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何没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合集下载

[精品资源]《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

[精品资源]《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

《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最后一课》骗了你,德国在占领区禁教法语是谎言阎京生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LaDernireClasse)是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教育名篇,并被编入国内多个版本的教科书。

国外也有很多出版社将其列入儿童读物。

如果深究的话可以发现,《最后一课》对阿尔萨斯-洛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严重的歪曲。

首先,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广泛使用德语的区域;其次,所谓在德国的压迫下学校不再教法语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说法,德国当局并未推行过这样的政策,反而在法语区将法语列为行政语言之一;最讽刺的是,从法国大革命到二战之后,在阿尔萨斯地区推行强制语言同化政策的并非德国,而是法国。

作为德语方言之一的阿尔萨斯语遭到限制和禁止,特别是禁止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

在学校里说阿尔萨斯语的学童要遭到嘲笑和体罚。

都德与《最后一课》从三十年战争到马贼拿破仑:法国对德意志地区的蹂躏从中世纪起,法国统治者就追求所谓的天然边界——南方的比利牛斯山,东方的阿尔卑斯山,北方的莱茵河。

1506年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继承了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地区和北部的尼德兰地区,1516年继承了西班牙,从而在东、北、南三面包围了法国。

此后数百年间,法国外交政策即以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对抗哈布斯堡王朝为核心。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此时法国已经实现中央集权,而神圣罗马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从而给法国带来绝好机会。

期间,法军蹂躏了德意志地区,靠近法国的普法尔茨选侯国竟有80%的人口死亡。

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法国从哈布斯堡帝国手中夺走了阿尔萨斯公国的绝大部分,以及洛林公国的一部分领土。

1688年普法尔茨选帝侯去世,引发了法国与英国、荷兰、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和瑞典之间长达九年的普法尔茨王位继承战争,也叫九年战争或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法军再度入侵莱茵河左岸地区。

中日两国教材对《最后一课》的取舍

中日两国教材对《最后一课》的取舍

中日两国教材对《最后一课》的取舍作者:富晓旭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7期内容摘要:《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小说名篇,曾经也被多国教科书采用,而同为亚洲并且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对待这篇小说的态度则不尽相同。

本篇文章则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原因、教材编写原则、教学目标等方面探究两国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日教材《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都德的作品,因其长期选入中国教科书中而成为在中国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小说。

同为亚洲的日本也有选取这篇小说进入课本的历史。

但最终中日两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篇在两国都可谓家喻户晓的“爱国主义小说”。

日本反复删选,最终停止采用,而中国却从选取之日起沿用至今。

我们先来看一下《最后一课》进入中日两国教材的历史。

在中国,《最后一课》于1912年由胡适第一次翻译到中国。

因为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好与当时民众高昂的爱国热情相契合,一时间引起了很多国人的共鸣。

从1920年开始选入教科书直至今天,近一个世纪而不衰。

《最后一课》被翻译到日本的时间则比中国还要早一些。

1902年,由羝梦生与红叶山人(尾崎红叶)首次合译,题目为《童心》。

在1927年《最后一课》被选入日本教科书。

战后的一段时间,日本被美国占领,这一篇课文从教科书中被删除。

但1952年,日本恢复独立,这篇课文再一次被编入教科书,由于诸多原因,从1985年以后日本的教科书就再也没采用过这篇小说了。

一.《最后一课》退出日本教材的原因《最后一课》在日本教材中经过了多次选入、删除、再选入的反复,最终退出日本教科书,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1.还原历史的真实。

首先,我们要提到阿尔萨斯地区。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在17世纪以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被法国侵略,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

1736年阿尔萨斯—洛林被正式编入法国领土,在那期间法语成了通用语,阿尔萨斯方言也纳入了法语形成了独立的阿尔萨斯语。

《最后一课》该不该退出语文教科书

《最后一课》该不该退出语文教科书

2013-07百花园地《最后一课》该不该退出语文教科书文/陈振兴对一个异域作家作品的跨文化跨时空的接受,有时会出现对某一作家作品的部分的强调或部分的偏差,它是接受者阅读理解后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与接受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一、中国教科书中《最后一课》民族化过程19世纪中后期,当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打败大清国后,我们国家能做的只有割地赔款了。

