多来自( )A.浸润型肺结核 D.干酪样肺炎B.结核瘤 E.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C.粟粒型肺结核728.* 具有传染性的梅毒(syphilis)一般是( )A.第一期 D.早期B.第二期 E.晚期C.第三期729.第一期梅毒的典型病变是( )A.树胶样肿 D.粘膜溃疡B.梅毒疹 E.梅毒性主动脉炎C.硬下疳730.* 梅毒瘤(syphiloma)通常见于梅毒的( )A.第一期 D.第三期B.第二期 E.早期C.第一、二期731.梅毒疹见于梅毒的( )A.第一期 D.第二、三期B.第一、二期 E.第三期C.第二期732.晚期梅毒病人内脏可发生破坏性病变,多见于病程( )A.5年 D.10-20年B.5-10年 E.20年C.10年733.梅毒性主动脉炎(syphilitic aortitis)好发于( )A.胸主动脉 D.胸主动脉弓部B.胸主动脉升部 E.胸主动脉降部C.胸主动脉升部和弓部734.* 梅毒母体易发生胎传梅毒的感染是( )A.第一期 D.早期B.第二期 E.晚期C.第三期735.冷脓肿发生于( )A.结核 D.血吸虫病\parB.阿米巴病 E.骨组织化脓性炎C.梅毒736.* 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变性质属于( )A.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B.出血性炎 E.纤维蛋白性炎C.肉芽肿性炎737.可导致肺组织严重破坏(肺毁损)的继发性肺结核是( )A.结核球 D.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B.局灶型肺结核 E.亚急性血源播散型肺结核C.浸润型肺结核738.大量结核菌进入胸导管后易发生( )A.结核性脑膜炎 D.全身粟粒性结核B.肾结核 E.粟粒性肺结核C.干酪样肺炎739.* 结核样型麻风一般不会出现的病变是( )A.表皮萎缩 D.类上皮细胞和郎罕巨细胞B.小神经炎 E.淋巴细胞浸润C.干酪样坏死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740.* 伤寒病变主要累及的部位是( )( )( )( )( )A.回肠末端淋巴组织 D.骨骼肌B.肠系膜淋巴结 E.脑膜C.脾脏741.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 )( )( )( )( )A.病毒性肝炎 D.脊髓灰质炎B.乙型脑炎 E.伤寒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42.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 )( )( )( )(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阿米巴病B.乙型脑炎 E.结核C.脊髓灰质炎743.肠伤寒的常见并发症( )( )( )( )( )A.狭窄 D.粘连B.穿孔 E.阻塞C.出血744.肠伤寒溃疡病变的形态特点为( )( )( )( )( )A.溃疡边缘及底部较整洁 D.多累及血管B.深及肌层 E.多呈圆形或卵圆形C.溃疡长轴与肠的长轴垂直745.伤寒病主要累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常见的部位包括( ) ( )( )( )( )A.回肠末端淋巴组织 D.肝脏B.肠系膜淋巴结 E.骨髓C.脾脏746.* 伤寒病的重要死亡原因可为( )( )( )( )( )A.肠出血 D.败血症B.肠坏死 E.心肌损害C.肠穿孔747.假膜性炎有可能发生于( )( )( )( )( )A.支气管 D.皮肤B.结肠 E.子宫内膜C.咽喉748.* 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包括( )( )( )( )( )A.菌体 D.代谢产物\parB.抗原 E.蛋白质C.毒素749.急性细菌性痢疾结肠溃疡的特点是( )( )( )( )( )A.溃疡多而小 D.偶可穿孔B.可互相融合成大溃疡 E.愈合后易致肠腔狭窄C.溃疡形态呈口小底大750.* 结核杆菌在体内的播散途径有( )( )( )( )( )A.支气管 D.淋巴道B.泌尿道 E.消化道C.血道751.结核病的传染途径多为( )( )( )( )( )A.呼吸道 D.淋巴道B.消化道 E.皮肤C.血道752.干酪样坏死的病理形态特点包括( )( )( )( )( )A.坏死彻底 D.质均匀、细腻B.脂质多 E.凝固性坏死C.色淡黄753.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正确描述是( )( )( )( )( )A.多见于儿童 D.软脑膜有较多纤维蛋白渗出B.多由血源播散而来 E.小血管常并发闭塞性内膜炎\parC.脑底部病变最为明显 754.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正确描述为( )( )( )( )( )A.多见于儿童 D.预后多不佳B.形成Ghon complex E.空洞少见C.淋巴道、血道播散多见755.梅毒性主动脉炎的结局可能有( )( )( )( )( )A.动脉瘤 D.冠状动脉口狭窄B.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E.高血压C.主动脉瓣狭窄756.麻风杆菌主要累及人体体温较低的部位,多见于( )( )( )( )( )A.皮肤 D.内脏(脑、肝)B.周围神经 E.角膜C.上呼吸道(如鼻粘膜)757.麻风杆菌侵犯周围神经的,可致肢体( )( )( )( )( )A.外伤 D.骨萎缩B.继发感染 E.畸形C.肌肉萎缩758.瘤型麻风的病变部位可为( )( )( )( )( )A.皮肤 D.睾丸B.周围神经 E.角膜C.鼻粘膜759.结核样型麻风的病变部位可为( )( )( )( )( )A.皮肤 D.睾丸B.周围神经 E.肝、脾C.鼻粘膜760.胎传感染梅毒的胎儿可发生( )( )( )( )( )A.死胎 D.梅毒儿B.流产 E.隐性梅毒C.早产761.结核球的特点包括( )( )( )( )( )A.单个结核病灶 D.直径大于2cmB.干酪样坏死 E.纤维包裹化C.相对静止762.梅毒的特征性病变有( )( )( )( )( )A.冷脓肿 D.树胶样肿B.泡沫细胞浸润 E.大量浆细胞浸润C.闭塞性小动脉炎711.B 733.C712.D 734.D713.C 735.A714.D 736.E715.D 737.D716.C 738.E717.A 739.C718.D 740.A.B.C719.A 741.A.D.E720.B 742.A.E721.C 743.B.C722.A 744.A.B.D.E723.D 745.A.B.C.D.E724.B 746.A.C.D725.B 747.A.B.C.E726.C 748.A.C727.E 749.A.B.D728.D 750.A.B.C.D.E729.C 751.A.B.E730.D 752.A.B.C.D.E731.D 753.A.B.C.D.E732.D 754.A.B.C.E755.A.B.D 759.A.B756.A.B.C.E 760.A.B.C.D.E757.A.B.C.D.E 761.A.B.C.D.E758.A.B.C.D.E 762.C.D711.伤寒杆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引起人类致病主要依赖于菌体破坏时释放的内毒素,后者为一种类脂多糖体。
病理学第十四章 传染病 题目

