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化的人类学意义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意义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为两个文明世界带来了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丝绸、茶叶、瓷器等东方特产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成为西方人追求的奢侈品。
而西方的黄金、银器、玛瑙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东方,满足了东方人对西方奢侈品的需求。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动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与互信,为双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民族团结。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他们通过贸易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种友谊不仅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关系,更是基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民族友谊。
商人们在交流中学习了对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和相互影响。
这种民族团结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后来的国际交往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不仅带去了商品,还带去了各自的文化和思想。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样,希腊、罗马和波斯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视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古代东西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交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应当珍视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丝路精神对当代的影响

丝路精神对当代的影响
丝路精神是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精神。
它强调了合作、开放、互利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对当代世界产生了以下影响:
1. 促进全球化:丝路精神强调合作和互利,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种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了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加强区域合作:丝路精神强调地区间合作和互利共赢,鼓励各国共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推动地区内的经济繁荣和安全稳定。
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基于丝路精神,促进欧洲和亚洲之间的合作和发展。
3. 促进文化交流:丝路精神倡导文化多样性和互相尊重,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这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和谐共处非常重要,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和偏见。
4. 推动可持续发展:丝路精神强调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丝路精神对当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全球化、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它为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有关丝绸之路的读书心得体会

有关丝绸之路的读书心得体会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亚欧非三大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通商线路之一。
近年来,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读过相关书籍和资料后,我对丝绸之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丝绸之路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不同文明得以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西方传入中国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等商品,更有宗教、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文化。
中国的茶、草药、火药等也传到了西方。
这些文化交流和互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丝绸之路也展示了各种民族的和谐共处。
作为一个连接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各种交往和互动,帮助各个民族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促进了和平与繁荣。
无论是汉族、蒙古族、突厥族,还是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都在丝绸之路上相互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这种和谐共处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意义。
此外,丝绸之路也启示我们要坚持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
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与包容。
只有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不同的文化、民族和宗教,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互利共赢。
这对于当今世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丝绸之路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贸易的通道,更是一条文明的纽带。
它将东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我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和故事。
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不但要面对沙漠的考验,还要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
他们要面对盗贼的袭击、交通不便和水源匮乏等问题。
但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及为了更多的企业家进行贸易交换和商业合作的愿望。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
例如,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

丝绸之路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次,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是什么意思
丝绸之路的释义: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2、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意义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意义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贸易路线,连接了东方和西方,通过陆路和海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它对中外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的贸易路线,更是文化的交流平台。
沿途的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往来,互相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色商品被传播到西方,西方的艺术、宗教和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丰富了各自的文化。
2.宗教传播:丝绸之路沿途经过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个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地,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成为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
3.科技传承:丝绸之路的通行为各国间的科技交流提供了便利,中外学者和科学家通过丝绸之路互相交流学术理论和科技成果。
例如,数学、天文学、药物学等领域的知识在丝绸之路上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对中外科学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4.艺术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的交流和创新。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沿途传播,中外艺术家通过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和作品。
丝绸之路的繁荣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总的来说,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
