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设计二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2. 能够理解杜甫诗中的人生观和社会观;3.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赏析杜甫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2)播放杜甫的代表作《春夜喜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3)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中有哪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为什么很多人尊称杜甫为“诗史之巨”。

2. 课堂活动(1)出示《登高》、《赋得古原草送别》、《江畔独步寻花》三首诗,按顺序逐一给学生介绍,同时给学生逐词逐篇逐句逐字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思;(2)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三首诗,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的高妙境界;(3)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辩论,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江畔独步寻花,你读完这首诗后,有什么感触?”等等;(4)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赏识杜甫的诗歌。

3. 课堂总结教师做一次简洁的课堂总结,回顾本次课的主要内容,阐述方法和原则,表扬优秀表现的同学,纠正错误,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概括一下课堂任务,引导学生把学会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应该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获取更多的乐趣,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讲解内容外,还运用了组内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功课成绩进行评估;二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课堂活动的观察,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和对语文学科的掌握情况。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杜甫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中,杜甫的诗歌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介绍三份优秀的杜甫诗教案,匡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杜甫的诗歌进行教学。

第一份教案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月光下怀念已故的弟弟的情景。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和生命的思量。

第二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时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登高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份教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逆境中坚持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追求理想和坚持信念的思量。

通过以上三份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情感体验。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案,教师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希翼教师们能够充分利用杜甫的诗歌,为学生的文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2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对照注解 疏通文意
1.投: 投宿。 2.逾: 越过;翻过。 3.一何: 何等,多么。苦:凄苦。 4.且偷生: 苟活。 且: 苟且;姑且。 长已矣: 永远完了。 5.完裙: 完整的衣裙。 6.绝: 断绝,没有。 7.应: 响应。 8.独: 只;仅仅。
-17-
浏览诗歌 把握情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诗歌,看谁能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诗歌所讲述的故事。
-10-
朗读品味 把握内容
朗读 配乐朗诵《春望》,听准字音,把握 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品味
小结
感伤
忧时
思乡
思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品味诗歌 感情悟境
思考 我从《春望》的 了
小结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 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反映了诗 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4-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5-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忘情吟诵 整体感知
-6-
感情悟境 诗意描述
请你想象24岁 的诗人杜甫,面对 巍峨耸立的泰山, 会用怎样优美的语 言来描绘看到的美 景,抒发胸中的豪 情呢?
-7-
课外延伸 激发情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
-9-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公元756年,安史叛军 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 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的消息,便去投奔肃宗。 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 安。可是,物是人非,长 安城已经不是 “唯有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的长安了。 “宫室焚烧。 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 里萧条”。
这是一首叙事诗, 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 的“致词”。诗的前 四句写“致词”的由 来,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最 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18-
感悟情感 归纳主题
诗歌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 石壕吏趁夜捉人,连老妇 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 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 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 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感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 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 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 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 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 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 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 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其中,《石壕吏》因 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 广。
25
-2-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他是谁?
他的诗感时伤世; 他的诗忧国忧民; 他的诗沉郁顿挫; 他的诗壮志豪情。
-3-
情境导入 营造氛围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 下了著名的《三吏》《三 别》,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 “三吏”是《石壕吏》、 《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一句中望到
-12-
课外延伸 激发情感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诵 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3-
-14-
创设情境 自然导入
-15-
朗读诗歌 感悟情感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辞: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9-
作业设计
1.课外搜集杜甫诗歌,写在摘抄本上,体会其“沉郁顿挫” 的诗风。 2.练笔: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