第十四章传染病一、名词解释1.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2.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3.结核瘤(tuberculoma)4.全身粟粒性结核病(general miliary tuberculosis)5.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cl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6.结核结节(tubercle)7.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acute systemic military tuberculosis)8.结核病(tuberculosis)9.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10.浸润型肺结核(infiltrative tuberculsis)11.伤寒小节(typhoid nodule)1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13.树胶样肿(gumma)14.梅毒疹(syphilomn)15.硬性下疳(hard chancre)16.淋病(gonorrhea):17.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18.玫瑰疹(roseola)19.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20.AIDS二、填空题21.结核病是由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器官均可发生,但以结核最为多见。
22.以前一般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免疫为主。
23.原发性肺结核病其原发灶常位于通气好的。
24.肠结核可发生于任何肠段,而以为其好发部位。
25.溃疡型肠结核其溃疡多呈,其长径与肠轴。
26.结核杆菌含有3种成分,其中成分决定其毒力,而且能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
27.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其洞壁镜下分为三层,内层为,中层为,外层为。
28.结核性脑膜炎以多见,主要由于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所致。
29.淋巴结结核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
30.关节结核病人关节腔内游离的纤维素凝块长期相互撞击可形成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
病理学教学第十七章 传染病

❖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依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即福氏 菌、鲍氏菌、宋氏菌
❖ 和志贺菌。我国主要是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患者和 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后,直接或间接( 苍蝇为媒介)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经消化系统传 染给健康人群。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 部分进入肠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细 菌数量的多少和毒力的大小。当受凉、暴饮、暴食等诱因使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致病。
▪ 继发性肺结核病时,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已产生一定的免疫 力,故病变一般易局限,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很少发生 血道播散,病程长、病情时好时坏。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 的比较(表10-1)。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1. 局灶型肺结核 ▪ 此型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改变,病变位于肺尖部,尤以 右肺尖常见,X线检查,肺尖部有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结节 状阴影,直径大小为0.5cm-1cm。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可有 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性包裹。 ▪ 2. 浸润性肺结核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结核 菌多在潜伏下来的肺尖病灶处重新繁殖,或通过支气管播散 的结果。
一、概述
(二)基本病理变化
❖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 当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和变态反应比 较强时,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多发生在结核病的早期或病变恶化进 展时。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部位。
▪ 组织学观察:小血管扩张充血,有浆液、纤维素渗出,早期有嗜中性 粒细胞浸润,很快被巨噬细胞所取代,严重时还可有大量红细胞漏出 。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3.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病理学 传染病

