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雁塔介绍
小雁塔西安博物馆介绍

小雁塔西安博物馆介绍
小雁塔西安博物馆的介绍如下:
1.小雁塔。
小雁塔又叫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檐等部分构成,塔身为四方形,青砖结构,塔形秀丽,原有15层,现存13层,现高43.4米,底边长11.38米。
2.西安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
截至2019年末,西安博物院藏品有11192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029件/套。
西安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介绍小雁塔作文

介绍小雁塔作文
大家应该都知道小雁塔吧!那你知道小雁塔在哪吗?它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荐福寺里。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到现在已经有1312年的历史了。
当年,唐中宗李显派人去印度取佛经,特地建造了小雁塔来存放佛经。
进了荐福寺大门,远远望去,小雁塔土黄土黄的。
它原来有15层,在一次地震中,上面两层被震掉了。
小雁塔笔直地站立着,好像一个很大的螺丝钉倒放在地上。
走近一看,小雁塔是用石砖建成的,它的房檐做得很精致,是用青砖一层层堆砌起来的。
小雁塔每一层的南北方向都有门洞,门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有飘在空中的.云朵,还有金光闪闪的佛像……
进入小雁塔后,我发现它的内部也全是用石砖砌成的,但是颜色有棕色、土黄色和青色。
里面还有一个螺旋状的梯子,梯子的扶手是用木头做成的。
沿着楼梯向上走,走到顶层,就可以看到整个寺庙的景象,非常秀美。
关于小雁塔,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在公元1487年,一次地震使小雁塔的塔身裂了一条又长又宽的缝,然而在30年后的又一次地震中,那个裂缝又神奇地合在了一起。
其实,这是因为小雁塔的地基是碗状的,所以发生地震的时候不会倒塌。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小雁塔,因为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雁塔的介绍

小雁塔的介绍
小雁塔,又名“慈恩寺塔”,位于西安市东大街南隅,是唐代佛教名刹。
小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固定的佛教寺院,也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唐代塔。
它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52.5米,共七层,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塔。
小雁塔由玄奘亲自主持修建,为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之一。
小雁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
它的形状是“口”字型,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塔基呈方形,用青石砌成。
下面是方形石基,上面用砖砌成方台。
塔身为八面体,每一面都有一个拱形的门。
在塔身底层的门洞里有三个石龛。
两个大的石龛里面供着两尊佛像,中间是一座小佛像;一个小的石龛里供着一尊菩萨像。
塔身每层都有一个门,门上都有精美的雕饰。
小雁塔的塔檐从底到顶逐层递减。
—— 1 —1 —。
小雁塔博物馆文物介绍

小雁塔博物馆文物介绍
小雁塔博物馆是一座以佛教文物为主题的博物馆,坐落在西
安碑林西侧,于1986年建成开放。
小雁塔始建于公元605年(隋开皇九年),初名“慈恩寺塔”,是唐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的。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
路带回长安的佛经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七层,后加盖至
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
五层塔身。
小雁塔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小
雁塔高约43米,塔身原为九层,现仅存五层。
塔内有电梯直达
塔顶。
小雁塔是佛教文化和唐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是
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小雁塔作为文物,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完好无损,这是因为其背后有三大原因:一、建塔所用石材坚固耐用;二、塔内有完善的消防设施;三、塔顶安置有铜铸宝塔。
—— 1 —1 —。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西安小雁塔导游词(通用8篇)作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
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西安小雁塔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小雁塔导游词篇1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
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
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
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
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
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小雁塔在一千二百多年漫长的岁月里,经受了风雨的侵蚀和70余次地震考验,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离合,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迄今未得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地震,据民间传说,塔身裂缝从上到下宽约尺余,第一次自裂自合,可是过了几十年,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
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陕西小雁塔导游词陕西小雁塔导游词 1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
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小雁塔”之名和“大雁塔”有关。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
唐中宗景龙元年(7),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律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
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
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文献记载,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与小雁塔成为整体。
宋徽宗政和六年(11),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
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
“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
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
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
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清朝时荐福寺又多次修缮,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整修规模最大。
小雁塔简介和历史

