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调研报告、、、、剖析

合集下载

大雁塔调研报告

大雁塔调研报告

大雁塔调研报告大雁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作为唐朝时期建造的大型佛塔,大雁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雁塔的历史和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对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首先,调研团队对大雁塔的建筑和背景进行了考察。

大雁塔有七层,高达64.5米,由砖石和木材建造。

它是用来保存来自印度的佛经和佛教艺术品的重要场所。

大雁塔是由唐高宗李治为纪念僧人玄奘法师而修建的。

玄奘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他曾经去了印度学习佛教,并将所学带回了中国。

其次,调研团队对大雁塔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大雁塔现在是西安市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塔内设有展览馆,陈列着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和艺术品,向游客展示了佛教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大雁塔前广场还经常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和音乐会,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最后,调研团队对大雁塔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研究。

大雁塔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其保护工作非常重要。

西安市政府和文物部门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修复大雁塔,使其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

此外,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大雁塔的历史和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许多人在大雁塔前烧香礼佛,并且参加佛教仪式,使佛教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综上所述,大雁塔作为中国佛教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大雁塔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建筑特点、历史背景以及现状。

保护和传承大雁塔的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大雁塔的成功示范可以为中国其他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西安建筑调研报告

西安建筑调研报告

西安建筑调研报告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因其丰富的建筑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西安的建筑进行调研,并撰写一份1000字的调研报告。

首先,西安有着丰富的古代建筑遗产。

作为中国古代首都之一,西安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文物和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兵马俑是真实的战士雕塑,揭示了秦代军事力量的强大。

此外,西安还有其他许多古建筑,如大雁塔、小雁塔、钟楼和鼓楼等。

这些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宏伟气势。

其次,西安也有一些现代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安不仅全力保护古建筑,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安市政府大楼。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高度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此外,西安还有一些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和高层建筑,如大明宫广场和碑林区。

这些建筑展示了西安作为现代化都市的一面。

此外,西安还有一些特色建筑。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回民街。

回民街是传统的穆斯林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这里有许多传统建筑,如清真寺和传统民居。

此外,回民街也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位和特色餐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游客和食客。

回民街是西安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旅游的必去之地。

总的来说,西安是一个建筑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和特色建筑。

这些建筑代表着西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通过调研,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西安建筑的美丽,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发展。

西安的建筑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探索的机会。

希望西安的建筑文化能够继续保护和发扬,为人们留下更多精彩的篇章。

大雁塔考察报告

大雁塔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雁塔考察报告篇一:西安大雁塔调研报告西安大雁塔、小雁塔(荐福寺)周边200m范围内环境的演变及建设现状调研报告提纲摘要:该文通过对纲领性的国内外文件中有关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从而理解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调研方向,并对发达国家及国内相关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和对大小雁塔周边环境的演变及建设现状的实地调研,了解文化遗产周边环境中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总结大小雁塔周边环境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此次的调研结果将对今后文化遗产周边环境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提纲:一:概述二:西安城市规划的各种文献资料及法律法规1:国内外基础文献资料《威尼斯宪章》、《西安宣言》、《西安共识》等。

2:国内及西安本地法律法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等。

三:总结西安历史名城保护的概况1:保护历程2:保护成果四:大雁塔、小雁塔周围环境演变及建设现状实地调研1:大雁塔、小雁塔的历史渊源1.1地理位置1.2建造之因1.3建筑特色2:大雁塔、小雁塔的发展及周边环境的演变历程3:大雁塔、小雁塔周围环境的建设现状4:大雁塔、小雁塔周边环境未来的发展规划5:大雁塔、小雁塔周边环境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6:总结大雁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五:总结及感受六:参考文献杜鹏程20XX301618梁枭20XX301629刘敏20XX301605篇二:西安考察报告西安考察报告考察目的:为了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实践能力也为了开拓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视野和提升我们环境艺术专业的实践水平通过对中国地域特色浓厚的历史城镇、现代都市、各类建成的优秀建筑进行考察,学习古代、现代的建筑思想,充实和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城市,感知建筑,加深对大都市、小城镇、古建和现代建筑的感性认识,从而丰富我们的认知体系,扩大知识面。