特别是日本战胜北洋舰队后,攫取了台湾和澎湖列岛。

据考证,19世纪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最早在1912年被译入中国,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是都德作品汉译的第一篇,它最初刊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报》,译名《割地》。

今天见到最早收入胡适《最后一课》全文的教材,是19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白话文范》,在半年内出版了四次;1923年为了适应新学制选编的《国语教科书》,在七年中印行曾经达到了112版之多,传播和影响巨大。

在1932年,当时出版这两种教材的商务印书馆,被日本人的飞机和大炮摧毁后,在几个月之内,它就出版了《国语教科书》“国难后第一版”,并且在一个月之内,连出了五版。

编选收入了都德这篇小说的“国难版”教材,在经历战火之后更具有象征意义。

它将掀开的是《最后一课》在中国接受爱国教育崭新的一页,抗日先烈的鲜血与中国人民的苦难将使《最后一课》最终定型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代码。

二、正确认识日本教科书中的《最后一课》本土化过程日本从二战前一直到战后许多国语教科书都选用了都德的《最后一课》。

日本方面选用这篇课文主要出于“国语认同需要”,战后,日本国语教科书普遍采用《最后一课》是在1958年学习指导纲要修订以后,这一时期正是日本结束美国的占领,开始走向独立国家的起点。

在国语科的教学目标上提出“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和习惯”,“国语与国民的思想、情感有着深刻的关联,是充实生活和发展文化所不可或缺的。

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理解国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最后一课》都德及课文创作背景简介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最后一课》都德及课文创作背景简介

都德及课文创作背景简介都德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尼姆。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热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

都德自幼聪颖过人。

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

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

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

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场了文学创作生活。

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

这使他有时机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屡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

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

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

创作背景简介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你被《最后一课》欺骗了吗?

你被《最后一课》欺骗了吗?

你被《最后一课》欺骗了吗?
《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常被看作是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

不过,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

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

但在《最后一课》中,写的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现在法国的学生根本不学这篇文章,好事的中国人喜欢跟法国人谈这篇爱国的文章,法国人都超级茫然。

据说几乎所有法国人都没听过都德这个人...而且《最后一课》里面的主要人物:小弗朗茨(Petit Franz)和韩麦尔先生(M. Hamel)这俩名字都是典型的德语名字......另,传说当年阿尔萨斯洛林还庆祝来着....
一战后法国收回阿-洛地区,强制废德语推行法语,结果当地人恨死,二战中大批阿-洛人帮德国人对付法国抵抗运动,比德国人还狠。

法国教材从不收录这篇文章,法国学生也不用学。

而中国的好事者偏偏拿来教育我们要爱国。

文章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这句话也欺骗了我们!
以后见到法国人不要再说《最后一课》
以后也别再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这都是坑爹。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4、镇上的人们与平时的不同。
人物形象总结---小弗郎士
不爱学习,天真贪玩。
有较强的自制力。
对敌人痛恨。 有强烈的爱国心。
人物形象总结---韩麦尔先生
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热爱法语、热爱母语教育工作、热爱学 生、热爱法兰西的爱国志士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等
“使出全身的力量”、 “法兰西万岁”体现了韩麦 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 胜的信念
伏笔 (我)只在 心里思量: “又出了什 么事啦?”
照应
啊,那些坏家 伙,他们贴在 镇公所布告牌 上的,原来就 是这么一回事!
伏笔
照应 他穿上那套漂 亮的礼服,原 来是为了纪念 这最后一课!
这套衣帽,他 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 日子才穿戴。
神情
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 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 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对祖国、同胞的无 (1)柔和: 限深情 (2)严肃: 对祖国要灭亡的 悲痛 (3)我的: 体现对学生的深情
他说,法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 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 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 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 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 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 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 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 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 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 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 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 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 集。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
都德

