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数学)预设表

合集下载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或者有一定的理论(文献)准备。这
些积累对新提出的课题或者有启发、
或者有指导、甚至作为一部分加入新
课题。但是历史的积累都不能计入新
课题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2 科学问题概念: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
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科
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科学问题的条件 A 能否在实践中检验(与信仰问题区别) B 科学问题是时代的产物(与常识问题 区别) ①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 ②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解答。 一个问题是否有科学意义,在不同的知 识背景下,回答是不同的。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点金术”问题
• 例如所谓的“点金术”问题,在中世纪炼 金术的知识背景下被认为是有意义的,而在 原子论化学的知识背景下则毫无意义,但在 20世纪核物理知识背景下,它又变成有意义 的并且于1919年被卢瑟福首次解决了。有些 问题由于受目前知识水平限制,一时尚无法 进行研究,还不能称为科学问题,只有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才科学能理论成的形成为和检科验 学问题。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目前我们的基本看法:问题—解答模式
问题 猜想 检验 科学事实或规律、理论的确立
这种模式比较接近科学技术认识活动的实际。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说明:把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起点,
是针对特定的研究课题(目的)而言
的,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不可能孤零
零的提出一个毫无积累的题目来做的,
或者过去有经验、或者有一定数据、
E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这类理论能提供正 确的概念系统、推理规则和消除假象与误差 的方法,从而把日常观察中模糊不清的现象 变得清晰起来。
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 假说是通向理论的必经环节

多方位预设,多元化生成——观摩郑淇老师《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有感

多方位预设,多元化生成——观摩郑淇老师《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有感

-002-2022年第18期(总第322期)理论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我们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科学的教学离不开预设。

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具备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向必然会和教师的预设发生碰撞,产生新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成性[1]。

课堂预设就是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教学设计,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探究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课堂生成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呈现的课堂实际情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杂乱无章的。

因此,科学教师要正确应对小学科学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升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2020年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直播培训研讨会”中观摩了郑淇老师的《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深深感受到小学科学课中预设和生成的重要性,受益匪浅。

一、课例背景(一)授课内容在研讨会中,杭州市学军小学的郑淇老师对四年级上册《感受我们的呼吸》一课进行了教学。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是学习后续单元《呼吸与健康生活》《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以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了解了人体呼吸的器官,并明白了空气中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二)授课对象授课对象为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学生,全班学生科学素养较好,生活知识丰富,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这一单元时,学生已从人体的身体结构入手,通过看、听、摸等方法,认识了器官。

同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于人体呼吸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嘴巴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有些学生还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通用4篇)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篇一魏塘镇第三小学谢小立一、教学目标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亲历养蚕的过程。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引入不同卵的异同点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鸡蛋放大镜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

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

《分数的意义》教案

《分数的意义》教案

《分数的意义》教案《分数的意义》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的意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为:理解单位“1”。

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教具:、一个苹果、5支铅笔、一个文具盒学具:圆片、正方形、一根一米长的绳子、一板面包(8个)图片(分格)、12个苹果图片教法与学法:教法:激趣谈话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问题激励法等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课前交流:师:老师很荣信,来到美丽的太极城――旬阳和你们一起上一节数学课,特别的开心,孩子们你们欢迎我吗?生:欢迎师:怎么没见你们的掌声呢?生:鼓掌师:谢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许多小礼品,想要吗?生:想师:我不能白送给你们,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需要你们的付出努力才能得到,上课积极表现、勤于思考、善于发言你们就有机会得到哟。

有信心吗?【设计意图】:建立关系,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考考我们班孩子们看你们的数学水平达到五年级的水平没有?(出示两块橡皮泥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分别出示左右手,问学生几块?生:1快。

师:同学们看的够仔细的啊,现在老师把它们合在一起,用什么数来表示?快速回答我?预设一:2(你的数学水平还局限于一年级)预设二:1(你能给老师说说为什么是“1”呢?)生:指把两个小快的橡皮泥捏成一个整体了,所以可以用“1”表示了。

(引出“整体”)师:(竖起大姆指,你的想法就是不一般,老师不说你多么优秀,但你就是——与众不同)老师现在又把这一整个橡皮泥平均(强调平均分)分成2份,同学们看看,现在我左手拿的是这整个橡皮泥的多少?生:一半、0.5、师:有文字表示的,幼儿园都会,有小数表示的,三年级学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4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4篇

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

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2、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的框架和使用

