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介绍
介绍西安的一处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介绍西安的一处历史文化遗产作文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内,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
它高达64米,共
七层,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每当我站在大雁塔下,总会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大雁塔的名字来源于《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据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时,曾遇到一只受伤的大雁。
他们把大雁带回寺庙,为它治疗伤口。
后来,大雁伤愈飞走时,留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大慈恩寺”四个字。
这就是大雁塔名字的由来。
大雁塔不仅是一座佛教建筑,也是一座艺术宝库。
它的外观造型独特,气势宏伟;内部装饰精美,壁画、雕塑等艺术品琳琅满目。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的《释迦牟尼像》。
这幅画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时的场景,画面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大雁塔本身,周边的环境也非常优美。
大慈恩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寺外的小河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每当夕阳西下时,我总会来到大慈恩寺散步,享受这宁静祥和的时光。
大雁塔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西安旅游,一定要去看看这座神奇的建筑哦!。
西安的大雁塔的介绍详细

西安的大雁塔的介绍详细西安的大雁塔,又叫西安大雁塔、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的朱雀大街上,是西安市文化景观的标志性建筑。
由历史可追溯至公元609年建立的唐钟楼,大雁塔长期以来作为西安人民生活、社会历史的见证,其年代久远、规模庞大、艺术融合、文化集结等特点,使其成为西安城区文化荟萃的中心和绝佳的观光景点。
大雁塔建筑群以古老的大雁塔为核心,始建于唐朝后期,到今天经历了大约十四个世纪的历史沧桑,由中宋时期完善至今,整个建筑群占地约二十二公顷,由四根圆柱构成的大雁塔、九个中宋宫殿式建筑、花墙和院落构成,可谓非常壮观。
大雁塔的建筑结构,主体为高约十九米的四根圆柱,台面由四角一圈的白色瓦片组成,穿过瓦片的竹子支撑着横梁和脊梁,用来支撑宇宙图、飞雁絮饰图和护塔铁栏杆。
今天,大雁塔的白瓦顶规模巨大、形态独特,配以宝藏等九个中宋建筑,使大雁塔成为西安文化的象征性建筑。
大雁塔古代有“日出晨钟、日落暮钟”的,也就是每天早晚,“大吼一,打七”,是古代西安百姓起居活动的定器,也是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流通起始,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当地文化的发展变迁。
大雁塔在历史上也曾作为政治、军事、文化等活动的中心,比如唐朝期,大雁塔是官府和先帝庙的所在地;宋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白在大雁塔附近创作了“赠汪伦”一诗;明朝时期,大雁塔曾作为西安城外要塞,曾抵抗住外敌的进攻;清朝时期,大雁塔也曾经历过大火的锻炼,幸好最终没有被完全摧毁。
大雁塔迄今仍然是深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它也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聚会的家庭、婚庆的酒宴、军事活动的军事礼仪,都在这里发生着,令朝圣者不禁惊叹大雁塔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新老两代人之间传递着历史知识,塑造出了一种千古流传的文明文化。
每当夕阳西下,大雁塔被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熠熠生辉,景色优美动人。
一走近大雁塔,古朴的建筑群,加上淡雅的夕霞,营造出一种宁谧氛围;在大雁塔下伫立时,可以放心享受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可以欣赏宽阔的西安城市建筑、磅礴的西安历史文化,所有的一切紧紧联系在一起,那种恍如隔世的风景尤为令人难忘。
大雁塔介绍词

大雁塔介绍词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大雁塔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相传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因仿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故名雁塔。
大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
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
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
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自券门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
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
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
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
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关于西安大雁塔的简介