中日两国教材对《最后一课》的取舍

中日两国教材对《最后一课》的取舍


的原 因
《 最后 一课》 在 日本教 材中经
过了多次选 人 、 删除 、 再 选 人 的 反
复, 最 终 退 出 日本 教 科 书 , 这 其 中 有 多方 面 的 原 因 。 1 . 还 原 历史 的真 实 。首 先 , 我 们 要 提到 阿 尔 萨斯 地 区。 阿 尔 萨斯 位 于 法 国东 北 部 地 区 , 在l 7 世 纪 以 前 属 于神 圣 罗 马 帝 国 , 后 被 法 国 侵 略, 将 阿尔 萨 斯 ~ 洛林 地 区 割让 给
语 纯 正 的 思想 已成 为 了过 去 , 通过 心 和 对 母 语 的 热 爱 之 情 而 被 大 家
《 最后一课 》 是 法 国 小 说 家 都 德 的作 品, 因其长期选人 中国教科 书 中 而 成 为 在 中 国最 具 群 众 基 础 的法 国小说 。 同 为亚 洲 的 日本 也 有 选 取 这 篇小 说 进 入课 本 的历 史 。 但 最 终 中 日两 国 采 用 了 不 同 的 方 式 来 对 待 这 篇 在 两 国 都 可 谓 家 喻 户 晓 的“ 爱 国主 义 小说 ” 。日本反 复 删 选, 最终停止采用 , 而 中 国 却 从 选 取 之 日起 沿 用至 今 。 我们先来看一下 《 最后一 课》 进 人 中 日两 国教 材 的历 史 。 在 中 国, 《 最 后一 课 》 于1 9 1 2 年 由胡 适 第 次 翻译 到 中国 。 因 为 当时 正值 五 四运 动前 夕 , 文本 中 的 爱 国 主 义情 感 正 好 与 当时 民 众 高 昂 的 爱 国热 情相契合 , 一 时 间 引起 了很 多 国人 的共 鸣 。 从1 9 2 0 年 开 始选 人 教科 书 直至今天, 近一 个 世 纪 而不 衰 。

法国学生为何不学都德的《最后一课》

法国学生为何不学都德的《最后一课》
西 万 岁 。 ”
据 悉 ,在 今天 的 阿尔 萨斯 有 的地 方 ,老 百 姓说 的都 是 德 语 。 因 为 阿尔 萨斯 在 古代 属 于 德 国哈 布 斯 堡 家族 的 领地 ,居 民 都说 德语 。15 年被 法 国 占 52 领 统 治 ,当地 居 民对 法语 存 在抵 制 倾 向 。当普 法 战 争 结 束 ,阿尔 萨 斯 重新 成 为德 国领 土 后 ,10 5 万居 民 中只 有5 说 法 语 。但 在 《 万 最后 一 课》 中 ,似乎 全 阿尔 萨斯 的人 都把 法 语 当母 语 ,显 然 和 历 史 大
认 真 ,连镇 里的成 年 人也 来学 习 。上 课时 ,韩 麦 尔 先 生 说 : “ 了国 当了 奴隶 的人 民 ,只要牢 牢 记住 亡
自己 的语 言 ,就 好 像 拿 着 一把 打 开 监 狱 大 门 的钥
匙 。 下课 时 ,韩麦 尔 先 生 在 黑板 上 写 下 : “ 兰 ” 法
指创造 r 的形式 .s 慢 d . c ( 切切 :诚恳)6 .C ( ①⑤小足)7 .侧 重于拯薅封 建时代官吏的 恶
8 1 .( )所以为官的 人常
迫 小 得 (l 1 ),} 『灭下 百 姓 暗 中 受剑 他 们 的 榀 洋 ( ) i 1做 ’ f i f 月i i 『 2 比耗狼 米 放 牧猪 羊 .I 希 望 它 们 繁 衍 滋 生 ,怎 么 能够 得 到 l i i 呢 ? ( )难 道 是 J人 f 义 .鼓 励 、助 } 3 : 乏贪婪 j: 的人 ,使 他 们 与虎 豹蛇 虺 ( c邪 l _ 一种 毒 蛇 ) 一起 危 害 姓 吗 ? 9 诗 人从 l . : 梅
C 水 儿 乎没 有扩 大 i的 题 材 范 嗣 ,他 的 贝 献 足在 创 意 和 创 调 _ h l 柳 l 司 两 -i i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为何没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核心提示】都德的《最后一课》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可法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

《最后一课》发生在阿尔萨斯省法语区,该省讲法语的人只占3%,绝大多数人讲德语。

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民族感情,《最后一课》没入教科书。

图说:都德《最后一课》作文是学习语言和检验语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

而语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所有学科的基础。

为此,不管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总是被热议的一个话题。

过去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要写篇高考作文,体验考生的艰辛,感受作文的难易程度。