小雁塔简介和历史
小雁塔是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古塔,也是著名的佛教建筑之一。
它位
于大雁塔南侧,是大雁塔的配套建筑。
小雁塔始建于唐代,是为了供奉唐玄宗
时期的高僧玄奘法师所取回的佛教经典而建造的。
小雁塔的建筑风格典雅,高约43米,共有15层。
塔身呈方形,每层都有窗户,塔顶呈多层的檐角形状,非常精美。
塔内有楼梯通往塔顶,游客可以登塔欣赏
周围的美景。
小雁塔的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
最早的小雁塔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公元707年-709年),后来在唐代中期和明代末期都进行过重修。
现在的小
雁塔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次全面修复后的结果,使得它得以保存至今。
小雁塔作为一座重要的佛教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吸引了众多游
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它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展示了唐代
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风格。
西安的小雁塔简介

西安的小雁塔简介
小雁塔是唐代的四大名塔之一,位于西安城南二环以内,碑林博物馆东。
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砖塔。
塔身七层,高46.7米,每层四周有窗,内供佛像。
塔内有石梯可以登上塔顶。
小雁塔是中国唯一的唐代密檐式砖塔,在我国现存的古塔中规模最大、最精美。
小雁塔建成后,历朝历代都有维修和重建。
“小雁塔”三字的来历是:大唐贞观年间(627~649),玄奘法师在长安译经时,一位姓严的道士献出了一部《华严经》的佛经,玄奘带回长安后,在大慈恩寺内翻译出了这部佛经。
当时玄奘法师年纪尚轻,就被选为翻译佛经的主持。
在翻译这部经文的过程中,玄奘法师发现原来译本中有一些地方不够准确、清楚,就把译本修改了一下。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完成了这部巨著。
《华严经》是佛家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共7300多字,由十方如来共同完成。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显与大雁塔的对称美——西安小雁塔介绍大雁塔周围建有一个很大的广场,来这儿的人很多,显得比较喧闹。
小雁塔与大雁塔恰好相反,游客比较少,小雁塔显得格外安逸宁静。
唐代宗派林立,寺宇古刹很多,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佛寺、佛塔的建造迅速发展,当时,长安地区就有佛塔100多座,不少佛寺为皇家所有,真是“名寺古刹遍长安”。
唐时的长安城,与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频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的佛塔,对全国其他地方佛塔的建造都有着模范作用。
大、小雁塔就是典范。
小雁塔位于著名佛寺荐福寺院内。
荐福寺坐北朝南,沿一条中轴线分开,小雁塔在大雄宝殿北面。
因为交通的原因,现在进荐福寺的大门设在北面,游园的顺序和以前正好相反。
也许这是小雁塔,而那是大雁塔的缘故,人们只喜欢看“大”的而不喜欢看“小”的,这倒让荐福寺更显得肃穆静谧。
荐福寺原为皇家宅院,唐文明元年(684),高宗李治驾崩百日,睿宗李旦为其荐福,将此改为寺院,名为“大献福寺”。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寺名为“荐福寺”。
义净于咸亨二年(671)年从长安出发往印度取经,走海路,取道广州,游中南半岛、印度洋东部各地30余国,历时25年之久。
证圣元年(695)归国,女皇亲自出迎至洛阳东门。
他带回400部梵文佛经,居于荐福寺内,荐福寺从此也就成了义净的译场所。
第二年,荐福寺塔(小雁塔)开始动工。
小雁塔和大雁塔一样,都是“民建官助”的方式修建而成。
所谓“官助”,《三藏法师传》云:“朝廷旨谕,以‘七宫亡人衣物’相助建塔。
”“七宫亡人”即指长安宫里那些已经死去的下等人,女性占大多数。
小雁塔是“宫人”集资修建的,“宫人”是那些没有名份的宫女。
唐朝宫女数量极多,命运悲惨。
正如杜牧《宫人冢》所描写的那样: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景龙三年(707),荐福寺塔建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雁塔既是纪念爱国高僧义净的丰碑,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苦难生活的见证。
小雁塔是密檐式佛塔的早期作品,影响了后来不少密檐式佛塔。
小雁塔挺拔、柔美,与状硕、粗犷的大雁塔形成鲜明对比。
它原为15层,因地震破坏,现存13层,残高43米。
塔下是方形基座,基座上为第一层塔身,边长各为11.38米。
大雄宝殿前的钟楼旁边悬有一口大铁钟,金明昌三年(1192)铸造。
钟声响亮,声闻数十里,钟声每天荡涤着芸芸众生。
秀丽的塔影,响亮的钟声,构成了长安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清人朱集义《雁塔晨钟》诗云: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常常有人到了小雁塔,坐在大雄宝殿前的长椅上,谈笑风生。
若恰逢有一群稚气未脱的学生也来到这里写生,还能看见他们认真地描绘着这片净土梵音。
和他们交谈后,方才知道他们是西安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从他们的双眼中,流露出希望与现实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但还要把理想放飞,追求生命的至高境界。
大雄宝殿前的树林里,有鸟儿在吹歌,时不时还有钟声传来,好像是在无意之中演奏出的交响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那么美妙。
得以在此与朋友同游,应该感恩于伟大的义净和尚。
(作者:姚永柱)景点信息地址: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西安城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
门票:荐福寺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18元,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12元,登小雁塔50元。
开放时间:9:00-17:00(每天)交通:5、19、21、402路公交车直达。
住宿:西安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参观,市内有各种不同档次的饭店和宾馆,住宿十分方便。