关于西安大雁塔的简介西安大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内,是一座沉淀着浓厚历史底蕴的古塔。
作为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大雁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变迁。
本文将以多个角度,深入探索西安大雁塔的历史、文化涵义和艺术价值,带您一同领略这一千年古塔的魅力。
第一章:历史渊源西安大雁塔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为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印度取回的经典而修建。
塔身高65.2米,由15层楼阁组成,结构精妙且雄伟壮观。
数百年间,大雁塔成为研学佛法、翻译经书的重要场所。
他与唐代另一名塔——小雁塔互为呼应,为当时维玄二宗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文化内涵西安大雁塔被誉为“中原第一观”,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塔内保存着大量唐代佛教文化瑰宝和珍贵文物,使人们得以一窥唐代文化的千年风华。
塔顶的一尊铜铸佛像以及塔内珍贵的石塑佛像,展示了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
第三章:艺术神韵大雁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青石墙体闻名于世,还因那些精致而瑰丽的浮雕而倍添神秘感和艺术气息。
无论是表现佛祖教义、佛教传奇故事,还是召唤唐代文人墨客的诗、书、画,大雁塔上的雕饰都体现了浓郁的唐代文化底蕴。
登上大雁塔的高处,远眺周围的园林和建筑群,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第四章:游览与体验作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景点,参观西安大雁塔已成为必备行程之一。
除了欣赏古塔的壮丽气势和千年文物,您还可以参观附近的大唐芙蓉园,领略唐代风韵。
漫步园中的湖泊和回廊,品味那份宁静与悠然。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唐芙蓉园内还有一座1:1的唐代皇宫复原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繁荣的大唐时代。
结语:西安大雁塔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无论是观赏塔内珍贵的文物,还是聆听唐代历史的讲述,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古代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座承载着千年传统的古塔,西安大雁塔将继续为世人展示唐代辉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写西安大雁塔风景的作文

写西安大雁塔风景的作文
西安的大雁塔,是一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古塔,高
64.517米,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塔身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全高64.517米,由塔基、塔身、塔顶
三部分组成。
大雁塔是佛教建筑,因塔内有地宫,藏有佛骨舍利,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和朝拜。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大
慈恩寺有大雁塔,为文成公主所献。
”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
慈恩寺的这尊舍利和那座砖塔,并在此基础上扩建了大慈恩寺。
但由于这两处遗址均在西安附近,所以人们习惯将大雁塔称为“大慈恩寺塔”。
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5米。
塔高约45米,共
5层。
第一层塔檐为平面六角形的仿木构斗拱,其余各层均为单层
叠涩檐柱。
第一层檐下有浮雕佛龛和塔铭,第二层以上各层佛龛内均有
佛像或经卷等石刻造像。
—— 1 —1 —。
西安大雁塔的简介

西安大雁塔的简介
1.西安大雁塔简介
西安大雁塔位于西安市中心,与延安路街道相邻,是“既有钟楼、又有塔”的钟楼塔组合体,历史上曾经是西安城市的标志和景观。
它位于洛阳府吾城内外,自唐宋以来就有了雕刻装饰的传统,并占地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其西安的旅游景点的历史最深厚。
西安大雁塔建于两宋,它的形状与现代塔楼风格相似,有无数的雕刻和图画,在建筑之前建立的钟乐山的钟楼当中,它的形状独特,使得它被认为是宇宙中的一个孤独的塔,被唤作“安全的大雁塔”。
它有一座隐秘的钟楼,是由共有3座塔楼、5座钟楼及其他相关附属建筑组成的。
西安大雁塔拥有14米高的高塔楼,整座塔楼以青砖砌筑,采用具有极大意义的建筑方式。
它的塔楼和钟楼采用特殊的型号把古老的传统技艺结构化起来,并且在塔楼中加入了其他相关组成部分。
整座大雁塔是由三种不同形状的塔楼与胚形钟楼组成,横竖向穿梭摆出“雁营入洞”的美妙组织。
今天,西安大雁塔历经数百年,仍然保持着完美的结构,而且拥有着无数的艺术欣赏价值。
大雁塔是许多旅客,游客及当地人民到访的景点,在其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通里,传达着西安的文化和传统的信息。
它也是为许多旅行者提供安全性的象征,是中国旅游和文化方
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被认为是体现宋、宋、明、清以及近现代西安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
西安大雁塔详细介绍