合,传播了宗教、科技和艺术,推动了各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外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它连接着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从大约公元前206年开始使用,并持续了数百年。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条连接世界的文化之路。
本文将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丝绸之路穿越了欧亚的荒漠、山脉和草原,连接了众多的文化和国家。
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这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它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路线,更是一个宗教、哲学和文化的交汇点。
贸易和文化交流相互促进,从而使各国之间的尊重和合作得以加强。
在丝绸之路上,经商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仅是其中一种形式。
建筑和艺术也随着贸易而传播。
例如,古代的佛教艺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并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亚和伊斯兰教文化也影响了西亚和欧洲。
丝绸之路纵横交错的方式,推动了一种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并促使全球文化受到更广泛的认可。
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贸易网,它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不同的商队一边带去他们本国的财富,一边也能获得来自远方的商品。
通过丝绸之路,欧洲的商人可得到亚洲的日用品和奢侈品,如中国的茶叶和丝绸。
而中国人则可购买来自西方的马匹、珍贵金属和绿松石。
贸易的繁荣也养活了丝绸之路的城市,如杭州、伊斯兰堡、塔什干等,它们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地方。
物质财富和文化富裕相互促进。
丝绸之路用世界的财富和文化交换滋养了一个富足的全球社区。
三、推动了地理和科学的发展探索和使用丝绸之路推动了地理和科学的发展。
经过数百年的贸易,商人们积累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路线的海拔高度和地势、各种自然灾害的逃生方法、风势和动物迁徙等。
这些信息的意义可以超越贸易本身。
在此基础上,像Marco Polo这样的旅行家开始尝试更深入地探索这些地区,并且记录他们探索过程中发现的新东西,如羊咩和驴子等。
此外,许多中亚国家也在贸易中发展了数学和计算通信技术,并最终成为欧洲数字计算系统的一部分。
丝路精神的现实意义

丝路精神的现实意义“丝路精神”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丝路代表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它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一种精神。
而“丝路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和提醒。
第一步:文化交流“丝路”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带来了诸多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十分重要。
全球化不是文化同化,而是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在交流中互学互鉴,相互影响。
因此,现代人不应该将“丝路”视为一段历史,而应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去推广和弘扬多元文化。
第二步:经贸合作丝绸之路为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它促进了经济和商贸的交流。
如今,各国在推行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贸易与经济合作。
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经济合作,也是继承“丝路精神”的重要举措。
第三步:绿色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不断凸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借鉴“丝路”上古时代的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例如,在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时,应注重环保,降低生态破坏,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步:促进和平在跨越几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丝绸之路曾见证和平的重要性和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和平依然是每一个国家和市民的期盼。
通过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多方面的举措,促进和平是丝路精神的重要体现。
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不仅是全球化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平的重要举措。
这种“精神”,不仅是地域、民族、国籍的联接,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链接。
我们应该,携手共同前行,继承“丝路精神”,共同开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亚古代之丝路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亚古代之丝路文化的历史价值丝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中亚作为丝路上的重要地区,历史上曾经先后属于汉、突厥、回纥、蒙古、藏等政权,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亚古代之丝路文化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亚古代丝路文化的历史价值1.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特点和价值中亚地区是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同时也是蒙古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亚古代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样也留下了各种历史风貌和文化地标。
例如,博州、撒马尔罕、马里克、巴尔喀什、敦煌、嘉峪关和敦煌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中亚古代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和谐。
2.文化遗产可以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演变中亚地区历史上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动荡,如唐宋战争、蒙古铁骑入侵、中亚独立和国家建立等,这些历史事件给中亚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例如《西游记》中的取经路线,就是以古代丝路为蓝本,反映了中亚地区各种文化与历史事件的演变和交织。
3.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中亚古代丝路文化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可以为人们提供古董、地理、政治和军事等各种知识。
同时,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中亚国家间文化交流和合作,推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亚古代丝路文化的现实意义1.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亚古代丝路文化所遗留下的历史遗产,展示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和历史沧桑。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让人们领略到古代丝路贸易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体现出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旅游发展中亚古代丝路文化是中亚地区经济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吸引外国游客来中亚旅游观光,同时也能够提升中亚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路文化的人类学意义
作者:陈一军
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24期
[摘要]丝路文化具有重要的人类学意义,彰显了“开放与交流”对于全人类的伟大意义。
它以多民族的共存和交融作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昭示了文化差异对于人类的永恒意义。
而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则显示了生态问题在人类文化中的至关重要性。
[关键词]丝路文化;开放性;差异性;生态问题;人类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29-0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种跨国申报的国际行为本身和申报成功的良好结果彰显了丝绸之路的世界意义。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多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见,世界遗产大会在对待丝绸之路申遗事件上看重的是丝绸之路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这即是对丝路文化人类学意义的突出。
下文通过对丝路文化人类学意义具体化的阐释,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丝路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一、丝路文化彰显了“开放与交流”对于全人类的伟大意义