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类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具有高发性、广泛性和可传播性的特点。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因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研究传染病的病理学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2传染病的分类与病原体特征1.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机制1.4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1.5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策略二、传染病的病理学变化2.1病原体感染和侵入宿主的过程2.2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与免疫损伤2.3传染病引起的病理学变化2.4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的特点比较2.5传染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三、典型传染病的病理学特点与机制3.1疟疾的病理学特点和致病机制3.2肺结核的病理学变化和发展过程3.3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3.4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和临床意义3.5艾滋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损伤机制四、传染病的病理检测和防控措施4.1传染病的病理检测方法和意义4.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控制和个人防护4.3传染病的筛查、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建立4.4传染病的疫苗研发和机制研究4.5传染病的药物治疗和传播阻断措施五、传染病的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5.1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5.2传染病病理学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5.3传染病病理学研究对疫情预测和防控的作用5.4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5.5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总结:病理学作为传染病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别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病理学变化、典型传染病的病理学特点与机制、病理检测和防控措施以及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五个大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传染病的病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揭示病原体感染和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策略,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染病(病理学专业)

2.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大,充满脓液
(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及纤维素) 3.脑实质未见明显改变
【95】流行性乙型脑炎
低倍镜: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淋巴
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套); 高倍镜:嗜神经细胞现象、卫星现
象、胶质细胞结节、筛状软化灶。
血 管 套
嗜 神 经 细 胞 现 象
【26】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低倍镜:多个结核结节; 高倍镜: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周围见郎罕氏巨细胞、类上皮细 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
C
B
A
上皮样细胞
朗罕氏巨细胞
【91】肠伤寒
低倍镜:淋巴滤泡肿胀,大量巨噬 细胞增生,伤寒小结; 高倍镜:伤寒细胞内见吞噬的细胞 碎片、红细胞、淋巴细胞或伤寒杆 菌。
病 程 播散方式 常见类型伤 寒 小 结伤寒细胞 胞质内含有被吞噬的淋巴细胞、核碎片等
回肠(低倍境)
回肠(高倍镜)
【92】细菌性痢疾
•低倍镜:粘膜表面坏死,纤维 素及白细胞浸润; •高倍镜:纤维蛋白、白细胞、 脱落上皮细胞及坏死的粘膜组 织,形成假膜
假膜
浅表 溃疡
假 膜
【9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卫星现象
胶质细胞结节
筛 状 软 化 灶
原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感染方式 好发年龄 特异免疫力 早期病变 病变特点 初次感染 儿童 低 肺原发综合征 早期出现渗出和干 酪样坏死,病变不 易局限 短,急性经过 淋巴道、血道为主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粟粒性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再次感染 成人 高 肺尖或锁骨下局限性病变 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其周围常 有结核结节形成,病变易局限 长,慢性经过 通过肺内支气管播散为主 浸润性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
2024版年度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染病

2024/2/3
5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2024/2/3
治疗原则
针对病原体和临床表现,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等。
6
预防措施及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免疫力,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控制策略
预防与控制
加强饮食卫生、疫苗接种和患者隔离治疗等措施有 助于预防和控制伤寒与副伤寒。
14
其他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介绍
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 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呕吐、脱 水及肌肉痉挛等为主要表现。
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 要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种类、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等不同特点,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传染 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2024/2/3
4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临床表现各异, 包括发热、皮疹、毒血症状等。
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 染病
2024/2/3
1
目 录
2024/2/3
• 传染病概述 • 病毒性传染病 • 细菌性传染病 • 寄生虫性传染病 •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问题
2
01 传染病概述
2024/2/3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流行。
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核。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临床表现: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主要表现: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所代替;渗出物和巨噬细胞内含结核杆菌。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转变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变态反应弱。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隆起。
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外围聚集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变质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结核病的病变转移规律:(一)转向愈合1. 吸收消散(吸收好转期)(1)条件: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2)途径:淋巴道。
(3)病变:缩小消散。
(4)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小、消失。
2.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1)条件:三种病变均可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大:纤维包裹、钙化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2)病变:瘢痕。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流行规律,采取措施,制止其蔓延,这类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后,易感者误食后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疫源直接接触后导致感染或感染可能性增加,如手、眼、生殖器等部位有疫源接触史,直接接触疫源被感染。
还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虫媒传播、器官移植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一旦发现疫情应该立即采取隔离和上报疫情,并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消毒处理。
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我们可以采取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转归,以及病理学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之间的关系。
病理学复习资料包括各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系统学习:建议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掌握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重点突出: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需要,将重点知识点进行标注,加强记忆。
实际: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