每年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读起确实给人一种美感,但细细推敲,在华丽词藻间似乎看不到考生自己提出的鲜明的观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国内读者不禁惊叹中国语文教学与法国的差距。

作文题目是各国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

故此,本文侧重谈谈外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外国与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哪些不同,中国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等问题。

1. 法国作文看重学生的观点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其实那并非是人家的高考作文,因为他们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根本就没有高考制度!法国教育是“直通车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自动升学,一路免费,小学、初中阶段连教材、文具都由政府免费提供。

高中生毕业时要参加全国会考,成绩合格者获得业士(简称“Bac”)文凭,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证。

获得业士文凭的高中毕业生可到一所大学注册学籍,继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

中国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其实就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题目。

法国2012年高中会考作文的主题是“国家”、“真理”、“劳动”和“欲望”。

文科作文题目是(在三个题目里选一个,下同):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Que gagne-t-on en travaillant?)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Toute croyance est-elle contraire la raison?)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Spinoza?Trait thologico-politique ?)理科作文题目是: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Serions-nous plus libres sans l’Etat?)我们有权探求真理吗?(Avons-nous le devoir de chercher la vrit?)阐述卢梭《爱弥尔》中的一段。

(une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Rousseau,?Emile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是: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Travailler,est-ce seulement tre utile?)有天生的欲望吗?(Peut-il exister des dsirs naturels?)阐述柏克莱《论消极服从》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Berkeley ,?De l’obissance passive ?)关于法国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是绝对作不来的。

例如经济社会学科第一道题目: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其实,这个题目中国人很难理解,因为这是个哲学问题。

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哲学家对“劳动”的论述的理解,劳动不但是对人有益的,例如,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及家人,可以通过劳动融入社会等,它同时也是一种“存在”,这讨论起来就深奥了。

本题目尤其是看考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的论述的态度。

说明一下,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时间是4个小时,学生有足够是时间思考发挥。

我在法国,见他们很多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法国院校对马克思理论的重视程度,肯定要强于国内院校。

在我们国内,真正读过《资本论》的人恐怕不多。

法国的这些作文题目都是开放型的,给考生发挥的空间。

但也确实有难度,必须阅读大量哲学原著,才能理解题目,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我也与一些大学教授和报社编辑讨论过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普遍认为,他们的作文题目涉及的领域宽泛,尤其是哲学和政治学题材的作文,恐怕国内的博士生作起来都困难。

如果与往年的高中会考作文题目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作文题目难度基本上保持一致。

尽管法国也有批评人士指出,对高中生来说,这样的作文题目难度过大,每个题目都可以写成一篇博士论文。

但法国学界已达成了共识,将来也不会降低高中会考作文的难度。

法国之所以出这么难的作文,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评价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对事物的总体看法。

他们不在乎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在乎的是学生有没有观点。

2006年6月15日,我曾在博客发了一篇《看看法国“高考”作文题目》的文章,网友“星空音乐”在博文后留言说:“法国的作文是让人思考,中国的作文是让人编造!”我想,这大概就是法国作文与中国作文的区别。

2. 美国培养学生“总统思维”一次,我在QQ上与移民美国的朋友聊天,她说在给二年级的儿子辅导作业。

我问她是什么作业,她说是作文。

我很感兴趣,想看看作文题目是什么。

她通过视频把作文题目给我看,题目是“如果你是华盛顿,你应该如何处置当时的情况”。

朋友解释说,孩子刚学了篇美国独立战争的课文,学完后,老师就出了这个作文题目。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如果在中国,作文题目无非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有意义的一天”之类的题目,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家庭、学校狭小的空间里,学生很难在作文中表达个人思想,这也就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足够的发展。

美国则不同,他们的教育在各个阶段都是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如果把学生比作初生牛犊,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拉着学生去哪里吃草,哪里喝水,而只讲草和水对身体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在开阔的原野上自由奔放,自己去寻找草和水。

我在院校任教时,与一个领导聊天。

三句话不离本行,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教育。

他说,儿子在美国读初中,暑假作业就是做一个老鼠夹子,自己随便做,不管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能抓住老鼠就行。