小学数学“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的框架和使用

小学数学“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的框架和使用作者:李晓梅刘稀凤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11期课堂观察是课堂评价的方式之一,提高课堂观察的实效性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基于这一问题,聚焦目标,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的一致性,量化学生广泛参与和深度思考的情况,形成并改进教学策略,其最终目的是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选取课堂教学中难以直接做出判断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三维”是指教学文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六度”两两分布在“三维”中,如表1所示。

一、“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框架如何有效地观察一节课是比较复杂的,可选择的观察要素、观察方式有很多,“三维六度”课堂观察量表选取课堂教学中难以直接做出判断的三维、六度进行设计。

(一)教学文化细化为教师倾听度和学生倾听度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学生说话,而是全身心地感受每一个学生表达的言语及非言语信息。

教师倾听度主要是指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向学生全体、小组及个体表达时的倾听情况。

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一课,可以先引导学生用数表示课件中出现的1只青蛙、2只青蛙、3只青蛙……在他们感受到无法用具体的数表示青蛙的只数后,可以提问:“不能用具体的数表示,那可以怎么表示呢?请写在纸上。

”这是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倾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把所想所思都记录下来。

学生的倾听度分为生生倾听和生师倾听。

生生倾听是学生之间的倾听,主要是指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倾听和组间汇报时不同组学生之间的倾听;生师倾听是指学生倾听教師讲解的情况,如教师在讲解或交流时有多少学生在倾听。

可以从教师倾听度和学生倾听度两个维度重点考量是否达成了倾听的课堂教学文化。

(二)教学目标细化为教师预设度和学生达成度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结果,更是教学过程的导向。

教学目标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去制定,而且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索六个行为动词去刻画。

精心设计“活”的教案——教学预设被打乱后的反思

精心设计“活”的教案——教学预设被打乱后的反思

实质性解答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分数,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的解答套入事先预定的“标准解答”之中。

制订评分标准时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合理的、但没有预见到的解答,要尊重不同的解答方法和表述方式。

3.标准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相结合。

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

标准参照评价,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试题为依据,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怎样的一种评价方法。

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张雨强.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戴再平.数学开放题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1.[6]任子朝,孔凡哲.数学教育评价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7]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理科教学探索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设计则体现了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思路、过程和方式方法,一般都较为详尽,考虑到方方面面。

然而,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也常常出乎教师的意料,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往往不能如愿地进行下去。

因为学生是“活”的,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思考问题,打乱了教师的设计,常会把新知识提前说了出来,使得教师的种种预设失效。

面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差距,教师该如何应对?一、教学预设被打乱了《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由于前一节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师是以等腰三角形的边、角、对称性的顺序展开分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PPT的制作还是从边、角、对称性的顺序来展开的。

科学课《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绵小 董远新

科学课《八颗行星》教学设计  绵小  董远新

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2.学生简单回答,教师板书行星名称。

3.继续追问: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各行星的名称,引发学生对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是对学生关于八颗行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

二、探索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1)出示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请学生分享从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2)学生自由分享,根据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找到距太阳“最近”和“最远”的行星;根据八颗行星的赤道直径数据找到“最大”和“最小”的行星。

2.给八颗行星排序。

预设: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

方法1: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

方法2:按直径大小排序。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将排序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给每个小组准备材料: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透明胶、双面胶。

(2)学生将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3)教师引导:如何确保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应该排列在哪一个折痕处?预设:此环节各行星均可用圆圈或圆点表示,再写上名称,虽然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表中有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但是行星直径大小相差巨大,无法在纸带上呈现,行星直径大小的数据无须处理。

提问并小组讨论:在纸带上如何处理行星的大小和距离。

引导并反馈:运用数学比例知识。

举例:一幅地图上的线段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500千米,问地图上的1厘米线段的长度表示实际长度是多少千米?(4)学生对照折痕的数量,将处理后的数据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排序、建模三个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排序活动只是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比较,为后面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时处理数据建立基础,降低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2班科学(数学)集中教育活动预设表
2014年9月

周别 活 动 内 容 备注 周别 活 动 内 容 备


《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十二

《图形分类(二)》


《复习7以内的数》
十三
《图形组合》


《认识长方形》 十四 《比较7以内的两数关系》

《图形分类(一)》 十五 《比较厚薄》

国庆放假 十六 《图形分割》

《按规律排序(一)》 十七 《图形关系》

《比较4和5的两数关系》 十八 元旦放假

《学习6》 十九 《按规律排序(二)》

《比较粗细》

《学习7》
十一
《认识椭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