西安是一个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都。

西安市小雁塔历史文化景区的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西安市小雁塔历史文化景区的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西安市小雁塔历史文化景区的景观提升策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缺乏参与户外公共绿地的休闲方式。

一方面受当今社会休闲方式影响,休闲多依赖于电子科技产品。

另一方面因城市快速发展,人口膨胀,可供户外休闲公共绿地变得紧缺,有较好景观文化设计因素的公共绿地更少。

西安市小雁塔历史文化景区地处高楼林立间,历经时代变迁,原有历史遗痕也只剩小雁塔、明清修筑的建筑和几株千年古树。

如何在此之上进一步优化景观,分析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策略,营造崇尚自然、禅意幽静的禅院空间,使人们放松的同时,也能感到文化景观的氛围,让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远离现代化娱乐产品,重回户外空间感受历史文化景观带来的“身、心、境”三者融合的感官体验和心灵体会。

关键词:小雁塔;历史文化景观;禅意园林;意境;提升策略一、历史文化景观(一)文化景观(二)禅意园林景观佛教文化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助于人心理上产生抚慰、激励的作用,可缓解甚至消除人们不安焦灼的情绪。

体现佛教思想的禅意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一部分,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宗教活动场所。

随着我国历史文化景观的发展,禅意园林逐渐成为当代人向往的宗教景观休闲场所之一。

但现状是许多禅意园林设计并不合理,设计手法上的生搬硬套,文化上的浅薄运用,造景手法上的忽略中国园林传统,且受现代西方园林的冲击影响,中国传统禅意园林的意境已变得不伦不类。

难怪有鉴赏者叹惋当今的文化景观是“有绿可观,无景可赏”。

小雁塔景区景观虽不至于此,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并没有充分体现其文化底蕴和公共功能,人们从中也很难感受到昔日的禅意氛围。

如何在新时代下以现代景观审美迎合人们,又能保留佛教文化的本质禅趣,这是需要我们思考重视的问题。

二、小雁塔历史文化景区简介(一)历史缘起小雁塔地处建于684年唐长安城著名佛教寺院的荐福寺内。

塔建于公元707-710年,初名“荐福寺塔”,为祈福和供奉佛牙舍利而建,因塔形小于大雁塔,又称小雁塔。

大雁塔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大雁塔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大雁塔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摘要本次社会实践调研以西安大雁塔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了解大雁塔所在地的社会及经济环境,对大雁塔景区的管理和旅游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团队成员对大雁塔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机构等进行了全面了解。

调研表明,大雁塔景区的管理和旅游业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改进和提升的机遇和方向。

二、引言西安大雁塔是中国唐代的一座佛塔建筑,也是唐代佛教寺院大慈恩寺的残存建筑物。

现在,大雁塔作为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大雁塔的发展和管理对西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大雁塔景区作为社会实践调研的对象,旨在了解大雁塔景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发掘其管理和旅游业的问题和潜在机遇。

三、调研方法本次社会实践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走访包括大雁塔景区及周边地区的相关单位和机构,了解其运营管理情况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大雁塔景区的游客和周边居民,以了解他们对大雁塔景区的认知、态度和期望。

此外,还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次生资料,以加深对大雁塔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了解。

四、调研成果1. 大雁塔景区的文化内涵大雁塔建筑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52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

它是当时为保存由西天取经观音菩萨像而兴建的藏经楼,也是大慈恩寺的一部分。

大雁塔南面,嵌有佛教历史传统的经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大雁塔成为了西安乃至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2. 大雁塔景区的管理与发展挑战大雁塔景区作为西安市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大量的游客给大雁塔景区的管理和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同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大雁塔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

特别是在保护文物和维护景区环境方面,目前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自信——西安小雁塔的文化内涵解读