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近些年联合将“丝绸之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行为切合了丝路文化的本质特性,本身成为丝路文化开放精神的最好注脚与象征。
丝绸之路从它形成的那一天起,就以开放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丝绸之路是人口流动和迁移之路,是商贸之路,是文化交流与传播之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骞凿空西域就显得极为特出和不同寻常。
这一壮举把中华文化在它的早期发展阶段就定格在不断探索、丰富和进取的崇高境界。
这方面的象征意义应该说超越了万里长城。
如果说万里长城显示了中华文化“力有不逮”的保守性一面,张骞凿空西域则是勇敢的开拓。
它们事实上构成中华文化的双维或两极,极具内在的巨大张力。
然而从时间的永恒性来看,万里长城终究成为历史遗迹,张骞凿空西域的精神却在今天大放异彩,依然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而且历史的事实是:万里长城从来就没有阻断中华文化与异文化的联系与交融,在这方面万里长城一直是作为一个相对性的存在。
而张骞凿空西域的开放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言却具有绝对性。
今天的中国人面对自己丰富的生活内容,比如西瓜、葡萄酒,精美玉器、《西游记》,等等,若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就会深切懂得丝路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昭示出来的永恒意义。
想想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话语,我们似乎依然能够感受到近两千多年来往返于丝绸之路的商队和探寻者所蕴藏的不息的热情和活力,这正是丝路文化的魂魄。
丝路文化的开放性真正具有全球性的特质。
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中海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都环绕在它的周围,受其滋养,为其孕育。
因此,地中海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但是,客观上来讲,地中海诸文明的世界性仍然是较为狭隘的,虽然包含了东方文明,却并不具有十足的世界性。
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尤其是中华文化游离在其外。
真正使世界主要文明、使东西方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丝绸之路。
这就是说,在近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丝绸之路真正让东西方文化实现了深度融合,深刻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今天人类生存的面貌。
二、丝路文化以多民族的共存和交融作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昭示了文化差异对于人类的永恒意义
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欧亚大陆重要的商贸通道,从它形成之时起,就以多民族的共存和交融作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这在丝绸之路中东段,即中国境内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越新疆地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就表现得异常明显。
丝绸之路中东段涵盖了中国广大的西北地区。
中国的西北地区,历来是多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区域。
历史上,氐族、羌族、匈奴、吐蕃(藏族)、回鹘、吐谷浑、突厥、乌孙、鲜卑、党项、蒙古等许多古老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
丝绸之路中东段文化的繁盛局面,从一开始就是汉族和西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的创造。
丝路文化是不同文化交流融通的特殊文化形态。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汉文化(或中原文化)向西的流行和传播,另一方面是异文化(相对于汉文化而言)自西向东对汉文化的渗透和丰富。
从前一个方面来看,是栽桑养蚕和丝绸织术、造纸术、冶铁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瓷器、茶叶、中医学、中原音乐、中原礼教等文化内容西向的播散。
从后一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玉器等器物、西域乐舞、杂戏等艺术形式,胡麻、苜蓿、葡萄等农作物,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输入中原的过程。
实现文化上这种互通互融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主要的媒介和载体就是西北众多民族的存在。
或许换句话更能清晰表达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此即:正是由于汉民族和西北少数民族自身的差异和各自文化的相异性,促成了西北丝绸之路的形成、绵延不绝和几度盛景。
把丝路文化的多民族性局限在中国西北地域不过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但是,敏锐的读者应该早已发现这样做的尴尬和困境。
事实上,对于丝路文化而言,局限在中国境内是行不通的。
就拿汉文化西行而言,一开始就越过帕米尔高原(古葱岭),沟通了中亚、南亚,联结了古罗马,所以才有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
而就异文化对汉文化的作用而言,也是无法局限在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无论怎样言说都和中亚、南亚、西亚、欧洲联系在一起。
丝路文化在它形成之初,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向东的流传和渗透就悄悄开始了,不过至为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是外来的佛教、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
可见,丝路文化是以世界上的一些主要文化为边界的,世界诸多文化的异质性构成了丝路文化的前提。
也正是借助于丝绸之路,许多质异文化之间才和谐互补、合作共生,营造出人类“类本质”的文化。
丝路文化的奥秘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看重和尊崇丝路文化的这种特性就意味着对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群体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
三、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显示了生态问题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
杜忠潮在《中国近两千多年来气候变迁的东西分异及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影响》(见《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3期)一文中,结合文献记载,对近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作了这样的概括:西汉(公元前119至公元前2年)、隋唐、元代属丝绸之路的兴盛通畅期,而东汉、魏晋南北朝、五代、两宋(包括辽、金、西夏)、及明清时期为丝绸之路的相对荒芜沉寂时期。
杜忠潮进一步从生态气候角度对丝绸之路兴衰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杜忠潮的分析对象主要是丝绸之路的中东段。
从生态气候角度看,丝绸之路中段(今新疆等地区)属于西部干旱区,丝绸之路东段(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
近两千多年来,气候波动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冷的年代西干东湿,暖的年代西湿东干。
杜忠潮这样说:“中国近2000多年来的气候变迁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即:东部季风区以暖湿期—冷干期交替出现为波动韵律,西部内陆干旱区相应呈冷湿期—暖干期演替为变动规律。
且东部暖湿期与西部冷湿期对应,东部冷干期则与西部暖干期对应。
” “气候的波动韵律与丝绸之路兴衰及不同民族经济社会文明的荣枯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东部暖湿期—西部冷湿期—丝绸之路通畅,东部季风区农耕经济繁荣,‘西域’游牧文明兴盛;东部冷干期—西部暖干期—丝绸之路阻塞,东部农耕经济凋敝,‘西域’文明衰落。
”可见,气候变化极大影响着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的生存状况,导致丝绸之路中东段沿线不同民族利益取向的变化,进而造成丝绸之路中东段沿线不同民族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或主动疏通以通利,或故意阻塞以截利,或疏离甚至弃绝丝路而远遁,深刻改变着丝绸之路中东段的存在形态。
杜忠潮对丝绸之路中东段兴衰变迁的气候生态分析具有典型意义。
这种分析方法既可以更为密致地深入到丝绸之路中东段的细微处,又可以向外扩展到包括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在内的整个丝绸之路地带。
就丝绸之路中东段愈加细密的生态环境变化而言,有一个因为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植被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过程,这是招致丝绸之路中东段逐渐被人遗忘、被历史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丝绸之路西段,即包括中亚、南亚、西亚、欧洲在内的丝绸之路地带而言,杜忠潮分析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丝绸之路中东段的兴衰变迁无疑具有原型意义,只不过是挪动了区域而上演的“气候与人类”的另一幕戏剧。
本来气候环境是任何时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又一次从特殊文化形态角度给我们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无疑又在警示人们:当今天人类面临严重环境问题的时候,应给懂得小心呵护生态,不断反省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因为行为不当而阻遏文化发展的进程。
天有不可违也,然人不可自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