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五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新人教版2
202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概览】第8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要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基础落实】一 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①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②清朝政治腐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考点深化】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1)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二模)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解析: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D2.(2019·蚌埠模拟)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解析:“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外交礼仪是表现而非本质,故A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B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故D 项错误。
答案:C3.(2019·汕头模拟)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故B项正确。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下达标练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
这一事件反映了( )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解析:选B。
材料是关于硝烟的方法,无关鸦片商人的残忍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虎门销烟时不科学的硝烟方法造成多人中毒乃至死亡,说明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虎门销烟的坚定性,故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性,故D项错误。
2.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必定是不平等关系,故D项错误。
3.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分乎?”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了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解析: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
根据林则徐在奏折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向道光皇帝陈述国人吸食鸦片的危害,当时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可知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吸食鸦片的国人占多少,故C项错误。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二模)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解析: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D2.(2019·蚌埠模拟)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解析:“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外交礼仪是表现而非本质,故A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B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汕头模拟)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故B项正确。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二模)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解析: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D2.(2019·蚌埠模拟)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解析:“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外交礼仪是表现而非本质,故A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B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汕头模拟)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课时检测(五)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启东中学月考)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增多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非中国出口,故B项错误;“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
2.(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阅读下面《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解析:选B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 项错误。
3.(2018·扬州一模)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解析:选C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复习课时作业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略

第三单元第一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略[课时作业]命题报告难易度及题号考查点简单中档稍难两次鸦片战争1、6 2、3、5甲午中日战争7 1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 9 4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0 11一、选择题1.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鸦片战争解析:图中材料形象地表示出了清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局面。
答案:D2.(2020·苏州模拟)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①④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答案:A3.下图是云南缉毒队在昆明市焚烧两吨海洛因精制毒品,毒品危害之烈使人们不禁想起鸦片战争及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没有虎门销烟就没有鸦片战争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③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贩运鸦片④林则徐的禁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必然产物,即使没有虎门销烟战争也会爆发;林则徐禁烟后鸦片贩运没有终止。
故①③是错误的。
答案:B4.上海的外滩、青岛的八大关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是 ( )A.洋务运动全面开展B.中西方化交流广泛C.中国步入半殖民地社会D.上海、青岛是著名的对外窗口解析:西洋建筑在中国出现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强行租借上海,并且划分势力范围,是当时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一种表现。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5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

跟踪检测评估5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
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解析: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民夷冲突主要是夷人肇事所引起,而鸦片战争后则以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为主,且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说明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加深,中国民众不能再像鸦片战争前维持传统有礼有节的对夷态度,故A项正确。
答案:A2.[2019·呼和浩特调研]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据此可以推知( )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解析:根据题目中“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得出侵犯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关税并未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农产品是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且“开始”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五)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启东中学月考)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 B.通商口岸增多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 D.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解析:选D 依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与中国赔款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通商口岸增多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非中国出口,故B项错误;“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南京条约》中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故D项正确。 2.(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阅读下面《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解析:选B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2018·扬州一模)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 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解析:选C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故C项正确;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4.(2019·扬州质检)《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 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解析:选B 通商口岸的开辟,促进了晚清社会的近代化,政府主动增加商埠就是为了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是步步加深,故A项错误;清末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故D项错误。 5.(2019·海门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选B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6.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解析:选B 中国人和英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B项正确。 7.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 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C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和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 8.(2019·江苏名校调研)《中国近代史新编》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洋务运动的兴起 解析:选B 鸦片战争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借口虎门销烟而爆发的,不涉及割让台湾,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包含有割台湾给日本的条款,故选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国光复了台湾而非“又割台湾”,排除C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又割台湾”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9.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故C项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 10.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图表可知,清政府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1894年以后,这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 11.(2019·苏州调研)《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 500里长、横穿中国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二十一条”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解析:选D 《马关条约》签订后,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已经深入到内地,故D项正确。 12.(2018·南京调研)如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 ) 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 D.在中国抢占租借地 解析:选B 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是政治上的,不是掠夺中国的资源,故C项错误;漫画的内容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划分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故A、D两项错误。 13.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团教不和”可知指的是义和团与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上述变故,据此可知这里涉及的“内讧外侮”分别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14.(2018·苏州一模)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马关条约》开苏州、杭州为商埠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③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④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题干中时间点是“20世纪揭开帷幕”,《马关条约》签订是在1895年,故①错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正确;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1860年,故③错误;八国联军进驻北京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1900年,故④正确。故选B项。 15.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解析:选D 美国传教士杀害中国无辜农民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8·常州一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