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简单概述

合集下载

介绍小雁塔作文

介绍小雁塔作文

介绍小雁塔作文
大家应该都知道小雁塔吧!那你知道小雁塔在哪吗?它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里。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到现在已经有1312年的历史了。

当年,唐中宗李显派人去印度取佛经,特地建造了小雁塔来存放佛经。

进了荐福寺大门,远远望去,小雁塔土黄土黄的。

它原来有15层,在一次地震中,上面两层被震掉了。

小雁塔笔直地站立着,好像一个很大的螺丝钉倒放在地上。

走近一看,小雁塔是用石砖建成的,它的房檐做得很精致,是用青砖一层层堆砌起来的。

小雁塔每一层的南北方向都有门洞,门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有飘在空中的.云朵,还有金光闪闪的佛像……
进入小雁塔后,我发现它的内部也全是用石砖砌成的,但是颜色有棕色、土黄色和青色。

里面还有一个螺旋状的梯子,梯子的扶手是用木头做成的。

沿着楼梯向上走,走到顶层,就可以看到整个寺庙的景象,非常秀美。

关于小雁塔,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在公元1487年,一次地震使小雁塔的塔身裂了一条又长又宽的缝,然而在30年后的又一次地震中,那个裂缝又神奇地合在了一起。

其实,这是因为小雁塔的地基是碗状的,所以发生地震的时候不会倒塌。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小雁塔,因为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5篇介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一)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小雁塔。

我是你们的导游,希望大家能记住小雁塔这个景点。

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里。

它建于公元707年,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

这座塔是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为义净法师建的,为了存放义净法师从印度带回来的经书。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小雁塔的外部结构。

小雁塔的外部全是砖建的,是一座密檐式结构的塔。

如果你在空中俯瞰小雁塔,会觉得它像一枚倒放着的螺丝钉。

小雁塔经历过三次大地震,结果被震掉了最上面的两层。

在没有破损的时候,小雁塔的高度是46米,地震后,它就变成43米了。

现在我们去里面看看吧!里面有石制的台阶和木制的扶手,别看它现在完整,其实它受过很多损伤。

1965年时,梁思成提出了“以旧修旧”的方法,他找来了与青砖相同的砖来修补小雁塔,最后小雁塔终于和以前一样了。

小雁塔历史悠久,经过了70次地震,它依然屹立不倒。

更神奇的是,在公元1487年的地震中,小雁塔被震出了一条大裂缝,可到了1521年,经过又一次地震,小雁塔的裂缝又合拢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工匠在建造小雁塔时,把它的地基做成了碗状,这样,不管经历多大的地震都不会被挤压变形。

古代的工匠真是太聪明了!祝大家玩得开心。

再见!5篇介绍陕西小雁塔的导游词范文(二)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小雁塔的介绍

小雁塔的介绍

小雁塔的介绍
小雁塔,又名“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东大街南隅,是唐代佛教名刹。

小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固定的佛教寺院,也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唐代塔。

它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52.5米,共七层,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塔。

小雁塔由玄奘亲自主持修建,为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之一。

小雁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它的形状是“口”字型,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塔基呈方形,用青石砌成。

下面是方形石基,上面用砖砌成方台。

塔身为八面体,每一面都有一个拱形的门。

在塔身底层的门洞里有三个石龛。

两个大的石龛里面供着两尊佛像,中间是一座小佛像;一个小的石龛里供着一尊菩萨像。

塔身每层都有一个门,门上都有精美的雕饰。

小雁塔的塔檐从底到顶逐层递减。

—— 1 —1 —。

小雁塔博物馆文物介绍

小雁塔博物馆文物介绍

小雁塔博物馆文物介绍
小雁塔博物馆是一座以佛教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西
安碑林西侧,于1986年建成开放。

小雁塔始建于公元605年(隋开皇九年),初名“慈恩寺塔”,是唐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的。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
路带回长安的佛经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七层,后加盖至
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
五层塔身。

小雁塔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雁塔高约43米,塔身原为九层,现仅存五层。

塔内有电梯直达
塔顶。

小雁塔是佛教文化和唐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是
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小雁塔作为文物,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完好无损,这是因为其背后有三大原因:一、建塔所用石材坚固耐用;二、塔内有完善的消防设施;三、塔顶安置有铜铸宝塔。

—— 1 —1 —。

小雁塔的故事

小雁塔的故事

小雁塔的故事小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是一座古老的佛塔,建于唐朝时期。

这座塔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备受世人瞩目。

下面,我们将讲述小雁塔的故事。

一、小雁塔的历史小雁塔建于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其母皇太后萧氏而建造的。

小雁塔原名慈恩塔,高45米,共有十三层,每层都有佛像和佛经。

小雁塔的建筑风格兼收并蓄,融合了中印两国的建筑艺术,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小雁塔历经了多次修缮,尤以明代朱权的修缮最为著名。

朱权在修缮小雁塔时,曾经在佛塔内部留下了一篇《小雁塔记》,详细记录了小雁塔的历史和修缮过程。

二、小雁塔的文化价值小雁塔作为一座古老的佛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小雁塔内部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唐代的佛像、佛经、佛塔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另外,小雁塔还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唐代时期,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小雁塔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一。

小雁塔融合了中印两国的建筑艺术,如小雁塔的塔身采用了印度的“宝塔式”建筑风格,而塔顶则采用了中国的“凤凰式”建筑风格,这种融合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三、小雁塔的传说小雁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塔,自然也有很多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小雁塔之恋”。

