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巩固练 含解析

合集下载

【2年模拟】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2年模拟】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5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第35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A组2018-2019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题组一百家争鸣1.(2018浙江稽阳联考,14)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④2.(2018广东七校联考,1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3.(2018福建漳州一模,2)韩非子认为:“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中央集权思想B.符合现代法治理念C.加强地方行政管理D.服务君主专制统治题组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2018河北邯郸一模,3)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盐铁皆归于民。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2018北京西城普通校上学期期中,8)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6.(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26)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39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39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坐标][备考指南]考点39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针对动荡、变革中的时局,纷纷发表各自治国济世的主张。

他们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1)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思维导图]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 (1)主张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名师解惑]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等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专题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专题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Word版含解析

命题角度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6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特点切入思考。

《尚书》中“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记载了包括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代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8河南豫南豫北联考)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

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拜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

废事天地之礼也”可知,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等级礼仪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儒学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而不是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百姓从上天接受到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

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注释)1、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D2、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

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黄宗羲、朱熹C.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孟子 D.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答案】C3、《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C.趋向“三教合一” D.强调“礼法并用”【答案】A4、《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5、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勤俭节约B.藏富于民 C.国富民贫D.忠孝为本【答案】B6、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E们v的a行lu为at保io证n“o仁nl”y.。 C(2re)孔a子te思d想w中ith的A仁s和p礼o是se什.S么li关d系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答的案一面仁。:是礼人:是内人C在外o的在p道y的r德i规g、h范修t、2养准0,仁0则4者,克-2爱己0人复1,1是礼A人,是s的人p自o的s觉外e自在P律他ty,体律L现,体td了现.孔了子孔思子想思积想极保
K12课件
12
自主学习•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问]材料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 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
[答案] 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E政va治lu上a的ti统on一o。nly. C措官re施。a:影te设响d立:w太推it学动hC和了Ao地儒spp方学yor学的sige校传h.,播St 2l以、i0d儒发0e家展4s-经,f2o0典使r1.为儒1N教 学EA学成Tsp内为3o容中.s5,国eC从传Pli儒统teyn家文Lt学化tPd校的r.o中主fi重流le用思5儒想.2生。.0做.0.
C0o3pyr核igh心t素20养0•4-2011 As家p国o情s怀e:P中ty国传L统td文. 化的历史价值
04 专家史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儒学思想对中国文 明的影响
K12课件
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第三模块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单元主题概述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2)加强君权: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推广 (1)政治: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 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 垄断。 ②中央:兴办_太__学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
“_仁___”,即爱人;②“
德政”,即强调统治者“ 儒家学派创始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史实探究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 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 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 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 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 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 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9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期末)《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

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解析:B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故A项错误;经孔子整理后的《春秋》能被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不可能起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故排除C项;由材料“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题干中《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它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所以被后世统治者推崇。

2.(2017·湖北黄冈模拟)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B儒家的入仕是为了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更是强调一种社会责任意识,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

3.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C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

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

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

4.(2017·广东深圳一模)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

该思想()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B.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解析:A根据材料可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项;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的是孔子,故排除C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故排除D项。

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A.区别等级名分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

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6.(2017·山西三地五校联考)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解析:A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是强调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这与强调只应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一家二贵,事乃无功”主张一致,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强调“兵不厌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体现依法治国,反对贵族特权,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强调“保密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7.(2018·山西太原月考)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

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

”董仲舒的这一思想()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解析:A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 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A 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说明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但是并未涉及天人感应为什么正确,B 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C 项错误;董仲舒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非背离孔孟学说,D 项错误。

8.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B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认为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郑州联考)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D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项错误。

10.(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解析:A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单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故答案为A 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不能由材料推出,排除。

11.(2017·山东济南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解析:C据材料“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可知这说明当时学习儒学经典,应用于治河、判决狱讼等实践,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故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故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故排除D项。

12.(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

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

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解析:B材料“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说明县令在执法时顾虑到若对赵娥处刑则与儒家纲常伦理相悖,因而“拒绝受理此案”;又据“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表明统治者在法律与纲常伦理发生冲突时,会偏重对纲常伦理的维护,体现出执法者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排除这两项。

二、非选择题13.(2017·河北衡水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成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来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

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

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