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自信——西安小雁塔的文化内涵解读
[收稿日期]2021-09-10 [作者简介]袁丽(1979— ),女,陕西省汉中市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教授。张洁(1987— ),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9陕西电大科研创新团队“秦地诗歌文学与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团队”(项目编号:TD2019003)研究 成果之一。
二、佛教殿堂小雁塔———中印文化融汇交流的杰出范例
塔最早是用来供奉舍利的,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原本是“佛”的梵文音译,此处借喻 为塔,这足以证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塔就是佛的象征。
塔的造型最早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塔亦传入中国,塔这种形式的建筑便逐渐在中国风 行。经中国本土地域化浸润和中国古代智慧的工匠及文人学者们的创新性传承,塔的造型由印度原有的覆 盆式塔逐步演变成集合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殿等文化元素的楼阁式佛塔,继而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 了密檐式塔,荐福寺小雁塔便是早期中国密檐式塔的典范之作。
49
袁 丽,等.历史文化遗存与文化自信[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
址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也是西安本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2015年 2月 15日,中共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博物院考察时发表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一重要指示。 作为唐文化遗存的浓缩点,小雁塔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它鲜明地反映 出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审美意趣以及经济价值等多方面信息,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小雁塔的建筑原理

小雁塔的建筑原理

小雁塔的建筑原理今天来聊聊小雁塔的建筑原理的事儿。

你知道吗,每次看到小雁塔,我就特别好奇它为啥能历经那么多次地震还能矗立在那儿呢。

这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很有韧性的人,不管遭遇多少挫折都能坚强不倒。

其实小雁塔的这种抗震性背后藏着很多巧妙的建筑原理。

咱们先从基础说起。

小雁塔的基础就像是一双稳稳扎在土里的脚一样,我了解到它的地基处理得特别好。

打个比方啊,就像是盖房子的时候,地基打得越深越扎实,房子就越稳。

小雁塔的根基深厚又稳固,这就为它抵抗地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看小雁塔的结构,它的塔身呈现出一种上细下粗的形态,这就像是一个倒立的椎体。

老实说,我一开始不太明白为啥做成这样,但是后来一琢磨,这就好比咱们生活中那种底部比较重,上部比较轻的东西,就是很不容易倒呀。

这在力学上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地震发生的时候,外部的作用力对这种结构的影响可以被塔身分散掉很大一部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塔身里面的结构有没有啥特别之处呢?这就要说到它内部的结构设计了。

小雁塔是中空的,这种中空结构就像是竹子的内部结构一样,既减轻了自身的重量,降低了在地震中承受的压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结构的弹性。

就像我们人的骨头,有些地方是中空的,这让我们的身体既能轻便地活动,又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撞击。

小雁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

在建筑材料方面,它使用的砖材也很有讲究。

这种砖经过特殊的烧制,非常坚固和耐用,就好比我们盖房子用质量特别好、抗压能力很强的砖头一样。

小雁塔这些建筑原理可不仅仅是在观赏上有意义,在现代建筑抗震设计方面也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比如说一些需要在地震多发区域建立的房屋,就可以学习小雁塔的基础设计,把根基打得更稳固,或者在结构上考虑采用类似上细下粗的形状,再从材料的选用上借鉴它的经验。

不过呢,我也还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像小雁塔具体在每一次地震中内部力的作用细节以及如何维持平衡这些方面,我还得多去深入学习研究。

我觉得这就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一次深入了解都会有新的收获。

项目分享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规划研究

项目分享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规划研究

项目分享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规划研究一、背景介绍在第四轮《西安市总体城市规划》(修编)中确定的十大历史文化片区之一的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是西安市重要的历史文化片区,承载了城市的许多信息和生活形态,呈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城市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小雁塔周边却因脱离了现代技术而变得老化衰退。

出现了建筑质量老化、居住水平及环境恶化、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居住人口外来化等问题。

改善小雁塔所在区域的城市风貌,提升环境品质迫在眉睫。

小雁塔史称荐福寺塔。

864年,建荐福寺于开化坊(安仁坊北侧的),后修塔于安仁坊。

如今的小雁塔所在的院落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寺院格局。

而小雁塔的区位恰好位于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唐代城市中轴线)与现代西安长安龙脉(现代西安城市中轴线)之间。

小雁塔所在的区域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其中,小雁塔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构成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历史遗存,也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

如今已成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陕西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

而该区域已发现的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安仁坊西北角墙墙基、第七横街等三处古代道路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东方城市营建的重要遗产资料。