再看看中国孩子的暑假作业,总离不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做各种模拟试题,不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而是用一些“标准答案”像紧箍咒一样把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寻找知识,更不能创造知识。

正由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禁锢学生思维,学生要是提出个新观点,马上就被当作“奇谈怪论”,“偏激”、“偏执”等帽子纷至沓来,令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而缺乏创造力2009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这么重要的一首歌曲和吉祥物、中国馆等,竟被媒体曝光有复制嫌疑。

德国《莱茵邮报》2010年2月18日发了一篇报道,中国在法兰克福展览会上的参展产品获得“抄袭特等奖”、“抄袭一等奖”等5个抄袭大奖。

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即使我们的GDP将来有一天世界第一,也不会保持多久,因为“大”并不代表“强”,只“大”不“强”那就是草包。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中国从公元1世纪到鸦片战争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腐败的封建教育制度,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与朝廷不一致的观点,大兴文字狱,陷害持不同政见的仁人志士,结果,这个世界第一经济体“庞然大物”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了几艘西洋炮舰,就把它给打垮了。

3. 法国为什么没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语文教科书离不开历史事件,欧美教材对历史课文的选材非常谨慎,唯恐对历史的认识有误而误导学生。

即便这样,他们也不敢轻易给出一个官方结论,充其量罗列一些学者的不同观点供学生分析、批判,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都德的《最后一课》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因为它被选入我们的教科书,可法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以沦陷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一所小学被迫改学德语事件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但这件事仅发生在阿尔萨斯省法语区,该省讲法语的人只占3%,绝大多数人讲德语。

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民族感情,法国没有把《最后一课》选入教科书。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里有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这篇课文,课文后的作文题目是:“以记者身份,写一篇关于《葛底斯堡演讲》的专栏文章,评价这次演讲。

”学生凭借自己对美国内战的认识,可以称赞这篇演讲,也可以批判这篇演讲,老师根本不会把一个观点强加给学生。

我想,如果是中国老师出这篇作文题目,十有八九会是“《葛底斯堡演讲》的伟大意义”。

4. 洋编辑给我的启示我在喀麦隆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来自中国浙江的女孩阿玲。

为给患癌症的妈妈筹集治疗费用,她16岁就来到喀麦隆打工。

我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写了出来,发到了博客。

《WOMEN OF CHINA》杂志约我用英文把这篇文章重写(刊在2009年第7期,题目是《Home Away From Home》)。

加拿大编辑米勒先生看了文章后提出的问题耐人寻味:阿玲的母亲患癌症,她应该在母亲身边照顾才是,怎么反而跑到了喀麦隆去了?他显然不了解中国,尽管他在中国也呆了几年了。

我给他解释说,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你们加拿大全民享受免费医疗,中国不少百姓有病要自己掏钱医治,而且是先交押金后治疗。

你说,阿玲是在家看着妈妈病情恶化,还是到喀麦隆挣钱帮妈妈治病?从洋编辑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外国人很重视文章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胡编乱造。

个人可以直抒胸臆,大胆谈论对某个事件的观点,但绝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捏造事实。

后来我发现,国内有不少媒体转载这篇文章,有的媒体找了写手,把阿玲描写成了一个女侠客,说她中国功夫了得,在喀麦隆遇到一伙劫匪,她孤身一人打跑了几个黑大汉;说她被洪水冲到了原始森林险遇猛兽;说喀麦隆政府授予她公民权;说她被当地报纸重点报道引起了轰动,她的故事在喀麦隆广为传诵……我要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编造的,连点影子没有。

阿玲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家庭有困难,生活所迫,万般无奈才到海外打工。

5. 法国人教我学《论语》我在巴黎读书时,一天晚上,与两名法国学生一起去国际大学城看朋友。

他住在东南亚楼,一进门,见大厅正面墙上用中文写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就用法语给这两名法国学生解释这两句话的含义。

尽管我口若悬河讲了个眉飞色舞,可他俩却皱着眉头疑惑不解:在课堂上学习,回去再拿着课本、笔记复习,天天这样学呀背呀,怎么会感到快乐呢?老外的疑问让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忐忑不安起来,第二天便去蓬皮杜文化中心查阅相关资料。

我看了一本洋人翻译的《论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一定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