西安大雁塔详细介绍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临潼区大慈恩寺内,又称“大慈恩寺塔”,是中国古代的一座佛塔,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52年),是中国古代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塔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七大奇迹之一,享有“东方瑞吉”之誉。
塔身七层,由灰白色砖块砌筑而成,高约64.517米。
大雁塔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雁塔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其母皇太后武则天而兴建。
武则天在唐中期称帝,即女帝时期。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了15年之久。
在她的统治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武则天对佛教极为推崇,因此李隆基在她去世后,为了纪念她的功德,决定在大慈恩寺内建造一座高大的佛塔,以供她的灵魂永久安息。
于是,大雁塔由此而生,成为西安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雁塔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整体结构稳固雄伟。
其外观呈方形,七层悬阶,每层略微收缩,上部为两层密檐式小塔,形成了塔身逐级收缩的独特风格。
塔身全部用灰白色的砖块砌筑而成,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精密细腻,表现了唐代砖雕技艺的高超水平。
大雁塔的外观简洁大方,没有太多装饰,但却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从不同角度观看大雁塔,可以感受到唐代建筑艺术的卓越之处,也能领略到佛塔建筑的神秘魅力。
大雁塔内部包括了一座巨大的宝塔壁,壁上刻有着大量的佛像、佛经和佛教故事,以及唐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如宫殿、乐舞、来往人们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
这些壁画不仅在数量上多达数千幅,而且在内容上丰富多彩,是了解唐代文化、宗教和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
大雁塔壁画被誉为“东方壁画艺术宝库”,对研究唐代社会、宗教、文化和绘画艺术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除了壁画外,大雁塔的佛像也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大雁塔各层宝塔之内,供奉着众多的佛教塑像,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这些佛像塑造精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西安大雁塔旅行指南

西安大雁塔旅行指南西安大雁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
大雁塔建于唐朝,是佛教文化硕果的重要象征,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西安大雁塔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参观注意事项以及周边景点。
一、历史背景西安大雁塔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高僧玄奘师徒取回佛经而兴建的。
塔身由数层砖石叠加而成,高达64.5米。
大雁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二、建筑风格大雁塔是中国古代塔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外观呈八角形,每层楼的构造都非常精细。
塔内供奉着佛教圣物,游客可以爬上塔顶,欣赏到西安市区的美景。
尤其是在晚上,登上塔顶,可以看到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令人陶醉其中。
三、参观注意事项1. 开放时间:西安大雁塔每天早上8点开放,下午17:30结束,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进行参观。
2. 游览时间:建议游客安排2-3个小时的时间来参观大雁塔,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塔内的文化内涵和周边景观。
3. 穿着建议:由于大雁塔是佛教文化场所,建议游客穿着得体,尽量不要穿戴过于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
4. 拍照注意:若游客想拍照,建议在塔区外的指定拍照区进行,不要在塔内或对塔墙进行攀爬或拍照。
四、周边景点1. 大唐芙蓉园:位于大雁塔的附近,是一座以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林景区。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唐朝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千年前的盛世华章。
2. 大雁塔广场:作为大雁塔的门口广场,这里不仅是观赏大雁塔的最佳位置,还是周边商业、休闲的聚集地。
3. 大雁塔博物馆:位于大雁塔东侧,是一座以唐代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
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更多关于唐朝文化的历史和艺术品。
总结:西安大雁塔作为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建筑的代表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展示了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游客在参观大雁塔时,可以感受到这座古塔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游览周边的景点,感受到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大雁塔介绍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
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
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
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塔身照(10张)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盤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建筑历史可以看出大雁塔塔身倾斜大雁塔由于人为破坏,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公元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
导致古塔倾斜主要原因为:一、古塔的基础处理不太均匀以及古塔的防水、排水不畅等;二、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
到1985年古塔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
1983年西安市政府将《大雁塔倾斜问题及其加固研究》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
后经有关部门20多年的探查、保护、排水、防渗等方面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名称由来大雁塔,真的与雁有关吗?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唐西域记》卷九载:在摩伽陀国的因陀罗势罗娄河山中,有雁塔,相传雁投身欲开悟小乘教徒,也许这一记事就是雁塔名称的出处。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净食(即雁、鹿、犊肉)。
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
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
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629年至645年间,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
回国后,在慈恩寺译经期间,为存放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于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大雁塔与玄奘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
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赐福镇宅圣君师傅钟馗故里的钟馗,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
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
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
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
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
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净土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
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取经。
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
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佛经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
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
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
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圆满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
在会上,玄奘法师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与会者,连续十八日无人能发论辩驳。
大乘僧众称玄奘法师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解脱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萨众神。
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
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
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
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
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弟子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
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法师因病在玉华寺圆寂。
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
雁塔题名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
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
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
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
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雁塔漫步塔座大雁塔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
在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
世称《雁塔圣教》。
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贵书法碑刻。
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一层在唐时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聚会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
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也值得一观。
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
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
塔座登道的动测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
二层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
到此游览的游客均争先礼拜瞻仰。
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两幅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
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
三层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
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
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
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五层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
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
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
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
六层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
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
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七层大雁塔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
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莲花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莲花,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
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
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
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
大雁塔北广场创造的新纪录: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它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