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在言外之意”理解中的作用探析
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文档

关注语言的“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出自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文学家们都十分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
他们对言外之意的研究不仅有蔚为大观的理论体系,在实际运用中更是长袖善舞,极尽婉约曲折之能事。
小学是学生语言习惯培养的最佳期。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富含言外之意的语言,逐步掌握读懂语言言外之意的方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执教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定格、链接、关联、聚焦等办法,努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清新自然,让语言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变得不再难懂。
一、关注语言的超常组合,感悟“言外之情”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套语法规律来组织。
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利用词语之间的超常组合体现言外之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突破常规,巧妙搭配,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词语组合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内,如同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力,使整个语言表达发生转变,出现意生言外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片段如下。
师(板书“鲁迅”):关于鲁迅,同学们知道多少生: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文化革命的主将!师(板书“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先生”。
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板书:“敬”)师(板书“我的伯父”):请读――“我的伯父”。
感觉到了什么生:亲切。
(板书:“亲”)整个课题板书成:18.(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敬)师(指着板书):从这个课题中你们悟到了什么……以上片段教学的成功,在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咀嚼词语,进而关注他们之间的超常组合,触摸深藏在“我”心底的那份极不寻常的言外之情――对伯父的“亲切”“尊敬”之情,形象地感知语言的“弦外之音”。
二、关注语言的含义变异,传递“言外之力”文学语言的“言外之意”可以理解成语言的多义性,但这种多义并非暧昧含糊,而是丰富含蓄的。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

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言”与“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与语言所要表达的对象、意义之间的关系。
秦汉之前,“言”“意”主要是哲学及语言学的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言”与“意”以不同的关系学说被引入到文学理论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对其后的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文论的视域中,“言”通常指文学的言语表达、言说;“意”指文学语言所要传达的意义,即所要表达的对象世界。
虽然文学意义上的“言”“意”都包含着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但“言”是作为文学表“意”的工具而存在,且从属于“意”,“意”则是文学“言”说的目的,“意”的生成又依存于“言”。
由此来看,秦汉之前,“言”“意”主要是哲学及语言学的概念;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言”“意”被引入到文学理论领域,成为重要的理论范畴。
同时,“言”与“意”这两个范畴在文论维度形成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立象尽意”等三种不同的关系形态及相应的学说,对其后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言”“意”关系的基本形态是“言不尽意”这种现象。
《老子》中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常无名”。
《庄子・天道》中有云:“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老庄没有直言“言不尽意”,所以后人往往把《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为言不尽意的滥觞。
在古人看来,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或者说有些思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出来的,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此来看,言意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
这可以从“意”和“言”两个方面来解释,“意”即是人的“意思”“思想”,思想在获得语言表现之前,往往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混沌状态。
言不尽意的“言”“意”关系引入文论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走向成熟的创作理论开始对文学书写进行深入思考是一致的。
言不尽意不仅体现在意的难尽,还在于言的不尽意性。
由于对言不尽意的充分认识,文学创作便能够超越言不尽意而积极地去追求言外之意。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语用分析语言是人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
人们在日常交际的对话中对语言的运用可以反映出语言的表现手段,体现了语言的语用意义。
影视剧中的人物对话方式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取自我们的日常交际,具有代表性。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作为一部广为流传、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人物的台词对大众也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甄嫖体”。
《后宫甄嬛传》中人物对话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值得我们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言外之意是人们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中表达言外之意的例子比比皆是。
本文就从语用的角度具体分析《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
第二章首先从语用意义的角度来对《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所表达的言外之意进行分类整理,具体阐述该剧中言外之意的类型。
第三章主要研究《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中的言外之意是通过词汇、句子和修辞格等语言手段表现出来的。
第四章着重分析影响《后宫甄嬛传》中言外之意实现的因素,主要有语境、语用推理和非语言特征。
这些因素对言外之意的正确把握和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听话人只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发话人的交际目的。
第五章首先分析了《后宫甄嬛传》中的言外之意具有维护面子和自我保护的交际功能;其次分析了言外之意的语言语用赋予了《后宫甄嬛传》人物丰满的形象和独特的性格,使人物活灵活现的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并且通过言外之意的语言语用表达了剧作的主旨和内涵,使观众更为清晰的理解、欣赏该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对《后宫甄嬛传》人物对话言外之意的分析,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学习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希望我们能把言外之意合适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交际和欣赏文学作品中,以帮助我们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和准确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主旨艺术。
“言”“意”解释学意蕴其对美学影响论文