其中,安仁坊坊墙墙基遗址是目前唯一一处已发掘的唐长安城里坊遗址;朱雀大街是唐长安城的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东侧排水沟遗址是唐长安城城市内最主要的供水设施(推测)。

鉴于小雁塔申遗的成功和安仁坊、朱雀大街等遗址的发现,使得该区域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显得非常重要的。

二、发展目标规划研究针对小雁塔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以“保护世界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为目的。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疏解区域功能;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区域环境;强调公众利、优化功能布局,将该片区打造成为唐文化展示区,丝路文化交流基地。

三、规划思路1打造唐文化展示区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栋栋传统民居被无情地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 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 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 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 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 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 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 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他们 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 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
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 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 思想。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 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 缺的一景。 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 瞅西安全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 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
走过白衣阁,耸立在我们眼前的高大建筑便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中心——小雁塔,也 是这座寺庙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唐代建筑。
小雁塔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 密檐式砖塔。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 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 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 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 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 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 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 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 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 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 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年后即1521年, 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 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 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 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 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 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 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
小雁塔, 又称荐福 寺塔小雁 塔正式称 谓应为 “荐福寺 佛塔” 。 建于唐代 景龙年间。
一 种 宁 静 与 释 然 的 意 境
超 脱 于 凡 尘 的 淡 然
小雁塔及其古 钟即“雁塔晨 钟”列入“关 中八景”
距离西安城大南门外不到1.5公里处的友谊西路上,车马喧嚣声中有一清雅绝伦之地, 便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所敲响的地方小雁塔所在地,这里在唐代时曾是荐福寺 的浮屠院。现在小雁塔以北门为正门,20世纪90年代新修的歇山式仿唐山门气魄宏伟, 横额上“小雁塔”三个字由已故著名书法家傅嘉义先生亲笔书写,清秀中透着刚健,像 一排排回归的大雁。 荐福寺 进门的青砖甬道将带您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一所著名的唐代皇家寺院,它就是 荐福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位帝王把这里作为他们在藩时的坊院,这就是隋炀帝杨广 和唐中宗李显。唐时这座寺院曾经占地300多亩,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后百日,武则 天为给丈夫祈福在这儿建立寺院并起名为“献福寺”;公元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以 后又亲自以飞白体题写了“敕赐荐福寺”的匾额,并一直沿用至今,木匾朽坏后都由历 代的皇帝重新题写,今天小雁塔院内还保留有一块明英宗朱祁镇手书的楷体匾额。 长安佛教这时正处于上升时期,活跃京城的一些最主要的高僧,差不多都在荐福寺 居住过,其中尤以义净三藏和法藏和尚最为著名。义净取经归国时,武则天亲自带着仪 仗队到洛阳东门外去迎接他,后又在荐福寺为义净设置了翻经院,供他译经用。而曾为 荐福寺寺主的法藏和尚,在武周时号称“康藏国师”,公元697年,契丹叛乱,法藏建 立了11面道场作法,相传天兵天将都来助战,唐军大捷,此举显然是用来颂扬武周之天 命所归。
法藏在寺院中讲武则天新译的《华严经》时,据说奇迹又发生了,讲堂及寺中皆震 动,有人报告了这一奇迹,武则天认为这是国家的祥瑞,命史官记于史册,这样看来, 法藏已经成了武则天的御用僧人,武则天有什么样的政治活动,他就以相关的法事来 配合,而这又从另一面证明了荐福寺作为皇家寺院的意义所在。 唐代的荐福寺院早已无存,今天我们看到的荐福寺兴建于明清,在其中轴线上仍 保留有各种碑刻、殿阁等明清建筑群,它们与小雁塔交相辉映,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游 览胜地。
出了停车场往南走前面就是白衣阁,这是一个二层重檐的歇山式建筑,白衣就是白 衣大士即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筑是明代时两位山西商人建立的,清代时另两 位山西人又重修了白衣阁,山西人在明、清两个朝代两次出资修建白衣阁,很有意义, 他们的功德被记于碑上。 在距白衣阁东北大约20米处近年出土了数尊石刻佛造像及菩萨造像,它填补了小雁 塔没有佛造像的空白,它是小雁塔的幸事,也是佛教界的幸事,充分证明了荐福寺的 宗教地位及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