在西安市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就有不少的宾馆可供普通游客住宿,虽然不是很豪华,但也干净舒适,而且价格不贵,一般都在百元以下。
风味美食:沿小雁塔门口的友谊西路往西走,过朱雀大街再往西走有一个三岔路口,转到红缨路上,路东有家羊肉面馆,卖的是陕北羊肉面,有大块的羊肉,挺正宗的。
前面再走几步路西有家卖汉中热面皮的,里面除了热面皮外,还有很好喝的花生稀饭。
小雁塔方位地图景点相关资料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位于大荐福寺内。
荐福寺的原址在唐长安城的开化访,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
唐代高僧义净曾居此译经。
她曾是唐太宗的女儿香橙公主的住宅,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经典对称美的国度,有了雄伟庄严的大雁塔硬朗如男子汉般屹立在大慈恩寺,就有玲珑秀丽的小雁塔温婉如少女般玉立在荐福寺内。
这种完美的对称与人性中所向往的祥和有着惊人的共鸣。
小雁塔全称"荐福寺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约1公里,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荐福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初名献福寺,是唐高宗逝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立的寺院。
小雁塔修建于景龙年间(707~710),塔形秀丽,挺拔玲珑,与慈恩寺大雁塔的雄伟气概互相辉映,但因规模较小,故称小雁塔,是我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平面呈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塔的底层特高,以上逐层递减,越上越促,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与大雁塔风格迥异。
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最初为15层,高约46米,南北面各辟一门。
塔身从下至上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
门框为青石砌成。
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
钟声清脆锐耳,10里之外都能听的清楚,钟声宏亮,塔影秀丽,称作"雁塔晨钟",为关中八景之一。
如同慈恩寺和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的另一位高僧义净。
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于公元69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
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翻译,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学上取得成就最大的高僧。
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
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
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
建筑概况及建造缘由小雁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东段南侧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雁塔晨钟”也是清代关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但这里环境清幽,风景优美,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
荐福寺创建于唐代,初名献福寺,为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睿宗李旦为其父高宗死后献福而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寺内有佛殿、佛塔、金像、壁画。
寺内还保存一口重达一万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每天早晨寺内会定时敲钟,钟声清亮,数十里内都可听到。
荐福寺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高僧义净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路到印度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佛经400余部,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阳,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荐福寺译经。
唐中宗复位的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于荐福寺所在的开化坊之南的安仁坊浮图院中修造了15层的佛塔,即为小雁塔。
小雁塔在唐宋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至于“小雁塔”之名,则和“大雁塔”的名称有关。
由于此塔比慈恩寺大雁塔小,其高43.3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皆比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
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
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
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小雁塔的“神合”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
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
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
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
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景点图片玲珑秀丽的小雁塔小雁塔就建在这荐福寺中。
在竹下看小雁塔,更加的古朴。
这是小雁塔的里面。
小雁塔——人物石塑小雁塔——狮子石塑小雁塔——石塑这是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铸的巨大铁钟。
小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