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在小雁塔前驻足,欣赏着小雁塔的美景。

就在这时,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小雁塔前独自散步。

李白被这位女子的美貌所吸引,便向她走去,与她相谈甚欢。

这位女子名叫杨妃,是唐玄宗的宠妃,她也被李白的才华和风度所吸引。

两人在小雁塔前相识相知,渐渐地相爱了。

然而,这段恋情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认可。

唐玄宗认为李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于是强制将杨妃送回宫中。

杨妃在离别前,留下了一封情书,并放在了小雁塔内部。

从此以后,小雁塔便成了李白和杨妃的见证,也成为了一段传奇的故事。

四、小雁塔的现状小雁塔作为一座古老的佛塔,历经了多次修缮和重建。

精选5篇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精选5篇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精选5篇陕西小雁塔导游词一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猪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数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有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其后又有两次这样的现象发生。

小雁塔的介绍和历史

小雁塔的介绍和历史

小雁塔的介绍和历史小雁塔,那可是咱老西安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你要是到了西安,不去看看小雁塔,就像到了北京不看故宫一样,那可真是一大憾事。

小雁塔就静静地立在那儿,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见证着西安这座城市的起起落落。

小雁塔的外观就特别迷人。

它不像一些现代建筑那样张牙舞爪地想要吸引眼球,而是低调又不失内涵。

塔身呢,就像一个苗条的姑娘,身姿挺拔。

那层层叠叠的塔檐,仿佛是姑娘身上精致的裙摆,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而且啊,小雁塔的颜色也特别有感觉,那种古朴的色调,就像是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带着古老的气息,却又不会让人觉得沉闷。

说起小雁塔的历史,那可就源远流长了。

它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能给你讲出一段故事。

它建于唐朝,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特别辉煌的一个朝代。

在那个时候啊,能建造出这样一座塔,得花费多少人的心血啊。

就好比是一群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精心雕琢出一件绝世的艺术品。

小雁塔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可不少。

你想啊,这么多年过去了,它经历过地震,经历过战乱,但是它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屹立不倒。

据说啊,有好几次地震,别的建筑都被震得七零八落,小雁塔却只是受了些小伤。

这就像是一个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坚定。

这塔身中间还裂开过呢,可是神奇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它又自己合上了。

这就像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守护着它,是不是特别神奇?小雁塔周围的环境也特别好。

有绿树成荫,有鸟语花香。

在这儿,你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

就像是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进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你要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小雁塔,坐在塔下的草地上,闭上眼睛,听着微风吹过塔檐发出的声响,就好像是小雁塔在轻轻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和古人来了一场对话。

小雁塔里面还有很多的文化遗迹。

这些遗迹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每一件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物品,更像是历史的见证者。

小雁塔简介及背后故事

小雁塔简介及背后故事

小雁塔简介及背后故事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历史
•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 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 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 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 小雁塔所位于的荐福寺译经场,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奠定了小雁塔的宗教地位 和历史文化内涵 。小雁塔自景龙年间建成至今1300余年屹立不倒,真实的反映了 初唐时期长安地区的建筑艺术成就,塔本身即是体现丝路文化价值最重要的载体。
• 小雁塔的修建晚于荐福寺两年,史籍中明确记载:“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 (《长安志》卷七)。“率”者,聚敛,网罗。显然,小雁塔不是官修,是活着 的宫人集资兴建。所谓“七宫亡人”,“亡人”指的是长安宫廷里那些已经去世 的下等人,自然绝大部分是女性。“宫人”,则指那些没有名份的宫女。唐朝虽 称开明,但宫人的数量仍极多,常有数万。这些人是皇帝的奴婢,命运非常凄惨, 于是宗教信仰成为宫人们重要精神寄托,将改变命运——那怕是“来世”的希望, 寄托于佛教。因此,当今天面对这两座塔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当初这塔是怎么修 的,也不应当忘记这两座塔曾深深地寄托着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建筑形制
•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 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原为15级,约45米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 地震时,塔顶被毁掉两层,现存13层。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 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26。
• 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塔基座南北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券门下为青 石踏步。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 价值很高。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增建。塔基座南侧有 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
建筑风格
• 塔体: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 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 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 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 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祥云纹样是仙界、理 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 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 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文明古城西安
——小雁塔
小雁塔及博物馆概述
• 1、名称由来 • 2、建筑历史 • 3、建筑形制 • 4、建筑风格
• 5、历史价值 • 6、历史轶事 • 7、馆内文物 • 8、谢谢观赏
名称由来
•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 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 名和“大雁塔”有关。
历史轶事
•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 合”。
•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 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 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 拢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 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 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 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 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 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 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 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 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 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 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 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 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 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 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高大,二层以上高、宽 递减,逐层内收,愈上愈促,以自然圆和收顶,故整体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 刹。
• 小雁塔的塔身单壁中空,塔壁不设柱额,空筒式的内部设有木构式的楼层, 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 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每层南北各辟券门, 以起到采光透气的作用。
• 地宫:民国时期,一个位于小雁塔台基中部的地宫被发现,但地宫中并没有史籍所记 载的舍利及珍贵经卷。因此有考古学家推测,除了这个位于地平面之上、较为明显的 “明宫”外,小雁塔下还应该藏有其他“暗宫”。
历史价值
• 小雁塔始建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并完好保存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形式传入中原地区最早的珍贵例证之一。小雁塔的造型与结 构,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品,影响了中国其后很多地区密檐砖石塔的建 造。云南、四川等地区的唐、宋时期的密檐塔虽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与 小雁塔的继承关系。
•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 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 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 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 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 这些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装饰纹样,刻工精细,线条流畅,以 跳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嵌入到中国 传统的审美观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组 成部分,这些装饰纹样亦是小雁塔遗产区丝路文化特征的体现之一。
• 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 年代“缠腰”毁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