“言”与“意”的解释学意蕴及其对美学的影响摘要:关于言与意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言尽意,一种是言不尽意。
认为言不能尽意,但意要通过言来传达,通过言能够达成对意的更高和更深层次的把握。
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欣赏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言外之意。
关键词:言与意;文化阐释;创作;欣赏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87-02在中国文化解释学传统中,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说法。
从魏晋的“言意之辩”、刘勰的“复意”、“重旨”,到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论”无不体现着“意”的难以名状、难以言传的观念,对于“言不尽意”中的“意”,它或是指向对象难以言说的精微意义,或是指向行上之“道”,或是两者皆指,因此,所谓“得意”就不是一般性的了解对象,而往往是“忘言得理,目击道存”,蕴涵着对形而上意义的追求和人生根本价值的体验。
因为,在古人看来,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有形,更要传神;不仅要表现“有”,更要表现“无”;不仅要表现言内之意,更要表现言外之意;不仅要有切身的体验,更应该有对形而上意义的追求。
对此西方伽达默尔也有着精辟的论述:“凡是以某种体验的表现作为其存在规定性的东西,它的意义只能通过某种体验才能把握。
”[1]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解释学它们竟然无意之中达成了“殊途而同归”的默契,都强调诗性文本的意义获得必须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因此,要想对“言”与“意”这一极具民族特点的解释话语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必须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去寻找中国诗学解释学体验主义的哲学渊源。
一、“言”、“意”的文化阐释中国的古典文化是基于感性生命、经由直觉体悟的获得方式,而共同摒除了基于逻辑思辨和语言确认的理性认知方式,而形成的一种体验性思维模式。
因此,中国思想的解释很重视个人通过体验的领悟。
正如顾彬所说:“(中国古代)没有人想到发展出独立、坚实的理解方法,也就是西方意义上的解释学。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隐喻式”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接受者运用隐喻思维,调用相似联想,将表达题旨寄于与之具有相似性联系的辞面中。
对此类“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是寻找辞面与辞里通道——相似性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推测的过程。
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互享程度越高,恰切理解率也就越高。
这种认知语境的互享程度,与接受者的知识积累及能动性发挥密切相关。
标签:言外之意隐喻生成机制理解机制语境互享“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余味曲包效果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
“言外之意”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且涉及修辞学、语用学、美学等众多学科。
我国学术界对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延续至今。
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其生成及理解机制贯通起来研究的成果甚少。
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角度,以“隐喻式”言外之意为例,对其表达和理解机制进行探究;这也可以为研究“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言外之意”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依据“言外之意”实现的不同途径,将其概括为“含蓄式”和“寄托式”两大类。
本文为了更好地探究其表达和理解规律,便从表达和理解时的不同思维方式(隐喻或转喻思维)这个角度,对其进行类型概括。
因而,“隐喻式”言外之意,是指其表达和理解都与隐喻思维密切相关的“言外之意”类型。
隐喻,在传统修辞研究中,是比喻辞格的一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突破了辞格的身份,进入了思维方式的大家族中,被认同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在相似性(可以是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说话者刻意想象出来的)的基础上,将源域(喻体)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上,从而产生对目标域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映射”方式分为简单投射和复杂合成两种。
这在隐喻研究中,分别对应Lakoff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的空间合成理论。
“言外之意”理据探究

“言外之意”理据探究陈丽梅【摘要】“言外之意”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
具体来说,哲学上对“言”与“意”间“不尽之尽”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委婉心理、意象思维及“言外之意”所激发的想象美,都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而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离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及相关心理因素的作用,为其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言外之意”便成为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现象。
%Because it has a solid theoreticalfoundation ,“implication” phenomenon exists widely in Chi-nese and the other in language use .Specifically , in philosophy ,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 and meaning is one that expresses without an expression ,and culture ’ s favor of euphemism and “bas ed on the im-age to express ideas” way of thinking as well as Inspired by the aestheticof “implication” of the imagination , all of these point out the inevitability of its existence;And in linguistics the clutch , fuzzy , openness , and re-lated psychological force ,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 “implica-tion” becomes one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that people loved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言外之意;理据;言意之辨;符号性;想象美【作者】陈丽梅【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效果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修辞现象。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某一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作者临时赋予的意思,这种意思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是发话人向听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
根据语句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1、识别语句与语境的不谐调,领悟言外之意
当某一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交际中的话题、目的、双方的关系、场合等)不谐调时,往往它就有了言外之意。
2、依据修辞方法,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
指导学生依据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
3、分析语句省略的前提或结论,推断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述得很委婉,常常把推论过程中最主的的内容省略不说,而只说推论中的前提或结论。
所以理解这类语言现象造成的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分析出推论的过程,说出前提或结论,来推断出言外之意。
4、把握虚词用法,从语境中归纳出言外之意
一些虚词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语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发话人通常是不说的,但语境(上下文)一定满足了这些语义的条件,所以带有这类虚词的语句往往就有了言外之意。
5、从变换的句式中领悟言外之意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各自的表达功能是不同的,但陈述句和祈使句都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各自的意思,即变换成疑问句。
这样变换过来的疑问句就有了言外之意。
反问句用疑问句的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也有言外之意。
有的疑问句,发话人和受话人关系不同,会有不同的言外之意。
有时祈使句能变换成陈述句来表意。
书面语中语句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表现言外之意。
在理解此类语句时要通过分析来读出它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意在言中”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为例

32品牌策划理论版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通常是把言语与行为联系起来加以研究,说话人一定带有某种指示或者根据这种指示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意图会体现在言语中,让听者在心理或者行为上产生预期反应。
1.1 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言语行为理论是把交际过程中的言语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理论。
行为反应论的产生与本世纪初心理学中以华生(J.B.Watson)、施金纳(B.T.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有关。
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用“说话人的处境——言语——听话人的反应”这样一个代表因果序列的公式来解释语言意义。
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结合现实例证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从刺激到反应的复合。
人类想吃到东西用语言表达的这个过程,就是言语行为和完成事实,如图所示。
言语的刺激导致行为发生,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语言交际产生行为功效。
Sr……sR图1.语言行为和实际事件正如公交车上,如有老人上来,如果没有空座,也没有人主动让座,售票员就会播放“请为需要帮助的人让个座位”。
那就看有座位乘客的反应了,让与不让就取决于这句话语的魅力,不一定以言取效,但是言外之意是一定凸显。
2. 言语行为的逻辑解析就言语本身而言,往往是言为心声且带有某种隐含用意,言语的交际功能也恰恰得以体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用柔和的语言回答记者的问题,面对日本记者的尖锐问题,她没有慷慨陈词而是以柔克刚,言语中表明了立场,且很有原则性。
下面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答记者问中的言语片段为例,借助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解析说明言语行为三种类型,同时展现外交部副部长傅莹的语言魅力。
2.1以言指事语言表面看来是就事论事,以言指事是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用声音或者文字表述出来,传递说话者的思想和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所指。
发言人傅莹始终面带微笑,言语温和轻柔,富有亲和力,但柔中带刚,立场明确,原则性很强。
个性化的语言传递出整个国民的心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丽梅(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 言是言外之意存在的基础,也是其理解实现的基础。
因言外之意的辞面与临时表达语境并不是直接对应的,所以,言在言外之意理解中还起着引导接受者将临时语境转变为表达者真实表达语境的作用。
这种转变可以通过对言的联想实现,也可以通过言与临时语境相互作用来实现。
接受者了解了表达者真实的表达语境,也就能实现辞面与真实表达语境的对应,也就能理解言外之意。
[关键词] 言外之意;语境;理解中图分类号: 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01-03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表意义之外内容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在汉语及其他语言运用中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